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
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1)冰雪融化,草木ménɡ fā ,各种花次第开放。
(2)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 rán 归来。
(3)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 yù 果实的时期。
(4)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nónɡ yàn 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5)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shēnɡ nì jì 。
(6)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zhōu ér fù shǐ 。
(7)这样看来,huā xiānɡ niǎo yǔ ,cǎo zhǎnɡ yīnɡ fēi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个力量悬殊的人进行竞争,结果可想而知。
B.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您,敬请雅正。
C.春天一到,公园里到处都是花香鸟语,充满了生机。
D.刚刚还在大声喧哗的同学,一看到严厉的班主任,马上都销声匿迹了。
3.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中描绘了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如美丽迷人的珊瑚王国、妙不可言的海底森林,都让我们印象深刻。
B.《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信中除了生活琐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无论哪方面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C.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D.“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是立春,最后一个节气是冬至。
4.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人把人生比喻为一部丰富多彩的作品:幼年像 ,充满着天真的幻想;少年像 ,可以尽情地抒情;青年像一出快乐的喜剧,追求生活的情趣;中年像 ,经历着种种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老年像 ,静静地品味那逝去的岁月。
①一本沉甸甸的回忆录 ②一首浪漫的诗歌 ③一篇美丽的童话 ④一部严肃的小说
A.②③④①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⑥~⑩段,回答5~8题。
5.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6.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凡是”表示 ,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
8.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说明方法:
作用:
课外阅读
草木知时节
——漫话物候
①“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候鸟春秋迁飞,蛇蛙冬前蛰伏,百花深秋凋谢,腊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始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候。
②文献记载,我国特有24节及72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节(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年)。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候应”。72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老农铭记的谚语如“二月艾发芽,三月韭长叶”“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放,清明桐花、麦花、柳絮开”,就是对古代原始“物候历”的继承。
③候应,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动物候应是从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繁殖、换羽、迁徙的过程来反映节气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春江晚景》中这一名句,就是对动物候应的写照。“布谷枝头叫,种谷时节到”,就是通过动物的啼鸣,向人们告知农时。植物候应是以植物的萌芽、发叶、生枝、开花、结果、落叶的规律来反映季节变化。“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就是植物随季节变化而兴衰的显著的特征。“春季桃花一片红,夏季荷花满池中,秋季梨果压弯树,冬季寒梅半老松”,又是大自然造化的四季美景。“木瓜开花,点豆种瓜”,则是向人们报告农时信息。自然现象候应又称非生物候应,是以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幻等来反映节气的。“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棹舶风”,苏东坡把梅雨与风并提,指的是春末时节,夏季南风开始活跃,雨带向北推进,江南雨势则逐渐减弱的现象,揭示了江南春末夏初“雨渐断,风欲来”的道理。“伏天有雨,仓里有谷”“棉怕深秋花中雨,麦怕初夏干热风”等农谚精辟地总结了非生物候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④物候因地区不同而异。例如桃花在南京3月下旬已吐蕾竞放,在北京则要到4月下旬才花开满枝。物候还受到地势的影响。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是说你若从春光早逝的平川,登上高山,就会使你觉得又回到了春天的怀抱。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要降低0.5~0.6 ℃。由于平川与高山气候的差别,所以人们在制订秋播计划时,就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等策略。
⑤草木知时节,鸟鸣报农时。可见,认真地研究当地的物候现象,用以指示农时,预报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胡启山)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从动物来反映节气的,属于动物候应。
B.植物候应是以植物的萌芽、发叶、生枝、开花、结果、落叶的规律反映季节变化。
C.“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幻”属于生物候应。
D.物候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有:①指示农时;②预报天气;③指导农业生产。
10.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11.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2.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13.你所在的育才学校开展了“走进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写广告】
(1)请你结合本次申遗的成功,拟写一则宣传“二十四节气”的公益广告语。
【征稿件】
(2)为了引领大家去领略丰富多彩的节气之美,育才学校揽月文学社决定举办以“我笔下的节气之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他们拟写的这则应用文有三处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征文启示
为了引领大家去领略丰富多彩的节气之美,我校文学社决定举办以“我笔下的节气之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活动要求:①征文内容围绕主题,文体不限;②用300字稿纸抄写,不超过1 000字;③稿件请交到校办公室楼102室。欢迎全体同学积极投稿。
此致
敬礼
育才学校揽月文学社
2022年4月8日
①
②
③
14.本文第一段采用时间顺序写四季的不同景致,层次清晰。请你采用时间顺序写一个介绍事物演变的片段。
【思路指导】“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到了秋天”这几个关键词和短语表明片段采用了时间顺序,清晰地说明了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采用时间顺序要注意运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如从过去到现在,从早到晚等。5 大自然的语言
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1)冰雪融化,草木ménɡ fā 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
(2)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 rán 翩然 归来。
(3)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 yù 孕育 果实的时期。
