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一.基础识记
1.《小石潭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________”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______ 。本文是其中的第 篇。
答案:《全唐文》|柳宗元|子厚|河东|“唐宋八大家” |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四。
解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如第一空要填《全唐文》,而不能填《永州八记》。引号处要按特有的文学名词填写,如第五空为“唐宋大八家”,而不能填空“唐宋散文家”,第六空要注意前面句中的提示信息“被贬永州”来帮助记忆。
点评:本题不难,文学常识题常考题,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2.注音:
篁( ) 佩( ) 洌( ) 坻( ) 屿( ) 佁( )
翕( ) 邃( ) 寥( ) 俶( ) 怆( ) 嵁( )
答案:篁(huáng)|佩(pèi)|洌(liè)|坻( chí )|屿( yǔ )|佁(yǐ)
翕( xī )|邃( suì)|寥( liáo )|俶( chù )|怆( chuàng )|嵁(kān)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正确填写注音,“篁”“怆”“嵁”三字要注意区别韵母的前后鼻音;“坻”“邃”“俶”三字要注意声母的平翘舌音;“洌”“寥”要注意声母l与n区别;“佁”“翕”两字要注意正硬标调
点评:本题判断点较多,有难度。给生字拼音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学习时对课文注释中的字音要加强记忆。
二.浅知内容
3.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青 树 翠 蔓,蒙 络 摇 缀,参 差披 拂。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皆 若 空游 无 所 依,
潭 西 南 而 望,斗 折 蛇 行,明灭 可 见。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其 源。
坐 潭 上,四 面 竹 树 环 合,寂寥 无 人,
凄 神 寒 骨,悄 怆 幽 邃。
以 其 境 过 清,不 可 久 居,乃记 之 而 去。
答案:青树/翠 蔓,蒙络/摇缀,参差/披 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 所 依,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 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 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解析: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是句子,找出主谓宾三大成分,如第三句“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鱼”是主语,就要划开;是短语,可按结构划分,如“青 树翠蔓”是并列短语,可在“青树”“翠蔓”之间划开。
点评:文言断句虽然不常考到,但学习掌握此项知识,对于学习文言文是有帮助的,便于学习古文,读懂文章内容。
4.按提示填空。
(1)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
答案:(1)闻水声,如鸣佩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按照提示信息如“直接写”“全貌”“静态”“动态”“情态”“感受”等,判断句子,是两连句的,不要把句子写错位。注意易错字的写法,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点评:古文句子的正确默写,关键在于学习时要理解句子的表达的内容,记住句子间的关系,对句中的易错难写字要牢固记忆。
(2)文中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是 。
答案:(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按照提示信息如“直接写”“全貌”“静态”“动态”“情态”“感受”等,判断句子,是两连句的,不要把句子写错位。注意易错字的写法,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点评:古文句子的正确默写,关键在于学习时要理解句子的表达的内容,记住句子间的关系,对句中的易错难写字要牢固记忆。
(3)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写鱼静态的句子:
写鱼动态的句子:
写鱼情态的句子:
答案:(3)日光……不动|俶尔……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按照提示信息如“直接写”“全貌”“静态”“动态”“情态”“感受”等,判断句子,是两连句的,不要把句子写错位。注意易错字的写法,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点评:古文句子的正确默写,关键在于学习时要理解句子的表达的内容,记住句子间的关系,对句中的易错难写字要牢固记忆。
(4)文中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 。
答案:(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解析: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内容,按照提示信息如“直接写”“全貌”“静态”“动态”“情态”“感受”等,判断句子,是两连句的,不要把句子写错位。注意易错字的写法,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点评:古文句子的正确默写,关键在于学习时要理解句子的表达的内容,记住句子间的关系,对句中的易错难写字要牢固记忆。
5.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答案:愉悦;抑郁忧伤
解析:第一问根据文中句子“心乐之”回答即可。第二问,抓住文中暗含作者情感的关键句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即可理解其内心的情感感受。
点评:了解本文作者的官场失意的生活经历和此文的写作背景被贬永州,即可理解诗人在文中情感的变化。古代文人由于生活的时代言论不自由的原因,所以总是把自己的一些情感寄托于物,分析作者情感要仔细阅读文中作者所写之物,结合诗人个人信息来分析。
6.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 )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答案C
解析:本题用反选排除法,了解比喻的特点,根据“本体”与“喻体”两物有相似点先判断有比喻的句子,即AB两句,即可反选判断出答案为C。
点评:古文句子中修辞手法的判断,先要大致理解句子的内容,可以翻译一下,再判断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可用反选排除法来判断。
7.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答案:C
解析:C错,“寂寥”、“凄”、“寒”并未暗示作者的遭遇,作者只是借小石谭的环境气氛来表达自己顿然而生的寂寞而已。
