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
历史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说明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 )
A.传承性 B.互鉴性 C.多元性 D.同一性
2. 有学者指出:“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术的。”以下史实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发明楔形文字 B.建造金字塔
C.建造巴黎圣母院 D.建造麦加清真寺
3.表1碑文出自《奥古斯都功德碑》,这些碑文反映了古罗马( )
条目 碑文内容
第 25条 整个意大利自愿向我宣誓效忠
第 27条 我为罗马人民的帝国增加了埃及
第28条 (在)两个西班牙省……建立了士兵殖民地
A.对外贸易的繁荣 B.帝国版图的分裂
C.封建统治的建立 D.对外扩张的历程
4.古雅典被视为“直接民权的盆栽”。“在雅典,公共决策由人民直接做出,而不是像所有现代民主实践那样……”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
A.是原始的直接民主 B.隐藏着许多缺点
C.发展过程并不顺利 D.进入了黄金时代
5.某班历史复习课展示了三张图片。图一封君和封臣。图二庄园地图。图三大学分布图。这节复习课的主题应该是( )
A.古代亚非文明 B.欧洲封建时代
C.近代文明的曙光 D.早期殖民掠夺
6.欧洲市民体育形成于11-13世纪,了保卫城市自治,市民们组织起来成立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协会”,如“射手协会”“击剑协会”“骑射协会”等。这说明当时( )
A.教会的势力比较大 B.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
C.奴隶主利益受保护 D.市民尚武风气的盛行
7.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表明阿拉伯人( )
A.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B.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C.传播了欧洲文明的成果
D.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8.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精英们都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在传统之中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其中“历史赋予的使命”的内涵是( )
A.彻底批判基督教会统治 B.促进西欧大学的兴起
C.全面否定封建专制统治 D.推动欧洲近代化进程
9.表中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
16世纪初 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0年代 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16世纪80年代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
约1700年 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90%
A.新航路开辟的利弊 B.殖民掠夺的罪恶
C.世界各地密切联系 D.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10.对如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除南极洲)面积的比例(%) 变化的解读, 不正确的是 ( )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 葡萄牙
B.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
D.第④段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11.《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B.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C.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封建制度的废除
12.美国费城“自由钟”的钟声曾在1776年7月和1783年4月两次响起,这两次钟声代表的深刻含义分别是( )
A.《独立宣言》发表、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B.来克星顿爆发冲突、萨拉托加大捷
C.波士顿倾茶事件、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D.美国诞生、美国宪法颁布
13.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代表着人类民主文明历程的重要成果。其内容各具特点,下面对四部文献特点的归纳,正确的是( )
A.《权利法案》——三权分立原则
B.《独立宣言》——以法律形式限制君权
C.《人权宣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1787年宪法——宣告独立
14. 下图是《拿破仑法典〉书影。1804年由拿破仑政府颁布,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 丹麦和希腊的民法典就是以它为蓝本制定的:卢森堡和比利时至今仍然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典使用。上述材料说明《拿破仑法典》( )
A.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 B.给被侵略国家带来灾难
C.是欧洲国家的民法参照蓝本 D.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15.19世纪中期以后,西欧城市的大众休闲文化不断涌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 )
A.城市化进程显著 B.大众教育已普及
C.贫富分化被消除 D.工人福利得保障
16.某小组要制作一份主题为“工业化时代来临”的手抄报,同学们将历史事物按照出现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序。以下排序正确的是( )
A.蒸汽机、珍妮机、现代工厂 B.珍妮机、蒸汽机、现代工厂
C.珍妮机、现代工厂、蒸汽机 D.现代工厂、蒸汽机、珍妮机
17.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课时的笔记。方框中人物应填( )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A.华盛顿 B.卡斯特罗 C.玻利瓦尔 D.甘地
18.从总体上看,如图示意图主要揭示了( )
A.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B.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C.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9.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对各国历史发展的相似影响是( )
A.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确立起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D.助长了军国主义势力
20.工业革命造成的商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促使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也大大超过以往的年代,他们开始征服全世界。在这些活动的刺激下,民族运动更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下列事件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
A.巴黎公社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印度民族大起义
21.19世纪60年代,俄国、美国、日本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变革,归纳其主题,最合适的是( )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D.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22.在近代,一些大国先后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下列标题“先声夺人称大国”“手伸五大洲”、“亚洲诸国的梦魇”、“后发制人称霸世界”所指国家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英国和法国,俄国,英国,美国
