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翻译 课件(共10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翻译 课件(共10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4 15:0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3张PPT)
1
文言翻译——关注关
键虚词,注意语意连贯
纠错目标:准确译出常见重要虚词,并能够利用语境推断语气。
易错点2 “忽略虚词”,重要虚词翻译不准
测评练案


题组一 易错易混重要虚词
(一)以
1.(2023·全国乙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也________     ②遇________ ③是以________
④穷________ ⑤则________ ⑥奚________
⑦焉________ ⑧诺________ ⑨以________
⑩再________
答案 ①也:表疑问语句,译为“呢”。②遇:对待。③是以:因此。④穷:走投无路。⑤则:表承接关系,译为“那么”。⑥奚:为什么。⑦焉:代词,代曹君。(“贰焉”即“贰于焉”,跟曹君不同。此处的“焉”也可以理解为语气词。)⑧诺:应答声。⑨以:介词,用。⑩再:两次。
【特别提醒】 “以”在翻译中设为采分点,考查频率最高的义项是其介词义,如“用”“把”“根据”“凭借”“因为”等。这些义项必须结合语境准确翻译,不可译混。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②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解析 ①“若”,如果;“反”同“返”,返回;“无礼”,对他无礼的人;“首”,第一个。②“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壶盛黄金,以餐充之”,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加璧其上”省略介词“于”;“遗”,送给。
答案 ①这个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惩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首当其冲了。
②于是釐负羁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又在壶上加了块玉璧,在夜间派人送给晋公子重耳。
【参考译文】
釐负羁回到家中闷闷不乐,他的妻子问他说:“夫君从外面回来而有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呢?”釐负羁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有福的时候我赶不上,灾祸来了一定会连累我。今天我们的国君召见晋公子,他对待晋公子没有礼貌。我当时也参与接见,因此才闷闷不乐。”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将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他身边的随从,也都将成为大国的卿相。现在他走投无路而出国流亡,经过曹国时,曹国对待他没有礼貌。这个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惩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首当其冲了。您为什么不先表明自己和曹君不一样呢?”釐负羁说:“好。”于是釐负羁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又在壶上加了块玉璧,在夜间派人送给晋公子重耳。晋公子重耳接见了使者,拜了两拜,接受了他的食物,推却了他的玉璧。
2.(2024·青岛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原创)下面对加点虚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人或得宝”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霞明灭或可睹”中的“或”用法不同。
B.“献诸子罕”与《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中的“诸”用法不同。
C.“皆丧宝也”与《鸿门宴》“秦地可尽王也”中的“也”用法不同。
D.“稽首而告也”与《爱莲说》“濯清涟而不妖”中的“而”用法不同。
解析 A项前者为“有人”,后者为“或许”,正确;B项前者为“之于”,后者为“之乎”,正确;C项两者都用于陈述句句末,表强调,用法相同;D项前者表承接或修饰,后者表转折,正确。
C
(2)(原创)下面对加点虚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宝者异也”与《出师表》“优劣得所”中的“所”用法不同。
B.“子罕非无宝也”与《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中的“也”用法相同。
C.“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与《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的“今”用法不同。
D.“今以百金”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用法及意思不同。
解析 A项前者为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后者为名词,处所,地方。B项都表判断。C项都为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D项前者为介词“拿”,后者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C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琢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②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解析 ①采分点:置,放置;为,替;富,使……富有。
②采分点:知,智慧;精,精深;粗,粗陋。
答案 ①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乡里,让工匠替自己雕玉,(卖掉玉)使献玉人富有之后,让他回到家里。
②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给琢玉的人看,琢玉的人认为是块宝,因此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认为不贪(这种品质)是宝,你认为玉石是宝,假若把玉给我,(咱俩)都失去了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献玉的人很恭敬地说:“小人拥有玉,寸步难行,献上这块玉以求免死。”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乡里,让工匠替自己雕玉,(卖掉玉)使献玉人富有之后,让他回到家里。所以宋国的长者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贝,而是他的宝贝与众不同啊!”
假如现在把上百黄金和捏好的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捏好的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上百黄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上百黄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子罕的宝物是最珍贵的东西啊!
