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过零丁洋》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过零丁洋》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9 17:2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过零丁洋》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作者 , (朝代)大臣、文学家。
答案:文天祥|南宋
解析:“文天祥”三字,常常好写错,注意为要写成“天文祥”,“祥”不要写成“详”。“南宋”不要写在民“北宋”,最后也不要写“宋”,因为“宋”分为“北宋”“南宋”,是两个朝代。
点评:关于作家作品的常识学习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对文学概念要了解,易错字的写法要分辨清楚。
2、说说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a辛苦遭逢起一经 遭逢:___________
b山河破碎风飘絮 风飘絮:___________
c零丁洋里叹零丁 零丁:___________
d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___________
答案:遭遇,指被朝廷选拔。|形容局势如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孤苦无依的样子。|史册
解析:“遭逢”解释本义后,要根据语境指出在诗中具体指什么;“风飘絮”要解释出比喻义;“汗青”其实是借代用法,指“史册”。
点评:古诗文中的字词意义,有的在本义的基础上在语境中表达特定的意义,所以在解释时要准确的解释清楚,这样便于理解诗文的内容。
3、从该诗所写的内容看,这首诗属于( )
A、状物诗 B、述志诗 C、叙事诗 D、写景诗
答案:B
解析:本诗中作者虽然也提到自己的经历如“起一经”“遭逢”,但这些都是铺垫,作者主要是表达的自己誓死效忠青史留名的愿望,所以是“述志诗”。
点评:学习古诗,对诗体和种类及特点作一了解,丰富知识,也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诗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 , ;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 。
答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这是本诗中最重要的两句话,注意题目中表述的内容,理解两句话的内涵。默写时注意易错字的写法,“飘”不是“漂”,“絮”不是“绪”,“浮沉”不是“沉浮”,“萍”不是“平”,“丹”不是“舟”,“汗”不是“汉”,“青”不是“清”。
点评:学习古诗,对诗中描写精彩或含义丰富,包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要加强理解和记忆。
5、“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
答案:儒家经典
解析:“起一经”指提作者的学习经历。古人读书学习时,主要是读“四书五经”,以儒家著作为主,所以这里的“经”代指作用所读的“儒家经典”。
点评:“经”字有关古代文化的常识问题,在学习古代作品时,要对类似的文学常识多加了解。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与司马迁说过的“ , ”道出了同样的的生死观。
答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解析:司马造这句也是名句,皆表达重名节的思想和赴死的气概。
点评:古代作品有相同思想情感的表达,学习时要注意联想记忆。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比较判断正误。D项,诗歌最后一句作者的情感不是“悲愤无奈”,而慷慨豪迈。
点评:对诗歌内容分析判断的单选题,往往在字词理解、写作方法和作者情感的表达方面设置错误点,要仔细辨析。本题就错在对作者情感的分析。尾联是名句,学生熟悉,比较容易判断。
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比较判断正误。C项,”惶恐滩”“零丁洋”是作者经过的地方,诗句中的“说”“叹”是作者在“说”“叹”,所以此句没有拟人修辞手法。
点评:对诗歌内容分析判断的单选题,往往在字词理解、写作方法和作者情感的表达方面设置错误点,要仔细辨析。本题C项就错在写作方法的判断,不容易判断。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科举入仕和大战告捷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B、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D、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答案:A
解析:抓住各选项中表述的要点,梳理诗歌相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A项错,本诗没写大战告捷的事,只写了兵败之事。
点评:对诗歌内容分析判断的单选题,往往在字词理解、写作方法和作者情感的表达方面设置错误点,要仔细辨析。本题A项就错在诗歌内容的分析,不容易判断。
二、问题解答
10、说说你对下面诗句的理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自古以来,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这句诗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意近即可)
解析:从“内容”和“思想”两方面进行理解,先解释诗句所写的内容,类似于翻译句子,然后说明诗句表达作者对生死的态度和追求理想青史留的愿望,并给予简要的评价。
点评:此类“谈谈理解”题,要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答。客观方面,分析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观方面,对诗句的内容与思想进行评价,谈谈自己的感悟。
11、这首七律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上下句有何联系?
