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素养检测(学生版+答案版)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素养检测(学生版+答案版)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4 10:39:03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素养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书写水平(3分)
1.根据作文书写水平计分。(3分)
二、倾听能力(6分)
2.根据材料的标题,下列不属于思乡感情的一项是( C )(2分)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提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比邻。表现了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不属于思乡情感。故选C项。
3.“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根据材料,说说“绚丽的中国红”代指什么,点燃“信念之火”是指什么?(4分)
“绚丽的中国红”代指国旗,点燃“信念之火”是指重新充满回国的信心。这里恰如其分的借代,化虚为实,令人难忘。
【听力材料】
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
孟晚舟
舷窗外一片漆黑,机翼上的航行灯闪烁不停,在寂静的夜空中,这些许的微光显得格外温暖。此刻,我正飞越北极上空,向着家的方向前行,马上就要投入伟大祖国母亲的怀抱,阔别三年的祖国已在天涯咫尺。
近乡情更怯,不觉间泪水已模糊了双眼。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正在走向繁荣昌盛,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往事一幕幕闪过,恍若隔世,却又历历在目。
过去的1 028天,左右踟躇,千头万绪难抉择;过去的1 028天,日夜徘徊,纵有万语难言说;过去的1 028天,山重水复,不知归途在何处。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一次次坠入深渊,又一次次闯入暗夜,曾让我辗转难眠,更让我刻骨铭心。泪水抱怨化解不了愁苦,伤春悲秋翻越不过泥泞,与其困顿挣扎,不如心向阳光,冲出阴霾。有些风浪,难免艰险,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有些抵达,难免迂回,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无数次奔跑,无数次跌倒,唯有此次让我倍感坚强;无数次出发,无数次归家,唯有此次让我热泪盈眶。万家灯火总有一盏给我温暖,浩瀚星河总有一颗予我希望,感动于心,感激于情。
我们祈祷和平,幸运的是,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崇尚伟大,可贵的是,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我,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是如此伟大,全体同胞数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让我们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迈向共同富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感谢亲爱的祖国,感谢党和政府,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
感谢亲爱的家人们,与我一起经历风雨,见证岁月,安放我所有的喜乐苦悲。是你们的遥遥相伴,陪我越过层层山丘;是你们的默默守护,带我跨出丛丛荆棘。
感谢亲爱的伙伴们,有一种浪漫叫并肩作战,有一种纯粹叫全力以赴,有一种果敢叫奋不顾身,回首此间,满是静水流深的情义和雷霆万钧的担当。
感谢亲爱的同事们,虽然分别已久,你们的真挚鼓励和持续坚守,让我们始终风雨同舟,艰难征程波澜壮阔,赤诚初心历久弥坚。
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你和你们,就算素未谋面,你们的浓浓情意、切切问候和深深祝福,如一道彩虹,斑斓了坎坷路途上的一隅天空。
午夜梦回,最是心底那一轮明月,那一江春水,那一缕乡愁,亦是我滞留他乡三年每分每秒的心灵归宿。秋风掠过,登机前,温哥华已需寒衣加身。此时,祖国的秋日正是天朗气清、暖阳和煦,期待一年好景致,再赏橙黄橘绿时。
祝愿祖国母亲生日快乐!回家的路,虽曲折起伏,却是世间最暖的归途。
三、基础积累(13分)
4.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4分)
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于遵义市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它是大娄山脉的主峰,关上千峰万仞,重峦叠嶂,xuán yá jué bì① 悬崖绝壁 ,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为黔北咽喉要塞,历代为兵家必争要地,历史记载可zhuī sù② 追溯 到明朝万历年间,总兵刘艇与播州土司杨应龙曾激战于此。此关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二渡赤水、重占遵义,在此血战,取得娄山关大捷,为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大胜仗。毛泽东写下著名词章《忆秦娥·娄山关》,让雄关名震中外。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全国各行各业集千钧之力守望相助,我们期待各种困难早日销声匿迹。
B.时间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它令冬去春来,花开花落,斗转星移,海枯石烂。
C.山火发生后,消防队员第一时间赶赴火场灭火,有效遏制了火势进一步弥漫。
D.岩的美德是缄默不语,从不张口说是非,是千年责任、万年担当,不随人言。
提示:“弥漫”指充满或布满了烟雾、尘土、水汽等。不能用来指火势,火势可用蔓延。故选C项。
6.默写(5分)
(1)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关雎》)