(4)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nónɡ yàn 农谚 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5)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shēnɡ nì jì 销声匿迹 。
(6)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zhōu ér fù shǐ 周而复始 。
(7)这样看来,huā xiānɡ niǎo yǔ 花香鸟语 ,cǎo zhǎnɡ yīnɡ fēi 草长莺飞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两个力量悬殊的人进行竞争,结果可想而知。
B.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您,敬请雅正。
C.春天一到,公园里到处都是花香鸟语,充满了生机。
D.刚刚还在大声喧哗的同学,一看到严厉的班主任,马上都销声匿迹了。
提示:“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不合语境。
3.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
A.《海底两万里》中描绘了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如美丽迷人的珊瑚王国、妙不可言的海底森林,都让我们印象深刻。
B.《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信中除了生活琐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无论哪方面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C.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D.“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是立春,最后一个节气是冬至。
4.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有人把人生比喻为一部丰富多彩的作品:幼年像 ,充满着天真的幻想;少年像 ,可以尽情地抒情;青年像一出快乐的喜剧,追求生活的情趣;中年像 ,经历着种种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老年像 ,静静地品味那逝去的岁月。
①一本沉甸甸的回忆录 ②一首浪漫的诗歌 ③一篇美丽的童话 ④一部严肃的小说
A.②③④① B.③②①④ C.③②④① D.②③①④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⑥~⑩段,回答5~8题。
5.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说明对象: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6.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凡是”表示 范围 ,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 。
8.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 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课外阅读
草木知时节
——漫话物候
①“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候鸟春秋迁飞,蛇蛙冬前蛰伏,百花深秋凋谢,腊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始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候。
②文献记载,我国特有24节及72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节(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年)。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候应”。72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老农铭记的谚语如“二月艾发芽,三月韭长叶”“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放,清明桐花、麦花、柳絮开”,就是对古代原始“物候历”的继承。
③候应,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动物候应是从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繁殖、换羽、迁徙的过程来反映节气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春江晚景》中这一名句,就是对动物候应的写照。“布谷枝头叫,种谷时节到”,就是通过动物的啼鸣,向人们告知农时。植物候应是以植物的萌芽、发叶、生枝、开花、结果、落叶的规律来反映季节变化。“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就是植物随季节变化而兴衰的显著的特征。“春季桃花一片红,夏季荷花满池中,秋季梨果压弯树,冬季寒梅半老松”,又是大自然造化的四季美景。“木瓜开花,点豆种瓜”,则是向人们报告农时信息。自然现象候应又称非生物候应,是以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幻等来反映节气的。“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棹舶风”,苏东坡把梅雨与风并提,指的是春末时节,夏季南风开始活跃,雨带向北推进,江南雨势则逐渐减弱的现象,揭示了江南春末夏初“雨渐断,风欲来”的道理。“伏天有雨,仓里有谷”“棉怕深秋花中雨,麦怕初夏干热风”等农谚精辟地总结了非生物候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④物候因地区不同而异。例如桃花在南京3月下旬已吐蕾竞放,在北京则要到4月下旬才花开满枝。物候还受到地势的影响。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是说你若从春光早逝的平川,登上高山,就会使你觉得又回到了春天的怀抱。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要降低0.5~0.6 ℃。由于平川与高山气候的差别,所以人们在制订秋播计划时,就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等策略。
⑤草木知时节,鸟鸣报农时。可见,认真地研究当地的物候现象,用以指示农时,预报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胡启山)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从动物来反映节气的,属于动物候应。
B.植物候应是以植物的萌芽、发叶、生枝、开花、结果、落叶的规律反映季节变化。
C.“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幻”属于生物候应。
D.物候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有:①指示农时;②预报天气;③指导农业生产。
10.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1.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候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候应的分类:生物候应(动物候应、植物候应),非生物候应(自然现象候应)。
12.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各地的物候出现早晚不一样,有了“当地的”就更有针对性,语言更准确。
13.你所在的育才学校开展了“走进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写广告】
(1)请你结合本次申遗的成功,拟写一则宣传“二十四节气”的公益广告语。
示例一:领略节气之美,弘扬民族文化。 示例二:传承传统文化,保护申遗产权。
【征稿件】
(2)为了引领大家去领略丰富多彩的节气之美,育才学校揽月文学社决定举办以“我笔下的节气之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他们拟写的这则应用文有三处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征文启示
为了引领大家去领略丰富多彩的节气之美,我校文学社决定举办以“我笔下的节气之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活动要求:①征文内容围绕主题,文体不限;②用300字稿纸抄写,不超过1 000字;③稿件请交到校办公室楼102室。欢迎全体同学积极投稿。
此致
敬礼
育才学校揽月文学社
2022年4月8日
① “启示”改为“启事”
② 应写明截稿日期
③ 删去“此致敬礼”
14.本文第一段采用时间顺序写四季的不同景致,层次清晰。请你采用时间顺序写一个介绍事物演变的片段。
【思路指导】“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到了秋天”这几个关键词和短语表明片段采用了时间顺序,清晰地说明了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采用时间顺序要注意运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如从过去到现在,从早到晚等。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