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时间的
脚印
时间是没有形体的,人们看不到摸不着,从古至今的人们是怎么记录时间的?
日晷
铜壶滴漏
沙漏
石头?时间?
课堂导入
疏通读音掌握生字
踪迹( )
腐蚀( )
浑浊( )
山麓( )
沟壑( )
楔形( )
钟鼎文( )
海枯石烂( )
粗糙( )
龟裂( )
帷幕( )
刨刮( )
1.“时间的脚印”这一标题的作用?
整体感知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作者的写作思路(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1.“时间的脚印”这一标题的作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时间流逝有形化,说明了时间在世间留下了可视的踪迹,题目生动形象,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思考。
整体感知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
3.作者的写作思路(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一(1-4):引出话题: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二(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三(30-31):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5-21):岩石的“毁灭”和“新生”。
(22-25):岩石通过保存历史痕迹来记录时间。
(26-29):岩石见证了历史发展。
逻辑顺序
⑴1-4段:文章引子
文章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为什么开头要引用高士其的小诗
文章开篇引用小诗,新颖别致,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思考;
小诗将时间人格化,紧扣题目,起到破题的作用。
深入文本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2)15-21段:岩石的“新生”
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岩石的“新生”过程吗
【一】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做假设、引资料等等。
探究学习
【一】说明方法
⑴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12段)
探究学习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冰河比作铁扫帚,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一】说明方法
(2)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31段)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岩石记录和甲骨文、楔形文字相比,强调岩石记录难以读懂,强调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一】说明方法
(3)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27-28段)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各种化石的例子,说明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得读者更好理解。
【二】说明语言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你能找出几个例子品析吗
【二】说明语言
(1)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的气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爬”字形象地写出冰河移动的缓慢;“碎石”“沙砾”“泥土”被狂风河水裹挟着到处流动说成是“旅行”,表达有趣。
【课堂总结】
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其实,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这篇科普文给我们拉开了探秘自然的帷幕,引导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造福人类。
请对比本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章的标题,完成表格。
标题 标题特点 总结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蝉》 直接提示说明的内容 事物说明文一般以说明对象为题目
《大自然的语言》 《时间的脚印》 都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效果是: 事理说明文的标题灵活多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拟人
形象生动地点明说明对象,新颖别致,将抽象的科学知识通俗化,使读者易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两篇文章的标题都记录了一个科学发现或现象,文章以此引出话题,印证另一个观点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