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第1课《藤野先生》同步练习
1.下列加粗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的确(dí) 解剖(pōu)不逊(xùn) 邮差(chāi)
B.泄漏(xiè) 瞥见(piē)捕获(bǔ) 教诲(huì)
C.绯红(fēi) 芋梗(ɡěnɡ)发髻(jì) 系住(jì)
D.匿名(nì) 霉菌(jūn)畸形(qí) 诘责(jié)
答案:D
解析:分析:A.这个组读音没错误,关键掌握“剖”字的音别误把pōu当成pāo了。掌握“剖”字了,其他的问题不大。B.这个组的读音全正确重点把握“悔”字,读音是四声而不是三声,其他的都比较容易 C.这些字读音也没多大问题。D.这组字中的“畸”不读qí而是读jī。因题目选择错误的一项,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于字音的掌握,把平时常混淆的找到看是否正确,逐个排除,答案就很简单。
2.下列选项中对“不逊”的 “逊”解释正确的一项。( )
A.无礼B.差C.谦逊
答案:C
解析:分析:首先要了解“不逊”这个词语的意思,它的含义为:无礼。那选A是错误的,因为“不逊”是无礼,那么“不”对应着无,而“逊”则对应着礼,因此“逊”这个字的含义就是谦逊。所以答案选C谦逊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于词语中字的理解掌握,对于个别字的理解更需要带进语境思考含义,掌握了语境问题的答案就简单了。
3. 下列选项中对“深恶痛疾”的“疾”解释正确的一项( )
A.疾病B.痛恨C.疾驰
答案:B
解析:分析:首先了解“深恶痛疾”的含义为: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因此,对于“疾”的含义就可想而知了,也就是痛恨的意思。所以答案选B痛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于词语中字的理解掌握,对于个别字的理解更需要带进语境思考含义,掌握了语境问题的答案就简单了。
4.下列选项中对 “油光可鉴中”的“鉴”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鉴别B.鉴赏C.当镜子照
答案:C
解析:分析:首先了解“油光可鉴”的含义: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这里特别注意“鉴”这个词,在这里这个词不是平时所理解的表面上的意思,结合此时语境,它就是照的意思,所以答案选C当镜子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于词语中字的理解掌握,对于个别字的理解更需要带进语境思考含义,掌握了语境问题的答案就简单了。
5.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__________。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__________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__________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__________。
A.感激 涂改 脱漏 纠正
B.激动 涂改 遗漏 纠正
C.感激 添改 遗漏 订正
D.感激 添改 脱漏 订正
答案:D
解析:分析:首先读一下本小段内容,根据所理解的排除选项,“感激”是:深深的感谢,而“激动”是受到某种刺激,结合语境排除B项。再看“涂改与添改”老师帮着改的应该用“添改”,这个空较容易所以再排除A。第四个空都一样,所以只看“遗漏与脱漏”,“遗漏”是因疏忽和漏掉,“脱漏”是漏掉,显然不是老师的疏忽,顾选择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是否能正确使用词语,把容易混淆词语放在一起,重点在于如何结合语境,选择适当的选项。
6.下列语句中运用了反语修辞的一项是( )。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
C.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D.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答案:A
解析:分析:反语又称“倒反 ( http: / / baike. / view / 1263903.htm" \t "_blank )”、“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 http: / / baike. / view / 250056.htm" \t "_blank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方法。A“标致”漂亮,而在这里用来讽刺,是反语。其他都没有,因此选A
点评:关于反语修辞,很多同学不是太理解,但如果结合语言意境技能很好的区别了,此题重点在于对反语修辞的掌握。
7.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烂漫(màn) 樱花(yīn) 油光可鉴(jiàn) 绯红(fēi)
B.芦荟(huì) 和蔼(ǎi) 杳无消息(yǎo) 发髻(jí)
C.畸形(qí) 不逊(xùn) 驿站(yì) 瞥见(piē)
D.匿名(nì) 诘责(jié) 教诲(huì) 深恶痛疾(wù)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樱花的“樱”读yīng B项发髻的“髻”读jì C项中畸形的“畸”读jī D项全对,因此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于字音的掌握,把平时常混淆的找到看是否正确,逐个排除,答案就很简单。
8、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答案:C
解析:分析:C一迭的“迭”错误,应该是“叠”其他选项正确,故选C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字形的掌握,把自己平时掌握的词语在回顾下,就很容易选择。
9.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B.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比喻、夸张)
C.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比拟、反语)
D.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反语)
答案:C
解析:分析:因为要选出错误的一项,也就是有一项是错误的,先把所有的选项都读一遍逐个排除。“比拟” 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而C项“宛如”是比喻的标志,并且此句话有夸张的用法,因此选C
点评:关于修辞的选择,多注意句中语言,从所学的修辞中找到对应句子,进而得出答案。
10.下列各项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A.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带着大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B.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C.我主张光明正大去做事,而不阳奉阴违地去待人。
D.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答案:D
解析:分析:A组中出现大小反义词;B组中有抑扬;C组中有光明正大、阳奉阴违.只有D中没有,因此选D
点评:对于反义词的学习都比较好,此题又简单,选择起来容易。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每一个有志青年都要提高和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修养。
