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学生版+答案版)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9 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学生版+答案版)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4 10:31:50

文档简介

9 桃花源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间隔( )
及郡下( ) 诣太守( ) 刘子骥(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 缘:
(2)便舍船 舍:
(3)阡陌交通 交通:
(4)悉如外人 悉:
(5)黄发垂髫 黄发:
(6)便要还家 要:
(7)处处志之 志:
(8)诣太守 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寻向所志,遂迷
5.下列句子中停顿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B.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 。
(2)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可用《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来形容: , 。
(3)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 , 。
(4)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 。
(5)文中表明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① , ;② ,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9.文章第2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古代诗文阅读
(一)
【甲】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南阳刘驎之①,善史传,隐于阳岐②。于时苻坚临江③,荆州刺史桓冲将尽谟④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⑤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⑥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⑦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今属河南)人。②阳岐:村名。③临江:指兵临长江。④谟(xū mó):宏图大计。⑤赠贶(kuànɡ):赠送礼物。⑥上明:东晋时曾是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南。⑦翛(xiāo)然:超脱自在的样子。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便扶向路 向:
(2)后遂无问津者 津:
(3)缘道以乞穷乏 缘:
(4)甚厚,为乡闾所安 甚: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南阳刘驎之,善史传,隐于阳岐。
13.【乙】文中刘驎之被征为长史,其间他做了哪些事?(用原文回答)
14.同为魏晋隐士,【乙】文中刘驎之所表现的情怀与陶渊明的有何异同?
(二)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①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三山街②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③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④之,终不可得。
【注释】①粥粥:卑恭和顺的样子。②三山街:是南京古地名。③辄:就。④啖:用利益引诱人。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粥粥若无能者(好像)
B.夺天工焉(强取)
C.价以两计(两倍)
D.虽势劫之(即使)
16.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仲 谦 名 噪 甚 得 其 一 款 物 辄 腾 贵
17.结合选文,简要说说濮仲谦是个怎样的人。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①,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②三月忆三巴③。
【注释】①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②三春:指春季。③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18.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中的“子规鸟”是诗人眼前的实景,“杜鹃花”则是诗人回忆中的虚景,诗人将两者写在一起,虚实相映,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悲戚。
B.本诗感物起兴。前两句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通过视觉和嗅觉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C.本诗情景交融,把子规悲啼、杜鹃花开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而诗的最后则一改前愁,表现出诗人旷达的人生态度。
D.本诗通篇对仗,结构上前呼后应,如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了浓重的乡思,使整首诗的结构浑然一体。
19.诗歌后两句连用数词“一”“三”,试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9 桃花源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间隔(jiàn)
及郡下(jùn)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 缘: 沿着,顺着
(2)便舍船 舍: 丢下,舍弃
(3)阡陌交通 交通: 交错相通
(4)悉如外人 悉: 全,都
(5)黄发垂髫 黄发: 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6)便要还家 要: 同“邀”,邀请
(7)处处志之 志: 做记号
(8)诣太守 诣: 拜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提示:A.妻子:妻子儿女/已婚男子的配偶;B.阡陌:田间小路;C.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D.鲜美:新鲜美好/(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寻向所志,遂迷
提示:C.“要”同“邀”,邀请。
5.下列句子中停顿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B.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提示:B.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6.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夹岸数百步 , 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
(2)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可用《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来形容: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3)描写桃花源人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
(4)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5)文中表明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① 要还家 , 设酒杀鸡作食 ;②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皆出酒食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村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6)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就顺着旧路(回去),(沿路)处处都做了记号。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线索:渔人的行踪。事件:逢桃花林、访桃花源、寻桃花源。
9.文章第2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争、宁静和平、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向往之情。
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中生活安宁;能安居乐业;人们和睦相处。
古代诗文阅读
(一)
【甲】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南阳刘驎之①,善史传,隐于阳岐②。于时苻坚临江③,荆州刺史桓冲将尽谟④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⑤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⑥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⑦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今属河南)人。②阳岐:村名。③临江:指兵临长江。④谟(xū mó):宏图大计。⑤赠贶(kuànɡ):赠送礼物。⑥上明:东晋时曾是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南。⑦翛(xiāo)然:超脱自在的样子。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便扶向路 向: 先前的
(2)后遂无问津者 津: 渡口
(3)缘道以乞穷乏 缘: 沿着
(4)甚厚,为乡闾所安 甚: 非常,很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达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2)南阳刘驎之,善史传,隐于阳岐。
南阳人刘子骥,擅长史传学术,在阳岐村隐居。
13.【乙】文中刘驎之被征为长史,其间他做了哪些事?(用原文回答)
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
14.同为魏晋隐士,【乙】文中刘驎之所表现的情怀与陶渊明的有何异同?
