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迷藏(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

文档属性

名称 捉迷藏(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2-13 19:2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第2课时《捉迷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二节课,借助学生熟悉的捉迷藏情境,设置了三个任务帮助学生借助计数器理解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第一个任务是解决“图中有那些数学信息”这个问题;第二个任务是“藏起来的小朋友有多少个?拨一拨,算一算”;第三个任务是“算一算,说一说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
【核心素养】
三个任务层层递进,从具体到抽象,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首先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接着用计数器辅助理解,再引入新的直观模型——数线,通过在数线上数数进行运算,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离开模型进行计算,巩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这些任务需要学生利用图中信息,联系数量之间关系思考怎样列式,借助计数器,理解“13-8”的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目标】
1.借助捉迷藏情境,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计数器探索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数感。
2.学会正确地计算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并且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提升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3.学会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培养合作交流能力,体会不同算法的思维过程,优化算法,培养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借助捉迷藏情境,进一步理解减法运算的意义;借助计数器探索并掌握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及加减法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任务单、小棒、计数器、20厘米长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探究”
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7+12= 11-6= 12-8= 9+7= 15-9=
3+9= 12-4= 6+7= 13-5= 14-6=
2、导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捉迷藏》(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习“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读懂图中信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引出核心任务奠定基础。】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到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尝试提问。
1.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
预设:
生1:这些小朋友们在捉迷藏,一共有13个小朋友要藏起来
生2:现在有8个小朋友还没有藏起来,那藏起来的小朋友有多少个呢?
数学问题:藏起来的小朋友有多少个?
师:要解决藏起来有多少个小朋友?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13-8= )
师:你可以怎么去计算呢?
生:
任务一:理解题意并列式
2.用计数器拨一拨,探究13-8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计数器拨一拨,表示13-8的过程,初步理解“退1当十”的退位方法。
(13个位上的3不够减8,怎么办?)
方法一:拆数法:把13或8分成两部分。
①把13分成10和3,把13根小棒分成两部分——1捆和3根。解开1捆,从中拿出8根,即“10-8=2”;把剩下的2根和3根合起来就是5根,即“2+3=5”。
板书:10-8=2,2+3=5。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先从10里面去掉8
生:3减8不够,拆开1捆的10根减去8根,也就是10-8。
先让学生说说如何用计数器表示13-8的过程.
(3)然后教师梳理:个位上的3个珠子减8不够减,这时需要把十位上的“1”个珠子退到个位,变成 “10”个珠子,用10个珠子减去8个还剩2个,再把它和个位上的3个珠子合起来就是5个。与前面一课学的小棒表示减法的过程相似,先解开一捆,因为解开后,计数单位由“1”个10变成了10个“1”,就要从十位上退1当十,放在个位上,从中拿出8个,还剩2+3=5(个)。
②把8分成3和5,先从13根小棒中拿走3根,即“13-3=10”;再解开整捆,从中拿走5根,还剩5根,即“10-5=5”。
板书:13-3=10,10-5=5。
(4)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先减3
生:13先减3不用退位,再减5就变成了10以内的减法,比较简便。
另外还可以先把个位的3个珠子都减去,这样就还有8-3=5个珠子没剪掉,再把十位的“1”借到个位,减去5个,即10-5=5,所以最后还剩5个。
(6)方法二:想加法算减法:因为8+(5)=13,所以13-8=5。
板书:8+(5)=13,13-8=5。
教师追问:这道题是算减法,你怎么想到了加法
生:加法和减法是互逆的,这样算比较快。
三、算一算,引出直尺数线图。
师:同学们想出这么多算法。先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下面的题目,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题目:17-9=      11-6=
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自己本子上做,教师巡回指导。并请两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算法:
(1)拆数法。把17分成10和7,10-9=1,1+7=8。……
(2)想加法算减法。6+(5)=11,11-6=5。8+(9)=17,17-9=8。
追问学生:你觉得使用哪个方法比较简便
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会说想加法算减法比较简便。
引出直尺数线图
师:请同学们看数线图,谁能说说数线图的含义
生:数线图上一格表示一个数。
通过在数线图上数数的方法,计算17-9,再次明确算理。
先让学生说说用数线计算17-9的过程,然后教师引导:上面的图表示从17开始一格一格地往回数,就像我们用小棒一根一根地减,数7格正好数到10,也就是17-7=10;再往回数2格,就像连减的算法一样,17-7=10,10-2=8。所以17-9=8。
达标练习—活“应用”
完成教材第30页练一练的题目。
第1题,通过计数器再次回顾“退1当十”的算理。
第2题,体会加减法的互逆性。
第3题,连线,巩固练习,熟能生巧。
五、总结评价—拓“延伸”
1.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是怎么学会的?
2.学习评价
3.课后作业:完成分成作业对应练习。
【板书设计】
捉迷藏
【教学反思】
探索算法时先让学生尝试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小棒先摆一摆,写出得数,再说一说如何计算,总结计算方法;如果学生已有一定解决问题的经验,大部分学生无需学具即可算出得数,可以让学生结合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如何算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还会出现一个一个减的方法,或把8看成10,最后把多减的2再加上的算法。针对每种算法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追问,如为什么先从10里面去掉8?为什么先减去3?算减法为什么想到加法?为什么要加2?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感受10的桥梁作用及加减之间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