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张PPT)
任务四 材料论证分析
明辨理据,理清脉络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红楼梦》
宿城一中 熊亚东
教学内容:
小试牛刀,技巧点拨
3
1
2
4
考情分析,把握高考方向
基本题型,命题猜想
必要知识储备
一、文本常见类型:
回归教材
单击此处添加标注
01
高考新风向:考教衔接复习,教材命题备考指南
教材 篇目 文体类型 重要考点早知道
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人物通讯 通讯的报道角度,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理解新闻的倾向性;
通过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观点;
阐述观点的方法;
直面现实,有的放矢的文体特点。
《反对党八股(节选)》 《拿来主义》 议论文 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论述的针对性、概括性及现实主义;
深入浅出、幽默犀利、生动活泼的论证语言。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文化随笔(文化评论) 个人经历、经验的叙述与立场、观点之间的关系;
两篇文章的作者在读书方面相通的地方。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高考新风向:考教衔接复习,教材命题备考指南
教材 篇目 文体类型 重要考点早知道
必修下册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经历》 《中国建筑的特征》 科技论文 理清科学发现的过程
体会融科学性、严谨性、文学性于一体的表达特点。
感受科学家的责任感和探索精神,领会想象和兴趣对于科学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意义。
《说“木叶”》 文学论文 把握基本观点 理解说理的层次与逻辑:
学习从材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加以解决的方法:
学以致用,赏析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文学鉴赏力。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演讲稿 严谨的结构,严密的逻辑;
体会演讲稿语言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从演讲的目的、场合和对象等方面把握演讲的针对性。
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辨识其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而正确的判断;
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辨识真实与虚假。
高考新风向:考教衔接复习,教材命题备考指南
教材 篇目 文体类型 重要考点早知道
选择性必修上册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演讲稿、政论文 大气磅礴的语言表达;
表示强调的词语、句式的表达效果。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回忆录 在历史与现实的观照中把握作品内涵
纪实性回忆录的文体特点。
《别了,不列颠尼亚》 消息 消息的文体特征;
用几个特定镜头展现重大历史时刻;
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生动的现场感和厚重的历史感。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通过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
“以言见人”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工作通讯(综合报道) 多角度、分层次的综合叙述方式;
将回顾与总结、记事与思考融为一体:
运用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观点和情感。
高考新风向:考教衔接复习,教材命题备考指南
教材 篇目 文体类型 重要考点早知道
选择性必修中册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社会科学类理论文章 文章的基本观点及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章论述时的针对性、辩证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联系社会历史背景,理解文章的写作意义;
文章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理解主要观点,梳理论述思路;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善用口语、成语及文言词语,善用修辞手法的写作特点,说理透彻而又通俗明白的表达效果。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文章的思想观点及其乘持的价值观;
文章在材料选择和运用上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
《人应当坚持正义》 ①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自己观点的方法;
从小事中挖掘深层意义的写作方法;
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包身工》 报告文学 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新闻性和文学性相统一的文体特点;
分析、体会细节描写;
背景材料的作用。
高考新风向:考教衔接复习,教材命题备考指南
教材 篇目 文体类型 重要考点早知道
选择性必修下册 《自然选择的证明》 《宇宙的边疆》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自然科学论文 理性、严谨的科学精神;
关键概念、逻辑思维;
自然科学论著的表述方式和语言特点(严密、准确,多用长句)
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学写论文提要、摘要。