【甲】文陶渊明,【乙】文刘驎之都洁身自好,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但刘驎之还表现出心系百姓的济世情怀。
【参考译文】
【乙】南阳人刘驎之,擅长史传学术,在阳岐村隐居。当时,苻坚南侵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想尽力实现宏图大略的效益,就聘刘驎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赠送的礼物也很丰富。刘驎之只好从命,就上船出发,但桓冲所送的礼物一点也没有收受,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等走到上明,东西也送完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自由自在地辞去职务。他在阳岐住了多年,衣食向来是和村人互通有无的。碰到自己物资短缺了,村人也同样帮助他,他是乡邻深感满意的人。
(二)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①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三山街②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③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④之,终不可得。
【注释】①粥粥:卑恭和顺的样子。②三山街:是南京古地名。③辄:就。④啖:用利益引诱人。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粥粥若无能者(好像)
B.夺天工焉(强取)
C.价以两计(两倍)
D.虽势劫之(即使)
提示:夺:胜过;压倒。
16.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仲 谦 名 噪 甚/得 其 一 款/物 辄 腾 贵
17.结合选文,简要说说濮仲谦是个怎样的人。
示例:(1)雕刻技艺高超:简单雕刻几刀,作品价钱就翻倍。(2)乐于助人:为数十人题字帮助他们获利。(3)淡泊名利:不受别人威逼利诱而雕刻。
【参考译文】
南京濮仲谦,古朴的容貌,不同凡俗的古人的思想。卑微谦恭的形象,好像是一个无能之辈。然而他的雕刻艺术,技艺高巧,可以夺天工了。他雕刻竹器,一帚、一刷,竹片只是方寸而已。他雕刻了几刀,而价值立即以两倍计算。然而,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又必用盘根错节的竹子,凭借不用刀砍斧削为奇特,则是因为(只要)经过他自己的手略微刮磨一下,就能获得高价,真不可思议。濮仲谦名声大噪,能够得到他在书画雕刻艺术作品上的签名题字,此物品的价格就会立即飞涨。三山街得到仲谦的亲手题字而获利的有数十人,然而仲谦自己却贫穷如故。在友人屋内座位间见有美竹、妙犀,立即自己动手雕刻起来。然而如果不对他的意,即使以势压人、以利诱人,终究得不到他的作品。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①,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②三月忆三巴③。
【注释】①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②三春:指春季。③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18.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诗中的“子规鸟”是诗人眼前的实景,“杜鹃花”则是诗人回忆中的虚景,诗人将两者写在一起,虚实相映,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悲戚。
B.本诗感物起兴。前两句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通过视觉和嗅觉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C.本诗情景交融,把子规悲啼、杜鹃花开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而诗的最后则一改前愁,表现出诗人旷达的人生态度。
D.本诗通篇对仗,结构上前呼后应,如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了浓重的乡思,使整首诗的结构浑然一体。
提示:“子规鸟”是诗人回忆中的虚景,“杜鹃花”则是诗人眼前的实景,A项“‘子规鸟’是诗人眼前的实景,‘杜鹃花’则是诗人回忆中的虚景”表述有误;B项应为“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诗歌并没有表现出诗人旷达的人生态度,C项表述有误。故选D项。
19.诗歌后两句连用数词“一”“三”,试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
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一句三顿,迂结萦回,神韵天然,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