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考察“味”和taster的词义演化历程。《说文解字》云:“味,滋味也。从口,未声。”《说
文解字句读》云:“是滋即味也。”滋味,同义复合。“味”原指物质的气味,以及刺激人引起生理反
应的味觉。后来随着文明进步,人们由此而逐渐超越生理快感,而引中指向人的审美感受。先秦时“味”用
于音乐批评,魏晋时开始转向文学批评。可以说,先秦到魏晋是“味”从一个生理快惑衍化为审美概
念的时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特别是南朝齐梁时代,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自觉,文艺创作和文艺理
论批评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时期,“味”的内涵也迅速向审美属性和审美活动方面展开,成为一个纯粹的美学
范畴。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味”的真正确立,是由刘勰、钟嵘两位理论家完成的。关于魏
晋南北朝的“味”论,学界多聚焦于钟嵘“滋味”说,多认为钟嵘首倡此说。事实上,“滋味”最先由刘
腿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提及,《声律》云,“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下句,气力穷
于和韵。”随后钟嵘将之视为审美标准。晚唐司空图的“味外之旨”(即“味外味”)又将“味”的
美学价值和理论深度推至顶,点。近代古文大家林纤把“味”视为文章的最高境界,提出“味者,事理精
确处耐人咀嚼之谓”之观点。由此可见,元范畴“味”的发展经历了由感觉到心理统一融合的过程,体现了
其审美体验和审美思维不断衍变升级的趋向。
追溯西方taste的词义演变可知,taste源自拉丁文tangere,意为“感觉、处理、接触”。早在13世纪taste
一词就与身体感官相关联,最初它的语义范围比“品尝”更广泛,近似于现在的触觉或感觉。从14世
纪的文献资料中可见,它与感觉器官嘴密切关联,但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其隐喻含义的扩展,taste具
有了更普遍的含义。例如1425年,good taste被理解为“一种良好的理解力”,而1502年,又被赋予
“没有精神品位”的含义。从17世纪开始,尤其是18世纪,取自身体被动感觉的taste,.隐喻迁移为一
种本质上非被动的智识行为和操作。taste被冠以一种普遍品质的“品味”含义,即用以快速准确辨别
事物性质的心智力量。于是taste原先所表示的强烈而活跃的“味觉”会义,逐渐被相对弱势但却是人
类所共有的“品味”习惯所取代。自此,所谓的“品味”和“好品味”已与人类活跃的感官相分离,
变成获得某种习惯和规则的问题。如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曾指出,健全的理智力
能同精致的感受相结合,因实际锻炼得以增强,后又经过比较而完善,还能涤除一切偏见。这些品质综合
起来所做的评判就是品味(tastel)和美(beauty)的真正标准。而“无味”也已与味觉分离,并往往是在道
德而非审美语境下,以相对较弱的方式承载了更古老和更广泛的感觉、触觉和理解。因此,休漠提倡
品味(鉴赏)和审美判断时应忠实地谨持道德原则。在这一过程中,taste逐渐脱离其个体主观感觉的
束缚,由小写的“味觉”转变为具有普遍性质的、客观的、大写的“品味”。
对英语世界《文心雕龙》元范畴“味”的译释进行考察,不仅关涉中西诗学跨时空对话的创生图
景,更关涉中国传统文论借由他者迁回进入自我,反向衍生并丰富自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应“以
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扎根元范畴在汉语文化土壤的核心意义,用中国的材料研究和解释中
国的思想。通过对范畴的双向梳理与溯源,认清汉学意识形态化的误区,识解再生产过程中的误读及其
背后的深层制因。在吐纳中西的基础上,兼取东西方之长的现代性的诗学话语,才能从根本上不断认清自
我、逼近真理。
(摘编自戴文静的《“味”与“taste”的中西互释研究》)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话文试卷
第2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