一、把握论述类文本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1.论述类文本的常见种类
(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政论文谈论的是政治问题,因此政论文的国别色彩很浓。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2)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3)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
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或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
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
(4)书评,就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
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几部分。
书评采用叙述、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来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籍的特色等。
单击此处添加标注
二、近年考情分析
年份 卷别 选文 客观题 主观题
2024 新高考Ⅰ卷 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摘编自荣维木《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政论文、双文本) 1.筛选整合 2.理解分析 3.文外印证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6分)
新高考Ⅱ卷 摘编自布莱恩·弗洛卡《登月》,袁玮译;摘译自斯蒂芬·克拉克《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登上月球背面》,2015年9月22日,英国“当今天文学”网;摘编自吴伟仁《《月背征途〉推荐序》(科学、复合文本) 1.筛选整合 2.理解分析 3.论证分析 4.《《月背征途》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4分)
5.“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年份 卷别 选文 客观题 主观题
2023 新高考Ⅰ卷 后真相时代(论述、单文本) 1.筛选整合 2.理解分析 3.文外印证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
真相”。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 请根据文本概括。
新高考Ⅱ卷 社会调查 (论述、复合文本) 1.筛选整合 2.理解分析 3.论证分析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
“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 新高考Ⅰ卷 传统文化创新(论述、复合文本) 1.筛选整合 2.理解分析 3.文外印证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新高考Ⅱ卷 典籍外译 (论述、复合文本) 1.筛选整合 2.理解分析 3.分析评价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 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2021 新高考Ⅰ卷 诗画异质 (论述、复合文本) 1.筛选整合 2.理解分析 3.文外印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新高考Ⅱ卷 网络文明意识(论述、单文本) 1.筛选整合2.理解分析3.观点概括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试题信息 考点考题 卷别 选文 类型 筛选整合 归纳概括 论证分析 观点态度
2021 全国卷乙卷 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1134字) 学术文 √ √ √ √
新高考Ⅰ卷 钱钟书《读<拉奥孔>》(1847字) √ √ √ √
2021 2020 新高考卷Ⅱ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1150字) √ √ √ √
试题信息 考点考题 卷别 选文 类型 筛选整合 归纳概括 论证分析 观点态度
2020 全国卷Ⅰ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1095字) 政论文 √ √ √ √
全国卷Ⅱ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1115字) 学术文 √ √ √ √
全国卷Ⅲ 《谈谈〈古文观止〉》(1113字) √ √ √ √
试题信息 考点考题 卷别 选文 类型 筛选整合 归纳概括 论证分析 观点态度
2019 全国卷Ⅰ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1252字) 政论文 √ √ √ √
全国卷Ⅱ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1220字) 学术文 √ √ √ √
全国卷Ⅲ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1041字) √ √ √ √
试题信息 考点考题 卷别 选文 类型 筛选整合 归纳概括 论证分析 观点态度
2018 全国卷Ⅰ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002字) 学术文 √ √ √ √
全国卷Ⅱ 《“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980字) √ √ √ √
全国卷Ⅲ 《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1016字) √ √ √ √
通过近几年新高考命题来看,信息性阅读考查具有如下特点:
①形式上,有复合文本和单文本两种形式;文体上,有学术论著、读后感、论文、科普文等。
