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列夫·托尔斯泰
国学名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
学习目标
1.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品味深邃的精神世界。
2.学习文章欲扬先抑的方法,探究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情感态度。
3.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和作用,感悟托尔斯泰的精神。
学习重点
1.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品味深邃的精神世界,探究作者情感态度。
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和作用,学习文章欲扬先抑的方法。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学习难点
理解托尔斯泰的眼睛所蕴含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
自主突破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鄣碍重重,没法弥( )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钴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mèi( )阴沉,郁郁guǎ( )欢,丑陋可憎( )。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弥( )补 可憎( )
答案:mí zēng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蒙mèi( )昧阴沉 郁郁寡guǎ( )欢
答案:昧 寡
(3)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改为_____;_____改为_____
答案:鄣——障 钴——锢
2.依次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
A.粲然 B.盎然 C.黯然 D.悄然
(1)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 笑意。
(2)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 失色,罩上阴云。
(3)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
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答案:(1)A (2)C (3)B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R先生把我请在一把上位的太师椅上坐下,正襟危坐和我对话起来。
B. 很多人觉得年岁久的老菜板用起来更加方便顺手,殊不知,老菜板的划痕正是藏污纳垢的好场所。
C.别太在意别人的评论,不然你会老是郁郁寡欢!
D.养殖业低迷,饲料加工企业的利润微不足道,无法与相关产业的利润相比。
答案:D。“微不足道”意思是小得不值一提。此处应用“微乎其微”。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B.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C.在他的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想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D.直到人生的晚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答案:B。句子中的“仿佛”是一种猜测,不是比喻词。
5. 将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
,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
(1)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
(2)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
(3)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4)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
(5)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
答案:(4)(2)(3)(1)(5)
6.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茨威格,________(国籍)文学家,擅长写小说、________。享有国际声誉,高尔基称他为“第一流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成功的秘诀》,传记________《罗曼·罗兰》等。
答案:奥地利 人物传记 《三作家》
合作探究
7. “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这句话是对上文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总结、升华。托尔斯泰相貌平平,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他出生在贵族家庭,却心系平民,已经和俄国人民融为一体了,是俄国人民的杰出代表。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8.第4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目的是什么?
8.从穿戴、职业、社会角色三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9.第6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托尔斯泰的目光目的是什么?
9.“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运用明喻和夸张来描绘托翁的目光是为了体现其目光的敏锐与犀利,具有准确而深刻的洞察力。
10.“托尔斯泰这对眼睛有一百只眼珠。”这段结尾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10.引用。本段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 力,含蓄隽永,夸张的修辞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拓展延伸
11. 改正下列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地方
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写作的《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充满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11.把“奥斯特洛夫斯基”改为“列夫·托尔斯泰”。
当堂测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①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列夫·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呼唤向他发出了一个不可辩驳的坚定信号。当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时,他再一次当场抓住了她,这时决定突然钢铁般坚决和果断地在他心中响起,离开“离开了他的心灵”的她,逃走,到任何地方去,到上帝那里去,到自身中去,进入自己的,分给他的死亡。他将大衣套在工作衬衫上,戴上一顶粗笨的帽子,穿上胶鞋,他的财产中没有带走别的,除为了向人类表达自己精神所需要的东西:日记,铅笔和羽毛笔。然后他们上了车,坐在一个三等车厢油腻腻的长椅上,裹在大衣中。
②列夫·托尔斯泰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他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一个想为自己构想一种新生活和纯洁而正确的死亡的人的虚构的名字。现在他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他可以在陌生的街道上做朝圣者,做学说和正直的话语的仆人。