表假设译为“如果”的文言虚词有:
①今:如果。(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②脱:如果。(脱获回耗)
③必:如果。(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④讵:如果。(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注:“讵”更多时候是表反问]
[知识图解]
[衔接教材]
(二)而
3.(2022·新高考Ⅰ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原创)下面对加点虚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奈何”与《鸿门宴》“臣死且不避”中的“且”用法不同。
B.“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与《劝学》“锲而舍之”中的“而”用法不同。
C.“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与《石钟山记》“扣而聆之”中的“而”用法相同。
D.“此国之利也”与《劝学》“师之所存也”中的“之”用法相同。
解析 A项前者为副词“将要”,后者为连词“尚且”,用法不同;B项前者为表目的连词,同“以”,后者为表假设的连词,可译为“如果”(后者也可理解为承接关系,“就”);C项前后都表承接关系;D项前者“之”用在定语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后者用在主谓之间,可不译。
D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②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解析 译准关键虚词。①句中:矣,语气词,了。以,表目的连词。且,将要。奈何:怎么办。②句中:虽,即使。乎:吗。
答案 ①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
②现在魏王出了国门便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可以做到吗?
【参考译文】
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前去援救魏国!”燕王说:“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跋涉几千里去援救别人,这有利于燕国。现在魏王出了国门便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自我校对:①〈名〉数目;数量 ②〈数〉几;几个 ③〈名〉命运;天数 
④〈名〉规律;道理 ⑤〈动〉计算;查点 ⑥〈动〉责备,列举罪状 
⑦〈副〉屡次;多次 ⑧〈形〉密,细密,与“疏”相对
4.(2021·新高考Ⅱ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邀________  ②蹙________  ③劝________
④课________ ⑤虽________ ⑥患________
⑦因________ ⑧听________ ⑨稍________
⑩休息________
答案 ①邀:半路拦截。②蹙:缩,缩小。③劝:勉励。④课:督促。⑤虽:即使。⑥患:担心。⑦因:趁机。⑧听:听任。 ⑨稍:逐渐。(“稍微”也可) ⑩休息:休养生息。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
②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解析 ①得分点:“务”,致力于,专力从事;“劝课”,勉励督促;“虽”,即使;“以”,介词,用。②得分点:“报”,答复,给回信;“听”,听任,听凭;“互市”,往来贸易。“而”,连词,表转折,却;“其”,代词,指双方民间。
答案 ①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即使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他都以礼遇结交。
②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却听凭双方民间往来贸易,从中获取十倍利益。
【参考译文】
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士兵截击后赵军队,后赵镇守的将士归附祖逖的很多,后赵疆土日渐狭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即使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他都以礼遇结交。祖逖操练士兵,囤积粮食,为夺取黄河以北地区做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下令让幽州的官吏为祖逖的祖父、父亲修建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们看守祖坟,趁机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互通使者和贸易。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却听凭双方民间往来贸易,从中获取十倍利益。祖逖约束各将领不让他们侵犯暴掠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相交之处,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自我校对:①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 ②连词,表转折,译为“但是”“却” ③连词,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④连词,表修饰,译为“地”“着”或不译 ⑤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 ⑥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 ⑦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⑧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难道”“岂” ⑨连词,连接中心语和定语 ⑩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们)”“你(们)的”
[知识图解]
题组二 不同题材训练
一、(叙事类)(2023·全国甲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体会如何精准翻译关键虚词。
1.(改编)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虽________  ②无以________  ③赒________
④罄________ ⑤微________ ⑥就________
答案 ①即使 ②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周济 ④用尽 ⑤暗中 ⑥靠近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2)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解析 (1)得分点:①“过是”,过了今天;②“虽”,表假设,即使;③“复”,还、再;“……乎”,反问句,……吗。句意1分。
(2)得分点:“邑”,名词,县;“察”,考察、访查,“他察”,考察其他情况;“第”,只是。句意1分。
答案 (1)周尧卿悲伤地流着眼泪说:“过了这一次,即使想尽力,还可能吗?”