②题材丰富,如后真相时代、社会调查、传统文化、网络文明等,重视与教材的衔接。
③从题目及考查点分布来看,客观题题量和难度较为固定,主观题相对变化大一些,命题新颖,年年有突破。审题难度增加,“反套路”特点更突出。
(一)考情小结
1
(二)树立三个意识
整体意识:文章核心话题、摘编自、题目等
结构意识:看段首(末)句、过渡句/词
逻辑意识:语言组织之间逻辑关系
(三)高考论述类文本基本题型
第1题: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不正确的)
(信息比对、内容理解)
第2题: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不正确的)
(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第3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符合/不符合;正确/不正确)
(推断题——某一个观点在原文中找不到需要用原文的观点去印证,推论。)
(应用题——某一个观点在选项中可以使用的论据等。)
(图表题——根据图文判断选项说法是否正确。)
(三)高考论述类文本基本题型
第4题:信息概括筛选。
(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效果等基础知识的概括总结;语言文字应用与材料文本结合进行考查。)
第5题:观点材料比较。
信息的迁移运用、特殊文体分析。
单击此处添加标注
三、知识储备技巧点拨
(一)知识储备
论证方式
论证结构
论证要素
论证方法
错误类型
三种关系
①论证方式
立论——确立自己观点的文章。如《劝学》
01
驳论——反驳别人观点的文章。如《反对党八股》
02
驳立结合——先驳后立/先立后驳,如《拿来主义》
03
示例:《拿来主义》(驳立结合)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②论证结构
总分结构(总分结构设错点:顺序是否正确)
并列结构:方面/角度/维度/横向论述(维度:思维的角度)【并列结构设错点——维度容易有缺失/顺序是否正确(可通过快速阅读查找问题)】
如:(2020.4合肥二模)2TB:全文侧重释神思和想象之融,论证的三个维度分别是直觉思维、虚构和情感特征。
三.递进结构:纵向
四.对照式
【2020合肥二模】神思与想象是分属于中西文学理论的两个不同范畴。二者的义理和内涵之隔表现在许多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两个方面。神思的心理特征是虚静,想象的心理特征是记忆;神思的思维特征是超越时空,想象的思维特征是化解、综合。
然而,神思与想象也有融合、融通的地方。无论如何,神思和想象在中西方各自的语境中都是直觉思维,赞美神思或想象,就是赞美直觉,肯定直觉在文学艺术创作和审美中的重大意义。这是神思和想象之融的一个重要体现。
神思与想象之融的另一个方面是,它们都是虚构。中西文学理论分别肯定了神思或想象的虚构性。陆机说:“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文赋》)神思的开展是“离方遁圆”的,即离开事物本身去描述这个事物。这个物象是方的,作家不要直接说它是方的,应该离开它的方的形状去说它是方的。同样,那个物象是圆的,也不要直接说它是圆的,应该离开它的圆的形状去说它是圆的。这就是离形得似,也就是陆机所说的“穷形尽相”。刘勰也说:“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文心雕龙 神思》)所谓“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就是虚构,通过作家的虚构,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有形。文学艺术形象和意象的创造都是"刻镂无形”的结果“离方遁圆”“到镂无形”能够创造出无数艺术形象、艺术意象,保证文学艺术创作生生不息。
西方对想象的认识一直纠缠着幻想的问题。幻想就是虚构。究竟幻想和想象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西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黑格尔强调,“不要把想象和纯然被动的幻想混为一事”。即幻想和想象可能是一回事,可能不是一回事,不是一回事的是“纯然被动的幻想”,那种幻想不具有创造性,而想象则具有创造性。克罗齐则不同,他似乎认为幻想是高于想象的,“幻想是创造者,而想象则不是”。无论想象是幻想也好,不是幻想也好,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它们都是超越现实的加工创造,且不管它们对现实的改造是剪裁现实本身、添油加醋,或依据现实的逻辑凭虚构象,都带有虚构的成分,对文学艺术创作的作用都非同小可。
神思和想象之融还表现在情感特征方面,这在中西文学理论中的认识是非常明确的。这是因为,无论中西,文学艺术本身都是情感的产物,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表达情感。借助于情感展示人类的生存智慧,传播人文精神。无论神思还是想象都有强烈的情感参与,否则,神思和想象都会失去它们的创造价值。因此,中国古代言说神思的发生,强调“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 神思》)。在神思的状态下,作家、艺术家以情感观照万物,如此一来,万物才灵动感人,最终实现心物交融。想象也大抵如此。想象之中有强烈的情感奔突,为此,才有浪漫主义诗学对想象义理的深化。康德说,想象力通过一个给予的表象而无意中被置于与知性相一致之中,并由此而唤起了愉快的情感。
由此可见,神思与想象之融在情感上达成一致。这是中西共同的文心。
(摘编自李健《“神思”与“想象”的隔和融》)
递进式
文本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并不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后文的论证是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递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
③论证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论点易错点】
开篇提出论点/论题
例子:全国卷1第2题C 项
(《创新设计》p5)
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C项正确
1
区别:论点和论题
论点——判断句(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论题——提问题(有关论证的命题)
