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口 章末综合试题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A版(2019) 必修第二册
一、单选题
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从2025年起,用15年的时间逐步将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的法定退休年龄延迟。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我国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原因有( )
①人口迁移增加 ②人均寿命延长 ③人口容量增加 ④人均受教育年限延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将直接影响我国人口的( )
A.生育结构 B.年龄结构 C.劳动力结构 D.分布格局
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影响重大,我国跨省人口迁移经历了从“孔雀东南飞”到回流中西部,再到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黔川渝鄂三个阶段,近年来浙琼粤苏人口持续聚集。下图为2000-2023年我国33个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变化情况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从城市群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常住人口变化及原因是( )
A.2021-2023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外流经济影响
B.2010-2023年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均增加自然环境优越
C.2010-2023年东北地区人口外流产业结构单一
D.2010-2023年成渝城市群人口一直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结合图文信息,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合理的措施为( )
①鼓励北方城市人口继续南迁,缓解资源短缺
②立足各地比较优势,推动都市圈城市群战略
③优化城市群内部的空间结构,完善产业结构、交通设施等布局,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④深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迁徙的枷锁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抚养比是被抚养人口(15岁以下或64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人口)之比。净移民是一定时期内移入移民与移出移民数量之差。下表为该国1960~2020年部分人口数据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人口总数(万人) 7281 7817 7829 7943 8221 8177 8316
抚养比 48% 59% 52% 45% 47% 52% 56%
前十年净移民总数(万人) 162 56 254 282 137 367
5.该国可能是( )
A.中国 B.德国 C.美国 D.日本
6.关于该国抚养比变化的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①1960~1970年抚养比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少儿人口数量变化
②1960~1970年抚养比变化的主导因素是老年人口数量变化
③2000~2010年抚养比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少儿人口数量变化
④2000~2010年抚养比变化的主导因素是老年人口数量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根据该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推测该国未来应采取的人口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是( )
A.鼓励生育、劳动密集型产业 B.节制生育、知识密集型产业
C.鼓励生育、知识密集型产业 D.节制生育、劳动密集型产业
下图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户分离(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完成下面小题。
8.影响1982—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区域间( )
A.经济水平差异 B.人口密度差异 C.矿产资源差异 D.人口性别差异
9.2015—2019年流动人口减少可能会( )
A.降低城镇人口比重 B.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C.改变交通运输布局 D.增加人们消费支出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中部戈亚斯州境内。1960年4月巴西将当时的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的同时伴随着人口的大量迁移。巴西利亚以其快速增长的人口而著名。下图为巴西人口密度和城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巴西人口分布的特征是( )
A.空间分布较均衡 B.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C.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D.集中分布在高原中部
11.巴西迁都巴西利亚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是( )
①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②缓解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城镇化问题
③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地区间经济均衡发展④加强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当前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大、频率高,流动人口变化对城市公共服务需求产生一定影响,研究城市公共服务数据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左图示意2023年我国6个城市公共设施实际服务人口与常住人口的规模占比,右图示意城市实际服务人口、常住人口、短期驻留人口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说法符合图中各城市发展现状的是( )
A.各城市人口均以迁入为主 B.拉萨市的短期驻留人口数量最多
C.长春市公共服务压力增大 D.北京短期流入人口多于流出人口
13.为改变现状,长春市应该采取的根本措施是( )
A.放宽落户政策 B.加大资源开发 C.产业转型升级 D.完善基础设施
安徽省作为长三角经济圈中的人口流出大省,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下表示意安徽省和中国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下图示意2020 年安徽省各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布和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安徽省 中国
2010 10.23 8.9
2012 12.08 9.4
2014 11.71 10.1
2016 12 10.8
2018 12.97 11.9
