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同步训练+1个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同步训练+1个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7-13 18:02:09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1986年在苏联流传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视频链接】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时期莫斯科政府大楼外:  
一个愁眉苦脸的男子一边走路一边自言自语:肥皂没有,电池没有,袜子也没有……  
  这时旁边走过来一个看起来象是便衣警察的人小声对他说:公民同志,您要是再这样诋毁我们伟大的国家,我就要拿手枪把敲你的脑袋了!
  那个男子愣了十秒钟,看看这个警察,继续自言自语:看看,连子弹也没有……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个别的成就不能改变这种景象。历史上就出现过人们跑离土地的事!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才取得这些成绩的!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第148—149页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背景:
2.主要措施
(1)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内 容
农业 提高价格) 废交为购,提价增收
放权农户)鼓励副业,扩大自主
倡种玉米)大垦荒地,玉米运动
工业 放权地方)废弃部门,放权加盟
放权企业)中央放权,企业小权
利激个人)承认职企,调动生产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理由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3. 评价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 改革内容:重点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
苏联的N-1火箭
◆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 改革内容:重点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
(1)执政前期,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苏攻美守);
(2)执政后期(1975年后),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停滞。
2. 结果
过渡人物(1982-1985年)
1、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3日-1984年2月9日)
2、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1、背景:
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
2、内容: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问 题
经 济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 作为改革的重点 局势失控
苏联解体
材料: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材料1: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
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
材料2: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1989年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
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
八·一九事件
材料3:
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
俄罗斯国旗升起
1991年12月25日
相同:改革经济体制。
不同: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人民公社制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改革未能真正深入到经济体制的弊端中。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异同?
问题情境: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1、背景:
2、内容:
3、结果及影响:
失败 苏联解体
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正确认识苏联的国情,斯大林模式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客观规律;
2、重要原因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领导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改革,只是修修补补;
3、重要原因2:没有进行高度的理论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时犯了“左倾”冒进的错误;
4、重要原因3:苏联没有正确处理经济比例关系,美苏军备竞赛更极大消耗了苏联薄弱的经济实力;
5、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颠覆;
关于苏联解体原因学说观点总汇
1、葬送说:戈氏背叛了苏联;
2、错误路线说;
3、上层自决说:苏共上层精英对苏联的发展方面讨论的结果;
4、经济发展落后说;
5、民族矛盾说;
6、和平演变说;
7、斯大林模式僵化说;
8、历史抛弃说;
9、历史合力说;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结果 问题
赫鲁晓夫 农业 一度促进 农业发展
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
勃列日涅夫 重工业 国防工业 成为超级大国 戈尔巴乔夫 经济领域 转 向 政治领域 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 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①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②改革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切忌教条主义;
③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根本宗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⑤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并重,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
1. “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 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来源:21cnj*y.co*m】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 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B、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C、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2. 1955年起,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 http: / / www.21cnjy.com ),粮食供应不足情况得到改善,其原因包括
①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扩大②农业税削减,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③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 ④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 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B、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C、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4. 下列措施或目标体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严重脱离苏联实际的是
A、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20年建成共产主义”
C、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5. 有研究资料指出:在2 ( http: / / www.21cnjy.com )0世纪80年代,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的冶金部,每年召开的大小 会议达400次,下达的文件有1.5万多种,制定的指标多达18.6万个。1988年4月,前
苏联一次就废除了12万多项决议、条例、法令等经济管理部门的文件。上述材料集中反映
出前苏联
A、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臃肿 B、经济体制改革方针失误
C、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严重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突出
6. 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 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
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7. 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
B、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8. 曾任《真理报》总编的阿法纳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耶夫说:“我头脑中有两个勃列日涅夫,一个是1976 年夏季以前的勃列日涅夫,另一个是那个夏季以后的勃列日涅夫。前一个勃列日涅夫是一个
精力充沛、活跃、有所作为的人……后一个勃列日涅夫则是一个重病缠身、不爱活动、少言
寡语、不善思索,喜欢阿谀奉承、贪图荣誉、奖赏和礼品的人。”作者的观点应该是指勃列
日涅夫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任期时间太长,后期领导乏力
B、前期改革成就大,后期执政很僵化
C、改革前十年敢于突破旧体制,后十年导致经济全面滑坡
D、与美国争霸由咄咄逼人到被动防守
9. 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21*cnjy*com
年份(年)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C、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10. 戈尔巴乔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见图3)——封面 主题词是:“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此图透露的信息是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A、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 B、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
C、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 D、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
11. 《华盛顿邮报》在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www.21-cn-jy.com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 D、普京执政时期
12. 就苏联改革,有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13. 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14. 1985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它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2·1·c·n·j·y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15. 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会上指出:“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同时,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这一提法www-2-1-cnjy-com