论点——位置灵活(标题,开头,中间,结尾)
论题——位置相对固定(标题或第一段)
论据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论证:就是一个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
【论据的设错点】
论点和论据脱节
列举了某一例证是为了证明哪个观点。
连续使用某个例子是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
④论证方法
例证法 引证法
对比法 喻证法
类比法 归纳法
演绎法 归谬法
例证法/引证法的设错点
无中生有(本文使用了举例论证法和引用论证法——实际并未使用)
把例证和引证混淆
对比论证法的设错点
无中生有
01
正面与反面颠倒混淆
02
【典例】(2020·福建龙岩期中联考)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元素,对人类文明给予具有历史高度的引领,同样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100年前,罗素曾说过:“如果中国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把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文明,那么,中国对世界尽了最恰当的义务,给了人类全新的希望。”这些话仍然给人启迪。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处的得失,而应将自己的复兴同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使自我发展和人类进步相互促进。
【错项分析】D.文章引用罗素100多年前的话,提到当时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人自豪的文明,正面论证了复兴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应具有引领作用。
【错项分析】D.文章引用罗素100多年前的话,提到当时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人自豪的文明,正面论证了复兴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应具有引领作用。
(2020年河北张家口阶段检测)论及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路径,还需要深入地解读并提炼出中国文学传统创造性转化的内在逻辑与深层机制。长期以来,无论是中西文化还是中西文学研究,学界一直盛行两种理论路径:一种是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为本体或本位,在此基础上借鉴或吸纳西方现代文化与文学的有益资源;另一种是主张以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和文学为本体或本位,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有益养分,而就在这两种理论路径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第三条融合路径。
【错项分析】A.第一段先阐述其他两种理论路径,再提出本文观点,运用对比分析,有破有立。
【错项分析】
A.第一段先阐述其他两种理论路径,再提出本文观点,运用对比分析,有破有立。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设错点
把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混淆
比喻论证: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而理相同。
类相异:才能作比喻;
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
“大宅子”
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废物”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类比论证: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相同特点”:两者是同一类型的事物,这是前提
“比较类推”:这是根本标志,没有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已知事物”:是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小试牛刀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还都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培根《论求知》)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还都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类比论证)
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读书像是修剪移栽。一个没有目标没有重点盲目读书的人,最终只能成为书的奴隶。
(培根《论读书》)
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读书像是修剪移栽。一个没有目标没有重点盲目读书的人,最终只能成为书的奴隶。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法/演绎论证法
归纳论证法:由特殊(个例)——一般
演绎论证法:由一般——特殊(个例)
推论特点
【关系】互逆
归纳论证法
如果用数学语言表述:
S1=P
S2=P
S3=P
S4=P
S5=P
归纳论证要保证结论正确必须做到:
2
1
保证每个个例是正确的。
穷尽所有可能。
逻辑
演绎论证
三段式: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1
例如:
大前提:应该立法保护珍惜野生动物。
小前提:大熊猫是珍惜野生动物
结论:应该立法保护大熊猫。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恰到好处”。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歌唱时,情真而又能自持。工人炼钢要注意火候,做政治工作要掌握分寸。一句话,“过”与“不及”都不好。
