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 《礼记》二则 同步练习(学生版+答案版)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2 《礼记》二则 同步练习(学生版+答案版)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4 10:35:19

文档简介

22 《礼记》二则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弗学(fú) 嘉肴(yáo) 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jǔ) 兑命(yuè) 男有分(fèn)
讲信修睦(mù) 矜(ɡuān)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虽有至道 至道: 最好的道理
(2)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自我反思
(3)学学半 学: 同“敩”,教导
(4)虽有嘉肴 虽: 即使
(5)不知其善也 善: 好处
(6)选贤与能 与: 同“举”,推举
(7)男有分,女有归 归: 女子出嫁
(8)不独子其子 子: 以……为子
(9)矜、寡、孤、独 孤: 幼而无父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D )
A.不独亲其亲 B.使老有所终
C.幼有所长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提示:A.第一个“亲”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B.“老”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C.“幼”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孩子。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虽有嘉肴 故余虽愚
B.不知其善也 欲穷其林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公问其故
D.然后能自强也 满目萧然
提示:A.都是连词,译为“即使”。B.前者是代词,代指“它,至道”;后者是指示代词,译为“那”。C.前者译为“所以”;后者译为“原因,缘故”。D.前者是代词,译为“这样”;后者用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5.下列对《大道之行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提示:C.原意为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6.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 。
(2)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3)《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 学然后知不足 , 教然后知困 。
(4)《虽有嘉肴》中,揭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句子是: 教学相长也 。
(5)《大道之行也》中,体现大同社会人们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把共同劳动看作分享快乐的句子是: 货恶其弃于地也 , 不必藏于己 ;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不必为己 。
(6)在《大道之行也》中,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故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们)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5)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
课内精读
(一)阅读《虽有嘉肴》,回答问题。
8.根据语境,用原文内容填空。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虽有嘉肴 , 弗食 , 不知其旨也 ”作类比,继而深入到“ 虽有至道 , 弗学 , 不知其善也 ”,进而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总结出“ 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
9.文中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论证“教学相长”的论点,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使其更有说服力。
(二)阅读《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
10.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大同: 指儒家的理想社会。
11.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古代诗文阅读
(一)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
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与徐甥师川》)
【注释】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旨: 味美
(2)然后能自反也 反: 反思,反省
(3)诚能如是 是: 这,这样
(4)令心意不驰走 走: 跑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14.【甲】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教学相长也。
15.【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参考译文】
【乙】写给外甥奉议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不久前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工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真要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的造诣)了。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工夫。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点燃盘香,让精神不分散,这样才不至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做,(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二)
天子诸侯无事①则岁三田②:一为乾豆③,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日不敬;田不以礼,日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④,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麂⑤,不卵,不杀胎,不妖夭⑥,不覆巢。
(《礼记·王制》)
【注释】①事:指战事,或凶险的情形。②田:指田猎,猎杀野生动物。③乾豆:祭祀的供品。④绥:指旗帜。大绥,天子指挥田猎的大旗;小绥,诸侯指挥田猎的小旗。⑤麂:小兽。⑥妖夭:刚出生的小动物。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 岁: 每年,一年
(2)昆虫未蛰 蛰: 蛰居,蛰伏。指虫子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
17.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 夫 杀/则/止 佐 车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
天子田猎时不四面团团围合,诸侯田猎时不成群掩杀猎物。