(2)杨纮到了县里,就不再考察其他方面,只凭借所听到的情况举荐他。
[点拨关键] 有一部分虚词兼有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为”“之”“焉”“者”
“乎”等,作助词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译,但不可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
焉 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
者 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这两种词性,在翻译中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为 ①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翻译为“对”“给”等;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翻译为“为着”“为了”;表示被动,可翻译为“被”。
②作动词。表示“做”“成为”“变成”等。
③作助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诘问。
【参考译文】
周尧卿,字子余,母亲去世后,他结草庐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饮酒吃肉。有人劝他按照礼仪规矩适度保重,他说:“《礼记》上说‘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许是因为忍受不了丧亲之痛罢了。我虽然病了但还没有年老,能忍心像这样做吗?”安葬母亲时,他亲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诉他说:“古代贫穷无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许会这样做,现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尧卿为人正直严谨,不喜计较,对于那些轻慢他的人,他必定会以丰厚的礼仪来使其惭愧。尽管担任官职的薪俸不高,但他会倾尽所能来救助亲族
和朋友,直到用完为止。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以治理得当而受到民众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宁化县任知县,提点刑狱杨纮刚进入境内,暗中观察刺史行为的优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却仍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杨纮就靠近并询问原因。那个人回答说:“我因为贫穷而追求利益,替别人做了假证。法令不可违反而我却违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杨纮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尧卿为可作为学习榜样的老师,可惜周尧卿还没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
自我校对:(1)胜过 (2)取胜,胜利 (3)尽、完 (4)受得了、承受 (5)控制 (6)超过 (7)战胜 (8)更加 (9)优美 (10)禁得住
二、(纪事本末体)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3.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正。和《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的“方”意思相同。
B.济,完成。和《行路难》“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意思不同。
C.居,占,占有。和《核舟记》“佛印居右”的“居”意思不同。
D.与,和、跟。和《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与”用法相同。
解析 A项相同;B项前者“完成”,后者“渡过”;C项前者“占有”,后者“处于”;D项前者为介词,“和、跟”,后者为连词,“和、跟”,二者用法不同。
D
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2)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
解析 (1)得分点:“与”,赐予;“更事者”,经历此事的人;“恨”,感到遗憾。(2)得分点:“以”,因为;“数”,多次;“就问”,去询问。
答案 (1)上天赐予的东西如果不拿取,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在事后感到遗憾吗?
(2)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
【参考译文】
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冬十月,(晋武帝)任命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羊祜上疏请求讨伐吴国,晋武帝很赞同羊祜的意见。但当时朝廷大臣正在担忧秦州、凉州地区的胡人(作乱),羊祜又上奏说:“平定吴国后,胡人就安定了,现在应当迅速完成平定吴国的伟大功业。”朝中有很多人不同意羊祜的意见,羊祜叹息说:“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十分中常占七八分。上天赐予的东西如果不拿取,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在事后感到遗憾吗?”只有度支尚书杜预和中书令张华与晋武帝的意见相合,赞同羊祜的建议。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夏六月,羊祜因病请求入朝,到了洛阳,晋武帝让他乘辇车上朝,不用参拜就赐座。羊祜当面向晋武帝陈述了伐吴的计策,晋武帝很赞赏。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
三、(政论文)(2024·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5.(改编)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文中指明确,明白,与成语“审时度势”中的“审”意思相同。
B.行人,文中指使者,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行人驻足听”的“行人”意思不同。
C.去,文中指距离、相距,与《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
D.亡,文中指逃跑,与《过秦论》中“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亡”意思不同。
A
解析 A.明确地,清楚地/弄明白,审察。句意:如果明知敌人有可以战胜的道理。/了解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变化。B.正确。使者/过路的人。句意:使者又在他们那里。/过路的人都停下脚步仔细听。C.正确。去:距离。句意:距颉利可汗牙帐仅七里。/群山连绵起伏,巍峨高耸,陡峰林立,距离青天不满一尺。D正确,逃跑/灭亡。句意:颉利可汗逃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
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题)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