杨述
《恰到好处》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恰到好处”。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歌唱时,情真而又能自持。工人炼钢要注意火候,做政治工作要掌握分寸。一句话,“过”与“不及”都不好。
(归纳论证)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演绎论证)
【典题】2020届百强名校“领军考试”4月试卷
植物生长先慢后快。竹子熬了四年,仅仅长了3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六周就长到了15米;由于节节长高,高大挺拔,被誉为品格高尚。荷花开了29天,只能开到池塘的一半,但是在第30天的时候,就会一夜之间开满池塘;荷花出淤泥离水面,美丽馥郁。
请结合材料内容,运用不同的推理方法,写出两个正确的逻辑推理的句子。
(1)
(2)
【答案】
①竹子生长先慢后快, 荷花生长先慢后快, 可见植物生长都是先慢后快。
②植物生长都是先慢后快的, 竹子、 荷花是植物, 所以竹子、 荷花生长也是先慢后快的。
③竹子生长开始缓慢, 节节长高, 后来高大挺拔, 荷花生长也是开始缓慢, 出淤泥离水面, 后来美丽馥郁, 既然竹子誉作品格高尚,荷花也应誉作品格高尚。
归谬法
为了证明某观点是错误的
先假设它是正确的
再由此推出一个荒谬的结论
从而证明此观点为错误的
不长头发的人都是最聪明的人。
不长头发的人都是最聪明的人。
那么这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就是寺庙里的和尚。不长头发的人都是最聪明的人。
不长头发的人不都是最聪明的人。
藏书最多的人都是知识最渊博的人。
论述类文本错误类型
曲解文意 以偏概全
混淆世态 因果混乱
混淆是非 偷换概念
无中生有 武断绝对
(2020·山西吕梁阶段性测试)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没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错项分析】B.人工智能缺乏生命体验,终究就无法创作出优美的、有冲击力的文艺作品。
(2020·河南信阳调研考试)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错项分析】B.我国古代祠堂容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2020·黑龙江鹤岗一中模拟考试)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错项分析】A.在规范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方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着比西方文明更重要的作用。
(2020·四川资阳诊断性考试)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更是表现在如何处理人的精神家园上。与其它文化将人的精神家园重心设置在彼岸世界不同,中国文化则是把人的精神家园放在此岸世界,认为只要努力,在现实世界中就可以实现精神圆满。
【错项分析】 B.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人的精神圆满,因为人的精神家园是放在“此岸世界”的。
(2020·黑龙江哈尔滨市联考)动画人物太过沉重,动辄拯救地球、拯救人类,无所不能,人物身上往往集合了所有人的品格,附加的东西过多,缺乏个性塑造,缺乏想象力,成人观众看得都喘不过气,何况小观众 ……西游记》的成功也是因为师兄四人鲜明的性格特征差异,孙悟空虽能上天入地,却抵不过师傅唐僧的一句咒语,师徒四人皆优缺点共存,不是完人和超人。
【错项分析】 B. 动画人物具有所有人的品格,无所不能,如孙悟空往往能够得到观众的喜爱。
(2020·山东日照重点中学联考)今天,厚植明德就是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不断完善它,使之真正成为当代中国人民之魂,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代明德。以明德培根铸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学者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担当。学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构建者、阐释者,也承担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和涵化人心之责。新时代的学者要担当起这一神圣使命,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应有贡献。
【错项分析】 B.以明德培根铸魂,是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学者担负的责任要比普通人重要得多。
(2020·四川绵阳第一次诊断性考试)从作品思想内涵来看,早期生态文学创作者往往直接指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以此呼吁人们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在近年涌现的生态文学作品中,作家更多地把生态保护话题放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不断深化,作家写作姿态更加理性。
【错项分析】 B. 作家将生态保护和社会现实相联系,并避免呼吁式写作,其作品内涵才能趋于理性。
(2020·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联考)说起来,把自己看作是流转之物,其实并不悲哀。把人生视作流转,是中国诗中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感情,汉魏六朝诗中的悲哀,大都是由此产生的。不过,说起来,抑制悲哀的宋人的情况却不是这样。流转并不是仅仅作为可悲的现象被意识到的。也许,人生中真正的大欢乐是没有的,但是,小欢小乐则在人生的各个部分都有。仿佛使人感到,人生就是在小欢小乐上的流转。
【错项分析】 D.只有宋人把自己作为流转的世界中的一物加以审视,并能意识到流转人生中的小欢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