B.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国,美国,德国
C.英国和法国,俄国,美国,德国
D.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国,日本,美国
23.给下表中的信息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
海厄特发明赛璐珞的制造技术
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
A.现代塑料工业的诞生 B.传统纺织行业的新发展
C.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D.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兴起
24.语言的传播和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在15—17世纪出现的potato(马铃薯)、banana(香蕉)、maize(玉米)和19世纪出现的telephone(电话)、telegraph(电报)、electron(电子)等新词,反映的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 )
A.新航路开辟 工业革命
B.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革命
C.资产阶级革命 启蒙运动
D.新航路开辟 第二次工业革命
25.1850—1914年,欧洲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各国普遍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法律,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涉及征地拆迁补偿,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公共设施和公共房屋建设,城市治安维护、贫困人口救济和环境卫生管理等。可见,欧洲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的原因是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规范拆迁补偿
C.政府加强管理 D.公共设施完善
26.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它全面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成为一部可以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相媲美的伟大著作。这两部著作都( )
A.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B.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相
C.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D.实现了人类认识的飞跃
27.历史会永远铭记这些伟人。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 )
A.牛顿——现代科学之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B.达尔文——近代生物学的奠基者——写成《物种起源》
C.列夫.托尔斯泰——文学巨匠——写成小说集《人间喜剧》
D.贝多芬——“乐圣”——创作《英雄交响曲》
28.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提出德国成为“世界帝国”的“新路线”,从“大陆政策”转向“世界政策”,并在非洲、近东和远东争夺殖民地。此举直接导致
A.拿破仑帝国覆灭 B.英德矛盾激化
C.凡尔赛体系形成 D.欧洲联盟建立
29.诺曼·斯通在《一战简史》指出:参战的各国政府都假惺惺地宣称他们的行为是在保家卫国,其实,他们正在做“帝国梦”。作者旨在说明( )
A.参战各国都是保家卫国 B.一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C.参战各国都是帝国主义 D.一战是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30.学者陈之骅在研究人类历史进程时提到, 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阶段,使社会主义从一种运动变成了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实体。此横线处应该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3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下列表格对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进行了分类比较,你认为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比较内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起止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60、70年代——20世纪初
标志性发明 改良蒸汽机 电力的广泛使用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交通工具 汽船、火车 汽车、飞机
生产组织形式 垄断和垄断组织 现代工厂制
A.标志性发明和领先的国家 B.进入时代和交通工具
C.理论基础和生产组织形式 D.开始时间和交通工具
32.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反映时代特征的新词。与以下词汇出现相关的事件是( )
时期 新词
19世纪后期 Telephone(电话)、Telegraph(电报)、Tram(有轨电车)
A.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B.工业革命
C.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D.第二次工业革命
33.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使用新式武器,伤亡惨重,称为“绞肉机”“屠场”的战役是( )
A.凡尔登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柏林战役
34.“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第一国际的成立
C.法国巴黎公社的建立 D.十月革命的胜利
35.俄国十月革命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地位是( )
A.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B.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为争取政治权利而斗争
C.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
D.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二、综合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
36.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是郑和远航宝船。明朝初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明成祖遂派郑和下西洋,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一艘船可容纳千人,船队每天用指南针导航,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
(和平之船)
材料二 如下图是哥伦布航海之船,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索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探索之船)
材料三 如下图是以蒸汽为动力的“克莱蒙号”轮船。在此船之前,水面航行船只以人力和风力作为动力,而以蒸汽为动力的“克莱蒙号”轮船于1807年8月17日在哈得逊河试航,并取得成功;它是由美国人富尔顿建造的。
(创新之船)
材料四 如下图是一艘行驶在大西洋上的贩奴船船舱和抵港的情景。英国船运业中心利物浦的一位作家这样写道:“我们的港口是靠非洲奴隶贸易积累起来的资本建立的,是以活人的血肉为代价奠定了我们事业的基础。”
(罪恶之船)
(1)根据材料一,分析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与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的目的相比,郑和时代的中国与海外各国的交往有什么特点?(不得摘抄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索”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以蒸汽为动力的“克莱蒙号”轮船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中在交通革新方面的成就?