A、说明了苏联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
B、将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
C、该领域的改革使苏联形势有一定的好转
D、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具有某种调节作用
二、非选择题
16.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
材料二 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
材料三 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 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10分)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解析)
1.【答案】 B
【考点】 从赫 ( http: / / www.21cnjy.com )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提出“自由的公民社会”实质上要以私有制取代公有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社会主义社会,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21·世纪*教育网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2.【答案】 A
【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这是在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取得的结果,所以原因都是其改革措施,即题目中的①②③,④与农业无关,且不合史实。21教育网
3.【答案】 D
【考点】 从赫鲁晓 ( http: / / www.21cnjy.com )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体现了计划经济特点,说明这些措施并没有打破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行时间是1921—192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埋下苏联解体的隐患是斯大林模式,不是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故C项错误;“……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是对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纠正,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2-1-c-n-j-y
4.【答案】 B
【考点】 从赫鲁晓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可判断出B、D两项符合这个时间,而排除A、C两项;同时,“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正好是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尝试,是符合苏联的史实的,故排除D项;“20年建成共产主义”却忽视了苏联的国情,带有急躁冒进的错误思想倾向,所以严重脱离了苏联实际,故本题只有B项符合题意。
5.【答案】 D
【考点】 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题干提及前苏联中央行政命令的泛滥,没有提及部门臃肿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 及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社会危机,故C项错误;前苏联中央行政命令的泛滥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斯大林模式,尤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21*cnjy*com
6.【答案】 A
【考点】 从赫鲁晓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进行质的改 造,故A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勃列涅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军事重工业,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故D项错误。【版权所有:21教育】
7.【答案】 B
【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1970年苏联是勃烈日涅夫改革,从中可排除AC两项,萨哈罗夫的观点是政治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主张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从苏联后面的改革情况可知勃烈日涅夫并没有采纳其意见,故排除D项。选择B项。
【点评】考查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8.【答案】 B
【考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A项没有体现前期勃列日涅夫的表现,排除;其改革并未突破旧体制,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了1976年前后勃氏截然不同的表现,B项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21cnjy.com
9.【答案】 C
【考点】 从赫鲁晓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A无从体现;B发生在1991年,D发生在1953——1964年,时间不符;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并进行改革,但是改革不见成效,因此选C。
【点评】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10.【答案】 C
【考点】 从赫鲁晓 ( http: / / www.21cnjy.com )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还未解体,战后美苏争霸还没有结束,故A项错误;“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肯定赞赏,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倡导“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使得苏联的改革走上歧途,但有助于西方思想的渗透,推行和平演变,因此在媒体舆论宣传上肯定赞赏它,故C项正确;美苏社会制度的差异、意识形态的矛盾无法消除,故D项错误。【出处:21教育名师】
11.【答案】 C
【考点】 从赫鲁晓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说明此时苏联面临向何处发展的处境,有向资本主义的转向的趋势,结合史实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转向了资本主义,故答案选C,A B两项没有出现向资本主义的转向的趋势,D项已经俄国此时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了。
【点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即斯大林模式阶段、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阶段及戈尔巴乔夫改革阶段。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带来了苏联解体的巨大遗憾。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与败一直以来成为史学家争论的焦点,也成为高考无法回避的难点。建议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收集此方面的材料深入思考,完成小论文的习作。
12.【答案】 C
【考点】 从赫鲁晓夫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他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苏联这艘改革中的航船已经驶入了危机四伏的危险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故选A。其他几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点评】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人相继进行了改革,但是总的来看,成效不大,是以失败告终,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葬送了苏联。
13.【答案】 D
【考点】 从赫鲁 ( http: / / www.21cnjy.com )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都由于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没能够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4.【答案】 A
【考点】 从赫鲁晓 ( http: / / www.21cnjy.com )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进行政治改革,但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结果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因此B、C、D三项都不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故本题选A。
【点评】 比较选择题就是把同类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要求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的选项的一种型题。解答此类题型的一般方法是:首先要从题干中要求对比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选出其中一个作参照物,然后以该照物所处的背景、活动(或内容)、影响等方面作可比点,与另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其次,搜寻与可比点相关的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最后,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15.【答案】 D
【考点】 从赫鲁晓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材料虽然否定了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但从“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的表述中,还是在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具有某种调节作用,故D项正确。AB项符合赫鲁晓夫改革;C项与史实不符。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6. 【答案】
(1)问题: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4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分)
(2)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6分)
(3)相同点: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4分)影响: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或者勃列日涅夫改革。(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分析问题能力。
第(1)问依据材料中文字“半崩溃的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可知是苏联农业和轻工业处于落后状态,“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说民当时人民生活水平困苦,产生问题原因主要从苏联体制上分析作答。
第(2)问注意题干问法,是为提高农民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庄生产积极性,所以考查的赫鲁晓夫改革关于农业方面的措施,从农产品的收购方式、农产品的价格和对于集体农庄经营方式等方面回答即可。
第(3)问属于比较类型题,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方法可以用“求同法”,材料三中的文字“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加强利润刺激”说明是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所以比较点从企业自主权方面作答。影响一定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组织答案,即对斯大林模式和对后来苏联改革影响来组织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