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孙权劝学
国学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习目标
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关键词句,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1.品味人物对话时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学习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关键词句,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自主突破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 ( ) 孰( ) 涉猎( ) 遂( )
更( ) 邪( )
答案:1.qīng shú shè suì gēng yé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_,该书是 _________(朝代)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共1362年间的史事。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他是著名的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
答案:2.《资治通鉴》 宋 编年 战国 五代 北宋 司马光 史学 文学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4)但当涉猎( )
(5)见往事耳( ) (6)蒙乃始就学( )
(7)卿今者才略( ) (8)即更刮目相待( )
答案:3.(1)当权 (2)推辞 (3)研究 (4)粗略地阅读 (5)了解 (6) 于是,就 (7)才干和谋略 (8)擦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见往事耳 古义 今义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 今义
答案:4.(1)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2)博士:古义:官名,始设于战国时期,西汉中期之后专掌经学讲授;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5.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案:5.(1)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2)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一下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
(3)大哥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6.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待:
答案:6.“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2)“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合作探究
7.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
答案:7.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8.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说说他怎样劝学的?
答案:8.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即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9.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答案:9.孙权劝说吕蒙就学。吕蒙接受建议,辞学——就学。
10.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答案:10.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鲁肃大惊——结友。
当堂测试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经为博士耶 为:成,当
B.但当涉猎 但:然而,却
C.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就
D.鲁肃过寻阳 过:到
答案11.B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蒙辞以军中多务。
答案:12.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理由)来推托。
13.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
答案:13.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鲁肃见到吕蒙时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学习使吕蒙有了巨大变化。
14.现在人们常用“吴下阿蒙”喻指什么?用“刮目相待”又是形容什么?
答案:14.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指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2.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自主突破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答案:(1)涂:同“途”即道。(2)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2.解释人称的用法。
(1)卿今当涂掌事( )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3)非复吴下阿蒙( )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答案:2.(1)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爱称,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 (2)古时王侯的自称。 (3)阿蒙指吕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因往晓之
B.蒙乃始就学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自以为大有所益 屠自后断其股
D.结友而别 学而不思则罔
答案:3.B 解析:A项“之”分别解释为: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C项“自”分别解释为:代词,自己 /介词,从;D项“而”分别解释为:表顺承 /表转折。
4.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答案:4.(1)√(2)×(3)√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答案:5.D
6.写出两句与“读书”有关的名言或诗句或格言。
答案:6.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书到用时方恨少。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⑨知识就是力量。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合作探究
7.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答案:7.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8.“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案:8.“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9.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答案:9.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二人的情投意合。这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1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10.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拓展延伸
11.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答案:11.(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当堂测试
(2023·恩施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③定?”因为肃画④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⑤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有删改)
【注释】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豫:同“预”,预先,事先。④画:谋划,筹划。⑤拊:抚摸。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见往事耳( )
②及鲁肃过寻阳( )
③肃意尚轻蒙( )
④遂往诣蒙( )
答案:12.①了解,知晓 ②到,等到 ③轻视,看不起 ④拜访
13.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
答案:13.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肃于是越席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②鲁肃于是越过自己的座位,靠近吕蒙。
15.阅读【甲】【乙】两文,用出自甲文的成语填空。
肃意尚轻蒙,只因蒙初不习文,学识浅薄,人称“ ”;后过寻阳,与蒙论议,得五策,不由对蒙“ ”。
答案:15.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或刮目相看。
16.【甲】【乙】两文均以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对刻画吕蒙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16.两处均以鲁肃的行为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
附乙【译文】
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事务时,入驻吕蒙的屯兵之处。当时鲁肃还是轻视吕蒙的,有人对鲁肃说:“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您应该去看望他。”鲁肃随即去拜访吕蒙。酒到酣处,吕蒙问鲁肃:“您担负重任以抵御关羽方面军,打算用什么方法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是暂时联盟,关羽毕竟对我们有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种应对的方法。鲁肃又佩服又感激,鲁肃于是越过自己的座位,靠近吕蒙,手抚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于是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总结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孙权劝学
国学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习目标
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关键词句,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1.品味人物对话时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学习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2.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关键词句,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自主突破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 ( ) 孰( ) 涉猎( ) 遂( )
更( ) 邪(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_,该书是 _________(朝代)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共1362年间的史事。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他是著名的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4)但当涉猎( )
(5)见往事耳( ) (6)蒙乃始就学( )
(7)卿今者才略( ) (8)即更刮目相待(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见往事耳 古义 今义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待:
合作探究
7.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
8.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说说他怎样劝学的?