(4)这些“关押在船舱里的黑奴”将被运往哪里?材料四揭示出“非洲奴隶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
37.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新的挑战,而这些挑战的解决反过来也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城市的发展
1851年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19世纪中期 英、法、美等国城市中出现了有轨电车和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
19世纪70年代 英、法、美等国城市已有煤气灯;电灯发明后,城市照明改善
20世纪初 美、英等国城市街道上奔跑的内燃机汽车越来越多
材料二:近代教育的发展。
美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而在此期间,美国工业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英国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平衡性和盲目性。结果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出现严重的”城市病”。182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1866年通过了《环境卫生法》; 1909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城市规划法》,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治理大气法律——《空气清洁法》。
——林秀玉《十九世纪英国贫困问题与宪政调适谫论》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城市出现了哪些新气象?这些新气象的出现与哪些科技发明有关?
(2)联系材料二,分析工业化与大众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3)依据材料三,归纳英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的经济建设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D
2.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呈锥体状,下底为正方形,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的“金”字,故被中国人称为“金字塔”。金字塔建筑的科学性和高超的技术,表现出古埃及人令人惊叹的智慧。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有学者指出:“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艺术的。”史实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建造金字塔,B项正确;
古巴比伦发明楔形文字,排除A项;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3月24日,排除C项;
麦加清真寺在阿拉伯半岛,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古代埃及文明以及影响。
3.D
材料“整个意大利自愿向我宣誓效忠”反映了奥古斯都在意大利的权威和影响力,但更侧重于国内的统治,而非对外扩张。
“我为罗马人民的帝国增加了埃及”明确指出了奥古斯都为罗马帝国增添了新的领土,即埃及,这是对外扩张的直接证据。“(在)两个西班牙省……建立了士兵殖民地”——在西班牙建立士兵殖民地也暗示了罗马在这些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可能的领土控制,同样与对外扩张相关。根据第27条和第28条的碑文内容,明确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包括领土的增加和在新地区的军事殖民,D正确;
碑文中并未直接提及对外贸易的情况,因此这一选项与碑文内容无直接关联,排除A;
碑文描述的是领土的增加和扩张,而非分裂,排除B;
碑文主要反映的是领土扩张,而非统治制度的建立,且古罗马在此时期并非封建制度,排除C。
故答案为: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罗马帝国的兴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A
根据材料“直接民权的盆栽”“公共决策由人民直接做出,而不是像所有现代民主实践那样”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是原始的直接民主,A项正确;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民主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并没有体现出其缺点,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民主的发展过程,无法表明其发展过程是否顺利,排除C项;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5.B
根据题干材料“图一封君和封臣。图二庄园地图。图三大学分布图。”可知,封君和封臣是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故这节复习课的主题应该是欧洲封建时代,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古代亚非文明,题干材料不涉及亚非文明,不符合题意;
C.近代文明的曙光,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的开始被称为近代文明的曙光,不符合题意;
D.早期殖民掠夺,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早期殖民掠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一个都不能少,切记。
6.B
根据材料“欧洲市民体育形成于11-13世纪,为了保卫城市自治,市民们组织起来成立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协会’”可知,市民为了保卫城市自治,成立体育社会团体组织,这说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力量的不断壮大,B项正确;
题干说明的是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并未涉及教会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
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保护市民的利益,而不是奴隶主利益,排除C项;
材料中的“射手协会”等,并不能说明市民尚武风气的盛行,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7.D
根据题干“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可知,这表明阿拉伯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充当了使者的角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沟通上的角色,与建立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无关,排除A项;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
材料展示的传播是中国和印度文明,属于亚洲文明,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阿拉伯人担当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的相关史实。
8.D
9.A
根据题干中“16世纪初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1555年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6世纪80年代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可知,新航路开辟有利于物种的传播和经济的交流;根据题干中“16世纪70年代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1700年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90%”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奴隶贸易和美洲土著人口的下降。因此,题干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利和弊,故A项正确;
殖民掠夺的罪恶,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
世界各地密切联系,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
资本主义快速发展,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0.B
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第①段是1500到1600年,这一时期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 葡萄牙;第②段是1600年到18世纪中期,这一时期加紧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荷兰、英国、法国等,美国是1776年成立的,不在这一阶段;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 葡萄牙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第③段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是英国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第④段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根据其中的时间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一定要看懂示意图的含义。
11.C
12.A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A正确;
来克星顿爆发冲突发生在1775年,B错误;
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在1773年,C错误;
