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灯 笼
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1)什么zhēnɡ sònɡ 争讼 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2)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wò xuán 斡旋 着的情事。
(3)那种xī xī rán 熙熙然 庭院的jìnɡ mù 静穆 ,是一辈子sī mù 思慕 着的。
(4)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chànɡ wǎnɡ 怅惘 。
(5)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qiānɡ rán 锵然 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
(6)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mǎ qián zú 马前卒 。
(7)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liáo yuán 燎原 的一把烈火!
(8)那时自己对rén qínɡ shì ɡù 人情世故 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9)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tuì sè 褪色 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当妈妈即将登机离开我们时,我和父亲的心里顿时怅惘起来。
B.谁虚度年华,青春就会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C.老人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人情世故。
D.虎门镇交警队招聘了许多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而止。
提示:“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不能用来形容“交通拥堵现象。”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
B.这是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C.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D.然后他呆在那儿,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提示:A项,前句并非疑问句,不能用问号,应将问号改为逗号。B项,“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三个短语是并列短语,共同修饰“舞蹈”,所以中间应该用顿号。C项,“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与“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是两种小吃的特点,中间不能用逗号,应该用分号。
课外阅读
龙 灯
太阳是红的,桃符是红的,女人的脸也是红的,这是新年的一般喜象。你耳边不时透过爆竹的炸裂声,儿童的欢呼声,和亲友们道“拜年拜年”的祝贺声。你听了,有一种道不出的快感从头上一直流到脚跟。
初八晚上,龙王庙竖起了天灯,柱旁挂起两行菱角形红灯,招引着远近的人。十一晚上,庙里的人挤得不通风,欢跃着,狂呼着,等候出龙。忽然从龙王的宝座后,爬出一条大而发光的海龙;头上一对金亮的触角,比牛角还大;一对眼球突出尺来长,口张着,舌摆着,颏(kē)下还有青龙须;身子有十来节,每节都有丈长,上面满画着鳞甲;尾巴是扁的,像鲤鱼尾鳍。全身点着浸过油的纸条,纸条上还沾有火硝。龙身移出正殿,锣鼓花炮响闹喧天,前面是一对元宝引灯,后面是各种彩灯:鲤鱼、莲花,还有鼓形的花灯。提灯人尽是天使般的儿童。后面有个红元宝,上下转动,龙头紧紧地追逐那元宝。龙尾上跟着一大群赶龙的人。
街坊的店户远远听到龙灯锣响,“当当,钱钱,当啾当啾钱啾钱!”连忙焚起香烛,香烛前还有一个红纸包着的青钱,送给龙王作贺仪。海龙走来,向神龛叩头拜年,还给主人招财进宝。主人化了束纸钱,海龙又移向他家。每条街上架起一副牌坊,上面画着戏图和劝善的彩画,里面的灯光都是很亮的。龙头行到此处,要低头穿过。
远望前面火光四射,花炮一阵阵地爆着,这不是接龙,是替王大爷送求子的宝灯:一对童子抬着这宝灯在火炮欢呼里送进王家的堂屋,不到明年王大娘准添贵子!海龙进到王氏堂前,一心想吞下那个宝灯,忽然听说主人要烧花筒,心中一怔,水倒不怕,火可受不了。它朝了家神,转身出来,长长地摆在街心。主人先放几串花炮,中间夹有“天冲子”和“地耗子”,燃着时到处乱穿,有时会穿进龙的眼里,或观客的袖中。花筒点燃了,起初朝天放,等火力燃足时,火花射出几丈,放花的人才提起花筒指着龙烧。耍龙人不住地抖动身子,火花一簇簇地坠下,龙头和龙尾烧得顶惨。耍龙人不怕冷,更不怕烧,这几个花筒算得什么。一连放了十来个,有两筒因为火眼太小爆炸了,耍龙的人还要请主人烧;但主人回道:“是好手明晚再来!”大家才叫一声:“恭喜发财!”海龙又耍到他家。