③但他的生活、他的学说的可怕的对手——荣誉,他的折磨人的魔鬼和诱惑者,仍不放弃它的牺牲品。世俗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这个被追捕的人几乎还没有在火车车厢里坐下,旅行者中有人已经认出了这位大师,于是火车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了,男人和女人们已经挤到车门口看他。他们随身带着的报纸带来一栏长长的、对这逃离监狱的珍贵动物的报道。他已经被出卖和包围了,荣誉再一次,最后一次拦住了托尔斯泰通向完满的去路。所有的站都被警察告知,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被动员起来,家里他们已经订好特快车,记者们从莫斯科,从彼得堡,从尼什尼叶——诺高奥特,从四面八方追踪他这只逃跑了的野兽。列夫·托尔斯泰不应该也不可以单独同自己一起,人们不容许他属于自己和实现他的神圣化。
④他已经被包围了,没有他能投身进去的灌木丛。无论他想在哪里脱身,荣誉都将置身于他的对面,它无所不在。但这时突然一阵冰冷的恐怖寒颤抖动着老人苍老的身体。他精疲力尽地靠在坚硬的木长椅上。汗从这个颤抖的人全身的毛孔中渗出来并从额头上滴下来,发烧从他的血液中出现。为了救他,疾病袭击了他,死神已经举起了他的大衣——黑暗的大衣,在追踪者面前盖住了他。
⑤在阿斯塔波瓦,一个小车站,他们不得不停下来。没有一家旅店、一座旅馆、一个豪华的地方让他藏身。站长羞愧地提供给他火车站大楼两层的木屋中的办公室。人们领这个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沉闷,充满了污浊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一下子离他所要逃离的豪华和舒适很远很远。在死的时候,在最后的时刻,一切都变清楚了,像他所期望的:死神作为一个庄严的象征,纯洁地、无瑕地完全顺从他的艺术家之手。
⑥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因为他是同我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由同样龟裂的黏土塑成,带有同样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他们。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思考,更清醒和更热情——仿佛是世界艺术家(指上帝,译者注)的工作室中那个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第一个因而是最清晰的模型。
(选自茨威格《自画像》,有删改)
12.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12.本文由托尔斯泰的出走写起,叙述了他在行程中被人们发现并被追踪和包围的情形,表现了托尔斯泰决心逃离世俗的决绝和急切以及无奈,反映了托尔斯泰对真实朴素和自然的追求以及更具人性和德行的特点。
13.分析下面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列夫·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
小偷:
13.小偷:说明托尔斯泰小心谨慎,因为一旦被发现,他将无法成行。
14.文章结尾说高尔基称托尔斯泰是“一个人类的人”评价非常“精辟”。请简要分析这句评语“精辟”在何处。
14.“一个人类的人”意思是一个人类的榜样(典范、模型)。这句话深刻、透彻地点出了托尔斯泰是一个真实普通的人但又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和德行等特点,所以说这句评语“精辟”。
15.文章第①自然段画线句连用三个“到”字,第③自
然段画线句连用四个“从”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15.运用铺陈排比。连用三个“到”字,体现出托尔斯泰逃离世俗的决绝和急切;连用四个“从”字,突出世俗和荣誉对托尔斯泰的包围之快、之强,影响和侵害之大。
16.本文写托尔斯泰为什么不写他的文学创作,而选取他死亡前的离家出走这一事件?
16.远离荣誉与世俗,过真实、朴素、自然的普通人的生活是托尔斯泰一生的追求。选取出走这一行动方面的事件比写他的文学创作更能直接体现他的个性和理想。
总结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列夫·托尔斯泰
国学名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
学习目标
1.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品味深邃的精神世界。
2.学习文章欲扬先抑的方法,探究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情感态度。
3.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和作用,感悟托尔斯泰的精神。
学习重点
1.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品味深邃的精神世界,探究作者情感态度。
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和作用,学习文章欲扬先抑的方法。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学习难点
理解托尔斯泰的眼睛所蕴含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
自主突破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鄣碍重重,没法弥( )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钴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mèi( )阴沉,郁郁guǎ( )欢,丑陋可憎( )。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弥( )补 可憎(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蒙mèi( )昧阴沉 郁郁寡guǎ( )欢
(3)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改为_____;_____改为_____
2.依次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
A.粲然 B.盎然 C.黯然 D.悄然
(1)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 笑意。
(2)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 失色,罩上阴云。
(3)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
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R先生把我请在一把上位的太师椅上坐下,正襟危坐和我对话起来。
B. 很多人觉得年岁久的老菜板用起来更加方便顺手,殊不知,老菜板的划痕正是藏污纳垢的好场所。
C.别太在意别人的评论,不然你会老是郁郁寡欢!
D.养殖业低迷,饲料加工企业的利润微不足道,无法与相关产业的利润相比。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B.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C.在他的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想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D.直到人生的晚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5. 将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
,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
(1)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
(2)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
(3)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4)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
(5)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
6.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茨威格,________(国籍)文学家,擅长写小说、________。享有国际声誉,高尔基称他为“第一流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成功的秘诀》,传记________《罗曼·罗兰》等。
合作探究
7. “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第4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目的是什么?
9.第6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托尔斯泰的目光目的是什么?