点评:此类题,要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中相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
B.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 以其境过清 不能以游堕事
D.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答案:C
解析:A“记”一为“记录”一为文体名;B“见”一为“出现”一为“显露”;C“以”都为“因”,D“许”一为“多.余”一为“地方”。
点评:古文字词一字多义是常见的,也是考试中必考的。解答此类题,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例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可用排除法,将明显不符合答案的项先行排除,得出答案。
9.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1)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 是近。
(3)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是动。
(4)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答案:“全石以为底”|“下见小潭” |“俶尔远逝 ” |鱼|水
解析:“全石以为底”是写整个小石潭,所以是“面”;远处即可听到水声,而见到小石潭必须的近处,所以“下见小潭”是近写,“下”即有穿过竹林走到谭边的意思;“俶而远逝”是写水中鱼突出向远处游走,不见踪影,显然是写鱼的动态;水中鱼能数出来,可见水清,所以此句用写鱼来突出水的清。
点评:此类题的解答要紧紧抓住题中提示性的信息。本题各小题中都有提示信息,如“面”“动”“表面”“近”“实写”,根据这些信息提示,回顾所学内容,梳理文章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摘引或概括。
10.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多选)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答案:G
解析:可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两句中比较判断,其它句子都是描写景物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小石谭的环境气氛,虽然也暗示了作者的心情,但只是衬托,而不是直接表达。“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才是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所以再动人的景致也让作者“不可久居”。
点评:此类题要仔细分辨,根据提干中的答题要求,选排除明显不符合答案的项,缩小判断的范围,最后再确定答案。
11.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答案: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
解析:“异曲同工”比如不同的内容有同样的效果。首先要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竹柏影”写月光之明的衬托方法,即可知本课中“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一句,同样是运用衬托,以写鱼衬托谭水之清。
点评:此为知识迁移题,有一定的难度,关键要分析出示例句子的内容或写法上的特点,然后联想与其同样方法的句子。
12.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 、 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却又无处不在写 。
答案:游鱼|阳光|影子|水|水
解析:本段第一句“潭中鱼可百许头”写鱼,“日光下彻”是写阳光,“影布石上”是写鱼影,而鱼的 “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空”,“影布石上的”“布”显然是水清形成的景象,所以本段文字其实是写水,突出水“清”的特点。
点评:本题关键要理解作者衬托的写法,抓住文段中作者描写的语句内容,仔细分析表现所的事物与实际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13.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答案:D
解析:本文是写于作者被贬于永州时期,被贬的身份不由得使作者看到小石潭中的鱼儿自由自在的样子而触景生情,所以感到小石潭的环境“凄神寒骨”,这是作者心境凄苦孤寂所致。
点评:此类题要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写作背景来理解,再结合文章中作者写景抒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来体会。
三.词句理解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b皆若空游无所依( )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
d其岸势犬牙差互( )
e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f以其境过清( )( )
g隶而从者( )
答案:向西|凭借,依靠|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行一样(弯曲)|像狗的牙齿那样|寂静得使人忧伤|因为;过于,太|跟随
解析:解释文言实词,要注意词类的活用,如“西”“斗”“蛇”“犬牙”都是名词作状语,译作“向西”“像北斗星”“像蛇”“像狗牙”;“凄”是形容词意动用法,译作“感动凄寒”。
点评: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15.下列词用法不同的是( )
A.闻:隔篁竹,闻水声 余闻之也久
B.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
D.差:参差披拂 犬牙差互
答案:B
解析:“用法”指用作什么词性。A“闻”一为“听”一为“听说”都是动词,B“许”一为名词“地方”一为形容词“余.多”,C“其”都是代词“这”“它”,D“差”一为“矮”一为“交错”皆为形容词,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有难度,容易误以从词义上比较,不理解“用法”指什么,所以在学习中要好好了解文言字词“用法”的变化,形成明确的认识。
16.下列“以”的用法不同的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全石以为底
C.卷石底以出 D.因以为号焉
答案:C
解析:A“以”为介词“把”;B“以”为介中“用”;C“以”为连词,不译;D“以”为介词“把”,故答案为C。
点评:此类题要了解答题要求,即是从四项中选出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以”在文言文中是最常用的虚词,常用作介词.连词.动词,学习时要注意归纳记忆。
17.下面词语含义相同的是( )
A.彻: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B.往来: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居十日,扁鹊复见
D.过:以其境过清 及鲁肃过寻阳
答案:C
解析:A“彻”一为“照到底”一为“改变”;B“往来”一为“游来游去”一为“来来往往”;C“居”皆为“待”,D“过”一为“过于”一为“路过”,故答案为C。
