第一章 1.1 人口分布 同步巩固练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A版(2019) 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1.1 人口分布 同步巩固练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A版(2019) 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13 16:0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人口分布 同步巩固练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A版(2019) 必修第二册
一、单选题
“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换庙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胡焕庸现象”即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严重不匹配的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人口分布存在“胡焕庸线”的原因不包括(  )
A.自然环境差异 B.经济水平差异
C.交通条件差异 D.人口政策差异
2.下列国家中,“胡焕庸现象”最明显的是(  )
A.印度 B.加拿大 C.英国 D.德国
日本人口主要集中在本州岛南部、九州岛和四国岛北部,第二产业人口占30%左右,第三产业人口占60%以上,长期受“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的困扰。据统计,2010年至2015年,在日中国人由46万人增加至51万人,主要集聚在该国人口密集区。图a为日本轮廓图,图b为2010年、2015年在日中国人就业结构比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引起九州岛比北海道岛人口密度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水源 B.地形 C.土壤 D.气候
4.在日中国人(  )
A.主要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 B.缓解了日本劳动力短缺窘况
C.从事第二产业人数极少 D.从事第三产业人数下降
世界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了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分布稠密区的是(  )
A.北非地区 B.东亚地区 C.西亚地区 D.南极地区
6.在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  )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深居内陆、气候湿润
C.气候恶劣、远离海洋 D.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7.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不是平原,而是高原和山地。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土壤 D.气候
8.我国人口分布可以分为东南和西北疏密悬殊的两部分,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此界线是(  )
A.漠河一一腾冲线 B.秦岭一—淮河一线
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黑河一一腾冲线
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9.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10.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是指雅鲁藏布江中部及其支流拉萨河和年楚河的中部流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一江两河”地区人口数量约占西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环境承载力高于西藏其他地区。左图为“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密度与距河流距离的关系图,右图为“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有(  )
①距河越远,人口密度越小
②距河4千米范围内人口密度最大,人口分布均匀
③人口密度随海拔的升高而不断减小
④海拔3600~3699米之间人口密度最大,人口总数最多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2.影响“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的根本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自然条件 C.政策因素 D.历史因素
13.“一江两河”地区比西藏其他地区的环境承载力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生产力高 B.人口密度大
C.矿产资源丰富 D.科技水平高
14.下图示意世界人口比例随海拔变化统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据图推测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资源 D.土壤
(2)东非高原上1000—2000米处人口较稠密,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势较高,便于防御 B.气候凉爽,利于排水
C.开发历史悠久 D.交通便利
读“某国某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的相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图所示最有可能反映的地区是(  )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的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的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的过渡地带
16.该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
二、图文材料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乌鞘岭以西、祁连山北麓,全流域可分为南部祁连山地、中部河西走廊平原区、北部低山丘陵区及荒漠区四大地貌单元。石羊河流域内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绿洲承载人口已达每平方千米300人以上,对于干旱内陆地区来说,人口密度已相当高。位于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市,自古就是沟通西域、连接欧亚的交通要冲。下图为石羊河流域人口分布图。
(1)描述石羊河流域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
(2)简析武威市成为人口聚集核心区的原因。
(3)说出影响石羊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及提高该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某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下图为2015年我国的人口密度示意图。
材料二: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空间的一道分界线,其形成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下表反映了我国人口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年份 东南部 西北部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人/km2)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人/km2)
1953年 94.80 139.51 5.20 5.83
2000年 94.59 303.78 5.41 13.23
