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粗瓷大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陈、曼、联”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解释“粗瓷大碗、高粱米饭”等词语的意思。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借助提示,说清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3.根据赵一曼的言行,推断她的想法。尝试对赵一曼作出评价。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借助提示,说清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2.教学难点:根据赵一曼的言行,推断她的想法。尝试对赵一曼作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粗瓷大碗是什么样子的?这个粗瓷大碗是谁的?用来干什么?为什么要写一个碗呢?)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出示粗瓷大碗的图片)这个粗瓷大碗陈列在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是赵一曼用过的,是通讯员给赵一曼找来吃饭用的,这个碗反映了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齐读、开火车读词语。
陈列 赵一曼 抗联 缸子 高粱 一顿 侦察
(1)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陈、侦”为翘舌音;“联、粱”是三拼音节,“高粱”中“粱”是轻声。
学生带着音节读一读,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2)多音字我能分
辨析多音字“还、盛”的读音,在下面的括号中写出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还 hái 还有 huán 还钱
盛 shèng 盛开 chéng 盛饭
句子:(1)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2)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理清文脉,了解文意。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试着给全文分段,再试着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赵一曼用过的一个粗瓷大碗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第二段(第2~4自然段):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缴获的大碗,赵一曼要求他还回去。
第三段(第5~8自然段):赵一曼倒掉了通讯员给她盛的高粱米饭,只盛了半碗野菜粥。
第四段(第9~11自然段):赵一曼把大碗送给七班做菜盆。
四、走进历史,读懂故事
1.出示图片,认识“粗瓷大碗”。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摆放了这样一只“粗瓷大碗”,看着图片,说说这只“粗瓷大碗"带给你什么感受 预设:又破又旧,看起来还脏脏的……随文理解"陈列”,意即为“规范有序的摆放”。
2.初读课文,了解“粗瓷大碗“的来历。就是这样一只"又破又旧"的粗瓷大碗,不仅被陈列在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一开始,还是作为一份礼物,由一位小通讯员郑重其事地送给赵一曼女士的。
(1)默读课文,说说这位小通讯员为什么要给赵一曼女士送这只破旧的“粗瓷大碗" 借助关键词句,了解当时的部队状况-一缺少粮食,生活很艰苦。小结:是的,这只“粗瓷大碗"见证了"一段艰苦岁月”。联系时代背景,明白苦难的根源是国家深陷战争泥潭。
小结:原来,这只“粗瓷大碗"见证了“一场救亡之战”。(2)在这样的岁月中,在这样的战争背景下,这只“粗瓷大碗"经历了一段怎么的故事
引导学生发现故事脉络:找一送-盛-倒一“丢”-“成”。
五、自主探究,感悟品质
理解了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袭击日寇战斗刚刚结束的时候。
1.默读课文,以通讯员的口吻讲述粗瓷大碗的故事。
(1)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默读,要求我们不出声、不指读。现在我们化身为当时的那个通讯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相机出示学生所读段落,适度品读,感悟人物品质。
预设1:我们抗联部队连续几个月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赵一曼和我们一样,嘴边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真的是太饿了,所以,有了这个碗,我就给赵政委盛了满满一碗饭,想让她饱饱地吃上一顿。
教师追问: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这碗饭,赵一曼吃了吗?(没有,她心疼战友,把好的都留给伤病员吃。)
教师适时小结。
预设2:赵一曼早就把吃饭用的搪瓷缸子送给一个新战士,我好不容易找到的这个碗,她只用了一天,就又“丢”了。原来,她把碗送给七班当菜盆了。赵一曼的心里时时刻刻想着战士们,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关注“早就”和“好不容易”两个词语,适时小结。
预设3:最让我感动的是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碗,送给赵一曼,结果她让我还回去。因为敌人都被消灭了,没地方还,这个碗才被留下来。
教师适时小结。
我们作为通讯员,心里一直想着让赵一曼有个碗,能吃饱饭。可是,赵一曼的心里同样也装着战士们,她艰苦朴素,不给自己搞特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
六、总结课文
主题概括:本文围绕一个粗瓷大碗的来历,讲述了赵一曼烈士的感人故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她关心战士胜于关心自己,与战士们一起同甘共苦,坚持抗日,赞美了赵一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板书设计】
一个粗瓷大碗
来历:战斗缴获
事件:拒绝换碗、让饭给伤病员
人物品质:以身作则、关心战士、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