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戏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社戏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6 13:5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鲁迅
1社戏
导入新课
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
第一课时
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学习目标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回顾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呐喊》《彷徨》《野草》
《朝花夕拾》《华盖集》
《中国小说史略》等。
代表作
作者
《社戏》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 原文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 一人称写“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 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背景资料
字词认读
整体感知
月夜行船
1、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并分清详略。
1、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看社戏是主要内容,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则略写。
合作探究
2、根据文章所写的8件事,划分文章结构


看戏前
看社戏
看戏后
1-4: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5-9:戏前波折:无船看戏,双喜出计
10-13:月夜行船:调动感官,描绘美景
14-22:船头看戏:社戏无趣,依旧留恋
40:怀念社戏:好豆无双,好戏难忘
23-30:月下归航:偷罗汉豆,平安回家
31-39:戏后余波:六一公公送罗汉豆
本文作者围绕社戏,浓墨重彩地写了看戏的全过程,读来令人身临其境。而对于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 详略结合得很高明。
小结
第2课时
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合作探究
(“乐土”)
2、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成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尤其是在看社戏的前后,这种体贴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在这里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对于自幼就接受封建礼教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这种生活无疑是新鲜有趣、有魅力的。
3.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
(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4、 作者在“看社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简要分析5-9段。
三次波折:
①早上就叫不到船;
②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
③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
三次转机:
①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②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
③双喜“写包票”保证不会出事。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了充分的铺垫;
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5、齐读第11段,这里描写多种感觉,并运用了修辞手法,请找出来。
视觉:
月色朦胧在水气里,连山淡黑,依稀的赵
庄,几点火;
嗅觉:
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
触觉:
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远处的“歌吹”;
以“踊跃的铁的兽脊”比喻“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以动写静,使得静态的山呈现出动态的美,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叙述者 双喜 阿发
6.请3位同学朗读24—30段。
讨论:这几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偷”反映了小伙伴诚恳待客的热情,小伙伴纯洁无私的心,小伙伴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 ”出了欢乐。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7.阅读14—21段。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好看。
一是铁头老生并没有表演他的拿手好戏——翻筋斗。
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
三是最怕看老旦,但是“老旦终于出台了”,并不停地唱。
8、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为什么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
“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此地有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还有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有着亲密和谐的关系。“我”还目睹了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这一切都是“我”童年在城镇时未曾见到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由于这种心理的、情感的因素,让“我”觉得那晚的戏是“好戏”,那晚吃的豆是“好豆”。另一方面,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时间已经久远,早年在平桥村短暂的生活片段,留下的不仅是一些记忆,更是一种情感。时间越久,这种记忆中的影像越珍贵,所以作者赞之以“好豆”“好戏”。说“好戏”还有一个原因,是《社戏》开头讲述“我”在大都市看戏,感觉非常不好,于是怀念早年在外婆家的“社戏”。乡村社戏或许俗些,但是“我”感觉很好。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你选择一个语段分析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描写叙述
议论
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的厌倦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总结性议论
表达作者的内心想法,点明主旨
叙述
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对农村孩子的诚挚友情和农村自由生活的赞美。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