又穿过几座牌坊,忽听大锣大鼓迎到面前来,走近一看,才是一条彩龙。这是两人耍的小龙,全身披上绫罗彩缎,金晃晃地在灯光下闪耀着。二龙相对点了点头,跟着抢一回宝,彩龙小巧玲珑,一会儿在地上滚动,一会儿又腾上空中;但大龙不慌不忙地用尾巴将小龙缠住,转头过去却擒不住宝。这时前面燃起了九连联火炮,彩龙因怕受伤,早就逃之夭夭,剩下大龙又遭了一次火攻。
耍遍了街坊,海龙耍下乡去,人更是多。因为乡间空旷,容得了更多的人。远远望去,真像一条活龙,前前后后还有千百个灯笼火把。首先走过一间茅屋,屋主人是个渔夫,他恭恭敬敬地向海龙进香叩首,唯愿龙王今年多送他几尾大鱼。
跟着龙灯耍到保正庄上,打引灯的会首先向保正贺年,祝福他人财两旺。保正把祭台抬出大门,上面摆一台很体面的茶食。保正亲身接了龙,大家齐声道个“恭喜发财”。龙进了正堂,向神主朝贺,叩三下头,摆几下尾,才仰起退出。在地坝上兜了几道圈子,打了几个滚,现出很活泼的样儿,花炮不断在它周身响,地面的纸壳积了很厚一层,满屋中缭绕着火药的烟味。看热闹的人尽都挤上阶沿,地坝上只剩龙灯在火花中四处浮游,做出各样的舞态。花筒围着龙烧,火花充满了天空,没有一丝儿空隙;有时更听得几声巨响。烧到后来,龙灯里的火全舞熄了,保正看见,笑得半天合不了口。等他合了口,便吩咐一声:“饶了他们,明晚再来!”耍龙人立定了,高唱几声:“恭喜发财!”请到堂中吃茶点。大家谢了主人,舞起龙灯又耍到他家,像这样的花火不知今晚还要碰着几回。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作者罗念生,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
A.文章主要写了海龙出庙逐宝、海龙进店拜年、海龙吞灯被烧、海龙下乡贺年四件事。
B.“耍遍了街坊,海龙耍下乡去,人更是多”一句中“耍”字表达出耍海龙的自如、精彩,受民众的欢迎,体现出了游戏娱乐的特征。
C.围绕“海龙”,作者描写了各色人等的表现与反应。寄托了作者对充满传统文化气息、温馨、祥和的乡村生活的喜爱;对淳朴的民风民情的喜爱与欣赏;对耍海龙这一类民间传统文化、民俗的喜爱与欣赏;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D.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并且口语(方言)化,亲切自然,富有地域特色。
5.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线索:龙灯。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内容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6.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你听了,有一种道不出的快感从头上一直流到脚跟。(“流”能不能换成“掉”字?为什么?)
不能。“流”,指流淌,有顺畅流淌的意思;“掉”指落下,有快速直落的意思。耳边不时地听到贺年的声响,快感有逐渐发展的趋势,“流”的时间持续较长,自然准确,“掉”的速度过快,表达突兀。“流”比“掉”更能表达出作者过年的愉悦心情,对参与、欣赏海龙表演的渴盼之情。4* 灯 笼
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1)什么zhēnɡ sònɡ 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2)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wò xuán 着的情事。
(3)那种xī xī rán 庭院的jìnɡ mù ,是一辈子sī mù 着的。
(4)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chànɡ wǎnɡ 。
(5)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qiānɡ rán 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
(6)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mǎ qián zú 。
(7)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liáo yuán 的一把烈火!
(8)那时自己对rén qínɡ shì ɡù 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9)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tuì sè 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妈妈即将登机离开我们时,我和父亲的心里顿时怅惘起来。
B.谁虚度年华,青春就会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C.老人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人情世故。
