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卷一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技术发展的双刃剑特性在人工智能时代尤为明显。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权力代表了新的
权力结构,依托这些算法的平台正在逐渐形成一种能够单方面施加影响的新势力。由于算法技
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加之公共权力机构在授权和监管上的不足,以及当前对于算法治理手段
的相对落后,这种算法驱动的权力正在迅速扩张。这一现象给文化安全治理带来了多重风险
挑战。
“深度伪造”技术是伴随人工智能发展而出现的严峻挑战之一。该技术涉及运用人工智能
算法生成高度真实的虚假图像、音频和视频内容,从而增强了虚假信息传播的隐敲性和欺骗性。
通过模仿名人或权威人士的言论和行为,“深度伪造”技术不仅可能损害他们的名誉,还能捏造
出从未发生过的事件或情境,造成公众对实际发生事件的误解,并可能引发诽谤、欺诈和社会恐
慌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它还有可能成为虚假新闻产生和传播的催化剂,削弱公众对媒体的信
任并操纵公共舆论。最近几年,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制造的渐闻事件颜发,以至于虚假内容和
真实情况难以区分,对社会舆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度伪造”技
术,通过精准识别并针对目标国家社交媒体用户的心理弱,点,为那些散播虚假信息者提供了更
为精确的攻击手段。这极大地增加了信息过滤和鉴别的难度,并可能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
千扰。
另一个严重问题是人工智能可能加重“信息茧房”效应并引发文化偏见。所谓“信息茧房”,
是指人们在网络上选择性地接触和吸收信息,从而将自己置于一个狭小的信息空间内,难以获
【模拟卷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5-X-007C-1
得多样化的观点。而人工智能的算法推荐系统可能会进一步加固这种“信息茧房”,导致用户只
能看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内容,同时忽视或排斥与自己立场不一致的信息。这种现象可能引发
几个问题。一是造成文化封闭化趋向。在“信息茧房”中,人们缺乏对多样化观点的接触,容易
形成偏见和误解。二是容易导致文化误解和刻板印象加深。由于“信息茧房”中的信息是同质
化的,人们的思雏和观点也会变得封闭和单一。这会导致人们错失与多元观点进行交流的机
会,从而加深对某些群体或事物的错误认知与固有偏见。三是群体观点极化。在“信息茧房”的
环境下,个体或群体的观点容易走向极端并缺乏批判性思考。不同群体之间难以形成共识和相
互理解,甚至可能引发社会撕裂。
“技术操纵”和意识形态问题亦是不容忽视的风险之一。算法是自动学习、自动决策的技
术,但这并不意味着算法是“技术中立”的,算法的使用者、运营者赋予一定的目标从而发挥其效
用。如果算法被有意无意地用于宣扬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可能会对公众舆论产生操纵作用,
引发多层面的意识形态风险。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语料库的大规模流动、聚合和分析,可能导
致前所未有的数据安全风险。这些风险涉及了数据输入、运算、存储与输出的全过程,还可能成
胁到效据主权、网络安全,引发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甚至危及国家文化安全。另一方面,以
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仍然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握,所需学习训练的“底
料”也大多来自欧美国家,这很有可能导致该技术成为西方塑造主流思想、制造“认知陷肼”的新
工具。这意味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传播和强化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思
雏方式、文化习惯等,对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社会认同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文化多元性构成挑
战。进言之,这种技术可能变成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特洛伊木马”,悄无声息地影响和玫变全球
文化格局。
(摘编自夏春晖《人工智能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与对策》)
材料二: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应该如何防范与人工智能有关的风险,例如侵犯隐私和算法偏
见等?
钱德:目前存在两种类型的风险。一种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普通风险,例如虚假信息、定向
骚扰或定向营销等。另一种是人们不太熟悉的风险。例如,人工智能可能发展出自主意识并反
抗其控制者。在一些人看来,为第二种风险感到担忧是没有必要的,他们认为这种担忧纯属臆
测和干扰项。但我认为,应该同时关注这两种风险,有必要确保使用现有法律法规来对抗骚扰、
攻击或操纵行为,并确保在使用算法时能保护隐私、减少偏见,帮助人工智能作出非歧视性决
策。这也意味着,必须要求开发者尽可能规避上述风险、对不良使用情景进行预测、做好系统设
置以检测行为不良者且要采取纠正措施。我们需要在对相关风险有所预见的情况下建立管控
制度,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我将第二种风险称为存在性风险,这种风险非常难以应对,它关系到人们究竞希望人工智
能系统发展到何种程度。当然,我们很难要求科技企业放缓发展步伐,但或许可以考虑要求企
业设置紧急停止开关或仔细思量如何约束人工智能系统的自由意志等。人们还必须考虑人工
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这是个大问题。由于在某些领域人工智能可以比人做得更好,所以我
们需要考虑未来对这类从业者的需求是否会减少。更有甚者,如果人工智能的决策能力变得和
人类一样强大,那么对于决策者的需求量是否也会降低?这些都是人们必须思考的极为严肃的
【模拟卷一·语文第2页(共8页)】
25-X-007C-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卷一·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D项,“它关系到人类能否继续使用人工智能”错,曲解文意,对应材
料二的最后一段“它关系到人们究竟希望人工智能系统发展到何种程度”。)
2.B(本题考查筛选并辨析信息。B项,“导致人们的观点走向极端,并最终引发社会撕裂”错,变可能为必然,原
文是“容易走向极端”“甚至可能引发社会撕裂”。》
3.B(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相关内容。材料二中谈及的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风险,体现在第二段,“一种是人们
