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
应 对
1.王丽同学到图书馆去还书。管理员刘老师接过书翻了一下说:“呀!王丽同学看书可认真,书上还标了记号,做了圈点批注呢!”
(1)管理员刘老师的言外之意是: 王丽把图书馆的书弄脏了。
(2)王丽听了,很不好意思。假如你是她,应该如何说?
刘老师,很抱歉,下次我一定注意。
2.金娜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同学张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的哩!”金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随即将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
(1)张敏的话言外之意是: 批评金娜不注意公共卫生。
(2)金娜该怎样说才得体?
对不起,我今后会注意的。
3.国庆期间,叶子旭同学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一直低头玩手机。父亲感叹道:“哎,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1)父亲引用网络流行语,是对什么现象发表感叹?
孩子沉迷于手机疏远了亲人间的心灵距离。(意对即可)
(2)如果你是叶子旭的好友,该怎么劝说他?
示例:子旭,手机确实很好玩,我也很喜欢,但我们不能长时间沉迷其中,既伤害身体又影响学习,更会淡漠亲人之间的感情,我们还是有节制地使用手机,抽出更多的时间融入现实的生活,好吗?(只要提出沉溺手机的危害和建议,语气委婉即可)
4.目前,中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此,你所在班级将以“正确使用手机,争做守纪学生”为主题召开一次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简要写出本次主题班会的意义。
示例:引导初中生正确使用手机,使之成为学习助手。
(2)请针对如何正确使用手机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示例一:学生不带手机进校园。 示例二:如果将手机带入校园,请交给老师保管。 示例三:把手机当学习工具,帮助提高成绩。
5.学校举行“我爱文学”系列语文活动,请你参加。
(1)【创作空间】请你围绕主题,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富有文采的宣传语。
示例一:徜徉书海,感悟人生。示例二:走进书的海洋,领略大师风采。
(2)【口语交际】近期学校想请《草房子》的作者曹文轩前来为大家进行一次文学方面的讲座,学校委派你去邀请他。见面后你会说:
略。(称呼恰当,如“曹教授”“曹老师”,说出自己的目的,态度诚恳,语气委婉即可)
6.某中学将于本周五下午3点在阶梯教室举行“青春校园赛诗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本次活动组委会让你去邀请语文组的刘靖老师做评委,你找到刘老师,准备怎样说呢?
示例:刘老师,您好!“青春校园赛诗会”将于本周五下午3点在学校阶梯教室举行,我们想邀请您来做评委,您有时间吗?
(2)假设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设计一段热情洋溢的开场白。(100字左右)
示例:我国是诗的国度,在三千年诗史中,可谓是名家辈出。有忠心耿耿、坚贞不屈的屈原;有弃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追寻理想、豪情满怀的李白;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杜甫……他们才华横溢,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诗情画意、清净空灵的世界,让青春因古诗词而更加豪迈奔放吧。
(3)请你写出一句关于青春的名言警句。
示例:乐观的人永葆青春。——拜伦
(4)请你结合活动主题,用一句话概括参加此次活动的意义。要求:以“青春”一词开头,并能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一:青春没有失败,奉献创造辉煌。 示例二:青春的红旗随风飘展,鼓舞我们奋力前行。
分层阅读(一)
一、名著阅读
1.根据相关名著内容填空。
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傅聪长大成人、去 波兰 留学之后,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 艺术 进行悉心指导,后来这些书信汇编成册,这就是《傅雷家书》。《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 真诚 ”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己。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注释】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与之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乃得出 乃大惊(《桃花源记》)
C.山风飒然而至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D.因追记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示例: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
4.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示例: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则是因为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译文】
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趿拉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崖壁建造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天色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大家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
崔涂
