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绣红旗
开国大典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初读课文
字词大通关
词语我会认
汇集 预定 爆发 就位 宣告 雄伟
肃静 旗帜 语调 完毕 检阅 制服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擎着 瞻仰 电钮
bào
xuān
qíng
sù
zhì
zhān
niǔ
排山倒海
多音字
奔:bēn(奔跑)bèn(投奔)
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
反义词
汇集——分散 庄严——轻浮
肃静——喧哗 热烈——冷淡
欢呼——悲叹 完毕——开始
整整齐齐——歪歪扭扭
近义词
宣布——公布 肃静——肃穆
挺立——耸立 汇集——聚集
诞生——出生 宣告——宣布
飘拂——飘扬 次序——顺序
生字我会写
zhǎn
音序:
Z
上下
偏旁:
皿
10
形近:
灯盏 把盏
笔顺:
组词:
结构:
笔画数:
盘子 脸盆
xuān
音序:
X
上下
偏旁:
宀
9
形近:
宣传 宣布 照本宣科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喧闹 喧哗 锣鼓喧天
结构:
zhì
音序:
Z
左右
偏旁:
刂
8
形近:
制度 制止 出奇制胜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刺刀 尖刺 寒风刺骨
结构:
jù
音序:
J
左右
偏旁:
11
形近:
距离 差距 行距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拒绝 抗拒 拒之门外
结构:
lóng
音序:
L
左右
偏旁:
阝
11
形近:
隆重 隆起 数九隆冬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降临 降落 夜幕降临
结构: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群众入场后到群众游行,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并从文中找到相应的线索进行标记。
整体感知
早上六点钟
下午三点整
阅兵式开始
阅兵式完毕
傍晚
晚上九点半
时间顺序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开国大典写了哪两部分内容?
总体情况
(1—3自然段)
具体过程
(4—15自然段)
开国大典
自由朗读1-3自然段,说说你了解到了开国大典的哪些信息?
时间
地点
参加典礼的人员
人数
会场的具体位置。
会场的布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什么感受?
文章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这两句话,直接点明了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和事件。这种表达不仅突显了这一天的重要性,也为接下来的具体描写设定了背景。
作者详细描述了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包括中央政府领导人、政协代表、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展现了这场典礼的广泛参与性和代表性。观礼台上还有外宾,表明这次活动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接着,文章对会场——天安门广场的布局进行了具体介绍,强调了广场的丁字形结构、河上的五座白石桥、城墙及天安门城楼的位置,以及位于一横一竖交点南面的电动旗杆,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也体现了典礼的庄重与隆重。
开国大典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它象征着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终于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这一历史时刻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心血和期望,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这场盛大的典礼也展示了新中国的开放姿态和与世界接轨的决心,吸引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会场布置衬托出庄严、隆重的气氛。
人们的心情十分急切、激动。
场面气势恢宏,气氛热烈。
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现了从早上六点开始,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队伍陆续进入会场,并按照预定地点排列的景象。工人、农民等各界代表为了参加这一历史性时刻,不辞辛劳,早早赶到北京。铁路工人从长辛店、丰台、通县赶来,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农民更是五更天摸黑起床,步行几十里路赶来。这些细节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开国大典的热情和期待,也体现了全国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和支持。
到了中午时分,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广场,最终形成了一个人山人海的景象,“人的海洋”这个比喻强调了人数之多,场面之宏大。而“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则进一步用视觉效果增强了这种感觉,随着微风轻轻吹拂,无数面红旗随风飘扬,仿佛大海上的波浪起伏不定。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也表达了对新中国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心。
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结合关键词句想一想,“举行典礼”部分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5
6
7
8
9
10
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升国旗、奏国歌、鸣礼炮
毛主席宣读公告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这几句,直接点明了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这种表达不仅突显了毛泽东出现时的热烈气氛,也为接下来的庄严宣告设定了情感基调。
毛泽东的庄严宣告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它象征着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终于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这场盛大的典礼不仅展示了新中国的开放姿态和与世界接轨的决心,也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心血和期望,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这也反映了新中国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人民对新政权的衷心拥护和无限期望。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9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0
庄严、隆重
热烈、激动
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现了升国旗时的庄严场景: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缓缓升起,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抬起头瞻仰国旗。这一过程不仅表达了人们对于新国旗的崇敬之情,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五星红旗的升起不仅是国家独立的象征,更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它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自学提示
(1)自读第11~13自然段,用“ ”画出“点”,“ ”画出“面”。
(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圈一圈关键词。
飞机人字形飞过
着装统一
齐步行进
一字形前进
整齐前进
挺胸站立
六马并行
完全一致
空军
海军
步兵
炮兵
战车师
骑兵师
具体的描写展现了阅兵式的壮观场面:朱德总司令和聂荣臻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进场。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依次亮相,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实力和高度组织性。特别是当战车部队经过时,人民空军的飞机也飞过天空,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阅兵式的视觉冲击力,也象征着陆空两军的协同作战能力。
随着阅兵式的进行,广场上的群众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激动。他们不断地欢呼、鼓掌,甚至将帽子、报纸等物品抛向空中,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两个半钟头的检阅过程中,高潮迭起,群众几乎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但仍然觉得不能够完全表达内心的欢喜和激动。这些细节生动地描绘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热爱和支持,也反映了全国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夸张:群众热切、激动的心情。
为什么说“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已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深刻描绘了阅兵式期间群众的热烈反应。阅兵式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期间各个兵种依次展示,每一次出现都引发了群众的热烈欢呼与掌声,形成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群众的热情如此高涨,以至于他们几乎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但依然觉得无法完全表达内心的欢喜和激动。这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热爱和支持,也反映了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阅兵式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展示,更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精神面貌的一次盛大展现,激发了人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感知游行盛况
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这段语言描写生动,再现了人民群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喜悦、激动的心情以及对领袖爱戴的深厚情感。
为什么说“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句话总结了群众游行的尾声,并形象地描绘了游行队伍的壮观景象。“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说明了游行持续时间之长,反映了群众的热情和对新中国的热爱。“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则将游行队伍比作红色的河流,强调了人群的规模和颜色的统一,形象生动。“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描述了夜晚灯火辉煌的景象,更象征着新中国的希望和光明前景,表达了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的美好祝愿。因此,这句话不仅是对游行场景的真实记录,更是对这一历史性时刻深远影响的高度概括,传递了全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组讨论:
大典过程中前三个场面和阅兵式中的“点” “面”描写,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
6
7
8
9
10
“面” 的描写
“点” 的描写
一点
一面
11
12
13
“面” 的描写
“点” 的描写
多点罗列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 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 、 的感情。
开国大典
自豪
激动
主题概括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点
面
聚焦典型
结合
烘托气氛
布置隆重
人数之多
群众热烈
……
1.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2.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典礼开始。
3.这庄严的( ),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一、选词填空。
宣布
宣读
宣告 宣读 宣布
宣告
课堂演练
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运用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既有整体感受,又能突出特点,能让我们感受到各个方阵的气势,更能感受到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气势恢宏。
小练笔: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面。“面”的描写要整体展现场面,“点”的描写要细致刻画,突出特点。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