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文档属性

名称 《秋水》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0-10 10: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秋水》
教者:张家界四中 张李英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和古汉语知识。
2、通过诵读、比较、质疑、拓展,训练查阅资料、把握情绪、合作探究、质疑问难的能力。
3、初步感受庄子相对主义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学会积累、归纳文言词语和文言文特殊句式。
2、通过河伯认识前后变化的对比,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比较,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寓言寓意。
2、比较法。通过河伯前后态度的对比,通过节选的文段和全文的比较来理解寓意,领悟庄子的思想。
3、质疑法。联系庄子的思想和《秋水》全文对文章做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样孟子荀子生活的战国时代,还有一个人,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的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究竟是什么人让鼎鼎大名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痴狂的地步呢?他就是?(庄子)其魅力魅力跨越千年,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开一扇小小的窗来走近庄子。
2.谁来简单介绍庄子其人好不好?
二、教学生读准
《秋水》这篇课文节选了《秋水》的第一段。(板书:秋水)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给加点的词注音并加以解释。
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
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 则殆矣 (指名2位同学口头回答)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体现独自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理念)
1、 找出通假字,并理解
2、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3、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和特殊用法,并理解。
4、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5、 找出固定结构,并理解
6、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7、 找出文中的虚词,并解释
小结: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古今异义: 古 今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3)词性活用及特殊用法: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动词, 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4)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5)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6)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嘲笑。
(7)虚词
泾流之大 欣然自喜
顺流而东行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望洋向若而叹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四、教学生读顺 范读,学生互相听读,确保学生把每一句都读顺。
五、教学生读懂。“懂”就是能知道每句、每节、全文写了什么。
1.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5.用了一种手法,让文章很有力量,齐读《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了何种手法?对比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文中运用了多种对比,现分述如下:
1、 两次所见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见,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2、 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第一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二次, ‘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 “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
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 “顺”字反映连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
4、 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
总之,大胆的想象拓展了文章的思维空间,强烈的文学色彩撞击着读者的灵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六、质疑探寻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秋水不大呀?
(古今水量有别,跟历法有关,周朝历法农历十一月为一年之始,周朝时的秋相当于现在的夏)
2.河伯为何还要顺流而东下?
(坐井观天,青蛙与河伯的区别,有虚荣心,炫耀,为后文改变铺垫)
3.对孔子和伯夷的态度?
(伯夷辞(辞让王位)之以为名,仲尼语(谈论)之以为博,此其自多(夸耀,满足)也,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对河水的自夸)乎?
4.本文的真正寓意是什么?
(天下之大,莫大于海,万川归之……吾在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正为自身的存在感到渺小),又奚以自多(凭什么自己以为满足)!
七、教学生读透 学生齐读
八、作业:背诵课文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