2010年 94.41 325.84 5.59 14.68
(1)写出“胡焕庸线”两个端点所在省份的简称。
(2)简述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人口密度特点,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
(3)据表分析1953年—2010年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变化特征。
(4)人口分布不均衡是否意味着人口分布不合理?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分为四大地形区,自西向东依次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俄罗斯地跨温带、亚寒带和寒带,年平均气温-5.5℃,西部降水较多,东部降水较少,差异显著。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广布、气候酷寒。下图示意俄罗斯人口分布。
(1)据图描述俄罗斯人口分布的特点。
(2)简述自然环境对俄罗斯人口分布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D
2.B
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1.我国“胡焕庸线”的西北半壁地形崎岖,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导致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落后;而“胡焕庸线”的东南半壁地形较为平坦,自然条件良好,是传统的农耕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便利,人口相对密集;而人口政策差异不大,AB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2.印度、英国、德国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适宜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没有明显的“胡焕庸现象”,加拿大人口主要分布大南部纬度较低的地区,人口的分布地区差异大,主要是气候的差异造成,故答案为:B。
3.D
4.B
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3.据图a可知,九州岛位于日本的西南部,而北海道岛位于日本的北部,两者之间纬度相差较大,九州岛比北海道岛气温高,更适宜人口生存,故引起九州岛比北海道岛人口密度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A正确;九州岛及北海道岛的平原面积都比较狭小,影响两岛之间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地形,B错误;土壤对人口分布密度的影响较小,C错误;虽然北海道岛的降水不如九州岛丰富,但两岛都属于湿润区,降水量对人口密度分布影响较小,D错误。故答案为:A。
4.根据图示可知,2010年和2015年在日中国人就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A、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由于日本长期受“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的困扰,日本国内劳动力供不应求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日中国人数量增加缓解了日本劳动力短缺的窘况,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在日中国人数量增加且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所以在日中国人所从事的第三产业人数上升,D项错误。故答案为:B。
5.B
6.C
7.D
8.D
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5.东亚地区气候适宜,地形比较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分布稠密,B正确;北非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密度较小,A错误;西亚热带沙漠广布,气温高,温差大,河流较少,水资源短缺,大部分地区不适宜人口居住,人口稀疏,C错误;南极地区终年酷寒,自然环境恶劣,没有常住人口分布,D错误。故答案为:B。
6.世界上人口稀疏区往往分布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远离海洋、气候恶劣的地区,B错误、C正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区,靠近沿海、土壤肥沃的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交通便利,人口往往比较稠密,A、D错误。故答案为:C。
7.热带多雨地区,平原气候湿热,蚊虫滋生,不利于人类生存,而高原和山地气候较为凉爽,蚊虫少,更有利于人类生存,A错误。因此影响热带多雨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D正确;水源、土壤不是主要原因,B、C错误。故答案为:D。
8.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也叫“胡焕庸线”,该线以西以北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因此西北半壁人口稀疏;该线以东以南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季风气候显著,自然环境较好,因此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该线是以从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为分界线,由地理学家胡焕庸于20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称胡焕庸线,A错误、D正确;秦岭—淮河一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呈东西走向,与题意的“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疏”不符合,B、C错误。故答案为:D。
9.D
10.B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9.根据四地人口分布特点及人口密度大小可知,①③人口分布稀疏,①人口密度最稀疏,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可以判断出①为澳大利亚,则③为美国;②④人口稠密,④人口主要分布于东北部,故④为印度,②人口主要分布于中西部,故②为德国。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0.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澳大利亚,其中部、西部为沙漠,人口稀少,A错误;②国为德国,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德国工业主要位于中西部,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B正确;③为美国,③国西部多山区,人口稀少,C错误;④为印度,④国中部德干高原,气候较干旱,人口相对较少,D错误。故答案为:B。
11.D
12.B
13.A
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11.依据图中信息可知,“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距河越近,人口密度越大,距河越远,人口密度越小,①正确;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位于距距河1千米范围内,②错;海拔3500-3899米之间,人口密度随海拔的升高波动较大,海拔3900米以上人口密度随海拔的升高而不断减小,③错;海拔3600-3699米之间人口密度最大,人口总数也最多,④正确。由以上可知,①④正确。故本题排除ABC三项,选D。
