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摸底模拟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摸底模拟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4 07:5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
开学摸底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1.大河流域文明和海洋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类文明。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
A.印度河流域—古印度—象形文字
B.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C.地中海—古埃及—佛教
D.爱琴海—古希腊—楔形文字
2.古印度诗歌集《梨俱吠陀·原人歌》中描绘: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由此可知,古代印度(  )
A.文学艺术繁荣 B.法律制度严苛
C.提倡众生平等 D.社会等级森严
3.《一千零一夜》定型于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它不仅描绘了阿拉伯的故事,还包含了波斯、埃及、印度、希腊、罗马等地区的故事。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大学教育的兴起 B.各部落征战不断
C.文化的开放包容 D.已逐步走向分裂
4.下列对如图年代尺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可作为该年代尺的名称
②《十二铜表法》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查士丁尼法典》是《罗马民法大全》中的一部分
④《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 “11、12世纪在封建王朝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个青春期,达到了它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以下说法中,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城市兴起并取得自由和自治权 B.西欧形成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C.庄园法庭维护庄园的公共秩序 D.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堡垒
6.下表是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的相关材料,这可以用来(  )
材料 出处
直到1517年征服埃及之后,奥斯曼帝国才初步控制了中东地区和地中海东岸 (英)帕特里克·贝尔福《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占领埃及后的奥斯曼人与其他帝国一样,并不想杀掉转口贸易这只下金蛋的母鸡,而是想更多地分享世界贸易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16世纪初的奥斯曼帝国海军仍处于初级成长阶段,其势力还远未完全成型,征战地中海仍然有些遥不可及 (英)佛利特《剑桥土耳其历》
A.重新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B.深入研究文艺复兴的具体原因
C.全面探究西方对全球化态度 D.正面认识转口贸易的重要作用
7.“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这说明“远航探险”时(  )
A.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B.地中海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C.“三角贸易”航线已形成 D.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逆全球化
8.下面是19世纪无产阶级斗争历程图,其中“革命理论”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的发表
C.《权利请愿书》的发表 D.《大宪章》的颁布
9.某同学在历史事件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图片,下列最符合他研究主题的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B.殖民体系的建立
C.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资本主义的曙光
10.历史解释是对历史的认知和评判。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刘备在白帝城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B.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C.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D.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由此可知,苏俄调整政策的目的是(  )
A.学习西方科技,开启国家近代化
B.集中全国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
C.建设集体农庄,促进农业集体化
D.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促进经济恢复
12.下图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的示意图,该图所示的军事行动是(  )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柏林攻坚战
1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各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就有300多万人,他们通过参战对自己民族的解放有了坚定的信心。到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摆脱殖民统治,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据此可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 B.社会主义力量的大力支持
C.殖民主义国家国力趋于衰弱 D.殖民地各国经济获得发展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政策,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目的是(  )
A.缩短国家之间差距 B.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C.彻底消灭贫富差距 D.避免经济危机发生
1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根据下图判断这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哪种变化(  )
A.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向两极格局演变
B.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向多极化趋势演变
C.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
D.由多极化趋势向两极格局演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4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社会和谐,国家发展,民主法治建设是一直不变的主题。某中学九年级学生开展了以“古今外国民主法治建设“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完成下列问题探究。
(1)图一法典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图二人物他统治期间所在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
(3)图三中法律文件签署的意义?该法律文件有什么局限性?
(4)图三中革命取得胜利后,制定了本国宪法,该宪法的名称是什么?宪法的地位如何?按照什么原则设计本国政体?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蒂芬森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1814年发明了一台蒸汽机车,因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被称为“火车”。
材料二:1885年,本茨制成一辆三轮汽车,此后汽车发展迅速,成为陆上重要的交通工具。1903年底,美国的莱特兄弟几经试制的飞机试飞成功。
(1) 材料一中的火车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这次工业革命中除了火车还发明了什么交通工具?它们以什么为动力机?
(2) 材料一中的这次工业革命对西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3) 材料二中的汽车和飞机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它们以什么为动力机?
