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4分)
1.20世纪初,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刻有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像的黑色石柱,这件“作品”代表的古代文明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代中国文明
2.恩格斯说:“国王是整个封建等级制的最上级,是附庸不能撇开不要的最高首脑,而同时他们又不断反叛这个最高首脑。”材料中描述的制度出现于( )
A.古代的南亚 B.中世纪的西欧
C.古代的美洲 D.中世纪的西非
3.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意义重大,不仅是因为在运动中天才辈出,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而且也因为它改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从而适应了一个新的初见曙光的资本主义时代。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
A.文艺复兴的时间 B.文艺复兴的地点
C.文艺复兴的原因 D.文艺复兴的影响
4. 印第安人:他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欧洲人:他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这一矛盾评价针对的是( )
A.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B.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C.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D.达·伽马到达印度西海岸
5.观察如图,分析1750—1865年英国资本总额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立宪制确立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马克思主义推动 D.三角贸易的繁荣
6.如表中①和②处应填写( )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①逐渐形成。 1787年,②在美国费城颁布,其内容包含了联邦原则、分权制衡原则等,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A.①君主立宪制 ②《1787年宪法》
B.①联邦共和制 ②《拿破仑法典》
C.①君主专制 ②《宅地法》
D.①联邦共和制 ②《1787年宪法》
7.据统计,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2/3。在此期间,农村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用贫农,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材料反映了( )
A.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
B.俄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C.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D.农奴制改革导致了俄国走向衰落
8.近代诗人蒋光慈以其内心的崇敬,抒发了对十月革命由夏的赞美之情。下面诗句中“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意指十月革命( )
A.建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
B.推翻了黑暗腐朽的封建沙皇专制统治
C.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解放斗争
D.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9.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C.认为苏联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
10.某历史公众号在专题资料夹里有这些资料: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纳赛尔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卡斯特罗访谈传记:我的一生》。该公众号准备推送的专题应该是( )
A.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B.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C.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1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文学艺术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世界近代史上,涌现出了许多科学巨匠、文学艺术大师,近代科学文化进一步走向繁荣。下列人物与成就搭配正确的有( )
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②达·芬奇——“俄国革命的镜子
③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观点 ④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2.下列党和国家的思想方针及执政理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实现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③“科学发展观”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③④① D.④①②③
二、材料题(共4小题,满分52分)
13.科技创新和改革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原因。崛起后的大国在谋求各自利益和新发展的过程中又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1868年某日本官员语
材料三:
1921年,苏俄国内经济崩溃,供应短缺……(列宁)经过调查得出结论: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执行,势必加深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动乱。 ——据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四: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它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
——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五: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科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1)材料一展示了人类发展史上的部分发明创造,请选择你认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一项,并说明入选的理由。
(2)材料二指的是日本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列举材料中“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的一项具体措施。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苏俄为摆脱困境实施了什么政策?图中1929年—1933年导致美国失业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为此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召开了哪两次会议建立了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二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请写出这一格局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5)材料五中“碎片化”反映出当今世界格局怎样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
14.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战争影响国际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到20世纪初,世界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但是,实力后来居上的德国其殖民地只有英国的。德国与占有殖民地较多的英、法等国的冲突不断加剧……
——摘编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确定了新的国际秩序。
——摘编自黄安年《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三年,轴心国把控着局面。1942年底,随着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甲板上,举行了正式的投降仪式。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另外,冷战的两大阵营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形成一种自我控制机制,使得两大阵营始终没有兵戎相见。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五:从1989年东欧剧变与1991年底苏联解体以来,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向新格局过渡,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问题被突兀地提了出来。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材料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对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宗旨的承诺……
一一摘自李东燕《人类命运共同体》
(1) 根据材料一,20世纪初,随着英、德矛盾不断加剧,在欧洲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
(2) 依据材料二分析,一战后“新的国际秩序”指的是什么?
(3) 材料三中“转折点开始出现”源于哪场战役?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哪一战场?
(4) 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指出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分别以哪两个大国为首而形成。
(5) 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向新格局过渡”中的“新格局”是什么?
(6) 结合材料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怎样的时代主题。
15.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二: ……在电力的运用上,电报、电话、电灯、电梯、电影放映机等新兴电器相继问世,电报电话公司.电影公司等企业纷纷建立
问题:
(1)依据材料说明两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成就分别是什么?
(2)两次工业革命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
(4)两次工业革命说明什么基本道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不能阻扰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也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改革》
材料二: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结束。苏俄却遇到了巨大困难……人民生活困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摘编自《世界史》
材料三: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材料中的头号大地主是谁?
(2)为解决材料二中“人民生活困苦”的问题,1921年苏俄实施了什么政策?这个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29年到1941年苏联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在此期间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治体制?