(2)(模拟)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
(3)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
解析 (1)关键词为“外”“谒”“揣”,分别译为“表面上”,“拜见、朝拜”,“揣测”。(2)关键词为:“若”,如果;“赍”,携带;“所欲”,所想要的。(3)关键词为:“所以”,……的原因;“如”,像。句式“何……哉”。
答案 (1)颉利虽然表面上请求入朝觐见,但心怀犹豫,李靖揣测到他的心意。
(2)如果我们选派万名骑兵带上二十天粮食,从白道出兵对它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取得我们想要取得的胜利。
(3)战机不可错失,这正是韩信能够打败齐国的原因。像唐俭这些人牺牲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
【参考译文】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明知敌人有可以战胜的道理,就应当迅速出兵进攻它,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发现有可能战胜敌人的时机,就迅速向它发动进攻。”唐朝时李靖出任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击败了突厥,颉利可汗率众退守铁山,然后派遣使者到唐朝请罪,表示愿意举国归附。唐太宗命令让李靖前往迎接。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朝见大唐皇帝,但实际上心怀犹豫,李靖揣摩透了他的心思。此时,太宗下诏任命鸿胪卿唐俭等人前往突厥进行安抚和宣谕。李靖对他的副将张公谨说道:“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经抵达突厥那里,敌人必定会安心不疑。如果我们选派万名骑兵带上二十天粮食,从白道出兵对它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取得我们想要取得的胜利。”张公谨说:“主上已经与突厥约定接受他
们的来降,而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一旦采取行动,敌人加害他们可怎么办?”李靖说:“战机不可错失,这正是韩信能够打败齐国的原因。像唐俭这些人牺牲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于是,李靖率军疾速前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军一起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唐朝使者唐俭等人后,十分高兴,没有料到唐军会来进攻。李靖的前锋部队冒着大雾前进,距颉利可汗牙帐仅七里的时候,突厥才发觉。突厥列出队伍还未摆好阵势,李靖派出军队猛攻,斩杀万余人,俘获突厥男女十多万,活捉颉利儿子叠罗施,杀死颉利之妻隋朝义成公主。颉利可汗逃走,后被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并献给朝廷。在此形势下,唐军为朝廷开拓了自阴山向北直至大漠一带大片疆土。
测评练案
(时间:70分钟 分数:75分)
一、专项训练
(一)(论说文)(2024·九省联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1.解释加点文言虚词。(每空1分,共8分)
①因:____________     ②再:____________
③以:____________ ④或:____________
⑤以:____________ ⑥以:____________
⑦虽:____________ ⑧诚:____________
答案 ①趁机 ②两次 ③把 ④有的人 ⑤相当于连词“而”,此处表因果(顺承) ⑥表修饰 ⑦即使 ⑧确实,的确
C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事,文中指侍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意思相同。
B.料,文中指意料,料想。与《鸿门宴》“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料”意思相同。
C.诚,文中指的确,确实。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诚不能也”的“诚”意思不同。
D.正色,文中指神色庄重,与《庄子·逍遥游》“其正色邪”的“正色”意思不同。
解析 A项“事”的意思是都是侍奉。B项意思相同。C项都是“的确,确实”的意思。D项正确。神色庄重/真正颜色。句意:在朝堂上神色庄重。/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纵兵击之,所以去大患不顾小义也。
(2)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
解析 (1)因,趁机。(2)灼,明白。
答案 (1)我预料唐俭肯定不能以怀柔的方法说服突厥,所以我趁机出兵进攻突厥,这是因为要消除国家大患,就顾不得保全与唐俭的小义了。
(2)周公能够大义灭亲,何况对于一个使臣呢?现在我明白无疑了!
【参考译文】
唐太宗说:“从前我派唐俭出使突厥,你却趁机袭击突厥。别人说你这是把唐俭当作了死间,我到现在尚有怀疑,究竟是怎么回事?”李靖拜了两拜回答:“我与唐俭同在朝廷辅佐君主,我预料唐俭肯定不能以怀柔的方法说服突厥,所以我趁机出兵进攻突厥,这是因为要消除国家大患,就顾不得保全与唐俭的小义了。有人说我把唐俭作为死间,这不是我的本心。按照《孙子兵法》,用间是最下等计策,我曾在孙子的《用间篇》末尾作过这样的批注:水能载船,也能倾覆船。有人用间而成功,也有人用间却失败。如果一个人从年轻时起就
辅佐君主,在朝廷中神色庄重,忠心耿耿恪守臣节,信实不欺竭尽忠诚,即使有高明的间谍,又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像唐俭这样的事是私人小义,陛下又怀疑什么呢?”唐太宗说:“的确是如此啊!不是仁慈的人不能指使间谍,这岂是平庸的小人能做到的?周公能够大义灭亲,何况对于一个使臣呢?现在我明白无疑了。”
(二)(论述文)(2023·新课标Ⅱ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4.(改编)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拒,抗衡,对峙。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征利、拒谏”中的“拒”意思不同。
C.涉,到达,进入。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园日涉以成趣”的“涉”意思相同。
D.速,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相同。
C
解析 B项正确,二者意思不同。文中的“拒”是“抗衡,对峙”的意思,“拒谏”的“拒”是“拒绝”的意思。C项错误,二者意思不同。文中的“涉”是“到达,进入”的意思,“园日涉以成趣”的“涉”是“游玩,游览”的意思。D项正确,二者意思不同。文中的“速”是“迅速”的意思,“速祸”的“速”是“招致”的意思。
5.(改编)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2)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
解析 (1)“却”,动词,后退;“周旋”,动词,辗转、追逐;“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2)“但”,只;“却”,退却;“令”,让。
答案 (1)请你们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周旋交战,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观战,不也是件乐事吗?