迢递②三巴③路,羁危④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⑤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③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后亦多泛指四川。④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⑤孤烛:一支烛。这并非实指,而是说自己在这除夕之夜,一人独照,更感到是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主要写出了诗人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感叹三巴道路的遥远,感叹与故乡的万里相隔,抒发漂泊天涯的无限情怀,给人以萧瑟的感觉。
B.诗歌以字传情。颔联“夜”字点明了时间,“乱山”“残雪”为想象之景,表现了羁旅之苦。
C.颈联主要写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情感疏远,与僮仆日渐亲近的情感转变。“骨肉远”“僮仆亲”直接表现出诗人当时孤独的处境和生活的拮据困窘。
D.全诗融情于景,诗人在描绘山影散乱、残雪映夜的同时包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语言朴素,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提示:A项“给人以萧瑟的感觉”有误,“三巴路”“万里身”显得气象宏大,生动地反映出巴蜀的山川形势。虽是抒发飘泊天涯的无限情怀,却并不给人以萧瑟的感觉。B项“乱山”“残雪”是写住所的环境,住所外面,是覆盖着残雪的乱山,并非想象之景。C项“直接表现出”表述有误,“骨肉远”“僮仆亲”是从侧面暗示。
6.“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两句中,“乱”和“残”用得巧妙,请简要赏析。
“乱”是杂乱的意思,“残”是残余的意思。山形杂乱残雪映夜,写山用一“乱”字,展现其杂乱的形态,更表现诗人诸事纷杂的心态;写雪用一“残”字,既扣住了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以表现诗人心境的凄冷。两字写出诗人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单元主题阅读
河西走廊的风
①河西走廊的风真大,一刮起来就停不下来,没有一丝一毫的疲倦,没有一点停下来的意思。
②第一次穿行在河西走廊,这里的风就给人来了个下马威。太阳白花花照得人睁不开眼睛,风呼呼刮着,带着响亮哨子。风不仅来势凶猛,而且持续时间长,从长安刮到中亚、欧洲,从汉代刮到今天。
③车驶出兰州,越过黄河,一路西行,进入狭长的河西走廊。遥望南面,祁连山和阿尔金山绵延千里,一路逶迤前行,顶上是常年不化的洁白积雪。举目远眺,北边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光秃秃的,满目苍凉,隐隐听到漠北两千多年前匈奴的铁蹄声。车行半小时后,河西走廊豁然开阔起来,顷刻间“大风起兮云飞扬”。风很猛烈,高大的白杨在劲风中起舞,低矮的庄稼在西风中抗争,稀落的村庄在烈风中歌唱。
④河西走廊在甘肃西北部,因在黄河以西,两列山系夹峙,狭长的堆积平原就像一条长长的走廊而得名。走廊东部常年以西北风为主,民勤县素有风库之称;走廊西部嘉峪关以西的玉门、敦煌等地,常年以东北风和东风为主。西北风和东北风在河西走廊撕咬、融合。河西走廊是东西方文化和思想融合的黄金通道。汉唐“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
⑤在河西走廊,回荡着带着血腥味的历史之风。看,手持汉节的张骞带领136人走进了河西走廊。张骞被匈奴扣留囚居十年,然他“持汉节不失”,伺机逃脱,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大月氏。听,未央宫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声令下,李广、卫青、霍去病率大汉铁蹄,挥师河西,驱逐匈奴,设置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史称河西四郡。打通了的走廊把东西方紧紧连在了一起,中国风一下子刮到了中亚、西亚和欧洲。
⑥季羡林先生认为,世界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东西方思想在此撞击、融合,产生了新的火花。正是河西走廊的风,让中国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走进了中国。
⑦高速路边休息区里,遇到一群金发蓝眼高鼻的异国旅人,嘴里哇哩哇啦说着,手里的相机不住地拍着。交流后得知,他们是一群社会活动家,沿丝绸之路探访呢。
⑧迎着河西走廊的风,我们依然西行。异国旅人们,依然在风中东行。
(选自《西安晚报》,作者王小洲,有删改)
7.“河西走廊的风”在文中有哪两方面的含义?
“河西走廊的风”在文中既指自然界中因特殊地形造成的来势凶猛,停不下来的狂风,也指在这条特殊通道上碰撞、交流、融合的中西文化和思想之风。
8.有人认为文章第①段可以删掉,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示例一:我认为不能删除第①段。因为第①段开篇就强调了河西走廊的风真大,且停不下来,既紧扣题目,总起全文,又与结尾处“迎着河西走廊的风,我们依然西行。异国旅人们,依然在风中东行”呼应。因此,第①段不能删除。 示例二:我认为可以删除第①段。因为第①段主要强调了河西走廊的风大,持续时间长,这与第②段所表达的内容基本一致。且相比而言,第②段表述得更形象生动,内涵更丰富。去掉第①段后,全文结构依然完整,且更紧凑,因此,第①段可以删除。
9.从修辞手法及写法的角度品析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
白杨起舞,庄稼抗争,村庄歌唱,本句采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刻画了这些景物在狂风中的情态,体现了一种充满生机的美。同时,也从侧面传神地烘托了河西走廊的风的猛烈。口语交际
应 对
1.王丽同学到图书馆去还书。管理员刘老师接过书翻了一下说:“呀!王丽同学看书可认真,书上还标了记号,做了圈点批注呢!”
(1)管理员刘老师的言外之意是:
(2)王丽听了,很不好意思。假如你是她,应该如何说?
2.金娜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同学张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的哩!”金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随即将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
(1)张敏的话言外之意是:
(2)金娜该怎样说才得体?
3.国庆期间,叶子旭同学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一直低头玩手机。父亲感叹道:“哎,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1)父亲引用网络流行语,是对什么现象发表感叹?
(2)如果你是叶子旭的好友,该怎么劝说他?
