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小石潭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坻( ) 嵁( )
悄怆(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幽邃(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2)水尤清冽 尤:
(3)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
(4)佁然不动 佁然:
(5)俶尔远逝 俶尔:
(6)潭西南而望 西南:
(7)斗折蛇行 斗:
(8)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9)凄神寒骨 寒:
(10)悄怆幽邃 悄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坻,为屿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乃记之而去 余闻之也久
C.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
D.俶尔远逝 惟手熟尔
4.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 , 。
(2)《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 , , 。
(3)《小石潭记》中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 , , 。
(4)《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 , 。
(5)《小石潭记》中表明因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 。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文章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7.文章第1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小石潭的美?
8.文章第2段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小石潭潭水?表现了小石潭潭水怎样的特点?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9.统观全文,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古代诗文阅读
(一)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释】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ɡ ɡān):像珠子的美石。③潆(yínɡ)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水尤清冽 冽:
(2)佁然不动 佁: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4)尽溪 尽: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12.【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
13.【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二)
洗心亭记
[唐]刘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
【注释】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②弭:消除。③槃(pán):回旋,弯曲。④坌(bèn):并,一起。⑤榱(cuī):椽子。⑥墀(chí):台阶。⑦虡(jù):柱子。⑧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14.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蹲 名 山 俯 大 江 荆 吴 云 水 交 错 如 绣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 爱恨情仇
B.修竹万竿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既志之 处处志之
D.故名洗心 不可名状
16.“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 ,而且作者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
清平乐①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②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释】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他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②砌:台阶。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开篇点题,直抒胸臆、毫无遮拦地道出心中之情。
B.“乱”是说落梅之多,又指词人心中思绪之乱。
C.“拂了一身还满”中的“拂”透出词人对情感的克制,“还满”又道出克制不住的无奈。
D.这是一首送别词,写出了词人与弟弟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18.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妙处。10 小石潭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坻(chí) 嵁(kān)
悄怆(qiǎo) 佁然(yǐ) 俶尔(chù) 翕忽(xī)
差互(cī) 幽邃(suì)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向西
(2)水尤清冽 尤: 格外
(3)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 水中高地
(4)佁然不动 佁然: 静止不动的样子
(5)俶尔远逝 俶尔: 忽然
(6)潭西南而望 西南: 向西南
(7)斗折蛇行 斗: 像北斗星那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像狗的牙齿那样
(9)凄神寒骨 寒: 使……感到寒冷
(10)悄怆幽邃 悄怆: 凄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为坻,为屿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乃记之而去 余闻之也久
C.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
D.俶尔远逝 惟手熟尔
提示:A.成为/对、向;B.代词;C.于是/竟,竟然;D.形容词、副词或动词词缀/罢了。
4.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 斗折蛇行 , 明灭可见 。
(2)《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 青树翠蔓 , 蒙络摇缀 , 参差披拂 。
(3)《小石潭记》中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日光下澈 , 影布石上 。
(4)《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不可知其源 。
(5)《小石潭记》中表明因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很快。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这气氛)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文章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气氛。小石潭的特点:幽静。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7.文章第1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小石潭的美?
①水声清脆;②潭水清澈;③全石为底,奇石多姿;④潭周围青树翠蔓,环境优美。
8.文章第2段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小石潭潭水?表现了小石潭潭水怎样的特点?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游鱼、阳光、影子来表现小石潭潭水清澈的特点。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9.统观全文,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小石潭远离尘世,充满生机却无人赏识,以及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氛围与作者的境遇相似。这些相似之处使作者感到孤凄悲凉、心情压抑,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古代诗文阅读
(一)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释】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ɡ ɡān):像珠子的美石。③潆(yínɡ)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水尤清冽 冽: 凉
(2)佁然不动 佁: 愣住
(3)西折纤秀长曲 西: 向西
(4)尽溪 尽: 走到……尽头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
12.【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
13.【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杜甫。示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参考译文】
【乙】出成都南门,向左走是万里桥。向西转弯,又曲又长,纤巧秀丽,人们看到的形状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玉带,像圆规,像弯钩,颜色像玻璃,像美石,像绿沉瓜,幽深而暗绿,萦绕回旋在城墙下的,都是浣花溪汇流的地方。但是一定要到杜甫居住的草堂,浣花溪才有专名,那是因为杜甫住在那里罢了。
走了三四里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离得远一些,有时离得近一些,但岸边竹翠柏青,对岸林木阴森,直到溪水的尽头,远远地望过去,像荠菜一样。水光树色清幽,秀丽,使人心神、肌肤都觉得清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桥与桥之间,相距都不到半里。轿夫说溪水通向灌县,有人说“江水是从灌口来的”,说的就是这个。
(二)
洗心亭记
[唐]刘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
【注释】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②弭:消除。③槃(pán):回旋,弯曲。④坌(bèn):并,一起。⑤榱(cuī):椽子。⑥墀(chí):台阶。⑦虡(jù):柱子。⑧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14.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蹲 名 山/俯 大 江/荆 吴 云 水/交 错 如 绣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B )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 爱恨情仇
B.修竹万竿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既志之 处处志之
D.故名洗心 不可名状
16.“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 明月松间照 ,而且作者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
【参考译文】
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接。
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常绿藤就像蛟龙一样依附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上。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
然而,山上的和尚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唐穆宗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禹锡记。
清平乐①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②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释】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他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②砌:台阶。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词开篇点题,直抒胸臆、毫无遮拦地道出心中之情。
B.“乱”是说落梅之多,又指词人心中思绪之乱。
C.“拂了一身还满”中的“拂”透出词人对情感的克制,“还满”又道出克制不住的无奈。
D.这是一首送别词,写出了词人与弟弟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18.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妙处。
示例一: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离恨比作春草,离别的愁苦就像春天的野草,无论走多远,它都跟着你漫生不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深重的思念之苦)。示例二:本句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将无形的离恨比作有形的春草,离别的愁苦就像春天的野草,无论走多远,它都跟着你漫生不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深重的思念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