美国宪法颁布是1787年,D错误。
故答案为:A。
本题考点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解题方法是结合所学分析1776年和1783年发生的事件即可得出答案。
13.C
《权利法案》不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充分体现,《独立宣言》并不是以法律形式限制君主的权力,不是1787年美国宪法宣告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故ABD错误。
故答案为:C。
本题主要考查对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知识的理解识记。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识记。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要学生掌握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文献特点,以此排除其它选项最终确定答案。
14.C
根据材料内容“丹麦和希腊的民法典就是以它为蓝本制定的;卢森堡和比利时至今仍然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典使用”可知,这一内容体现了欧洲国家的民法典是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制定的,选项C符合题意;
A项在材料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
B项给被侵略国家带来灾难指的是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不是法典的影响,排除;
D项罗马帝国的法学家们对法律进行了广泛论证,形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拿破仑法典》的相关史实。
15.A
16.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现代工厂的发展,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7.C
依据示意图信息“印度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圣马丁”并结合所学可知,方框内应该是玻利瓦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外扩张和殖民活动,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普遍反抗。19世纪,拉丁美洲和印度相继爆发了反抗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19世纪初,拉丁美洲人民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下,打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独立国家,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C项正确;
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排除A项;
卡斯特罗是二战后古巴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排除B项;
甘地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印度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时期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人,排除D。
故答案为C。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8.D
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改革构建了资本主义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资本主义殖民扩展等方式构建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自觉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不符合题意;
B. 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示意图中不仅体现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不符合题意;
C.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题干中没有显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紧贴这些示意图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9.A
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都是本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通过这场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美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故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对各国历史发展的相似影响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较大。
20.D
据题干“民族运动更大规模地发展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英国加紧了对殖民地的压迫,引发了印度民族大起义,D项正确;
巴黎公社革命与工业革命无关,不属于民族运动范畴,排除A项;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
美国独立战争与工业革命的发生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印度民族大起义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史实。
2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日本则进行了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这些变革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三个国家的扩展,D符合题意;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主要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和工人运动相关,而不是与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变革措施相关,排除A;
17、18世纪的一些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它们在这一时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美国、日本并非在初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而是进行了进一步的变革,排除B;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发生在被殖民地国家,与俄美日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制度扩张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资本主义扩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D
D: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成为殖民强国,“先声夺人称大国;18世纪后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手伸五大洲”;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强国,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被称为“亚洲诸国的梦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的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被称为“后发制人称霸世界”。西班牙和葡萄牙,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英国,日本,美国,D项符合题意;
A:英国和法国,俄国,英国,美国,对应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国,美国,德国,对应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英国和法国,俄国,美国,德国,对应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大国崛起,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D
结合所学可知,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化学工业和新材料兴起。19世纪60--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而且产品成本更低、性能更好。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他又研制成无烟炸药。诺贝尔的发明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给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海厄特发明赛璐珞的制造技术、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最恰当的是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兴起,D项正确;
现代塑料工业的诞生,与现代炸药无关,排除A;
传统纺织行业的新发展,与现代炸药无关,排除B;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D
