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9 17:2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_________槽枥_________ _________粟_________外见_________ 食马_________祗_________
答案:pián|cáo|lì|sù|xiàn|sì|zhǐ
解析:“骈”字的声母是p不是b;“枥”的声母是l不是n;注意“槽”“粟”“祗”等字声母的卷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食”通“饲”,要读“饲”音,
点评:古文中的字音,要注意与现代汉语中字音的区别,不可读错,本题中的“食”,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学习时要注意记忆课文注释中的生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②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 _________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_________
答案:只是|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可是
解析:“祗”是通假字,通“只”,“骈”从字形上可看出本义是“两马拉车”,在文中意思是“在一起”(千里马与常马),“而”是连词,在此句中是转连,所以是“可是”。
点评:本题不难,各项中的词义明确,易于判断。古汉语中多义词很多,平时学习要注意举一反三,注意辨析词的多义,弄清楚不同的意义不同的用法。
3、理解填空。
a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他是“ ”之一。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 但都是为了 。
b《马说》的中心论点是: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
c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 ,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
答案: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说明道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食马者
解析:“昌黎先生集”注意不要添字写成“文集”或“全集”;默写文句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祗、骈、槽枥,问句要标出问号。
点评: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学习时要注意记忆。背诵古文时要对文中的句子理解记忆,不要生记硬背,看易错字的写法。
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
答案: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解析:“也”在本文中多为语气助词,根据文中的语境理解句子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的情感一一判断,提出表达的语气,点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点评:“也”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本文与《醉翁亭记》一文一样,“也”字有多种语气,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
答案:有时|它,代千里马|等同,一样
解析:“或”在文言一般表示“有时”“有的”“有人”,也有表示“或许”的意思,“等”可由单字扩充为双字词即“等同”。
点评:解释文言字词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二是要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通___含义:_____通____ 含义:_____
③其真无马邪 _____通_____ 含义:________
答案:见|现|显露(或表现)|材|才|才能|食|饲|喂|邪|耶|吗,表疑问
解析:比较各句中字词的本义与语境义,找到意义的不同,根据形、音的相似或相同点来判断,如“见”本义为看见,而在句中应该是“显现”的意思,两字读间相近,故“见”是“现”的通假字。
点评:古文中的通假字,指或形或音相同相近的字通用,所以判断通假字可从“形”或“音”两方面来辨析判断,课文注释中注明的通假字学习时要加强记忆。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有一驰千里的能力而随意地喂养。|怎么能使它一驰千里呢? (养马人)吆喝马却不懂得马表达的要求。|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解析:本文中“食”有两种意思,一是“吃”,二是“饲养”,要根据句子的意思辨析。反问的语气要准确的译出来。
点评:解释文言句子,要注意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根据语境判断。
8、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食不饱,力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吃chī|饲养sì|饲养sì|吃chī|饲养sì
解析:本题有两个答点,一是注意,一是释义,不要遗漏。“食”为古今异义字词,本文中“食”有两种意思,一是 “吃”,二是 “饲养”,要根据句子的意思辨析。
点评:文言文中有的字词现在仍然使用,但意义有所不同,这种字词叫“古今异义”,学习要注意辨析,阅读文言文时不可望文生义,用现代意义替代古文中的字词意义。
9、下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并列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C、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D、执策而临之 临:靠近
答案:D
解析:“临”在本文中是“面对”的意思,而在另一篇古文《醉翁亭记》中有一句“临溪而渔”,是“靠近”的意思。
点评:文言中有的字词意义是复杂的,有本义,有引申义,有转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既克,公问其故。
答案:B
解析:A“故”为“缘故”,B“故”为“所以”,C“故”为“原来的”(指学过的知识),D“故”为“缘故”。B与例句相同。
点评:文言中一词多义是最常见的,学习时要注意归纳记忆。
1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解析:首先要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第一句动宾结构的句子,“求”是谓语,“其能千里”是宾语;第二句连动句,有两层意思,一是饲养马,一是不能让马发挥能力,根据句子的意思和结构划分节奏即可。
点评:准确判断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多的帮助。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可以根据句子有几层意思来划分,层与层之间划分;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来划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要划分(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除外)。
1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一组是( )
A、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答案:C