10.“托尔斯泰这对眼睛有一百只眼珠。”这段结尾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拓展延伸
11. 改正下列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地方
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写作的《名人传》,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充满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当堂测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①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列夫·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呼唤向他发出了一个不可辩驳的坚定信号。当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时,他再一次当场抓住了她,这时决定突然钢铁般坚决和果断地在他心中响起,离开“离开了他的心灵”的她,逃走,到任何地方去,到上帝那里去,到自身中去,进入自己的,分给他的死亡。他将大衣套在工作衬衫上,戴上一顶粗笨的帽子,穿上胶鞋,他的财产中没有带走别的,除为了向人类表达自己精神所需要的东西:日记,铅笔和羽毛笔。然后他们上了车,坐在一个三等车厢油腻腻的长椅上,裹在大衣中。
②列夫·托尔斯泰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他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一个想为自己构想一种新生活和纯洁而正确的死亡的人的虚构的名字。现在他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他可以在陌生的街道上做朝圣者,做学说和正直的话语的仆人。
③但他的生活、他的学说的可怕的对手——荣誉,他的折磨人的魔鬼和诱惑者,仍不放弃它的牺牲品。世俗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这个被追捕的人几乎还没有在火车车厢里坐下,旅行者中有人已经认出了这位大师,于是火车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了,男人和女人们已经挤到车门口看他。他们随身带着的报纸带来一栏长长的、对这逃离监狱的珍贵动物的报道。他已经被出卖和包围了,荣誉再一次,最后一次拦住了托尔斯泰通向完满的去路。所有的站都被警察告知,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被动员起来,家里他们已经订好特快车,记者们从莫斯科,从彼得堡,从尼什尼叶——诺高奥特,从四面八方追踪他这只逃跑了的野兽。列夫·托尔斯泰不应该也不可以单独同自己一起,人们不容许他属于自己和实现他的神圣化。
④他已经被包围了,没有他能投身进去的灌木丛。无论他想在哪里脱身,荣誉都将置身于他的对面,它无所不在。但这时突然一阵冰冷的恐怖寒颤抖动着老人苍老的身体。他精疲力尽地靠在坚硬的木长椅上。汗从这个颤抖的人全身的毛孔中渗出来并从额头上滴下来,发烧从他的血液中出现。为了救他,疾病袭击了他,死神已经举起了他的大衣——黑暗的大衣,在追踪者面前盖住了他。
⑤在阿斯塔波瓦,一个小车站,他们不得不停下来。没有一家旅店、一座旅馆、一个豪华的地方让他藏身。站长羞愧地提供给他火车站大楼两层的木屋中的办公室。人们领这个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沉闷,充满了污浊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一下子离他所要逃离的豪华和舒适很远很远。在死的时候,在最后的时刻,一切都变清楚了,像他所期望的:死神作为一个庄严的象征,纯洁地、无瑕地完全顺从他的艺术家之手。
⑥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因为他是同我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由同样龟裂的黏土塑成,带有同样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他们。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思考,更清醒和更热情——仿佛是世界艺术家(指上帝,译者注)的工作室中那个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第一个因而是最清晰的模型。
(选自茨威格《自画像》,有删改)
12.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13.分析下面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列夫·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
小偷:
14.文章结尾说高尔基称托尔斯泰是“一个人类的人”评价非常“精辟”。请简要分析这句评语“精辟”在何处。
15.文章第①自然段画线句连用三个“到”字,第③自
然段画线句连用四个“从”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
16.本文写托尔斯泰为什么不写他的文学创作,而选取他死亡前的离家出走这一事件?
总结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审美创造: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探索其深邃的精神世界。 思维能力:学习文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探究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情感态度。 语言运用: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和作用,感悟托尔斯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探索其深邃的精神世界,探究作者情感态度。 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和作用,学习文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托尔斯泰的眼睛所蕴含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地位和财富,可是最后却孤单寂寞地死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火车站;他被人们尊称为俄罗斯文学大师,最后的坟墓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世袭贵族,却抛弃贵族的身份甘心做一个普通农民。他的一生可以用“矛盾”一词来总结。他就是—— (学生回答:列夫·托尔斯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来看看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吧!