2020 15.01 13.5
14.据表可知,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 )
A.老年人口比重整体上升 B.老年人口数量减少
C.老年人口数量高于全国 D.老年人口比重合理
15.2020年,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北高南低 纬度 B.中间低四周高 政策调整
C.北低南高 地形 D.东南低西北高 人口迁移
16.与 2013 年相比,2020年安徽省( )
A.合肥市老年人口呈负增长 B.西北部老龄化率变化最小
C.南部老龄化程度提高较快 D.各地老龄化率均有所提升
同六普(2010年)数据相比,七普(2020年)人口增幅苏州、无锡、常州、南京超过10%,而泰州、淮安、盐城三个城市出现了负增长。2020年GDP总量徐州在苏北五市中居首位。表为“江苏省四市常住人口、GDP统计表”,图为“江苏省行政区划图”。完成下面小题。
2010年(万人) 2020年(万人) 2020年GDP(亿元) 2020年人均GDP(亿元)
甲 800 931 14818 159162
乙 1047 1275 20170.5 158200
丙 480 456 4025.4 88276
丁 858 908 7319.8 80615
数据来源:常住人口为第六、七次普查;GDP数据来自各地统计局、统计公报
17.表1中的城市与图中数字相对应的是( )
A.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甲——①乙——③丙——②丁——④
C.甲——③乙——①丙——②丁——④
D.甲——①乙——③丙——④丁——②
18.从六普到七普,上述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甲:三孩政策实施 B.乙:人口机械增长
C.丙:经济快速发展 D.丁:人口的老龄化
二、综合题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海固地区是宁夏中南部山区的统称,地处黄土高原,年降雨量200-700mm之间,大都集中在6-9月,水土流失严重,而年蒸发量1000-2400mm之间,植被稀少,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每平方公里土地理论上最多能承载22人,却一度养活142人。当地人民生活特别贫困,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
材料二 1982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西海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区的居民,分期分批搬迁到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闽宁地区,实现了脱贫致富(如图所示)。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
材料三 现在,西海固地区政府通过实施黄河水调蓄工程、完善蓄水设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封山育林、修建了层层梯田等助力西海固地区的发展。
(1)分析西海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原因。
(2)据材料分析异地搬迁后对西海固地区带来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海固地区政府的各项措施是如何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是一个文化多元、积极吸纳海外移民的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内政部数据显示,在2019年移居澳大利亚的移民中,排名前四的来源国为印度、中国、菲律宾与尼泊尔,移民总数近20万。左图为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右图为澳大利亚外来移民人口特征示意图。
(1)指出澳大利亚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并简述其原因。
(2)指出澳大利亚外来移民人口特征,并简述澳大利亚吸引外来移民的有利条件。
(3)简述澳大利亚外来移民对移民来源地的积极影响。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界地带,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较大,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该省气候差异大,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2015年,全省常住总人口为2.59×107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8%。社会经济因素是人口密度大小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图1分别示意1990年、2015年甘肃省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其中甲位于较宽的黄河谷地,乙地处祁连山深处,图2示意1990~2015年甘肃省人口分布重心迁移轨迹。
(1)描述1990~2015年甘肃省人口分布呈现的主要特征。
(2)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因素一般与人口密度之间呈正相关,试结合1990~2015年甘肃省人口最密集区分布情况,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3)结合甘肃省地形情况,说明地形因素对甲、乙两地区人口密度大小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2.C
1.原来的退休年龄制度是新中国初期制定的,当时人均寿命和人均受教育年限较短。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人均寿命和人均受教育年限都有较大幅度的延长,所以我国做出了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②④正确;退休年龄与人口迁移、人口容量关系较小,①③错误。故选D。
2.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将增加我国年长劳动力数量,直接影响我国人口的劳动力结构,C正确。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不会影响生育结构、年龄结构和人口的分布格局,ABD错误。故选C。
3.C 4.D
3.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外流是产业结构调整,A错误;据图分析,2010-2020年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年均常住人口增量超180万人,主要是因为经济水平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B错误;东北地区近年来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呈现人口流出趋势,C正确;重庆2021-2023年人口流出,D错误。故选C。
4.2021-2023年北方城市人口整体萎缩,应因地制宜,立足各地比较优势,完善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机会,①错误,②正确;城市群内部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实现区域协发展,③正确;制约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深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不能完全消除人口迁徙的枷锁,④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B 6.B 7.C
5.根据表格信息可知,2000年—2010年该国人口总数由8221万人下降到8177万人,人口出现负增长,且人口总数没有过亿,德国符合,B正确;中国、美国、日本的人口总数早就过亿,ACD错误。故选B。