比较熟悉的普通风险,例如虚假信息、定向骚扰或定向营销等。另一种是人们不太熟悉的风险。例如,人工
智能可能发展出自主意识并反抗其控制者”。第三段,其中“人们还必须考虑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这
是个大问题。由于在某些领域人工智能可以比人做得更好,所以我们需要考虑未来对这类从业者的需求是
否会减少。”选项中只有B项最符合材料二谈到的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
4.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总说,直接点明人工智能给文化安全治理带来了多重风险挑战,二、三、四段
分别指出人工智能带来的三个方面的风险挑战,论述客观全面,逻辑性强。②在具体论述时,使用“一是…
二是…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等逻辑衔接词语,使文章的脉络层次清晰。(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
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证特色。要做到论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首先
要注意文章的结构,材料一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论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其次,在论述时采用展现论述条
理的逻辑衔接词,如第三段的“一是…二是…三是”,第四段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等,显示了材料的
论述层次,使得条理清晰。)
5.①犯罪分子利用AI制作换脸视频,是一种“深度伪造”技术,会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②犯罪分子能
绕过人脸识别系统实施犯罪,提醒我们要从技术层面进行治理,开发者要对不良使用情景进行预测、做好系
统设置以检测行为不良者且要采取纠正措施。③要在对相关风险有所预见的情况下建立管控制度,有针对
性地做好准备,减少此类犯罪活动的发生。(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本
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题干要求分析对利用AI换脸技术进行犯罪的看法,首先
要认识这一现象,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指出的“深度伪造”技术的概念,利用AI诈骗就是一种“深度伪造”技
术,诈骗、盗窃等犯罪行为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题干中强调换脸视颍“绕过人脸识别系统监管”,根据材料
二第二段可知,应从技术开发者的角度、政府监管的角度对其进行整治,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6.C(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以扎芦苇棚子为生”错,原文中“这里芦荻丛生,
野鸭成群,人们在荒洲上割芦苇、搭新村,秋天割了冬天扎。我就在芦苇棚里出生”,但并不能说是以扎芦苇
棚子为生。B项,“因此产生了去探寻屈子祠的念头”错,文中并没有说知道黄金河是汨罗江故道是“我”探寻
屈子祠的原因。D项,“才发现这些河流名不副实,令人大失所望”错,文中说“汨罗江的美毫不逊色于这些河
流”,可见作者认为这些河流是美的,“大失所望”于文无据。)
7.B(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重点段落。B项,“这是‘我’几经比较后的客观判断”错,这是作者融入对故乡情感后
的主观判断。)
8.①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更具体,让读者对汨罗江、屈原有更深的了解。②探寻了汨罗江的历史与文化,使文
章更具文化气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本题
考查文中引用材料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引用传说、文献记载、诗句等,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引用的这些内容
让读者了解汨罗江和屈原的关系。从表达效果上看,探寻了汨罗江的历史与文化,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将读者带入其中。)
9,①时空意识:作者追寻屈原足迹,追溯历史,贯穿古今,从家乡河写到世界各地的河流,不局限于一地一时,实
现时空的跨越,展现了强烈的时空意识。②从司空见惯中翻出大境界:汨罗江属于司空见惯的东西,但作者
不仅写出了汨罗江边平凡生活中的诗意,还挖掘了汨罗江所蕴含的历史及文化精神,体现了作者对故乡、历
史、文化的深刻思考,情感深沉,翻出了大境界。(每点3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
(本题考查对写作特点的理解。莫言的评价语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贯注着强烈的时空意识”,作者追寻屈
原足迹,追溯历史,时间上贯穿了古今;从故乡的汨罗河写到世界各地的河流,空间上跨越了中外,展现出时
空意识。二是“总是能从司空见惯中,翻出大的境界”,这里的司空见惯,是指习以为常的东西,汨罗江是作者
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作者却将童年时在泪罗江边的平凡生活写得极富诗意,同时通过对屈原足迹的追寻,
挖掘了汨罗江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神。从没有自信提起到深切怀念,作者对汨罗江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作者
从朴素到复杂的情感升华,反映了作者对故乡、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10.BDF(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无故”是没有缘故的意思,后要有动词,故A处不断,B处需要断开。“有急”
指有紧急情况,C处不断,D处需要断开。“袭杀”是偷袭杀害,E处不能断开,F处要断开。“大兴师”与“伐'
之间语意连贯,不能断开。)
11.B(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B项,“若是者三”中的“是”为代词,这样。“是而不见可悔故
也”中的“是”为动词,认为对。二者意思不同。)
12.B(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相关内容。B项,“只有刘晔没有想好答案,希望与曹操私下交流”错,刘晔是胸有成
竹,但并不想在公开场合说出自己的看法。)
13.(1)蒋济觉得奇怪就询问他,刘晔回答说:“对答贤明的君主,不是要旨不会被接受,要旨可以通过学习而获
【模拟卷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5-X-007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