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拔尖测评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姓名: 得分:
一、书写。 (5分)
1.卷面整洁、字迹清晰。(3分)
2.请你用硬笔书写楷书,做到行款整齐,力求美观。(2分)
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二、读语段,完成练习。(12分)
当稚嫩的心灵已变得成熟,当娇小的幼苗已长成小树,我们在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变了许多,也忘了许多,但那些充满童趣的事情依然铭记在心:陪着小伙伴一起去追hú( )蝶、逮 mà zha( )、斗蛐蛐儿,跟着父母去采
sāng( )叶、chú( )草、chǎn( )地,约好朋友四处闲 guàng( )……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字词。(6分)
2.下面是“当”字在字典中的解释,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在“我当这幅画是老师画的呢,原来是你的大作呀”这句话中,“当”的读音是 ,意 思是 。
(2)在“教育专家指出,当家长的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这句话中,“当”的读音是 ,意思是 。
(3)在“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中,“当”的读音是 ,意思是 。
三、选择题。(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旖旎(yǐ ní) 无垠(yín) 徘徊(pái huái) B. 篝火(gōu) 燕园(yān) 瑞雪(ruì)
C. 澄澈(dèng) 顷刻(qǐng) 萌动(méng) D. 浩渺(miáo) 点缀(zhuì) 巍峨(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袁隆平、屠呦呦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在国际上颇负盛名。
B.宇宙无边无垠,许多科学家在夜以继日地探索它的奥秘。
C.中华民族有许多有气节的英雄,他们顶天立地,宁死也不肯低头折节。
D.弟弟皱着眉头,恍然大悟地看着我,想从我口中得到这道题的答案。
3.下列句子中,意思有变化的一项是 ( )
A.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我多么想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B.燕园胜地朗润园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燕园胜地朗润园怎么能说是赏月胜地呢
C.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哪个人不爱自己故乡的月亮呢
D.这些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些大月亮,如何能比得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呢
4.你想给母亲发一条信息,下列诗句中,能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的一项是 ( )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C.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假如你所在的班级将开展“走进父母的童年时光”主题活动,让你来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你会对他们提哪些问题呢(要和童年有关) 下面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
A.你们小时候有和别人分享过秘密吗 B.你们小时候最爱吃哪些零食
C.你们小时候一般会玩哪些游戏 D.你们长大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吗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月是故乡明》中,从“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B.读《祖父的园子》时,从“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太阳也不知道”这段话中,能感受到“我”在园子里时,身心是自由的、愉悦的,园子中的一切也都是自由的。
C.《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通过描写夏季村庄繁忙的景象、人们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和孩子们在桑阴处学习种瓜的场面,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和儿童的喜爱之情。
D.《梅花魂》中“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这里外祖父“眼含泪水”是因为外祖父不舍得“我”和母亲。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4分)
1.照样子,把下面的情景补充完整。(2分)
例:屋子里静极了,静得仿佛能听见自己的心跳,静得仿佛能听到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静得仿佛空气都凝固了一样。
这道菜辣极了,
2.先体会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再照样子写句子。(2分)
这些年,我品尝过各种各样的美食,但无论什么样的山珍海味,都比不上妈妈做的家常小菜。
五、采访诗人,重拾童年趣事。(6分)
童年书香 感悟成长
六、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16分)
萧红和《呼兰河传》
[材料一] 出 生
1911年,黑龙江省呼兰县(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户张姓地主家里降生了一个女婴,取名张秀环。做了一辈子私塾先生的外祖父也许是觉得这个名字不够好,为她改名“张迺(nǎi)莹”。多年后,她以“萧红”为笔名发表作品。而这个名字,伴随她在文坛崭露头角、大放异彩,她成为人们口中“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材料二] 童年时光