C.信息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任务。
D.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答案:D
解析:分析:所谓病句就是有毛病的句子。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凡是表达意思不能做到简明、连贯、流畅的句子,就叫病句。A项中搭配不当,去掉否;B项也是搭配不当,提高的是能力不能是修养;C搭配不当:信息化怎么成为任务了呢?应把“任务”改为“标准”。故选D
点评: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是中学语文的重要基础知识点,在许多地区都有所考查。
12.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许多好书都不是畅销书
②因为畅销书毕竟是有一定道理的
③而畅销书也不一定是好书
④否则他会与时代与社会脱节
⑤但一个人必须要看畅销书
A、①③⑤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③④②⑤ D、①⑤③④②
答案:B
解析:分析:首先可观察各个选项,从(3)(5)的前后判断3与1相连较密切3又与5相连“因为畅销书是有道理的”如果不看则会与社会脱节,所以4在2后边。因此选B项
点评:对于排序一方面根据语法,更重要的还是逻辑。
13. 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华灯初上,沂河湖心岛上的“蒙山沂水”大型水上实景演出令人叹为观止。
B.可怜天下父母心,进入九年级,妈妈对小明生活上的照顾越来越具体而微。
C.山东籍作家莫言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精心钻研,持之以恒,与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D.近日,游客在埃及神庙刻“到此一游”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人们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深恶痛疾。 21
答案:B
解析:分析:A“叹为观止”是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
B“具体而微”的意思是“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C“持之以恒”意思是长久坚持下去。
D“深恶痛疾”的含义为: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从四个解释来看,再结合语句很明显B项不恰当,“具体而微”应该为“无微不至”。因此答案为B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的掌握,应了解词的词性和近义词之间的差别。
14.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2012年《星光大道》年度冠军总决赛上,临沂市苍山县的“草帽姐”徐桂花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 21教育网
B.四川雅安人们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能战胜和面对任何困难。 www.21-cn-jy.com
C.中央电视台开展的“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弘扬了社会正气,倡导了社会新风。 2·1·c·n·j·y
D.2013年5月27日,受狂风暴雨及大浪影响,青岛栈桥东侧30多米长的栈桥出现坍塌。
答案:B(语序不当,应将“战胜”和“面对”调序)
解析:分析:B项语序不当,应将“战胜”和“面对”调序。其他均正确,故选B
点评: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是中学语文的重要基础知识点,在许多地区都有所考查。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字的一项是( )(2分)
A.炫耀 决别 逢场作戏 苦心孤诣 ( http: / / www.21cnjy.com )B.荣膺 诓骗 人情炼达 一泻千里
C.奥秘 凌驾转弯抹角 进退围谷 D.驻足 屏障 恪尽职守 闲情逸致 【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A“决别”的“决”应为“诀”;B“人情炼达”的“炼”应为“练”;C“进退围谷”的“围”应为“维”。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易错字。
读文章1——2, 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16.“无非”意思是( )
A. 除非 B. 莫非 C. 不过 D. 无论
答案:C
解析:分析: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因此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能力。
17. 句⑴中“这样”一词所指代的内容是( )
A. 指东京也是处和肯烂漫的樱花
B. 指东京到处有法国留学生在赏花
C. 指在东京时常见到清国留学生顶着制帽花赏樱花的丑态
D. 指在东京所见到的清国留学生也因在国内所见一样,过着腐朽的生活,使作者感到失望
答案:D
解析:分析:“这样”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行。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厌恶和对东京失望的感情,并引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丑态丑行的描写,也为后文写“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故选D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能力。
18. 第1节开头一句中的“无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A. 表达对东京热爱之情
B. 表达对清国留学生厌恶之情
C. 表达对东京厌恶、失望之情
答案:C
解析:分析: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也就是说东京不过就这样,显然有看不上东京之意,也就是对他的失望,因此选C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能力。
19. 文中“实在”一词和下面哪句中的“实在”用法相同( )
A. 他的话说得很实在
B. 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
C. 他的演唱实在精彩,以至没有人鼓舞
D. 搞“四化”建设,要的是实在本质
答案:C
解析:分析:“实在标致”标致一词用的是反语,那说明实在映衬的就是反语成分,结合选项得知C项中的“实在精彩”也是用的反语,故选择C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能力。
20. 作者写这段文字的用意是( )
A. 嘲讽“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露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从侧面表达作者的爱国思想感情
B. 嘲讽“清国留学生”的无聊,揭示他们思想空虚和精神形态。
C. 叙述“清国留学生”在东京所作所为。
答案:A
解析:分析:作者写此段的目的是表露自己对东京的失望,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得出A项为答案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内容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也无怪他们疑惑:__________