6.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60年至1970年该国人口总数由7281万人增长到7817万人,人口增长较快,1960~1970年抚养比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少儿人口数量变化,①正确,②错误;2000~2010年人口总数由8221万人下降到8177万人,人口出现逆增长,2000~2010年抚养比变化的主导因素是老年人口数量变化,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7.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目前该国人口出现逆增长,应该采取的人口政策是鼓励生育,目前该国人口负增长,劳动力不足,产业发展方向应是知识密集型产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A 9.B
8.由图可知,1982—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快速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而进行区域间的流动,A正确;人口密度差异和人口性别差异对人口流动影响不大,BD错误;区域间矿产资源差异不是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C错。故此题选A。
9.由图可知,2015—2019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A错误;由于流动人口减少,一些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可能会促进其经济转型发展,B正确;流动人口减少不会改变交通运输布局,也不会增加人们的消费支出,C、D错误。故此题选B。
10.B 11.A
10.读图可知,巴西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B正确,A错误;巴西东南沿海地区地形为高原边缘及狭小的沿海平原,CD错误。故选B。
11.巴西迁都巴西利亚伴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入,能够推动巴西利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巴西利亚基础设施建设,①④正确;缓解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城镇化问题不是对迁入地有利的影响,②错误;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地区间经济均衡发展不是对迁入地有利的影响,③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D 13.C
12.读图可知,长春市实际服务人口与常住人口的规模占比低于100%,即该市人口以迁出为主,公共服务压力减小,A、C错误;拉萨市常住人口基数小,虽然实际服务人口与常住人口的规模占比最高,但不能说明其短期驻留人口数量最多,B错误;北京市实际服务人口与常住人口的规模占比高于100%,说明北京短期流入人口多于流出人口,D正确。故选D。
13.长春市实际服务人口少于常住人口,说明短期外出常住人口较多,城市活力较弱,城市无法满足部分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长春市急需产业转型升级,振兴经济,吸引人才回流,激发城市活力,C正确;人口流出主要是因为产业和经济发展慢,因此放宽落户政策和完善基础设施对人口流入吸引力比较小,A、D错误;加大资源开发不能改变产业结构,不能提升吸引力,而且东北地区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故无法改变现状,B错误。故选C。
14.A 15.C 16.C
14.由表格可知,2010年-2020年,安徽省的老年人口比重在波动上升,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A正确;表格给出的是老年人口(65岁及其以上)比重,在不知道安徽人口总数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判断老年人口数量的变化,B错误;安徽省为我国法人一个省,其老年人口数量是不可能高于全国的,C错误;安徽省的老年人口比重在2020年达到15.01%,比重过高,是不合理的,D错误。故选A。
15.由图可知,2020年安徽省的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是北低南高或“东南高西北低”,所以A、B、D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到,由于南部多山地,经济发展较落后,劳动力迁出较多,人口老龄化更严重,北部多平原,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人口迁出较少,人口老龄化较轻,C正确。故选C。
16.由图可知,与2013年相比,安徽省南部的池州、黄山、宣城、铜陵等地方的老龄化程度提升较快,与北方相比,老龄化率的变化值相对较高,所以南部老龄化程度提高较快,C正确;合肥市的老龄化率比重略有下降,但是比重不能说明数量上的变化,A错误;老龄化率变化最小的是中部合肥,B错误;合肥的老龄化率没有提升,D错误。故选D。
17.D 18.B
17.分析表格中甲乙丙丁,只有丙人口负增长,人口的变化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由此分析:江苏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苏北,苏南受长三角大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及长江黄金水道的影响,经济更发达,①③在长江以南,人口正增长,①③不是丙;结合材料苏北的徐州2020年在苏北居首位,可知徐州人口不可能负增长,由江苏政区图可知②为徐州,即②不是丙,或依据④在淮河沿岸,依据中国地名的一般规律,④为淮安,结合材料,淮安人口负增长,故丙为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由上一题可知甲—①、乙—③在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的增长主要是受人口迁移的影响,A错误B正确;丙—④ 人口负增长说明经济发展缓慢,C错误;丁—②人口正增长,人口老龄化说明是人口迁出所导致,人口数量应减少,D错误;故选B。
19.(1)①气候干旱,水源短缺;②地形崎岖,耕地不足;③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④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2)积极: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②减轻对地表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③人均资源拥有量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改善;④有利于西海固地区脱贫致富。
消极:①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②影响迁出地经济进一步发展。
(3)①发展民营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区域间贸易往来,获取其他地方资源。
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提高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③封山育林,增加水分下渗,提高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
④修建梯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了水资源和-耕地资源;
⑤封山育林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保有量。
⑥兴修水利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增加水资源的蓄积量和合理调配。