点评:一词多义是古文中常见,解答此类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语境辨析字词不同的含义。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归纳.积累.记忆。
18.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b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c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d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f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案:隔着竹林听见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坐在石潭上,四下里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倒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解析:注意多义词.字词的活用,如第一句中的“乐”为意动用法,译为“感到快乐”,第二句“下”为名词作状语,译作“在下面”,第三句中的“凄”为形容中意动用法,译作“感到凄寒”,第四句中的“下”为名词作状语,译作“向下”,第六句中“犬牙”为名词作状语,译作“像狗牙”。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根据文中语境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句式和语气要译出来,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四.同步解读
阅读文章,解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9.举例说明作者写小石潭中的游鱼采用了的写法,作者写潭中游鱼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动静结合对比“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动态,两相比照,突出了鱼儿的活动。(1)表达作者欢悦的心情。(2)衬托水清。(或:侧面描写水清。)
解析:在文中找到写“小石潭中的游鱼”的内容即第二段,分析作者从鱼的状态方面的写法,“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写鱼的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写鱼的动态,所以本段最突出的写法是动静结合。根据“似与游者相乐”一句可理解作者此时心情还是愉快的。
点评:此类题要具体抓住文中的语句,了解作者所描写的内容,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写法,描写景物有写景的方法,描写人物有写人的方法,所以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来分析写作方法。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记忆。
20.小石潭周围环境如何?给作者什么感受?
答案: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解析:第一问,所要注意的是本题所问不是指写“小石潭”本身,而是“周围环境”,根据题干中“周围环境”一词直接从文中摘引句子即可。作者的感受主要是指作者在文章最后含蓄表达的情感,抓住句子“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结合写作背景即可理解。
点评:本题是要求把写景与表情结合在一起理解。古诗文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如何描写景物,表现景物什么特点,常常是隐含着自己的心绪与情感,要根据全文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来理解。
21.请分别概括四段内容,每段不超过五个字。
答案:潭水奇;潭石奇;潭源奇;潭的氛围奇(或潭境奇)。
解析:“水尤清洌”写水奇,“全石以为底”写石奇,“不可知其源”写水源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气氛奇。
点评:此类题,要阅读所示文段文字,了解其内容,抓住景物名称,分析作者所表现的景物的特征,按要求概括即可。
五.类文阅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2.与下面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A. 念念有词 B. 心无杂念 C. 念念不忘 D. 念过大学
答案: C
解析:A项的“念”形容不断发出的声音,B项的“念”指“想法、欲望”,C项的“念”是“考虑、想到”,D项的“念”是指在某地学习过(读书)。例句中的“念”是“考虑到”,所以C项与例句相同。
点评:本题不难,各项中的词义明确,易于判断。汉语中多义词很多,平时学习要注意举一反三,注意辨析词的多义,弄清楚不同的意义不同的用法。
23.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3分)
(1)欣然起行 欣然:
答案:欣然:愉快地。
(2)遂至承天寺 遂:
答案:遂:于是,就。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答案:相与:共同.一起。
解析:第一小题是一字一义,在拆分译准两个字即“高兴”“的样子”,而第三题也是两个字,但不能拆分理解,“相”“与”是复合义。第二小题最好译全“于是就”,不要少一字。
点评:注意古文中字词大多数都是一字一义的,像本题中的“欣然”在古文中一定在解释为两个词合义。
24.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B.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C.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D.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答案: D
解析:D错,在原句中,“水”是喻体,形容月之透明,所以直接说是“水”,皆是错的。
点评:本题有难度,虽然学习中老师重点讲解过此句,学生熟悉,但各项表达的意义差别较小,不太容易分辨。做题时要细心,抓住每个字来比较,理解判断。
题型: 选择题
25.本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写了什么景色?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妙处?
答案:第一问:描写庭中月色。第二问:运用比喻手法,以“积水”比喻月色,表现“空明”的特点,以“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写月影交横,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巧妙地表现出宁静淡雅的境界。
解析: 抓住句子中作者所写到景物的字词“空明”“竹柏影”两词,根据句子描写的内容分析作者写“庭院”的月夜之景,从作者丰富的想像和运用的比喻手法分析其写法的妙趣。
点评: 本题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写了什么,二是如何写的。此类题要紧扣语句中的字词,体会作用的表达意图来分析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