1.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他与罗曼·罗兰、欧文·斯通并称为20世纪西方最杰出的传记作家。代表作: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等,传记类作品《三作家》《三大师》《人类群星闪耀时》等。
2.背景解读
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三作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王雪飞译。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到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其一即为《列夫·托尔斯泰》。
3.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传记
概念 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学体裁。
特征 真实性、文学性
分类 从叙述人称看 自传 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记述作者自己的生平事迹,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
他传 由第三人称作为叙述者来记述关于传主的生平事迹,如杨振宁写的《邓稼先》。
从创作方法看 史学性传记 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强调史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文学性传记 多用形象化的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并不排斥融入想象性的文学描写,如《列夫·托尔斯泰》。
(2)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虽出身名门贵族,却有着对平民深切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无情批判。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4.积累字词
(1)注音
脸颊(jiá) 黝黑(yǒu) 粗糙(cāo)
平庸(yōng) 滞留(zhì) 愚钝(dùn)
器宇(yǔ) 蒙昧(mèi) 酒肆(sì)
缰绳(jiāng) 轩昂(xuān) 胆怯(qiè)
藏污纳垢(gòu) 鹤立鸡群(hè)
正襟危坐(jīn) 诚惶诚恐(huáng)
(2)解释词语
禁锢:束缚,限制。
锃亮:形容闪亮耀眼。
滞留:停留不动。滞,不流通。
器宇:气概,风度。
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粗制滥造: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4.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①文章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和他那非同寻常的眼睛,揭示了他的精神世界。
②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③
第一部分 (1-5) 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 (6-9) 描写托尔斯泰那双非同寻常的眼 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语句,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其进行了描写。
[交流点拨]作者从须发、面部各个部位、面部表情、身材等方面描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例如:“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的脸,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1.深层探究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段,把握文意,合作完成(1)~(2)题。
(1)作者在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将托尔斯泰多毛的脸庞比作“植被多于空地”的景象,形象地写出了他胡须浓密的特点。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作者为什么在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时,还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来访者的心理落差
[交流点拨]将托尔斯泰没有一点儿光彩的面容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器宇非凡的容貌进行对比,以及侧面描写来访者在见到托尔斯泰前后的心理落差,都是为了凸显托尔斯泰平凡甚至丑陋的外表,也为下文写托尔斯泰深邃的内心世界做了铺垫。
学生默读课文第6-9段,讨论完成(3)~(5)题。
(3)找出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语句,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的。
[交流点拨]作者从犀利的目光、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有威力等方面刻画了托尔斯泰的眼睛。例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4)本文为什么重点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眼睛是心灵之窗,作者通过重点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表现了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这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5)作者在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全方位的观察力和锐利、深刻的洞察力。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托尔斯泰的眼睛更加生动形象,突出了其特点。
2.探寻写作手法
(1)作者在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时,为什么前半部分着重写他的丑陋和平庸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的写法,是为了突出托尔斯泰眼睛的独特和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先描写他外貌的丑陋和平庸,后描写他眼睛的犀利和精神的伟大,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他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精神。
(2)文中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高尔基
[交流点拨]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课文中对这双眼睛的具体描绘可以视为这句话的注脚。这双眼睛因优美的音乐而热泪涟涟,因精神上的满足自在而闪闪发光,因忧郁而黯淡,显得麻木,神秘莫测;或冷酷锐利,或意趣盎然。
3.品析语言
(1)出示文中精彩的语句,如:“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提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面孔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托尔斯泰“忧郁”“愚钝”和“压抑”的面容表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再出示其他语句,如:“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提问: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交流点拨]“阴云”和“悲凉之地”是指托尔斯泰的外貌特点,“消除”和“解冻”则反映了托尔斯泰由原来的愤世嫉俗逐渐变得慈祥和蔼,心态变得宽容平和。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托尔斯泰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列夫·托尔斯泰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1.视频播放:列夫·托尔斯泰庄园介绍,进一步感受高贵的灵魂。
2.两个写作活动:(可以二选一)
(1)请用文字为一位老师“画”一幅肖像画,要抓住老师外貌中最突出的特点作重点刻画,要求能通过肖像描写传达老师的内在性格和精神品质。
(2)根据文章内容,以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为中心,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示例)本教案设计教学步骤清晰,能抓住重点。但这篇文章曾被视为“最难缠的一课”,且不论其思想高度,就说他的语言,也决不同于其他文本。学生对于主人公的陌生是学习本文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因此言简意赅地铺垫与主人公的相关资料,尤其是他本人的理想带给他的不幸的婚姻和生活,绝非赘言。但本次教学过程中体现较少。高潮放置在对其眼睛的剖析,这双独具魅力的眼睛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这点做得不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6张PPT)
3.列夫 托尔斯泰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审美创造: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探索其深邃的精神世界。
思维能力:学习文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探究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情感态度。
语言运用: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和作用,感悟托尔斯泰的精神。
课程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地位和财富,可是最后却孤单寂寞地死在一个不知名的小火车站;他被人们尊称为俄罗斯文学大师,最后的坟墓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土丘;他是世袭贵族,却抛弃贵族的身份甘心做一个普通农民。他的一生可以用“矛盾”一词来总结。他就是—— (学生回答:列夫·托尔斯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来看看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吧!