(2)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子衿》)
(3)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其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B.阿西莫夫是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他的《恐龙无处不有》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
C.《大雁归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记叙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提示: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说明文。
四、阅读能力(30分)
(一)名著阅读(4分)
8.下列关于《傅雷家书》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书信集,收录了1954年至1966年间的186封书信。
B.《傅雷家书》中,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的指导,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循循善诱,感情真挚。
C.《傅雷家书》中,傅雷常以自己的经历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
D.作为父亲,傅雷很关心儿子的成长。在信中常用大量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和艺术修养,对儿子在日常生活可能遇到的小问题却基本不谈。
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本名副其实的 励志书籍 ,保尔是每个人的“良师益友”,他的 坚韧不拔的精神 对广大读者有极深的教育意义。(2分)
(二)现代文阅读(14分)
村庄的眼睛
曹春雷
①老井有多老?村里没人知道,就连最年长的奎三爷也摇头,捋着他雪白的长胡子说,从他记事的时候,老井就这样老了。井口的青石,已经沧桑得看不出它的年纪,猜不出它的年龄。
②是谁挖掘了这口井,又用青石垒砌起来?这是个无解的谜。可以想象的是,这个井一定与最初建立这个村庄的人有关。一个或几个人,跋山涉水,步履蹒跚,从远方流浪到这里,发现这地方有泉眼,便落下脚来,挖掘并垒砌了这口井。
③井边建起了房子,人们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村子便形成了。这口井是村庄所有人的乳母,有谁不是喝着它的奶水长大的呢?谁的日子,又能离得开这口井呢?
④井口的青石板上,印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脚印,大的,小的,宽的,窄的,深的,浅的,无数个脚印堆积在井台上,写出了村庄无形的编年史。谁能解读这部编年史?唯有老井,但它永远都沉默不语,将一切的秘密都藏在了心里。村庄人的一天,是从井口开始的。每天天还朦胧着,便陆续有扁担挑着水桶“吱吱扭扭”,一路往老井而去。然后,这声音从老井返回一户一户的家里,那清亮亮的井水流进灶台上的铁壶里,流进鸡鸭鹅猪羊共用的石槽里。
⑤新娶进门的媳妇,第一天清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老井打水。是让老井认识,也是让全村人认识。新媳妇挑着扁担,风摆杨柳,袅袅娜娜,低着头,红着脸,小步走在大街上。路边的妇人便指指点点:那是某某家新娶的媳妇,看,长得多俊哪。
⑥老井附近有个古槐,两个人手拉手才刚刚抱得过来。树下有个小广场,村里人没事就聚在这里。夏天在树下摇着蒲扇乘凉,卖西瓜的经过,有人就买个西瓜,用绳子吊着,放在井里,待上一会儿再捞出来,吃一口,甜在舌尖,爽在心里。
⑦老井知道谁家的婆婆和媳妇处得好,婆婆媳妇一起说着笑着来挑水,灌满了水,媳妇抢着挑,婆婆争不过去。它知道谁家的媳妇懒惰,很少踏足井台,来挑水的,总是年迈的婆婆。儿媳偶尔来,也是满腹怨气,絮絮叨叨地说给老井听。
⑧老井知道谁家的日子过得如意,谁家的日子过得不顺心。过得如意的人来,留给它一脸的笑颜。过得不顺心的,留给它一地叹息。
⑨老井是村庄的眼睛,日日夜夜睁着。即使是在深夜,人睡了,鸡鸭鹅羊们睡了,就连看家护院的狗也打了瞌睡,只有它,一刻也未曾合过眼。它看着村里的炊烟一柱一柱升起来,飘散去。看着头顶天空月亮阴晴圆缺,看着发生在月下这片土地上的悲欢离合。看着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走出村庄,然后再回来时,成为村庄的客人。
⑩岁月的风尘总是能模糊一个人的眼睛,也模糊了这口老井。渐渐地,它看不清这世道了。村里的小楼越来越多,农田里的化肥、农药用得越来越多,野地里的萤火虫、蚂蚱却越来越少。
村里人渐渐冷落了这口老井。因为井水又苦又涩。这不再是老井分泌的乳汁,而是老井的泪水。每次回乡,我都去看望老井。从它眼睛里,我分明看到了忧伤。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老井安安静静地守候在那里,用含着泪的眼睛,回望着村庄的过去,也在眺望着村庄的未来。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文章以“老井”为线索,叙写了村庄的历史和现状,表现了作者对村庄的热爱和担忧。
B.第⑤段中人们指点着新媳妇说“看,长得多俊哪”,“俊”,既指新媳妇相貌漂亮,又暗指新媳妇的勤劳。
C.文章中老井由第③段的“奶水”变成了第 段的“泪水”,写出了老井的沧桑变迁,突出了老井历史的悠久。
D.文章语言生动,充满感情,老井这双“眼睛”,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乡村老井边的生活图景。
11.为什么说老井是“村庄的眼睛”?(3分)
因为老井见证了村庄的历史;老井关注着村庄人们的生活;老井关注着村庄的变化。
12.文章写清凉香甜的井水变得又苦又涩有什么作用?(4分)
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了人类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从而使水质受到了污染,环境遭到了破坏。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鲨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
A.鲨鱼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