9.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10.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当堂测试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经为博士耶 为:成,当
B.但当涉猎 但:然而,却
C.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就
D.鲁肃过寻阳 过:到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蒙辞以军中多务。
13.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
14.现在人们常用“吴下阿蒙”喻指什么?用“刮目相待”又是形容什么?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2.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自主突破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解释人称的用法。
(1)卿今当涂掌事( )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3)非复吴下阿蒙( )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因往晓之
B.蒙乃始就学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自以为大有所益 屠自后断其股
D.结友而别 学而不思则罔
4.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6.写出两句与“读书”有关的名言或诗句或格言。
合作探究
7.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8.“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9.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1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拓展延伸
11.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当堂测试
(2024·恩施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③定?”因为肃画④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⑤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有删改)
【注释】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豫:同“预”,预先,事先。④画:谋划,筹划。⑤拊:抚摸。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见往事耳( )
②及鲁肃过寻阳( )
③肃意尚轻蒙( )
④遂往诣蒙( )
13.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肃于是越席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甲】【乙】两文,用出自甲文的成语填空。
肃意尚轻蒙,只因蒙初不习文,学识浅薄,人称“ ”;后过寻阳,与蒙论议,得五策,不由对蒙“ ”。
16.【甲】【乙】两文均以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对刻画吕蒙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掌握文言文的译读方法。 语言运用:品味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形象。 审美创造: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掌握文言文的译读方法。 2.品味人物对话时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掌握文言文的译读方法。 2.品味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同学们,2024年8月29日,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据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的聂主任介绍,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成立后将着力搭建全民阅读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全民阅读品牌;整合全民阅读涉及的产业链资源,推动各种读书活动蓬勃有序开展。这就不由得使人想起“开卷有益”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看看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吧。
1.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sù)水先生。“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遂赐名为《资治通鉴》。
2.背景解读
(1)课文背景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东汉末年。孙刘(孙权和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孙权大将周瑜便病死于江陵。鲁肃接替周瑜辅佐孙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2)人物背景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208年和刘备联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后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汉末孙权部将。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后,代领其部属。跟随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一开始不学习,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死后,代领其军,擒杀蜀将关羽,夺取荆州后,不久病死。
3.积累字词
(1)注音
卿(qīng) 孰(shú) 涉猎(shè)
为博士(wéi) 邪(yé) 遂(suì)
更(gèng)
(2)古时称谓
①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爱称。朋友间也以“卿”为爱称。
②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③大兄:对同辈朋友的敬称。
(3)解释词语
对于课文中重点的字词句进行积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完成文言知识积累卡片。
古今 异义 孤:古义是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是孤单、孤独 博士:官名,始设于战国时期,西汉中期之后专掌经学;今义是学位的最高一级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更:古义指另外,再。今义指更加;再,又;改变,改换;经历 但:古义指只,只是;今义表转折,但是,然而
一词 多义 当 ①卿今当涂掌事(和“涂”连用解释为:当权,掌权)
②但当涉猎(应当)
①见往事耳(了解)
见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明白)
特殊 句式 倒 装 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以军中多务辞(倒装句——状语后置)
反 问 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重点 字词 ①权谓(告诉)吕蒙曰 ②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爱称)今当涂(当权,掌权)掌事 ③蒙辞(推托)以军中多务(事务) ④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岂欲卿治经(研究儒家经典)为博士(官名,始设于战国时期,西汉中期之后专掌经学)邪(语气词,同“耶”) ⑤但(只,只是)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⑥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 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 ⑧蒙乃(于是,就)始就学 ⑨及(到,等到)鲁肃过(经过)寻阳 ⑩卿今者(如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吴下(泛指吴地)阿蒙 即更(另外,再)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何见事(明白事理、事势)之晚乎
(4)成语归纳
吴下阿蒙:原来指三国时期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
4.整体感知
对照注释,疏通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请学生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从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2)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交流点拨]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3)全文共写了哪几个片段
[交流点拨]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叹学。
(4)可用文中哪两个成语来概括鲁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1.深层探究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交流点拨]“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对其的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交流点拨]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善于劝说他人。孙权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孙权对吕蒙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赫然可见。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交流点拨]“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自己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相待”是指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坦然的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2.探寻写作思路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小组讨论总结。
[交流点拨]①记事简洁,剪裁得当。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不写吕蒙是如何学习的,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写二人一问一答、互相打趣的对话,略写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此外,人物的语言也非常简洁,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
②正面记言,侧面烘托。本文的对话言简意丰,寥寥数语就使人清晰地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各自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章除正面描写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外,还通过鲁肃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才略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 2.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1.深层探究
(1)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
[交流点拨]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和益处。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作者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交流点拨]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及二人的志同道合。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效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交流点拨]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2.主体形象
试用自己的话分析孙权、吕蒙、鲁肃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要求严格,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但同时也不失其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像极了一位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他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在认可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