(1)本题可从气候、水源、地形、耕地、水土流失、植被稀少风貌,分析生态脆弱的原因。西海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水源短缺;位于宁夏中南部山区,地形崎岖,耕地不足;③降水大都集中在6-9月,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年蒸发量1000-2400mm之间,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土壤水分条件差,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2)本题可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分析。积极:异地搬迁后,西海固人口减少,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利于植被恢复,减轻对地表的破坏,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人口数量减少,人均资源拥有量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收入增加,有利于西海固地区脱贫致富。消极:人口迁出造成人才外流,导致劳动力短缺,进而影响迁出地经济进一步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①发展民营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区域间贸易往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获取其他地方资源,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②科技水平和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提高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③封山育林,利于增加水分下渗,提高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从而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④修建梯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了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数量,资源增多,可以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⑤封山育林增加了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保有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⑥兴修水利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增加水资源的蓄积量和合理调配,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20.(1)东南沿海地区。
原因:港口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欧洲殖民者最先到达的地区,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2)特征:以中青年为主;文化程度高。
有利条件:澳大利亚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政府吸引外来人口的政策优惠;医疗和教育条件好;经济发展水平高,收入高,生活富足。
(3)
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减轻了资源和环境压力,保护了环境;加强了移民来源地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的交流与联系。
(1)该题考查人口分布的相关问题,人口分布的原因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 (2)人文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历史、政治、文化、军事等。由左图信息可知,澳大利亚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为东南沿海地区,该地区的自然原因来看,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位于大分水岭以东,气候温暖湿润,河流径流量大水源充足,沿海平原地形较平坦,人口分布密集;从人文原因来看,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海运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历史上也是欧洲殖民者最先到达的地区,开发历史悠久。
(2)从右图可知,澳大利亚的外来移民的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中青年为主,文化程度也较高。人口迁移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来分析,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因此其吸引外来移民的有利条件有:澳大利亚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生活富足;医疗和教育条件好;政府吸引外来人口的政策优惠。
(3)人口迁移的影响从有利不利两个角度,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澳大利亚外来移民对移民来源地的积极影响有: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减轻了资源和环境压力,保护了环境;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的交流与联系。
21.(1)甘肃省人口分布始终处于不平衡状态,空间差异仍较大,形成了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分布格局;全省人口分布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迁移,人口分布的均衡性发展态势增强。
(2)甘肃省东南部初始人口密度大,整体经济发展好,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吸引外来人口集聚,且交通条件好,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人口集聚速度快,因此人口密度大。
(3)甲地区海拔较低,地形较平缓(地势起伏小),生存环境较好,人口较稠密;乙地区位于山区,海拔高,地势起伏大,生存条件较差,人口稀疏。
(1)由图1可看出,无论左图还是右图,都反映出甘肃省人口分布处于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分布格局,空间差异较大;由图2可知,人口重心分布轨迹,表现为纬度升高,经度变小,即向西北方向迁移,故表现出人口分布的均衡性发展态势增强。
(2)依据题意,本题即要求回答甘肃省人口最密集区(由图1可知是甘肃省东南部)人口稠密的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中的经济方面的拉力因素。甘肃东南部地区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城镇密集、工业发达,人口多。由此可得出该地人口稠密的经济因素一般都是经济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吸引外来人口迁入;且交通条件好,减少了人口迁移的阻力,人口集聚速度快。
(3)由材料“甲位于较宽的黄河谷地,乙地处祁连山深处”可知,甲位于河谷地带,因此地形特点是海拔较低,地形较平缓(地势起伏小),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附近,海拔较低等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造成生存环境较好,农业基础好,有利于发展经济,故人口较稠密;而乙位于祁连山地区,地形表现为海拔高,地势起伏大,造成生存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故人口稀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