4.目前,中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此,你所在班级将以“正确使用手机,争做守纪学生”为主题召开一次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简要写出本次主题班会的意义。
(2)请针对如何正确使用手机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5.学校举行“我爱文学”系列语文活动,请你参加。
(1)【创作空间】请你围绕主题,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富有文采的宣传语。
(2)【口语交际】近期学校想请《草房子》的作者曹文轩前来为大家进行一次文学方面的讲座,学校委派你去邀请他。见面后你会说:
6.某中学将于本周五下午3点在阶梯教室举行“青春校园赛诗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本次活动组委会让你去邀请语文组的刘靖老师做评委,你找到刘老师,准备怎样说呢?
(2)假设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设计一段热情洋溢的开场白。(100字左右)
(3)请你写出一句关于青春的名言警句。
(4)请你结合活动主题,用一句话概括参加此次活动的意义。要求:以“青春”一词开头,并能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分层阅读(一)
一、名著阅读
1.根据相关名著内容填空。
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傅聪长大成人、去 留学之后,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 进行悉心指导,后来这些书信汇编成册,这就是《傅雷家书》。《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 ”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己。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注释】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之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乃得出 乃大惊(《桃花源记》)
C.山风飒然而至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D.因追记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4.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
崔涂
迢递②三巴③路,羁危④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⑤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③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后亦多泛指四川。④羁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⑤孤烛:一支烛。这并非实指,而是说自己在这除夕之夜,一人独照,更感到是离家万里的异乡人了。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主要写出了诗人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感叹三巴道路的遥远,感叹与故乡的万里相隔,抒发漂泊天涯的无限情怀,给人以萧瑟的感觉。
B.诗歌以字传情。颔联“夜”字点明了时间,“乱山”“残雪”为想象之景,表现了羁旅之苦。
C.颈联主要写了诗人由于长期客居,与亲人情感疏远,与僮仆日渐亲近的情感转变。“骨肉远”“僮仆亲”直接表现出诗人当时孤独的处境和生活的拮据困窘。
D.全诗融情于景,诗人在描绘山影散乱、残雪映夜的同时包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语言朴素,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感人至深。
6.“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两句中,“乱”和“残”用得巧妙,请简要赏析。
三、单元主题阅读
河西走廊的风
①河西走廊的风真大,一刮起来就停不下来,没有一丝一毫的疲倦,没有一点停下来的意思。
②第一次穿行在河西走廊,这里的风就给人来了个下马威。太阳白花花照得人睁不开眼睛,风呼呼刮着,带着响亮哨子。风不仅来势凶猛,而且持续时间长,从长安刮到中亚、欧洲,从汉代刮到今天。
③车驶出兰州,越过黄河,一路西行,进入狭长的河西走廊。遥望南面,祁连山和阿尔金山绵延千里,一路逶迤前行,顶上是常年不化的洁白积雪。举目远眺,北边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光秃秃的,满目苍凉,隐隐听到漠北两千多年前匈奴的铁蹄声。车行半小时后,河西走廊豁然开阔起来,顷刻间“大风起兮云飞扬”。风很猛烈,高大的白杨在劲风中起舞,低矮的庄稼在西风中抗争,稀落的村庄在烈风中歌唱。
④河西走廊在甘肃西北部,因在黄河以西,两列山系夹峙,狭长的堆积平原就像一条长长的走廊而得名。走廊东部常年以西北风为主,民勤县素有风库之称;走廊西部嘉峪关以西的玉门、敦煌等地,常年以东北风和东风为主。西北风和东北风在河西走廊撕咬、融合。河西走廊是东西方文化和思想融合的黄金通道。汉唐“丝绸之路”经这里通向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
⑤在河西走廊,回荡着带着血腥味的历史之风。看,手持汉节的张骞带领136人走进了河西走廊。张骞被匈奴扣留囚居十年,然他“持汉节不失”,伺机逃脱,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大月氏。听,未央宫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声令下,李广、卫青、霍去病率大汉铁蹄,挥师河西,驱逐匈奴,设置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史称河西四郡。打通了的走廊把东西方紧紧连在了一起,中国风一下子刮到了中亚、西亚和欧洲。
⑥季羡林先生认为,世界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东西方思想在此撞击、融合,产生了新的火花。正是河西走廊的风,让中国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走进了中国。
⑦高速路边休息区里,遇到一群金发蓝眼高鼻的异国旅人,嘴里哇哩哇啦说着,手里的相机不住地拍着。交流后得知,他们是一群社会活动家,沿丝绸之路探访呢。
⑧迎着河西走廊的风,我们依然西行。异国旅人们,依然在风中东行。
(选自《西安晚报》,作者王小洲,有删改)
7.“河西走廊的风”在文中有哪两方面的含义?
8.有人认为文章第①段可以删掉,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9.从修辞手法及写法的角度品析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