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学写文学评论
真题回顾
2023年新高考1卷现代文阅读
陈村的小说《给儿子》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真题回顾
甲组答案示例:“未来·回忆·成长”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河流”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真题回顾
单元测试示范卷
5.如果以"民族的怒吼"为题给光未然的《黄河颂》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①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诗人成为感知时代的先锋,作品吹响了团结抗战的时代号角。
②以黄河为意象易引发中华儿女的共情共鸣。
③这首诗是诗人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融合的艺术呈现。
概念
文学短评属于文学评论。文学短评是指对各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作品、文学理论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议论性文章。
文学短评虽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须是一篇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论据充分的文章。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也有人称它为鉴赏短文。
文学:评论对象是文学作品
短:篇幅不长,切入点小
评:分析、议论、评价
辨析文学短评与读后感
评:属于评论体,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
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
写作误区
1.重“感”
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写自己的感想、体会,主观情感色彩鲜明,倾向读后感。
2.无评
只对原词句作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
3.错评
曲解作品,对作品内容理解有误。
4.浅评
只抓住表面的印象,浅表性地进行评论。
5.散评
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都只是泛泛而谈,全文观点不够鲜明。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无评——只对原句简单翻译,没有观点,没有评论
文段一
一首《归园田居》让我思绪万千,依稀看到一位老者踏着田陌缓缓而归,衣袂飞扬,两鬓繁霜,在官场沉浮蹉跎了半生,终于顺从了本性归问内心所向的草木丘山。开荒南野,方宅十亩,草屋八九,生活简朴清贫,却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安宁。陶洲明就是那个人命危浅的时代里一只暮月的倦鸟,一尾孤独的游鱼一棵高做的青松,他勇敢地归于田园找到了灵魂的归宿。而我们呢?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浮华喧器的时代里,在这样人潮涌动的快节奏都市中,我们在其中挣扎着流浪,又到何处寻得灵魂的归宿呢?
重“感”—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写自己的感想、体会,主观色彩较鲜明
文段二
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写作文学短评,大致有“阅读一定题一评论一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贵透。
方法:
1.“阅读”须细
写作文学短评之前,一定要细读作品,先进入而置身于作品之中,读懂作品;然后又要跳出作品,远而观之,客观、超然地评价作品。
方法指津
2.“定题”宜小 ——定题小巧,选准角度
写文学短评,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评论作家作品,可以评析思想内容的某个方面,可以评析艺术技巧上的某一特点,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全面的评析。从实际考虑,不要写全面性的评论,而是精心选择论述范围较小的一个方面,集中笔墨,深入挖掘。
如评论本单元的诗词,围绕“酒”这一意象,紧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举酒欲饮无管弦”“添酒回灯重开宴”“血色罗裙翻酒污”“往往取酒还独倾”“人生如梦,一尊还醉江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等名句,评析其渲染气氛、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结构作品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收到切口小、开掘深的效果。
2.“定题”宜小——定题小巧,选准角度
文学短评写作的角度与内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主题思想、主要情感、形象、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艺术风格……
①主题思想和主要情感
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②分析作品的形象
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③评价作品的手法
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
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
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等;
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④评价作品的构思技巧
写作思路: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
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时间、空间为线索等;
层次结构:如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分一分;
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
⑤鉴赏作品的语言
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3.“评论”贵透
文学短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评的结构要小巧而完整。
一般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模式。
①“总”就是开头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总的内容概述出来。②“分”就是对照作品深入地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对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
③“总”就是结尾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注意:
写文学短评,还要做到“叙”和“议”的有机结合。
叙述
议论
+
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
“议”包括分析和评价,分析作品思想内容、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评价其优劣得失。
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
样例赏析
人易安,国难安。——《声声慢》文学短评(节选)
她思夫,“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个“淡”字表明了内心无限的愁苦,连浓酒都只觉味淡,甚至抵挡不住秋日晚风的来势。
叙
评
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整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蜻蜓点水﹣﹣浅评(只抓住表面的印象,浅表性地进行评论),缺乏有针对性的叙(对作品内容的概括、复述、介绍或摘录引用)。
文段三
《念奴娇.赤壁怀古》由眼前景到思故人,最后抒发自己的感情,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词分上下两阙,上阙从眼前赤壁雄奇的江景,联想起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侧重抒情。开头从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入笔,用“浪淘尽”把永远奔腾的江水与已经消失了的“千古风流人物”联系起来。“故垒”两句,从泛写怀古转入具体内容,初点题旨。“江山如画”两句,总结上阙,带起下阙。下阙,词人借描写和赞美周瑜及其功业,并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遥想公瑾当年”六句,描写周瑜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苏轼借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的怨恨之情,全词婉约。
文段四
曲解作品﹣﹣错评。上阙侧重于写景而非侧重于抒情,词中的确有抒发有志报国却壮怀难酬的感慨,但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而且,此词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体现了豪放的风格。
《声声慢》最大的成功,在于叠字的巧用。篇首三句十四个字,连用叠字,实分三层,由浅而深,含意深刻,韵味十足。“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侧重写行为,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冷冷清清”侧重写状态,是闺房独处清冷环境的描写,又是她抑郁寂寞的心态描写。“凄凄惨惨戚戚”着重描绘内心感觉,是悲凉心境的形象化描写。叠字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丰富了语言的含意,突出强调词人的悲愁。
文段五
陶渊明善用白描和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并注意意象的整体把握和构图的和谐统一,因而能够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高远意境。如《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以下八句是写景。前四句写近景,后四句写远景:近景用“桃李”略加点染,便使整个景色跃然纸上,灵动起来;远景乃一幅静态画面,用“狗吠”“鸡鸣”点缀,使整个画面充溢勃勃生机。而从全诗看,田园景象如此幽静而美好,与“尘网”般的世俗、“樊笼”般的官场形成鲜明对照,表现了“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复得返自然”后的喜悦。
梁启超说:“《归园田居》只是把他的实感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这个评论可谓一语中的。陶诗的许多写景名篇都具有类似特点,表现了诗人的非凡功力。
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然后就其诗的"善用白描"这一特点,写一则文学短评,300字左右。
从“意象”中探悲情
《登高》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唐朝最经典的七言律诗之一,其中一大原因便是诗人能巧妙地选择意象。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作者用了六个意象来营造凄凉的氛围,表达诗人的哀伤情感。如“猿啸哀”、“鸟飞回”,诗人摘取猿鸟的意象,听感上是怪异、悲哀的,视觉上是孤寂、冷落的。这与作者此时的身世非常匹配:老病缠身、与家人分隔,登高而不见亲友,欲喜却心生忧愁。境遇不同,眼前能看到的便和常人不同了。诗中的所见所闻,都暗含着诗人所感。
作者登高选取哀伤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忧愁,情与景和谐统一,营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能深深感染读者。
文段五
1.浅评《声声慢》
2.一曲声声慢,愁情寄余生——《声声慢》的情感评析
3.《梧桐》
4.看似寻常最奇崛——李清照《声声慢》叠词妙用
5.斯人憔悴——李清照《声声慢》短评
6.声声慢.秋声
7.论《声声慢》中的情与景
8.情感真挚,意境婉约,技艺精湛——李清照《声声慢》文本解读
9.生命特质,生命表达——《登高》与《声声慢》比较鉴赏
10.处处秋声诉秋心
以下关于《声声慢》短评的标题,你更喜欢那些?
1.主标题+副标题
2.有评价角度的关键词
3.语言要文艺,有整饬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