3.把握主旨
本文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主旨
[交流点拨]本文通过记叙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吕蒙经过学习取得巨大进步的故事,突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以此劝勉人们要刻苦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见识与才干。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以及吕蒙才略的长进之大,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谈谈学习的认识。
[交流点拨](示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②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
③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
④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⑤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示例)《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习惯,学生借助注释和重点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运用了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初读—速读—竞读—研读—背诵,学生们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我还注重文言文拓展训练,因为课堂学习毕竟阅读的范围小,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文言文的拓展训练,如《指鹿为马》《哀溺》等阅读练习,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诸多收获得以巩固与积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4.孙权劝学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掌握文言文的译读方法。
语言运用:品味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课程导入
同学们,2024年8月29日,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据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的聂主任介绍,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成立后将着力搭建全民阅读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全民阅读品牌;整合全民阅读涉及的产业链资源,推动各种读书活动蓬勃有序开展。这就不由得使人想起“开卷有益”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看看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吧。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sù)水先生。“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遂赐名为《资治通鉴》。
背景解读
(1)课文背景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故事发生于东汉末年。孙刘(孙权和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后,不久孙权大将周瑜便病死于江陵。鲁肃接替周瑜辅佐孙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背景解读
(2)人物背景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208年和刘备联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后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汉末孙权部将。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后,代领其部属。跟随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一开始不学习,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死后,代领其军,擒杀蜀将关羽,夺取荆州后,不久病死。
音形识记
卿 孰 涉猎
为博士 邪 遂 更
(qīng)
(shú)
(shè)
(wéi)
(yé)
(suì)
(gēng)
古时称谓
①卿:
②孤:
③大兄:
(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爱称。朋友间也以“卿”为爱称。)
(古时王侯的自称。)
(对同辈朋友的敬称。)
古今异义
孤:
博士:
往事:
更:
但:
(古义是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是孤单、孤独)
(古义是官名,始设于战国时期,西汉中期之后专掌经学讲授;今义是学位的最高一级)
(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古义指另外,再。今义指更加;再,又;改变,改换;经历)
(古义指只,只是;今义表转折,但是,然而)
一词多义
当
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见
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和“涂”连用解释为:当权,掌权)
(应当)
(了解)
(认清,明白)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以军中多务辞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倒装句——状语后置)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重点字词
①权谓吕蒙曰
②卿 今当涂掌事
③蒙辞 以军中多务
④孤 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 邪
⑤但 当涉猎
⑥见 往事 耳
(告诉)
(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当权,掌权)
(推托)
(事务)
(古时王侯的自称)
(研究儒家经典)
(官名,始设于战国时期,西汉中期之后专掌经学讲授)
(语气词,同“耶”)
(只,只是)
(粗略地阅读)
(了解)
(指历史)
重点字词
⑦自以为 所益
⑧蒙乃 始就学
⑨及 鲁肃过 寻阳
⑩卿今者 才略
非复 吴下 阿蒙
即更 刮目相待
大兄 何见事 之晚乎
(认为)
(于是,就)
(到,等到)
(经过)
(如今,现在)
(才干和谋略)
(不再是)
(泛指吴地)
(另外,再)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对朋友辈的敬称)
(明白事理、事势)
成语归纳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原来指三国时期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比喻人学识尚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
整体感知
(1)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从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2)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
(3)全文共写了哪几个片段
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4)可用文中哪两个成语来概括鲁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深层探究
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人物的心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对其的关心、厚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善于劝说他人。孙权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孙权对吕蒙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赫然可见。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深层探究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说明了什么
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自己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相待”是指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坦然的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探寻写作思路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小组讨论总结。
①记事简洁,剪裁得当。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不写吕蒙是如何学习的,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写二人一问一答、互相打趣的对话,略写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此外,人物的语言也非常简洁,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
②正面记言,侧面烘托。本文的对话言简意丰,寥寥数语就使人清晰地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各自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章除正面描写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外,还通过鲁肃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才略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
2.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深层探究
(1)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是怎样劝学的?
首先是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其次是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和益处。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学,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作者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深层探究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表明了鲁肃的爱才、敬才及二人的志同道合。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效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主体形象
试用自己的话分析孙权、吕蒙、鲁肃各自的性格特征。
孙权——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要求严格,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但同时也不失其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吕蒙——胸怀坦荡,机敏精干,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鲁肃——像极了一位忠厚长者,对吕蒙的进步,他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在认可吕蒙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
主旨分析
本文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吕蒙经过学习取得巨大进步的故事,突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以此劝勉人们要刻苦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见识与才干。
课堂小结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以及吕蒙才略的长进之大,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拓展延伸
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谈谈学习的认识。
(示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②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
③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
④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⑤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