(2)只管退军,让他们渡河,(乘其渡河之时),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之。
【参考译文】
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就不能选择在险要的地形中交战,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地域作战场,以便于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锣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至寿阳,在淝水岸边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境,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请你们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周旋交战,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观战,不也是件乐事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当凭据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
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全必胜之策。”苻坚不以为然地说:“只管退军,让他们渡河,(乘其渡河之时),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之。”苻融(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撤。不料部队因动而大乱,竟一退而不能停止。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顺利渡过淝水。晋军谢玄和谢琰挥军奋击,与敌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三)(国别体)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D
6.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起二军以临韩”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以”用法相同。
B.“太守其效之”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的“其”用法相同。
C.“韩阳趋以报王”与《归去来兮辞并序》“木欣欣以向荣”的“以”用法相同。
D.“王乃使冯亭代靳氏”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乃”用法相同。
解析 A项“以”都表目的;B项“其”都表祈使;C项“以”都表修饰;D项“乃”前者译为“于是,就”,后者译为“才”,二者不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2)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解析 (1)得分点:“谢”,谢罪;“效”,献出;“以为”,作为。(2)得分点:“悉”,全部;“发”,发动;“死”,为动用法,为……死。
答案 (1)韩国十分恐惧,派阳成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
(2)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来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十分恐惧,派阳成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韩桓惠王又派韩阳告诉上党太守靳黈说:“秦国出动两支军队来进攻韩国,韩国就会灭亡。现在君王派阳成君把上党献给秦国求和,派我把情况告诉太守,太守还是献出上党吧。”靳黈说:“人们有这样的话:‘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浅薄见识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来对付秦兵,如果最后不能守住,那么我就为国战死。”韩阳迅速把情况报告给韩王,韩王于是就派冯亭取代靳黈。
相关联想——效
①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诫兄子严敦书》)________
②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
③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采草药》)________
④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________
⑤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________
⑥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出师表》)________
自我校对:①〈动〉模仿;仿效 ②〈动〉奉献;献出 ③〈动〉效验;验证 
④〈名〉效果;功效 ⑤〈名〉任务  ⑥〈动〉见效;奏效   