解析:A“能”为一“能力,才能”一为“能够”,B“其”一为加强语气“难道”一为代词代“驱使马”,C“而”皆为转连,D“之”一为助词“的”一为代词代所学的知识,故答案为C。
点评:此类选择题是常常考到,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文言中的常用多义词。解答时要根据所学所记了解各句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加字词的含义,比较判断。
二、问题理解
13、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答第二段内容即养马的人不会养马,马遭受不公的对待。同时了解本文以说理为目的,从议论文的角度说明本段文字作为论据从反而说理的作用。
点评:本题是概括内容题,学习是要把握全文内容,了解各段写什么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从文体知识上了解其写作方法。
14、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答案:排比、引用、设问 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解析:第一题,根据所示文段中具体的语句直接判断,根据句子的内容说明作者表达的意图。第三段是全文最后一段,揭示作者所要说的道理,所以要说明点明了主旨。
点评:了解文言中的修辞手法,便于了解作者写作的技巧,学习这方法来写作。
15、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其真不知马也。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写出主旨句,结合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封建社会中人才被摧残、埋没这方面概括即可。
点评:学习一篇文章,最终都要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就是提醒学生要注意这一点。
16、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哪一句话?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解析:第一问,首先要分析抓住题干中的信息点,即“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与《马说》一文相联系,即“美”与“千里马”都是应该被推崇的事物,而“发现美”与“发现千里马”在道理上有相通之处,从这一点来联想《马说》中的句子。第二问,抓住“遭遇”一词即可选出《马说》中的句子。
点评:这是一个好题,将生活中的道理与文言文阅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醒学生要学以致用。
17、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答案: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作品写作的背景,即可了解作者是以“马”喻人,来说明“人才”问题,提示封建社会中“人才”被摧残、埋没的社会现实。同时结合作者自己的身世来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点评:这个问题在学习中的重点问题。古代诗人表达思想由于社会环境的原因,一般都隐含其辞,阅读时要注意领会。
18、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答案: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解析:本题主要是围绕“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来分析,从这一点上根据文中具体的语句来理解,说明什么“伯乐”重要即可。
点评:此类文言文阅读,要抓住关键信息点,如本题中“伯乐”与“千里马”,理解问题的核心分析作答。
二、课内阅读
19、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莱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答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解析:根据第二问思考第一个问题,从“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来分析说明本段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会有发挥能力的机会。
点评:此类问题,要仔细审题,它不是要求概括内容写了什么,而是要求说明作者表达的思想、意思是什么。
20、第二段说明了什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答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解析:了解所示文段的内容,根据第二问来回答第一问,即本段说明的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根据这“原因”这一信息点,梳理文段内容,找到相应的语句即可。
点评:连问的题目,要注意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来解答,如本题第一问问的是“说明”了什么,所以要从作者表达的意图上来解答。
2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答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解析:阅读第三段的内容,抓住主旨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从作者表达的意图来概括。概括答题要点“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梳理文段中的句子即可。
点评:概括文段内容,有的要可以综合几个内容要点来概括,有的则可以抓住主要的句子来概括。
四、延伸阅读
20、
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涓人:近侍之臣。 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哪里用得着;怎么能够。④期(jī)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千金市骨 反以报君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答案:买 通“返” 认为 丢弃,捐弃,扔掉。
解析:本题中“市”“捐”“反”与现代字词的意义不同,要概括语境辨析,不要望文生义。
点评:文言文阅读,对一些古今皆使用的字词要区别古今意义的不同,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古文的内容。
(2)概括“千金市骨”这一成语的含义
答案:比喻对贤才的渴望。
解析:阅读短文,了解内容,根据第一句“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即可理解“千金市骨”这个故事的含义。
点评:现在很多成语都来自于古文中的故事,了解成语的来源,对于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很有意义。
(3)翻译下列句子。
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答案:死了的千里马尚且花五百金去买它,何况活的千里马呢?
解析:注意关键字词“且”“市”“况”要解释准确,疑问的语气要译出来。
点评:对于课外文言文句子的翻译,首先要阅读全文,大致了解内容,根据语境来分析句的意思,再抓住关键词译出全句。
(4)文中“君主”、“涓人”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君王:渴求贤才,不惜重金;涓人:求人有方,机智聪明。
解析:阅读全文,抓住两个人物的言行来分析,从君王对待“贤才”的态度和涓人寻找“贤才”的方法来概括即可。
点评:学习文言文,对文中的人物形象作一简要的分析,可以从中学习一些写人的方法,得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