D.虎门镇交警队招聘了许多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而止。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
B.这是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
C.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D.然后他呆在那儿,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课外阅读
龙 灯
太阳是红的,桃符是红的,女人的脸也是红的,这是新年的一般喜象。你耳边不时透过爆竹的炸裂声,儿童的欢呼声,和亲友们道“拜年拜年”的祝贺声。你听了,有一种道不出的快感从头上一直流到脚跟。
初八晚上,龙王庙竖起了天灯,柱旁挂起两行菱角形红灯,招引着远近的人。十一晚上,庙里的人挤得不通风,欢跃着,狂呼着,等候出龙。忽然从龙王的宝座后,爬出一条大而发光的海龙;头上一对金亮的触角,比牛角还大;一对眼球突出尺来长,口张着,舌摆着,颏(kē)下还有青龙须;身子有十来节,每节都有丈长,上面满画着鳞甲;尾巴是扁的,像鲤鱼尾鳍。全身点着浸过油的纸条,纸条上还沾有火硝。龙身移出正殿,锣鼓花炮响闹喧天,前面是一对元宝引灯,后面是各种彩灯:鲤鱼、莲花,还有鼓形的花灯。提灯人尽是天使般的儿童。后面有个红元宝,上下转动,龙头紧紧地追逐那元宝。龙尾上跟着一大群赶龙的人。
街坊的店户远远听到龙灯锣响,“当当,钱钱,当啾当啾钱啾钱!”连忙焚起香烛,香烛前还有一个红纸包着的青钱,送给龙王作贺仪。海龙走来,向神龛叩头拜年,还给主人招财进宝。主人化了束纸钱,海龙又移向他家。每条街上架起一副牌坊,上面画着戏图和劝善的彩画,里面的灯光都是很亮的。龙头行到此处,要低头穿过。
远望前面火光四射,花炮一阵阵地爆着,这不是接龙,是替王大爷送求子的宝灯:一对童子抬着这宝灯在火炮欢呼里送进王家的堂屋,不到明年王大娘准添贵子!海龙进到王氏堂前,一心想吞下那个宝灯,忽然听说主人要烧花筒,心中一怔,水倒不怕,火可受不了。它朝了家神,转身出来,长长地摆在街心。主人先放几串花炮,中间夹有“天冲子”和“地耗子”,燃着时到处乱穿,有时会穿进龙的眼里,或观客的袖中。花筒点燃了,起初朝天放,等火力燃足时,火花射出几丈,放花的人才提起花筒指着龙烧。耍龙人不住地抖动身子,火花一簇簇地坠下,龙头和龙尾烧得顶惨。耍龙人不怕冷,更不怕烧,这几个花筒算得什么。一连放了十来个,有两筒因为火眼太小爆炸了,耍龙的人还要请主人烧;但主人回道:“是好手明晚再来!”大家才叫一声:“恭喜发财!”海龙又耍到他家。
又穿过几座牌坊,忽听大锣大鼓迎到面前来,走近一看,才是一条彩龙。这是两人耍的小龙,全身披上绫罗彩缎,金晃晃地在灯光下闪耀着。二龙相对点了点头,跟着抢一回宝,彩龙小巧玲珑,一会儿在地上滚动,一会儿又腾上空中;但大龙不慌不忙地用尾巴将小龙缠住,转头过去却擒不住宝。这时前面燃起了九连联火炮,彩龙因怕受伤,早就逃之夭夭,剩下大龙又遭了一次火攻。
耍遍了街坊,海龙耍下乡去,人更是多。因为乡间空旷,容得了更多的人。远远望去,真像一条活龙,前前后后还有千百个灯笼火把。首先走过一间茅屋,屋主人是个渔夫,他恭恭敬敬地向海龙进香叩首,唯愿龙王今年多送他几尾大鱼。
跟着龙灯耍到保正庄上,打引灯的会首先向保正贺年,祝福他人财两旺。保正把祭台抬出大门,上面摆一台很体面的茶食。保正亲身接了龙,大家齐声道个“恭喜发财”。龙进了正堂,向神主朝贺,叩三下头,摆几下尾,才仰起退出。在地坝上兜了几道圈子,打了几个滚,现出很活泼的样儿,花炮不断在它周身响,地面的纸壳积了很厚一层,满屋中缭绕着火药的烟味。看热闹的人尽都挤上阶沿,地坝上只剩龙灯在火花中四处浮游,做出各样的舞态。花筒围着龙烧,火花充满了天空,没有一丝儿空隙;有时更听得几声巨响。烧到后来,龙灯里的火全舞熄了,保正看见,笑得半天合不了口。等他合了口,便吩咐一声:“饶了他们,明晚再来!”耍龙人立定了,高唱几声:“恭喜发财!”请到堂中吃茶点。大家谢了主人,舞起龙灯又耍到他家,像这样的花火不知今晚还要碰着几回。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作者罗念生,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写了海龙出庙逐宝、海龙进店拜年、海龙吞灯被烧、海龙下乡贺年四件事。
B.“耍遍了街坊,海龙耍下乡去,人更是多”一句中“耍”字表达出耍海龙的自如、精彩,受民众的欢迎,体现出了游戏娱乐的特征。
C.围绕“海龙”,作者描写了各色人等的表现与反应。寄托了作者对充满传统文化气息、温馨、祥和的乡村生活的喜爱;对淳朴的民风民情的喜爱与欣赏;对耍海龙这一类民间传统文化、民俗的喜爱与欣赏;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D.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并且口语(方言)化,亲切自然,富有地域特色。
5.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6.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你听了,有一种道不出的快感从头上一直流到脚跟。(“流”能不能换成“掉”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