B.鲨鱼可以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
C.鲨鱼可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D.鲨鱼可以保护其他鱼类的生存。
1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探究结论。(3分)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森林中的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太多,森林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这反过来帮了鹿的忙,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选自专题《狼》,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狼捕杀鹿遏制了鹿的大量繁殖对草原森林的破坏,狼捕杀的多数是病鹿,从而避免了传染病在鹿群中传播,让鹿群能健康地繁殖发展,维护了生态平衡。说明人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三)古代诗文阅读(12分)
右溪记(节选)
元结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释】①道州:在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欹(qī):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南流数十步(南边) B.悉皆怪石(全)
C.不可名状(说出) D.则可为都邑之胜境(优美的)
16.选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4分)
作者借写右溪美好的景色无人欣赏,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
【参考译文】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水流拍打着两岸,(两岸的岩石)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秀丽的树木和奇异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
湘南即事
[唐]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17.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第一句中诗人通过对卢橘花开和枫叶衰败的描写,点明时令正是深秋。
B.第二句诗人出门远望,却看不到京师的位置,暗示诗人想干一番事业。
C.第三句借沅水、湘江不停地向东流去,表达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惋惜。
D.第四句写沅水、湘江不能为“我”驻留片刻,听听“我”内心忧愁的苦闷心情。
提示:C.第三句没有表达“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惋惜”,而是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一心报效国家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之情。
18.本首诗中的“沅湘日夜东流去”与《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均有写流水,寓意有何不同 (4分)
本诗作者通过埋怨东流水不能够理解他的心意,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一心报效国家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之情。《论语》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意思是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表达了孔子对人生世事变化之快的感慨,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五、语言运用(8分)
每年的4月22日是地球环保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八年级(2)班拟开展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9.学校需要在校园的显要位置张贴一张倡导践行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要求生动形象,具有校园气息。请你代拟一条。(2分)
示例一:践行低碳生活,建设低碳校园。示例二:亲爱的同学,今天你低碳了吗
20.在以“低碳生活,我们能做什么”为主题的班会上,大家推荐你做主持人,请你写出你的开场白。(80字左右)(3分)
示例: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走进低碳生活,为我们的美好生活献计献策,共建最美家园。
21.请你为“低碳生活”写一则倡议书。(3分)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为了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大家园,更是为了明天的美好生活,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节电、节气、回收,过绿色环保的低碳生活。为此,我向全体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1.时刻注意节约用电,要做到随手关闭电源。
2.少用一次性制品,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资源。
3.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多爬楼梯,为节能减排出力。
4.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争做绿色文明使者。
5.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合理使用可再生能源。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携起手来共同建设我们的绿色低碳新家园!