12.图中信息显示,“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具有沿河分布的特点,靠近河流,人类生产生活取用水方便;河流两岸海拔较低,热量相对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更适合人类居住以及开展农业生产等活动。因此,“一江两河”地区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使该地人口数量约占西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故自然条件是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最根本因素,B正确;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以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因此经济、政策、历史因素等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根本因素,故排除ACD三项,本题选B。
13.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所以环境承载力小。而“一江两河”地区环境承载力高于西藏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而适宜耕作,土地生产力高,A正确;人口密度大是环境承载力高的表现,不是原因,B错;“一江两河”地区的矿产资源丰富,但不是该地环境承载力高的主要原因,C错;该地科技水平不高,D错。故本题选A。
14.(1)B
(2)B
(1)该图“示意世界人口比例随海拔变化统计”,可见,海拔越高,人口越少, 可知,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故本题选B。(2)东非高原地处赤道附近,赤道附近一般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不利于人类生存。而高原上的1000—2000米处,气候凉爽,利于排水,所以人口较稠密,B正确。故本题选B。
15.D
16.A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等;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历史文化、政策等。
15.读图可知,该地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1500米之。由此可确定该地在热带地区,排除A选项;B选项人口应集中于海拔200米左右的恒河平原上,故排除;亚马孙平原湿热,人口集中于海拔500—1000米的巴西高原上,故排除C选项;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而东非高原与刚果盆地的过渡地带,海拔1 000~1 500米之间的地区地势高,气候凉爽,适合人类居住, 故D正确。故答案为:D。
16.该地区500米以下地区位于刚果盆地,因位于赤道附近,加上海拔低,气候过于湿热,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故答案为:A。
17.(1)集中于行政中心;趋近于交通线分布;趋近于河流分布。
(2)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充足;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商贸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收入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善,生活条件较好。
(3)因素:水资源。
措施: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快水利基到设施建设,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强化交通建设,加强对外联系。
(1)结合材料中的人口分布图可知,人口核心聚集区和高度聚集区集中于武威、永昌、金昌、民勤的行政中心;人口集聚核心区和高度集聚区沿主要公路和河流分布趋近于交通线分布。
(2)武威成为人口聚集的核心区,说明武威有适合人生存、发展的条件。文字材料,“位于石羊河流域的武威市,自古就是沟通西域、连接欧亚的交通要冲”说明武威市的地理位置优越,商贸发达;结合图可知武威市有河流流经,水资源充足;从行政中心看,武威市的行政中心级别较高,所以城镇化率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水平较其他地区高,生活条件好,所以武威成为人口聚集的核心区。
(3)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石羊河流域位于干旱内陆地区,所以水资源缺乏是影响羊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影响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发程度、生活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等。结合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因为该区域是干旱区,水资源是限制其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如果要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那么首先需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水利工程措施,合理调节上下游之间的用水关系,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另外提高对外的开放程度,强化交通建设,加强对外联系可以促进区域发展,从而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
18.(1)黑、云或滇
(2)人口密度最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利。
(3)东南部人口比例略下降,西北部人口比例略上升;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均增加;胡焕庸线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分布基本格局变化不大。
(4)不赞同理由:人口分布是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口分布不均衡并不意味着人口分布不合理。
(1)胡焕庸线指黑河—腾冲线,黑河位于黑龙江省,简称黑,腾冲位于云南省,简称云或滇。
(2)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利,人口密度最小。
(3)由表中信息可知,东南部人口比例略下降,而西北部人口比例略上升;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均增加;因此可得出胡焕庸线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分布基本格局变化不大。
(4)不赞同理由:根据所学知识,人口分布是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胡焕庸线东南侧,气候湿润,交通发达,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国家放宽政策,人口流动加大,大量地内陆地区人口涌入。胡焕庸线西北侧,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人口少。人口分布不均衡并不意味着人口分布不合理。
19.(1)人口分布不均衡。西部稠密,东部稀疏;(西)南部稠密,(东)北部稀疏。
(2)西部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气候温和,人口稠密;东部地区多山地高原,气候严寒,人口稀疏。南部纬度相对较低,气候温暖,人口稠密。
(1) 本题主要考查俄罗斯人口分布特点、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结合图示与所学知识可知,俄罗斯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面积小,但人口数量庞大,而东部面积广大,人口稀少,因此俄罗斯人口西部稠密,东部系数,南部人口相对较多,北部人口较少,因此呈现出西部、南部人口稠密,东部、北部人口稀疏的状况。
(2)本题要求分析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从地形、气候、纬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而东部地势较高;西部受海洋影响大,气候温和,而东部气候大陆性强,气候严寒干燥,因此西部人口稠密,东部人口稀疏,俄罗斯南部相北部,纬度较低,气候温暖,人口较为稠密,而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