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5~17世纪,potato(马铃薯)、maize(玉米)等美洲新词开始进入欧洲人的生活,这些美洲物种的传播得益于哥伦布,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广泛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据所学知识可知,telephone(电话)、telegraph(电报)、electron(电子)等新词的出现有关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成为新能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本题主要考查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能源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哥伦布、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能源的相关史实。
25.A
依据题干信息,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先后启动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规模急剧扩大,从根本上说,城镇化(城市化)的动力来源于工业化,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规范 拆迁补偿 ,“规范拆迁补偿”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推出城市规划的内容之一,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C. 政府加强管理 ,“政府加强管理”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中关于城市管理的方式,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D. 公共设施完善 ,“公共设施完善”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中关于城市建设的方式,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分析这一时间段发生的事件来分析回答,这就是要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城镇化。
26.D
27.C
28.B
29.D
30.C
31.C
根据材料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故第一次工业革命创立了现代工厂制度;垄断和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的,C项的生产组织形式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选择C项;
其余选项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
32.D
根据题干“电话”“电报”“电子”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的广泛应用,促使电话、电报、电子等英语新词出现,D项正确;
欧洲早期殖民活动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美洲的土豆、玉米等词进入英语,排除A项;
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出现蒸汽机车,排除B项;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资产阶级革命有关,与“电话”“电报”“电子”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词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33.A
34.D
35.D
36.(1)原因:国家经济繁荣,造船技术发达特点:和平交往
(2)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3)第一次工业革命
(4)美洲,有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使非洲更加贫穷落后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国力强盛;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在航海上广泛应用。与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的目的相比,郑和时代的中国与海外各国的交往有的特点是和平友好,平等交往;不以殖民掠夺为目的。
(2)据材料二归纳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从此开始。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以蒸汽为动力的“克莱蒙号”轮船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革新方面的成就。这一时期,交通领域中的重要发明是蒸汽机车,其发明者是斯蒂芬森。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关押在船舱里的黑奴”将被运往美洲。材料四反映的是三角贸易。三角贸易,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给非洲带来巨大灾难。
故答案为:
(1) 原因:国家经济繁荣,造船技术发达。特点:和平交往
(2) 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
(3)第一次工业革命。
(4) 美洲,有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使非洲更加贫穷落后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工业革命以及主要成就、三角贸易以及影响等知识。
37.(1)新气象: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交通改善(或新的交通工具出现);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
发明:白炽灯泡;发电机;电车;内燃机;汽车。(任写出3个即可)
(2)工业化的发展为大众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等条件;大众教育的发展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3)问题: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办法:加强立法。
(4)要关注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应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重视科技和教育等。
(1)新气象:根据材料一中“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体现了城市规模扩大;根据材料一中“英、法、美等国城市中出现了有轨电车和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美、英等国城市街道上奔跑的内燃机汽车越来越多”,反映了城市交通改善(或新的交通工具出现);根据材料一中“英、法、美等国城市已有煤气灯;电灯发明后,城市照明改善”,材料表明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
发明: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新气象的出现与白炽灯泡;发电机;电车;内燃机;汽车等科技发明有关联。
(2)关系:根据材料二“美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工业化水平发展进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进步,推动美国教育呈现大众化;同时,大众教育的发展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3)问题:根据材料三中“……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出现严重的‘城市病’”,材料反映了英国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根据材料三“《济贫法》修正案”“《环境卫生法》”“《空气清洁法》”“《城市规划法》”,由此可知,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缺乏统一规划等一系列问题。
方法:根据材料三中“《济贫法》修正案”“《环境卫生法》”“《空气清洁法》”“《城市规划法》”等信息可知,为解放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加强相关立法工作。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要综合上述材料,围绕“我国的经济建设如何吸取经验与教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比如:
要关注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应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重视科技和教育等。
故答案为:
(1)新气象: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交通改善(或新的交通工具出现);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
发明:白炽灯泡;发电机;电车;内燃机;汽车。(任写出3个即可)
(2)工业化的发展为大众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等条件;大众教育的发展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3)问题: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办法:加强立法。
(4)要关注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应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重视科技和教育等。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近代城市出现的新气象及其原因、工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等知识。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工业化建设与社会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