八年级(2)班××
六、写作能力(40分)
22.以“ 的呼唤”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不得抄袭和套作。
略。第二单元素养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书写水平(3分)
1.根据作文书写水平计分。(3分)
二、倾听能力(6分)
2.根据材料的标题,下列不属于思乡感情的一项是( )(2分)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根据材料,说说“绚丽的中国红”代指什么,点燃“信念之火”是指什么?(4分)
三、基础积累(13分)
4.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4分)
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于遵义市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它是大娄山脉的主峰,关上千峰万仞,重峦叠嶂,xuán yá jué bì① ,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为黔北咽喉要塞,历代为兵家必争要地,历史记载可zhuī sù② 到明朝万历年间,总兵刘艇与播州土司杨应龙曾激战于此。此关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二渡赤水、重占遵义,在此血战,取得娄山关大捷,为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大胜仗。毛泽东写下著名词章《忆秦娥·娄山关》,让雄关名震中外。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全国各行各业集千钧之力守望相助,我们期待各种困难早日销声匿迹。
B.时间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它令冬去春来,花开花落,斗转星移,海枯石烂。
C.山火发生后,消防队员第一时间赶赴火场灭火,有效遏制了火势进一步弥漫。
D.岩的美德是缄默不语,从不张口说是非,是千年责任、万年担当,不随人言。
6.默写(5分)
(1) ,君子好逑。(《关雎》)
(2)挑兮达兮, 。(《子衿》)
(3)欲济无舟楫,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 ”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其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B.阿西莫夫是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他的《恐龙无处不有》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
C.《大雁归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记叙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四、阅读能力(30分)
(一)名著阅读(4分)
8.下列关于《傅雷家书》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书信集,收录了1954年至1966年间的186封书信。
B.《傅雷家书》中,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的指导,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循循善诱,感情真挚。
C.《傅雷家书》中,傅雷常以自己的经历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
D.作为父亲,傅雷很关心儿子的成长。在信中常用大量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和艺术修养,对儿子在日常生活可能遇到的小问题却基本不谈。
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本名副其实的 ,保尔是每个人的“良师益友”,他的 对广大读者有极深的教育意义。(2分)
(二)现代文阅读(14分)
村庄的眼睛
曹春雷
①老井有多老?村里没人知道,就连最年长的奎三爷也摇头,捋着他雪白的长胡子说,从他记事的时候,老井就这样老了。井口的青石,已经沧桑得看不出它的年纪,猜不出它的年龄。
②是谁挖掘了这口井,又用青石垒砌起来?这是个无解的谜。可以想象的是,这个井一定与最初建立这个村庄的人有关。一个或几个人,跋山涉水,步履蹒跚,从远方流浪到这里,发现这地方有泉眼,便落下脚来,挖掘并垒砌了这口井。
③井边建起了房子,人们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村子便形成了。这口井是村庄所有人的乳母,有谁不是喝着它的奶水长大的呢?谁的日子,又能离得开这口井呢?