(2)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到了十月,才可以进入山林砍伐。
19.《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那时的人们为了保证不破坏自然生态链,规定了哪些合理的“王制”?请从选文中举例,并加以说明。
示例:规定田猎的频度不能高,“岁三田”;规定田猎时不能完全猎杀,“不合围”“不掩群”;规定田猎的时间选择要合理,如“獭祭鱼”方能捕鱼、“豺祭兽”方能猎兽、鹰长成方能网捕:规定保护幼小动物的生长,“不麂,不卵,不杀胎,不妖夭,不覆巢”。
【参考译文】
天子、诸侯在没有战争和凶丧的情况下,每年田猎三次,其目的在于,第一是为了准备祭祀的供品,第二是为了招待宾客,第三是为了丰富天子、诸侯的膳食品种。在没有战争和凶丧的情况下也不田猎,就叫做不敬。田猎时不守规矩,随意捕杀,就叫做作践天帝所生之物。田猎的规矩是:天子打猎不应四面合围,诸侯打猎不应把成群的野兽全部杀光。射杀野兽之后,天子要放下指挥的大旗,诸侯要放下指挥的小旗。大夫射杀野兽后,就应命令协助驱赶野兽的副车停止驱赶。大夫的副车停止驱赶之后,百姓开始田猎。正月以后,虞人才可以进入川泽垒梁捕鱼。秋冬之交,才可以开始田猎。八月以后,才可以设网捕鸟。到了十月,才可以进入山林砍伐。昆虫尚未蛰居地下之前,不可以纵火焚草肥田。不捕捉小兽,不取鸟卵,不杀怀胎的母兽,不杀刚出生的小兽,不捣毁鸟巢。
西江月·黄陵庙
[南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释】①张孝祥:南宋词人。本词是作者船行至洞庭湖畔黄陵庙下,被风浪阻挡行程时所作。②波神:水神。③准拟:打算。
20.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开头两句运用对偶,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了美好的秋日湖光。
B.“明日风回更好”写出了作者期待明日风向回转的心理活动。
C.这首词通过写行船遇风受阻,表达了作者羁旅途中的无奈与懊恼。
D.尾句设想并虚写了第二日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美景的情形。
【解析】表达了作者的豁达和豪迈。
2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的妙处。
示例一:运用拟人修辞,水神有意留我观看夕阳美景,召唤起鱼鳞般的细浪,将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囧事写得如此生动美好,表现了作者闲适愉悦和豪迈豁达之情。 示例二:想象(虚写),作者不写被风雨所阻,而是想象水神挽留自己共看斜阳美景,生动地表现了作者闲适愉悦和豪迈豁达之情。22 《礼记》二则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弗学( ) 嘉肴( ) 学学半( )
选贤与能( ) 兑命( ) 男有分( )
讲信修睦( ) 矜(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虽有至道 至道:
(2)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3)学学半 学:
(4)虽有嘉肴 虽:
(5)不知其善也 善:
(6)选贤与能 与:
(7)男有分,女有归 归:
(8)不独子其子 子:
(9)矜、寡、孤、独 孤: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不独亲其亲 B.使老有所终
C.幼有所长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 故余虽愚
B.不知其善也 欲穷其林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公问其故
D.然后能自强也 满目萧然
5.下列对《大道之行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6.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 。
(2)大道之行也, 。 , 。
(3)《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 , 。
(4)《虽有嘉肴》中,揭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句子是: 。
(5)《大道之行也》中,体现大同社会人们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把共同劳动看作分享快乐的句子是: , ; , 。
(6)在《大道之行也》中,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5)男有分,女有归。
课内精读
(一)阅读《虽有嘉肴》,回答问题。
8.根据语境,用原文内容填空。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 , ”作类比,继而深入到“ , , ”,进而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总结出“ ”这个结论。
9.文中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
10.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
大同:
11.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古代诗文阅读
(一)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
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与徐甥师川》)
【注释】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旨:
(2)然后能自反也 反:
(3)诚能如是 是:
(4)令心意不驰走 走: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14.【甲】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15.【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
天子诸侯无事①则岁三田②:一为乾豆③,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日不敬;田不以礼,日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④,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麂⑤,不卵,不杀胎,不妖夭⑥,不覆巢。
(《礼记·王制》)
【注释】①事:指战事,或凶险的情形。②田:指田猎,猎杀野生动物。③乾豆:祭祀的供品。④绥:指旗帜。大绥,天子指挥田猎的大旗;小绥,诸侯指挥田猎的小旗。⑤麂:小兽。⑥妖夭:刚出生的小动物。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 岁:
(2)昆虫未蛰 蛰:
17.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 夫 杀 则 止 佐 车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
(2)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19.《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那时的人们为了保证不破坏自然生态链,规定了哪些合理的“王制”?请从选文中举例,并加以说明。
西江月·黄陵庙
[南宋]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释】①张孝祥:南宋词人。本词是作者船行至洞庭湖畔黄陵庙下,被风浪阻挡行程时所作。②波神:水神。③准拟:打算。
20.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运用对偶,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了美好的秋日湖光。
B.“明日风回更好”写出了作者期待明日风向回转的心理活动。
C.这首词通过写行船遇风受阻,表达了作者羁旅途中的无奈与懊恼。
D.尾句设想并虚写了第二日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美景的情形。
2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