(4) 材料二中的这次工业革命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B
A. 印度河流域—古印度—象形文字 ,不符合史实;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地中海—古埃及—佛教 ,不符合史实;
D. 爱琴海—古希腊—楔形文字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备选项,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D
3.C
《一千零一夜》作为一部集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故事集,其内容涵盖了阿拉伯及其周边地区的多种故事,这体现了当时文化的交融与包容性。《一千零一夜》中包含了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的故事,这正好体现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的精华,C正确;
虽然大学教育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一千零一夜》的内容并没有直接指向大学教育的兴起,排除A;
“各部落征战不断”主要描述的是政治和军事状况,而《一千零一夜》更多地是文化和艺术的体现,两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
如果阿拉伯帝国真的在走向分裂,那么其文化作品可能会更多地体现出地域性和差异性,而不是像《一千零一夜》这样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排除D。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C
根据材料中的“习惯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经济法”“《罗马民法大全》”可知,材料中年代尺属于“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查士丁尼法典》是二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的法令汇集,是《罗马民法大全》中的一部分。东罗马帝国的法典《罗马民法大全》,它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①③④正确;在古巴比伦文明代表之一是《汉谟拉比法典》,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而不是《十二铜表法》,②不正确,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年代尺,紧贴年代尺进行分析题肢,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5.A
6.D
根据材料信息“奥斯曼帝国才初步控制了中东地区和地中海东岸”“不想杀掉转口贸易这只下金蛋的母鸡,而是想更多地分享世界贸易”“其势力还远未完全成型,征战地中海仍然有些遥不可及”和所学可知,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中东地区和地中海东岸后,已认识到此位置对于转口贸易的重要性,并利用转口贸易以赚取大量的经济利益,进而发展军事,以实现征战地中海的目标。由此可知,16世纪初的奥斯曼帝国已经认识到转口贸易的重要作用,D项正确;
据题干“直到1517年征服埃及之后,奥斯曼帝国才初步控制了中东地区和地中海东岸”可知,此时,新航路开辟早已开启,排除A项;
题干是“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的相关材料”,没有涉及文艺复兴,排除B项;
题干是“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的相关材料”,与全面探究西方对全球化态度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A
8.A
9.C
10.C
根据题干材料“历史解释是对历史的认知和评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对罗斯福新政的评判,属于历史解释,C项正确;
刘备在白帝城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
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历史事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概念。
11.D
由材料关键信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可知,面对国内经济衰败的现实状况,苏维埃政府实施了新经济政策,目的是为了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促进经济的恢复,D符合题意;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开启国家近代化”是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点,排除A;
“集中全国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内容,排除B;
“建设集体农庄,促进农业集体化”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内容,排除C。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C
13.A
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各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就有300多万人,通过参战使他们对自己民族的解放有了坚定的信心。到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可知,由于殖民地人民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民族意识增强,从而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A项正确,符合题意;
材料主旨强调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并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力量,排除B项;
殖民主义国家国力趋于衰弱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殖民地各国受到压迫,经济很难获得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亚非拉美的奋起的相关史实以及影响。
14.B
15.C
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演变的图示。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分裂,美国实行冷战政策,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随着日本、欧盟实力增强,中国、俄罗斯的崛起,世界朝着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方向发展。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C项正确;
二战后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向两极格局演变,排除A项;
二战后有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排除B项;
由多极化趋势向两极格局演变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格局多极化的相关知识。
16.(1)《汉谟拉比法典》是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公民大会。
(3)《独立宣言》意义: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局限性:但未宣布废除奴隶制。
(4)1787年美国宪法,地位: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分权制衡原则。
(1)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
(2)图二人物是伯里克利,他统治期间所在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当时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战争等重大问题,但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无权享有这种民主。
(3)依据图三《独立宣言》可知《独立宣言》意义: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局限性:但未宣布废除奴隶制。
(4)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了本国的宪法—— 1787年美国宪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故答案为:
(1) 《汉谟拉比法典》是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 公民大会。
(3)《独立宣言》意义: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局限性:但未宣布废除奴隶制。
(4) 1787年美国宪法,地位: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分权制衡原则。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17.(1)第一次工业革命;汽船;蒸汽机。
(2)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3)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
(4)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东西方的联系更加密切,但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1)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火车、汽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制造的“旅行号”蒸汽机车在新铺设的铁路上试车成功,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把蒸汽机作为船的动力机,发明了汽船;动力机:火车和轮船都以蒸汽机为动力机。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3)成果:结合所学知识,汽车和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动力机: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由内燃机的应用和电力的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都以内燃机为动力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4)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东西方的联系更加密切,但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故答案为:
(1)第一次工业革命;汽船;蒸汽机。
(2)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3)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
(4)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东西方的联系更加密切,但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