走进青砖青瓦、满族风情浓郁的萧红故居,托腮而坐的萧红雕像映入眼帘。雕像表情平静,对未来充满憧憬。这座建于20世纪初的清末传统八旗式宅院,承载着“民国才女”萧红关于童年和故乡的温暖记忆。
一年有四个月飘着白雪的呼兰县城,生活本是重复而单调的。但在萧红的记忆中,呼兰小城的一年四季却是热闹的、快活的:既有大泥坑、染缸房和扎彩铺,又有放河灯和野台子戏。其中最美好的部分,都与家里的后园有关。
从3岁开始,萧红就跟随祖父在后园中玩耍。据她自己回忆:“我会走了,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能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园里,于是我也在后园里。”
母亲早逝,父亲严厉而冷漠,在缺少父母之爱的童年时光里,祖父几乎是萧红精神世界里唯一的依靠。
每天清晨一醒来,她就在床上学舌似的念祖父口投的唐诗,白天则缠着祖父讲那些听了无数遍却总也听不厌的故事。这些都不经意间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1920年夏天,萧红被送入龙王庙小学就读。由于祖父教过她《千家诗》,所以除了绘画,萧红最喜欢的便是诗词。从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到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每一个字句都令萧红痴迷不已。走出祖父的园子,一片广阔的天地自此在她面前缓缓展开。
[材料三] 流浪之旅
成年后的萧红由于屡屡“违抗”父亲的意愿,所以最后与家庭决裂,离开故乡,走上了“哈尔滨—北平—青岛—上海—武汉—临汾—重庆—香港”的流浪之旅。
1932年,萧红在哈尔滨结识了萧军。在他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了文学创作。1933年,她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从此踏上了繁花似锦的文学旅途。
1934年,萧红与萧军前往上海,他们的文学才情得到了鲁迅先生的赏识。1935年,她以“萧红”为笔名写作的小说《生死场》在上海出版。这部小说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令萧红一举成名。
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国深处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此时的萧红生活困顿,疾病缠身。不过,她依然勤奋创作。这期间,萧红也辗转了好几个城市生活。1938年秋天,萧红为躲避日军的炮火,来到了重庆。1939年底,日本侵略军开始了对重庆的狂轰滥炸。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国民党特务经常到萧红的家里去纠缠。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与特务的纠缠,1940年春天,萧红便应友人之邀前往香港了。
长期的颠沛流离,使萧红饱受折磨,身体每况愈下。客居香港,加上疾病的困扰,萧红愈发思念家乡,愈发怀念儿时与祖父一起在后园中度过的幸福、无忧的时光。于是,她将这种无处宣泄的情感倾注笔端,开始创作《呼兰河传》。她以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描写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而每当回忆起慈祥的祖父那一双笑盈盈的眼睛和他那温柔的话语,回忆起自己的娇憨和祖父的疼爱时,她便能从中获得短暂的温暖。
1942年,在香港一个小小的临时医务站里,萧红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在31年的短暂的人生中,这位“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用文字在生命的天空中给世界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痕迹。 (以上材料根据相关内容编写)
1.根据材料的描述,完成下面关于萧红人生事件的时间轴。(6分)
2.萧红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呼兰的一户地主家,原名 ,后改名 。她一举成名时的笔名是 。她的代表作有《 》《 》《 》。(3分)
3.阅读材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因为祖父教过她《千家诗》,所以萧红从小最喜欢的是古诗词。
B.成年后的萧红与父亲和家庭决裂,离开故乡呼兰,走上了流浪之旅。
C.萧红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是受到萧军的影响,他们的文学才情得到了鲁迅先生的赏识。
D.《生死场》是她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写作的小说,令萧红一举成名。
4.为什么萧红会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2分)
5.有人说,“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精神家园,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说明理由。(3分)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5分)
老家的月亮
刘世河
①最早对月亮的记忆,是奶奶给我的。“月娘娘,亮堂堂……”儿时,许多个晚上奶奶就是哼着这支歌谣哄我入梦的。往往我并无睡意,就缠着奶奶讲故事。
②奶奶说,这月亮原是王母娘娘梳妆时不小心失手碰掉的一面银镜,它顺势滑下天庭,滚呀滚呀,后来就悬在半空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宫殿。可是馋嘴的“天狗”以为它是一张香喷喷的大饼,就纷纷扑过来撕咬(后来才知道是月食),天便会一点点地暗下来。乡亲们就赶紧跑出家门,拼命地敲锣、敲铁盆、敲锅盖,还有敲犁铧的,大家边敲边扯着嗓子朝天上大喊,目的是快点把可恶的“天狗”赶跑。
③ 这情景在我10岁那年的秋天终于得以证实了一回,我目睹了乡亲们不约而同地跑到大街上,那场面颇为壮观。不一会儿,“天狗”果真被吓跑了,月亮又露出了它圆圆的笑脸。这时候,乡亲们并不着急回家,而是聚在那里欢呼雀跃,于是幸福的热浪满大街流淌……
④ 对那面“银镜”从敬畏到感觉美好是从12岁那年跟着父亲在田里守秋过夜后开始的。那也是迄今为止我记忆中见到的最清澈的月亮了。白露一过,地里的玉米、花生、红薯便都相继熟了。担心劳作半年的成果被賊人惦记上,父亲便领了我在田里彻夜守秋。秋日的风,丝绸一样裹挟着夜的滋润和薄凉在田野上滑行。那晚的月亮格外明朗、清澈,圆圆的、大大的,毫不吝啬地把如水的月光波洒下来,漫过田野,漫过窝棚,漫过父亲的身影……