④井口的青石板上,印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脚印,大的,小的,宽的,窄的,深的,浅的,无数个脚印堆积在井台上,写出了村庄无形的编年史。谁能解读这部编年史?唯有老井,但它永远都沉默不语,将一切的秘密都藏在了心里。村庄人的一天,是从井口开始的。每天天还朦胧着,便陆续有扁担挑着水桶“吱吱扭扭”,一路往老井而去。然后,这声音从老井返回一户一户的家里,那清亮亮的井水流进灶台上的铁壶里,流进鸡鸭鹅猪羊共用的石槽里。
⑤新娶进门的媳妇,第一天清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老井打水。是让老井认识,也是让全村人认识。新媳妇挑着扁担,风摆杨柳,袅袅娜娜,低着头,红着脸,小步走在大街上。路边的妇人便指指点点:那是某某家新娶的媳妇,看,长得多俊哪。
⑥老井附近有个古槐,两个人手拉手才刚刚抱得过来。树下有个小广场,村里人没事就聚在这里。夏天在树下摇着蒲扇乘凉,卖西瓜的经过,有人就买个西瓜,用绳子吊着,放在井里,待上一会儿再捞出来,吃一口,甜在舌尖,爽在心里。
⑦老井知道谁家的婆婆和媳妇处得好,婆婆媳妇一起说着笑着来挑水,灌满了水,媳妇抢着挑,婆婆争不过去。它知道谁家的媳妇懒惰,很少踏足井台,来挑水的,总是年迈的婆婆。儿媳偶尔来,也是满腹怨气,絮絮叨叨地说给老井听。
⑧老井知道谁家的日子过得如意,谁家的日子过得不顺心。过得如意的人来,留给它一脸的笑颜。过得不顺心的,留给它一地叹息。
⑨老井是村庄的眼睛,日日夜夜睁着。即使是在深夜,人睡了,鸡鸭鹅羊们睡了,就连看家护院的狗也打了瞌睡,只有它,一刻也未曾合过眼。它看着村里的炊烟一柱一柱升起来,飘散去。看着头顶天空月亮阴晴圆缺,看着发生在月下这片土地上的悲欢离合。看着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走出村庄,然后再回来时,成为村庄的客人。
⑩岁月的风尘总是能模糊一个人的眼睛,也模糊了这口老井。渐渐地,它看不清这世道了。村里的小楼越来越多,农田里的化肥、农药用得越来越多,野地里的萤火虫、蚂蚱却越来越少。
村里人渐渐冷落了这口老井。因为井水又苦又涩。这不再是老井分泌的乳汁,而是老井的泪水。每次回乡,我都去看望老井。从它眼睛里,我分明看到了忧伤。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老井安安静静地守候在那里,用含着泪的眼睛,回望着村庄的过去,也在眺望着村庄的未来。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以“老井”为线索,叙写了村庄的历史和现状,表现了作者对村庄的热爱和担忧。
B.第⑤段中人们指点着新媳妇说“看,长得多俊哪”,“俊”,既指新媳妇相貌漂亮,又暗指新媳妇的勤劳。
C.文章中老井由第③段的“奶水”变成了第 段的“泪水”,写出了老井的沧桑变迁,突出了老井历史的悠久。
D.文章语言生动,充满感情,老井这双“眼睛”,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乡村老井边的生活图景。
11.为什么说老井是“村庄的眼睛”?(3分)
12.文章写清凉香甜的井水变得又苦又涩有什么作用?(4分)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鲨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鲨鱼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
B.鲨鱼可以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
C.鲨鱼可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D.鲨鱼可以保护其他鱼类的生存。
1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探究结论。(3分)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森林中的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太多,森林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这反过来帮了鹿的忙,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选自专题《狼》,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三)古代诗文阅读(12分)
右溪记(节选)
元结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释】①道州:在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欹(qī):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南流数十步(南边) B.悉皆怪石(全)
C.不可名状(说出) D.则可为都邑之胜境(优美的)
16.选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4分)
湘南即事
[唐]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17.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中诗人通过对卢橘花开和枫叶衰败的描写,点明时令正是深秋。
B.第二句诗人出门远望,却看不到京师的位置,暗示诗人想干一番事业。
C.第三句借沅水、湘江不停地向东流去,表达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惋惜。
D.第四句写沅水、湘江不能为“我”驻留片刻,听听“我”内心忧愁的苦闷心情。
18.本首诗中的“沅湘日夜东流去”与《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均有写流水,寓意有何不同 (4分)
五、语言运用(8分)
每年的4月22日是地球环保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八年级(2)班拟开展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9.学校需要在校园的显要位置张贴一张倡导践行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要求生动形象,具有校园气息。请你代拟一条。(2分)
20.在以“低碳生活,我们能做什么”为主题的班会上,大家推荐你做主持人,请你写出你的开场白。(80字左右)(3分)
21.请你为“低碳生活”写一则倡议书。(3分)
六、写作能力(40分)
22.以“ 的呼唤”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不得抄袭和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