(四)(传记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6分)
①逮________  ②乃________  ③俄________
④以________ ⑤遂________ ⑥之________
答案 ①等到 ②于是 ③不久 ④带领 ⑤于是 ⑥音节助词,不译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汴军以骄故,而韩弘弟兄务以峻法绳治,士偷于安,无革心。
(2)故事,检校官重,则从其班,楚以吏部自有品,固辞,有诏嘉允。
解析 (1)以,因为。绳,约束,制裁。偷,苟且。革,改变。(2)班,位次。
答案 (1)因为汴军骄横的缘故,(所以)韩弘弟兄专用严峻的刑法来约束他们,但士人只图眼前的安逸,没有变革的心思。
(2)按照先例,检校官位高权重,就依从检校官的位次,令狐楚认为吏部官员自有品阶,坚决辞让,皇帝下诏嘉许(他)。
【参考译文】
令狐楚,字殼士,是令狐德棻的后代。等到二十岁,地方向朝廷举荐进士,京兆尹将要举荐他为第一名。(令狐楚)考中进士科后,桂管观察使王拱喜爱他的才能,打算征召他到楚地,害怕他不来,于是先上奏举荐而后聘请。德宗喜爱文学,每次阅览太原的奏章,一定能分辨出令狐楚所写的,多次称赞他。(令狐楚)不久出任华州刺史。皇甫镈任宰相后,提拔令狐楚为河阳怀节度使,代替乌重胤。开始,乌重胤迁任到沧州,让河阳三千士卒充当随从,士卒不乐意,半道溃散往回跑,守住北城,打算调转方向掠夺附近的州县。令狐楚赶到中潼,带领数名骑兵亲自前往慰劳他们。众人穿着铠甲出来,见令狐楚没有任何疑心,于是都投降了。令狐楚斩了他们中的罪魁祸首,众人就安定下来。敬宗即位,
授予令狐楚为河南尹。(后来)升任宣武节度使。因为汴军骄横的缘故,(所以)韩弘弟兄专用严峻的刑法来约束他们,但士人只图眼前的安逸,没有变革的心思。令狐楚到任后,废除残暴的刑罚,用仁惠进行规劝,人人欢喜,于是形成了良好的习俗。(令狐楚)入朝任户部尚书,不久授予东都留守,改任天平节度使。当初,汴、郓节帅往往一到任,就把州府的二百万钱作为私有,唯独令狐楚推辞不要。很久之后,(令狐楚)改任河东节度使。令狐楚被召入朝廷任吏部尚书、检校尚书右仆射。按照先例,检校官位高权重,就依从检校官的位次,令狐楚认为吏部官员自有品阶,坚决辞让,皇帝下诏嘉许(他)。令狐楚外貌庄严不可触犯,但心地宽厚,对待士人有礼有节。他为政善于安抚和控制,治理也很有成绩,人人各得其所。
二、综合训练
(2024·安徽皖北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20分)
解析 本句意为:侯音据宛反叛,劫走附近郡县的百姓数千人,曹仁带军攻破叛军,斩了侯音。“侯音以宛叛”,主谓结构,“以宛”作状语修饰谓语“叛”,句意完整,B处断开。“略傍县众数千人”动宾结构,表意完整,其后D处断开。“仁率诸军攻破音”,主谓宾结构,“仁”为主语,“率诸军”为状语,“攻破”为谓语,“音”为宾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G处断开。
答案 B D G
B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贼,文中是指敌人,与《墨子·兼爱》中“视人身若其身,谁贼”的“贼”意思不同。
B.得意,文中是指得行其意、达到目的,这与成语“得意忘言”中的“得意”意思相同。
C.所以,文中是指用来,这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意思相同。
D.假,文中是指授予、给予,这与《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的“假”意思不同。
解析 A项正确。敌人/伤害。句意:曹操认为许昌距敌太近。/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害人。B项错误。得行其意、达到目的/得其旨意、知道意思。句意:关羽如今得行其意。/已经得其旨意,就不再需要言词。C项正确。句意:用来给城里的人指出一条生路。/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D项正确。授予、给予/借助。句意:授予符节。/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擅长走路。
C
12.下列对材料内容有关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操想迁都以避关羽的锋芒,司马懿却认为不应轻易迁都,曹操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B.司马懿认为吴蜀虽然表面联盟,实际上却并不能够真正同心,所以他们才有可乘之机。
C.曹操进攻潼关时,下令将要活埋城中之人。曹仁却劝告太祖要给城里的人留一条活路。
D.关羽围攻樊城,恰逢汉水暴涨,曹仁率几千人守城,粮食将尽,城墙被淹,情势危急。
解析 C项,“进攻潼关”错误,原文有“从围壶关。太祖令曰:‘城拔,皆坑之’”,是进攻壶关,不是潼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与敌战,傍与邻国,当卑词厚赂以结之,引为已援。
(2)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
解析 (1)“傍”,临近;“卑词”,名词作状语,用卑恭言词;“厚赂”,名词作状语,用厚重的财物;“引”,引导。(2)“顿”,屯;“以”,来;“非良计也”,判断句。
答案 (1)凡是和敌人作战,对于毗连战区的邻国,应当用卑恭的言词和厚重的财物来和它结交,引导它成为自己的盟援国。
(2)今日(您)屯兵在坚固的城墙之下,来攻击必死的敌人,这不是好办法啊!