⑤就因为这个画面,我一度想去学绘画,好亲手画一幅大大的油画,让那份美好永远定格。尽管终是没能如愿,但那幅油画却早已涂在了我的心里,而且直到今天,呼啦啦三十多年过去,也从未褪色。
⑥18岁那年,征兵的消息一公布,我便赶紧报了名。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家乡的月亮点亮了我的梦想。只是在千里之外的军营里再抬头望月时,终于明白,这外边的月亮的确与老家的月亮有所不同。
⑦我当兵的地方是在鸭绿江畔的丹东,顺着江岸,我有幸见识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阔;也领略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盛景;后来转业到济南,在大明湖边,千佛山上,都分别细赏过那轮皎月,尤其天上的那轮月亮和湖里的那轮月亮相映成趣,煞是美轮美奂;再后来定居青岛,诸如崂山看月、海滩赏月等,也体会了一把古人“山高月小”以及“海上生明月”的那种情怀,也有片刻的沉醉与惬意。可是,这些都比不过我心里的那幅“油画”,因为,越是看到它们,就越发地想那轮老家的月亮,很想,很想!虽然我也懂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道理,但还是坚定地以为同一轮月亮在老家看,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
⑧人人都有一个老家,所以人人也都有一轮老家的月亮,想老家时,也就想这轮老家的月亮,年龄越大,离家越远,就越想。老家的月亮,是游子心里头最柔软的惆怅。
(选自《山东青年》,有删改)
1.本文围绕月亮记叙了哪些事件 根据文章内容梳理并填写表格。(4分)
时 间 事 件 情感(或:印象)
10岁那年 (1) 幸福、快乐
(2) “我”和父亲在月夜里彻夜守秋 (3)
18岁那年 (4) 雄阔、盛景
2.短文第②自然段主要写的是奶奶讲的“天狗食月”的故事,故事中,乡亲们是怎么赶“天狗”的 用“ ”画出来。从乡亲们赶天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4分)
3.文章第⑦自然段引用了许多诗句,其中,“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句诗的意思是 。下列对文中引用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月涌大江流”“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描写月色之壮阔,这是丹东之月。
B.引用诗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让人感受到不同地方的月色之美。
C.从诗句的描写中可见,不论是古时之月还是他乡之月,都没有老家的月亮美丽。
D.作者借这些诗句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月是故乡明。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你对文章结尾“老家的月亮,是游子心里头最柔软的惆怅”这句话的理解。(4分)
八、习作。(30分)
一路成长,一路陪伴,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陪伴。父母、老师、同学的陪伴给你温暖和力量;玩具、宠物、书籍的陪伴给你快乐和自由······同学们,你的成长之路上,谁的陪伴让你印象最深刻 请围绕“陪伴”这一主题写一写。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把过程写清楚;③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⑤书写工整,不少于450字。
第一单元拔尖测评
一、 1.略
一、 2.略
二、1.蝴 蚂蚱 桑 锄 铲 逛
2.(1) dàng 当作
(2) dāng 充当,担任
(3) dāng 掌管,主持
三、1.答案 B 2.答案 D 3.答案B4.答案 A 5.答案 D6.答案 D
四、1.示例:辣得爸爸直喝水,辣得妈妈眼泪都流出来了,辣得我说不出话来。
四、2.示例一:商场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围巾,但不管它们有多漂亮,都不如妈妈给我织的这条。 示例二:我见过许多国外的名胜古迹,但在我心中,那些都比不上象征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精神的万里长城。
五、童孙未解供耕织 稚子金盆脱晓冰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六、答案1.(1)1920年
(2)1933年
(3)发表《生死场》
(4)来到重庆
(5)1940年
(6)1942年
2.张秀环 张迺莹 萧红 弃儿
生死场 呼兰河传
3. A
4.1935年,她以"萧红"为笔名写作的小说《生死场》在上海出版,引起了巨大轰动,令她一举成名。
5.示例:同意。阅读材料可知,从3岁开始,萧红就跟随祖父在园子里玩耍,这里是自由的、快乐的、温情的、幸福的。客居香港时,萧红以这段童年经历为线索,写下了《呼兰河传》,回忆祖父带给她的爱和温暖,园子成为她一生精神栖息的家园。
七、答案1.(1)"我"目睹乡亲们赶"天狗"
(2)12岁那年
(3)美好、喜悦
(4)"我"在军营里赏月
2.乡亲们就赶紧跑出家门,拼命地敲锣、敲铁盆、敲锅盖,还有敲犁铧的,大家边敲边扯着嗓子朝天上大喊 乡亲们对"天狗"的厌恶,驱赶"天狗"时的焦急,侧面说明了乡亲们对月亮的喜爱
3.同赏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C
4."老家的月亮"已经不再单指月亮本身,它代表了家乡的人、事、景,"柔软"是指奶奶给"我"讲的关于月亮的故事,是乡亲们观看月食时纯粹的快乐,是指"我"和父亲彻夜守秋时欣赏到的皎洁月色等这些温情的回忆,这些都是作者心中最柔软的:"惆怅"表达的是身居异乡时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老家的月亮寄寓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及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八、本题为自命题作文。回想成长过程中,哪些时刻你感受到了深刻的陪伴。比如父母在你生病时的照顾,老师在你困惑时的指导,朋友在你失落时的陪伴等。或是一本影响深远的书籍、一个爱不释手的玩具、一只活泼的宠物,陪你度过的快乐时光。开头可以用生动的语言直接关联到文章主题,然后选择具体的事件或场景来展现陪伴的力量。其间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文章生动有趣,还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结尾可以表达对陪伴你的人或物的感激之情,也可以是一个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