走近作者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他与罗曼·罗兰、欧文·斯通并称为20世纪西方最杰出的传记作家。代表作: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等,传记《三大师》《罗曼·罗兰》等。
背景解读
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三作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王雪飞译。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到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其一即为《列夫·托尔斯泰》。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传记 概念 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学体裁。 特征 真实性、文学性 分类 从叙述人称看 自传 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记述作者自己的生平事迹,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
他传 由第三人称作为叙述者来记述关于传主的生平事迹,如杨振宁写的《邓稼先》。
从创作方法看 史学性传记 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强调史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文学性传记 多用形象化的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并不排斥融入想象性的文学描写,如《列夫·托尔斯泰》。
知识链接
(2)关于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虽出身名门贵族,却有着对平民深切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无情批判。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音形识记
脸颊 黝黑 粗糙 平庸
滞留 愚钝 器宇 蒙昧 酒肆
缰绳 轩昂 胆怯 藏污纳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jiá)
(yǒu)
(cāo)
(yōng)
(zhì)
(dùn)
(yǔ)
(mèi)
(sì)
(jiāng)
(xuān)
(qiè)
(gòu)
(hè)
(jīn)
(huáng)
词语积累
禁锢:束缚,限制。
锃亮:形容闪亮耀眼。
滞留:停留不动。滞,不流通。
器宇:气概,风度。
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粗制滥造: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语句,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其进行了描写。
作者从须发、面部各个部位、面部表情、身材等方面描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例如:“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的脸,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①文章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和他那非同寻常的眼睛,揭示了他的精神世界。②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 5 段) 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第 6 - 9 段) 写托尔斯泰的眼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
深层探究
(1)作者在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作者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将托尔斯泰多毛的脸庞比作“植被多于空地”的景象,形象地写出了他胡须浓密的特点。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作者为什么在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时,还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来访者的心理落差
将托尔斯泰没有一点儿光彩的面容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器宇非凡的容貌进行对比,以及侧面描写来访者在见到托尔斯泰前后的心理落差,都是为了凸显托尔斯泰平凡甚至丑陋的外表,也为下文写托尔斯泰深邃的内心世界做了铺垫。
深层探究
(3)找出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语句,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的。
作者从犀利的目光、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有威力等方面刻画了托尔斯泰的眼睛。例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4)本文为什么重点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眼睛是心灵之窗,作者通过重点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表现了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这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5)作者在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作者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全方位的观察力和锐利、深刻的洞察力。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托尔斯泰的眼睛更加生动形象,突出了其特点。
探寻写作手法
(1)作者在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时,为什么前半部分着重写他的丑陋和平庸
作者运用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的写法,是为了突出托尔斯泰眼睛的独特和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先描写他外貌的丑陋和平庸,后描写他眼睛的犀利和精神的伟大,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他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精神。
(2)文中引用的高尔基的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高尔基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沛。课文中对这双眼睛的具体描绘可以视为这句话的注脚。这双眼睛因优美的音乐而热泪涟涟,因精神上的满足自在而闪闪发光,因忧郁而黯淡,显得麻木,神秘莫测;或冷酷锐利,或意趣盎然。
品析语言
(1)“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面孔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托尔斯泰“忧郁”“愚钝”和“压抑”的面容表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阴云”和“悲凉之地”是指托尔斯泰的外貌特点,“消除”和“解冻”则反映了托尔斯泰由原来的愤世嫉俗逐渐变得慈祥和蔼,心态变得宽容平和。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托尔斯泰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
课堂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列夫·托尔斯泰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拓展延伸
仰望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
两个写作活动:(可以二选一)
(1)请用文字为一位老师“画”一幅肖像画,要抓住老师外貌中最突出的特点作重点刻画,要求能通过肖像描写传达老师的内在性格和精神品质。
(2)根据文章内容,以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为中心,创作一首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