(2)“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__________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__________
答案:(1)心里不明白,不相信。(2)日本所谓的“爱国青年”(3)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解析:分析:根据原文具体分析词语的意思,进而得出相应的答案。
点评:考查对段意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文段解释词语,完成题目难度不大。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场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2. 解释下列词语
(1) 抑扬顿挫
(2) 深恶痛疾
答案:(1)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2)深深的厌恶和痛恨。
解析:分析:先把表面的意思得出,结合原文分析,得出最后的结果。
点评:考查对段意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文段解释词语,完成题目难度不大。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相关问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 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屋上游玩,向北看,看到 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 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 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 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 去看过一次木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 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 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 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 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 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 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 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 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
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片段,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 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透现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要仔仔细细得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答案:A C
解析:
分析:B项第 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是表现自己似乎与海棠花无缘。D项是写作者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他这样做。而且也做不到不看海棠花。E项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的战争年代作者十分浓烈的思乡之情。 因此选AC
点评:考查对段意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文段解释词语,完成题目难度不大。
24.通过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第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
答案:①并非无缘。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相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终点。
解析:分析:解释作用题",这一题型的特点就是问考生某一段落、某一事物、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作用或原因。其答题套路是先答结构,再答内容,内容部分则是先答表面,再答本质。题干中问为什么,显然就是问原因。而且出题人还提示考生"真的是无缘吗",显然答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表面上是无缘的,一个是本质上却又是有缘的。所谓无缘,指的是作者在国内外总是与海棠花失之交臂;所谓有缘,指的是深层次的情感,海棠花能唤醒作者的思乡之情。
点评:考查对段意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文段解释,再完成题目问题不大
(2)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②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解析:分析:这属于标志非常明显的"解释作用题",直接问你某一事物的作用。按我们刚才说的套路,先答结构作用,显然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再答内容作用,则是寄托乡思,抒发爱国之情。
点评:考查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回答此问题不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灯火萧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无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25.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2 灯火下的祖孙相连,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
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解析:分析:我们只要根据“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就可以判断出此时的灯火已经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灯火了,而是成了作者心目中某种思想情感的代名词了。根据象征性散文的特征,我们只要能够在文章之间找见作者 强调的灯火的特征就可以完成该题。而这在文章中间有两个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一个是作者进行的详细描写的地方,就是细节部分,二是作者在文章中间进行的 议论抒情文段所针对的对象,只要把这两个方面做好了,然后进行必要概括归纳就可以了。此外还要说明的,所谓意义,可以简单理解为作用。
点评:考查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结合文章内容,回答此问题不难。
- 12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