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2.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 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2.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1.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2.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财富、地位、名誉,最后却孤独凄凉地病死在一个无名的小火车站;他生前被誉为俄国文学大师,死后的坟墓却是最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俄罗斯的世袭贵族,却放弃一切,心甘情愿去做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
这样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人,让许多人产生了好奇心的人,他是谁?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大师的风采。
二、作者简介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高尔基称他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类作品《三作家》《三大师》《人类群星闪耀时》等。
三、相关链接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因其作品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四、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三作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王雪飞译。有改动。题目为编者所加。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到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其一即为《列夫·托尔斯泰》。
五、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胡髭(zī) 长髯(rán)
黝黑(yǒu) 滞留(zhì)
禁锢(ɡù) 锃亮(zènɡ)
尴尬(ɡān) 粲然(càn)
甲胄(zhòu) 藏污纳垢(ɡòu)
2.默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第6—9段):侧重描写眼睛,透过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表现其深邃的精神世界。
3.文章是怎样描述托尔斯泰长相的?
明确:文章依次写了托尔斯泰的须发——面部——面容表情——长相平平(普通)——其貌不扬:令拜访者失望(侧面描写)。
4.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明确:毫无艺术感、平庸,甚至粗鄙。
(二)品析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进行简单的赏析。
1.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创作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明确: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的胡子比作“卷起的滔滔白浪”,再次凸显托尔斯泰胡须长白、浓密的特点。
2.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的脸孔比作“粗制滥造”的“小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长相的粗劣。
3.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明确: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局部分别描写了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幽默诙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三)问题探究
1.阅读1—5段,归纳一下,每段各写了托尔斯泰面部的哪些特征?
明确:第1段:托尔斯泰须发特点——浓密。
第2段:托尔斯泰面部轮廓——平庸。
第3段:托尔斯泰面部表情——消沉。
第4段:托尔斯泰长相特点——平常。
第5段:托尔斯泰的外貌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2.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从全文看,我们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
明确: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高贵的灵魂,反衬他的眼睛非同寻常。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做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3.为什么在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时还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来访者的心理落差?
明确:将托尔斯泰没有一点儿光彩的面容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器宇非凡的容貌进行对比,以及侧面描写来访者在见到托尔斯泰前后的心理落差,都是为了凸显托尔斯泰平凡甚至丑陋的外表,也为下文写托尔斯泰深邃的内心世界蓄势。
六、课堂小结
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多角度、多层面连续铺陈,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不仅使其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蕴含深刻的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七、课后作业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你身边的一个人。
八、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给我们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他的心灵世界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震撼呢?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课文。
二、新课讲授
(一)品析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进行简单的赏析。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明确: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眼睛敏锐、犀利、准确的洞察力。
2.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明确: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犀利,具有很强的剖析能力。
3.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明确:运用引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高尔基这句话,含蓄隽永,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敏锐,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
(二)问题探究
1.第二部分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明确:第6段:犀利的目光。
第7段: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眼睛的威力巨大。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
2.本文为什么重点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眼睛是心灵之窗。作者通过重点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表现了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这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3.如何理解“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闪光的珠宝”是指托尔斯泰那双珍贵、敏锐的眼睛;“甲壳”原指虾、蟹等动物的外壳,质地坚硬,有保护身体的作用,这里指胡子、眉毛、头发对眼睛的保护作用。课文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现在看来,才明白这粗鄙的外表原来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的。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眼睛的非同寻常,反衬他灵魂的高贵。
4.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因为,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但他又是痛苦的,他看透了暴政、虚伪、丑恶和苦难,也看清了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自己的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与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5.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托尔斯泰的坟墓为什么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链接材料】
逝世后,托尔斯泰被埋葬在荒郊野外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中,这个土丘无人守护,也没有十字架、墓碑、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却被茨威格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明确:因为托尔斯泰是一位既普通又不平凡的人,是一个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三)写作特点
1.欲扬先抑,相互衬托。
作者用一大半的篇幅来描写自己心目中的伟人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特征,意在反衬托尔斯泰眼睛的犀利和敏锐,反衬他灵魂的高贵。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更好地表现托尔斯泰犀利、敏锐的眼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2.巧用比喻和夸张。
作者在刻画托尔斯泰的肖像时,运用了大量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一句,运用巧妙的夸张,突出了托尔斯泰眼睛里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更有力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眼睛有敏锐的洞察力。比喻和夸张的运用,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使读者回味无穷。
三、课堂小结
本文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非同寻常的眼睛,表现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并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四、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描写一个你身边的人,完成一篇传记。要求: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2.预习《孙权劝学》。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