(4)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B
2.B
根据题干“国王是整个封建等级制的最上级,是附庸不能撇开不要的最高首脑,而同时他们又不断反叛这个最高首脑”可知是中世纪西欧出现了封君与封臣制度,B项正确;故选B项。
古代南亚是奴隶制社会,出现了种姓制度,排除A项;
古代美洲是奴隶制社会,排除C项;
中世纪的西非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本题考点是封君与封臣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3.C
4.B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即美洲大陆,之后欧洲殖民者开始在美洲大陆进行殖民统治,他们掠夺当地资源,奴役当地的原始居民,促进了美洲的开发,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好望角属于非洲大陆,不符合题意;
C.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圆形的,不符合题意;
D. 达·伽马到达印度西海岸 , 达·伽马到达印度西海岸与美洲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5.B
根据题干信息“1750—1865年英国资本总额变化”,可知资本总额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始用作纺织的动力机,使机器获得了持续而稳定的动力,也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其他工业部门随后也广泛使用蒸汽动力,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机器制造、冶金、采矿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基本上被大机器生产所取代,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因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B项正确;
1689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议会以《权利法案》为基础,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
三角贸易与早期的殖民掠夺相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6.A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 这样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1787年,北美各州派出代表齐聚费城,最终制定了美国想啊,即1787年宪法, 其内容包含了联邦原则、分权制衡原则等,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故选项A符合题意;
B.①联邦共和制②《拿破仑法典》,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不是联邦共和制;《拿破仑法典》是法国拿破仑时期制定的,不是美国,不符合题意;
C.①君主专制②《宅地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君主专制,《宅地法》是美国内战中颁布的,不符合题意;
D.①联邦共和制②《1787年宪法》,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不是联邦共和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特别是其中的文字提示,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对基础知识灵活运用。
7.C
8.C
根据题干材料“十月革命,前面照耀着将来的新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解放斗争,照耀着民族解放的新途径,C项正确;
二月革命结束建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排除A项;
二月革命推翻了黑暗腐朽的封建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B项;
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
9.C
10.D
11.A
由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完成于1804年,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表达出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①③④搭配正确,A正确;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排除含有②的BCD项,BCD错误。
故答案为:A。
本题考点是欧洲近代科学和文艺复兴。解题方法:结合欧洲近代的发展情况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
12.B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1956年提出的;②实现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2049年;③“科学发展观”是2012年中共十八大,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1978年,因此它们的顺序是①④③②,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识记这些思想理念出现的时间,在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回答。
13.(1)电灯:电灯的发明,给人们带来了光明,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电灯的改进和广泛使用,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电灯及其他电器的大量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明治维新;措施:经济方面: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
(3)新经济政策;1929年到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罗斯福新政。
(4)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5)多极化;全球化趋势。
(1)选择"电灯",电灯的发明,给人们带来了光明,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电灯的改进和广泛使用,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电灯及其他电器的大量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选择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根据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结合所学可知,1868年,日本以西方为榜样,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根据所学回答经济、文化教育措施即可。具体措施有经济方面: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
(3)根据材料三"1921年,苏俄国内经济崩溃,供应短缺……(列宁)经过调查得出结论: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执行,势必加深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动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图片可以看出,1933年美国失业率达到最高,其主要原因是1929年到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4)据材料"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它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分裂,美国实行冷战政策,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5)根据材料"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五中"碎片化"反映出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1)此小题考查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相关知识,难度适中,辨识图片中成就分别属于第几个科技革命,即可作答。
(2)此小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内容,难度适中,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3)此小题考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背景)、罗斯福新政相关知识,难度适中,分析题干背景即可作答。
(4)此小题考查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两极格局相关知识,难度适中,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5)此小题考查世界格局多极化及经济全球化趋势,难度适中,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14.(1)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国战场。
(4)美国、苏联。
(5)世界多极化趋势。
(6)和平与发展。
(1)根据材料“但是,实力后来居上的德国其殖民地只有英国的。德国与占有殖民地较多的英、法等国的冲突不断加剧……”可知,一战前形成了由英、法、俄组成的三国协约集团和由德、奥、意组成的三国同盟集团。
(2)根据材料“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确定了新的国际秩序。”可知,一战后“新的国际秩序”指的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会议由英、法、美三国控制,战胜国怀着分赃和称霸的企图参加会议。1919年6月,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及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1921年-1922年美英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一战后世界新秩序。
(3)根据“1942年底,随着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爆发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4)根据材料“更以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及所学知识,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分别以美国、苏联两个大国为首而形成。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是美国称霸的最大障碍。
(5)根据材料“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向新格局过渡”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极格局下形成的世界格局多极化在两极格局瓦解后进一步发展。
(6)结合所学知识,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故答案为:
(1)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国战场。
(4)美国、苏联。
(5)世界多极化趋势。
(6)和平与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和世界局势的演变,侧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5.(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成就:瓦特蒸汽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成就:电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侧重点:机器生产取代人工劳动或机器的大规模使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侧重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3)共同影响: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基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或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
(1)根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工业革命的核心成就是瓦特改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成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侧重点是机器生产取代人工劳动或机器的大规模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侧重点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3)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是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两次工业革命说明的基本道理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或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6.(1)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2)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等经济手段发展经济。
(3)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斯大林模式(高度集权)。
(4)启示: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创新,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1)据材料一“如克里木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也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可知,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是: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和农奴制危机。材料中的头号大地主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2)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材料二中“人民生活困苦”的问题,1921年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这个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等经济手段发展经济。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到1941年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在此期间形成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权)。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五年计划,迅速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先进的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位,1936年苏联新宪法通过,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可知,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创新,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故答案为:
(1)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2)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等经济手段发展经济。
(3)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斯大林模式(高度集权)。
(4)启示: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创新,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俄国农奴制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