14.两则材料皆提到了关羽和曹仁的樊城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曹仁取得了胜利,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其取胜的原因有何不同?(3分)
解析 材料一,“傍与邻国,当卑词厚赂以结之”“遣使结权。权遂遣吕蒙西袭公安、南郡,拔之,羽果弃樊而去”,强调曹魏结交了临近战区的孙权,瓦解了孙刘联盟,从而取得胜利。材料二,“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走”,强调曹仁作为主帅意志坚定,士兵受到了激发鼓励,同时水势渐退又有徐晃相救,从而胜利。
答案 材料一强调曹魏结交了临近战区的孙权,瓦解了孙刘联盟,从而取得胜利;材料二则强调曹仁作为主帅意志坚定,士兵受到了激发鼓励,同时水势渐退又有徐晃相救,从而胜利。
表“财物”的文言词还有:
①币:财物,礼物。如:以珠玉为上币。
②货:财物。如:杀人越货。
③贿:财物。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④赂:财物。如:货赂不足以自赎。
⑤财:财物。如:暮而果大亡其财。
⑥资:资财。如:无受其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和敌人作战,对于毗连战区的邻国,应当用卑恭的言词和丰厚的财物来和它结交,引导它成为自己的盟援国。倘若作战中我方进攻敌人的正面,盟国牵制敌人的后面,就一定能把敌人打败。诚如兵法所说:“在多国交界的地方打仗,应当结交盟国作为后援。”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把魏将曹仁围困在樊城,曹魏派遣左将军于禁等人率军前往救援,恰逢汉水暴涨,关羽指挥水师迎战,俘获了于禁等步骑兵三万人,然后把他们押送到江陵。这时,汉献帝立都于许昌,曹操认为许昌距敌太近,想把首都迁往黄河以北,来躲避关羽的兵锋。司马懿却劝阻说:“于禁等人实为洪水所淹没,并不是作战不力所造成的失败,这对国家大局并没有什么损失。如果因此就轻率迁都,不仅是向敌人示弱,还会引起淮河、汉水流域的民众慌惧不安。孙权与刘备虽然结为盟友,实际上是外表亲近而内里疏忌。关羽如今得行其意,孙权必不高兴。可以告诉孙权,令他从背后牵制关羽,那么樊城之围就自然解除了。”曹操听从了司马懿的建议,派遣使者去东吴结交孙权。孙权于是派吕蒙率军西进袭占了公安和南郡,关羽果然放弃对樊城的围困而离开了。
材料二:
曹仁字子孝,是太祖的堂弟。河北平定后,曹仁又随太祖进攻壶关。太祖命令说:“攻下城池,将里面的人全部活埋。”围攻数月,没能拿下。曹仁对太祖说:“围攻城池要指出活门,用来给城里的人指出一条生路。您如今登出告示要将城里的人尽数活埋,他们当然要全力以赴,抵御您而保卫自己。而且壶关城城墙坚固,储粮又丰,如果我们强攻,伤亡肯定惨重,如果包围,又旷日持久。今日(您)屯兵在坚固的城墙之下,来攻击必死的敌人,这不是好办法啊!”太祖撤回了他的告示,壶关守将自动投降。因此记录曹仁前后的功劳,封他为都亭侯。
太祖征讨马超,任命曹仁兼摄安西将军,督率诸将在潼关抵御,在渭南击破了马超的军队。苏伯、田银反叛,太祖让曹仁兼摄骁骑将军之职,督领七军讨伐田银等人,大获全胜。又让曹仁兼摄征南将军之职,授予符节,驻扎在樊城,镇守荆州。侯音据宛反叛,劫走附近郡县的百姓数千人,曹仁带军攻破叛军,斩了侯音。回师樊城,于是被授予征南将军一职。关羽进攻樊城,当时汉水暴涨,于禁等人率领的七军营房都遭水淹,于禁向关羽投降。曹仁率数千名士兵据守樊城,城墙没有被水淹没的部分只有几板高了。关羽乘船攻城,围了好几层,城里与外断了音信,粮食所剩无几,援兵尚未赶到。曹仁激发鼓励将士,表示了誓死守城的决心,将士们被他的精神感动,都没有二心。徐晃带援兵赶到时,大水也渐渐消退了,徐晃从外围向关羽进攻,曹仁得以突围,关羽撤兵。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