答案:比喻。把山河风雨飘摇的亡国之象与个人生死荣辱的经历刻画得悲壮动人,入木三分。两句连用,暗示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承接上面叙述经历的内容,为下面直抒胸臆做铺垫。
解析:第一问,找到“颔联”对应的句子,了解常用修辞手法,根据诗句的内容判断即可。第二问,从诗句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来分析。第三问,从承上启下来具体分析。
点评:此类连续几问的答题,要针对问题分别解答,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
三12、谈谈颈联的“惶恐”“零丁”的双层含义。
答案:一指地名,二是包含着诗人忧虑国事艰难的情感。
解析:首先了解这两个词是地名。零丁洋,在广东省珠江口,作者被俘后被押解北上经过这里写下此诗;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是险要之地。这两句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惶恐滩头说惶恐”,追记过去,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点评:本诗除了尾联一句让人感怀以外,“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此句也耐人嚼味,写法巧妙,要好好体会。
13、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举二例说明。
答案:岳飞抗金,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大长中国人的志气。
解析:抓住诗句和“英雄”一词,举出与文天祥同类的人物即可,不要举文化学者和政治革命家。
点评:本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醒学生了解历史,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含义。
1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答案: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解析:“山河”指“国家”,即当时的南宋王朝;“身世”指作者的生活经历;“风雨”指动荡的社会环境;“飘絮”“浮萍”形容国家和作者命运状态。理解了这些字词,即可了解诗句的内容。
点评:本题要注意答点“描述”,即对诗句文字的意义进行解说,而非是分析诗句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15、《过零丁洋》是七言律诗,律诗有四“联”,请说出“四联”的名称和对应句子的次序。
答案: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首,五六句,尾联,七八句。
解析:在律诗中,一“联”为两句,“首”“颔”“颈”“尾”可以根据人的身体部位从上到下判断。
点评:对于古诗的格律方面的知识,要有所了解,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是必要的。
三、诗歌赏析
16、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经历的哪两件大事?
答案:寒窗苦读,进入仕途;峰烟四起,艰苦抗元。(意思对即可)
解析:抓住诗句中“起一经”“干戈寥落”两词来理解。“经”指的是是儒家经典,作者是说自己通过读书入仕;“干戈”指的是“战争”,作者是说自己的抗元斗争。
点评:语言的含蓄凝练是诗歌的特点,理解诗歌内容,要从具体的字词含义的分析入手。
(2)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的惶恐、零丁是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体现,但作者并未因此而消沉、退缩,而是呐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震烁古今。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作者的身世和诗作的写作背景,结合最后一句诗来分析理解诗人是实写自己的经历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而非“消极悲观”。
点评:有一些诗歌中,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理解时要综合全诗来分析,主要作品的中心内容理解问题。
四、拓展阅读
17.
小重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词中说的“心事”指
答案:词中说的“心事”指希望抗金报国
解析:了解“岳飞”抗金的事迹,结合诗作内容即可作答。
点评:学习古代作品,要掌握作品与作家两方面的知识信息。言为心声,诗为情发,了解作者有关的生活背景信息,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
(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
答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解析:诗中作者说“欲将心事付瑶琴”,是说无人理解其“心事”即抗金思想,所以“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表达了期盼之情,是全文的主旨。
点评:诗歌中煞尾句往往是“卒章显志”,学习古诗,要注意对其中主旨句的深入理解。
(3)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细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解析:抓住“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句从苦导寻知音不得和期盼有人理解其心愿两方面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点评:此类诗歌分析题,要根据要求来解答。如果没有具体要求,就是“赏析”一词,那就要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来分析,并加以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