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西丰城中学2023届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江西丰城中学2023届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4 11:34:36

文档简介

江西丰城中学2023届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佩洛西作为美国政治人物,①地窜访中国台湾地区,这一行径是对中国主权的亵渎,中国人民对此行径表示强烈愤慨。面对国家统一的民族大义,中国人民有吓不倒、压不垮的志气,更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任何人、任何势力、任何国家在台湾问题上挑衅滋事,都将自食其果,受到中国政府的严厉制②(cái)
1.文中加粗字“亵”的读音正确的是(  )
A.xiè B.xiē C.zhí D.zhì
2.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
A.载 B.栽 C.裁 D.踩
3.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
A.自惭形秽 B.一意孤行 C.扭怩作态 D.断章取义
4.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有压不垮、吓不倒的志气,更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
B.中国人民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更有吓不倒、压不垮的志气。
C.中国人民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能力,更有吓不倒、压不垮的志气。
D.中国人民有吓不倒、压不垮的志气,更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能力。
【答案】1.A
2.C
3.B
4.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1.本题考查字音。“亵渎”的“亵”读作“xiè”。
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字形。“制(cái)”的“cái”写作“裁”。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词语使用。“自惭形秽”指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一意孤行”指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忸怩作态”形容不自然,不大方,含羞做作的样子。“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只根据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结合语境分析,此处是说佩洛西作为美国政治人物不听劝告,固执地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应选填“一意孤行”。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能力”。
故答案为:D
(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赣江竹枝词①
[清]杨万立②
八境台③前春水生,涌金门④外万舟横。
江楼矗矗斜阳里,十里轻风打缆声。
三月储潭⑤水似银,乱鸦飞处落帆频。
危滩十八⑥前头近,伐鼓摐⑦金赛水神。
[注释]①竹枝词:源于民歌,后有许多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之精华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②杨万立: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此诗原载于《赣州府志》。③八境台:坐落在赣州市北八境公园内,章江和贡江在这里汇合。④涌金门:章江与贡江交汇处不远,原为码头。⑤储潭:位于赣县,赣江流经储江,潭水清澈如镜。⑥十八滩:赣州至万安县间有一十八滩,每个滩礁石星罗棋布,许多滩水流湍急。⑦摐:chuāng,敲击;撞击。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写春天来了,八境台前水慢慢涨起来了,涌金门外有许多商船来来往往,非常热闹。
B.三、四句诗歌都是从视觉角度写夕阳西下,江楼矗立在水边的美丽景象。
C.第五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储潭水在春天清澈明亮,惹人喜爱。
D.最后一句中“伐鼓摐金”四个字仿佛让我们听到当时的人们在激流中奋勇前进的景象。
6.涌金门自宋以来一直是赣州最繁华的码头之一。赣州发往北边的货物可以从章江、贡江的任意码头出发。而从北边过来的客与物,在溯赣江而上行了数日,又经十八滩惊险之后,往往是选择在这第一码头涌金门上岸。所以,涌金门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交易旺盛。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诗歌是怎样体现涌金门的繁华的。
【答案】5.B
6.诗中第二句中“万舟横”写出了涌金门外泊船无数,“十里轻风打缆声”一句中的“十里”说明停船之水路长,“乱鸦飞处落帆频”中一个“频”字也说明船帆多,这些都表现了涌金门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交易旺盛。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5.ACD.正确。
B.有误,第三句“江楼矗矗斜阳里”是作者看到景象,是视角;第四句“十里轻风打缆声”是听到风吹缆绳的声音,是听觉。因此本项中“三、四句诗歌都是从视觉角度写”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诗句写法的分析。本诗描写了涌金门外商贾如云、货物交易繁忙的景象,主要是通过对货船的描写来体现的。涌金门自宋以来一直是赣州最繁华的码头之一。“涌金门外万舟横”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涌金门外停泊的货船之我,不计其数。“十里轻风打缆声”,“缆”是停船的缆绳,十里之远的水路,处处能听到风吹缆绳的声音,可见船之多。“乱鸦飞处落帆频”,船上的帆频频落下,可见船帆之多。因此,“万舟横”“十里缆声”“落帆频”都写出了涌金门外货船来往频繁的景象,可见通过货船运送的货物之多,从而体现了涌金门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交易旺盛的繁华场景。
故答案为:诗中第二句中“万舟横”写出了涌金门外泊船无数,“十里轻风打缆声”一句中的“十里”说明停船之水路长,“乱鸦飞处落帆频”中一个“频”字也说明船帆多,这些都表现了涌金门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交易旺盛。
(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完成下题。
杨廷麟,字伯祥。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延麟具疏让道周,不许。明年二月,帝御经筵,问保举考选何者为得人。廷麟言:“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仁、王应熊所荐。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帝为动色。
其冬,京师戒严。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
十六年秋,复授职方主事,未赴,都城失守,廷麟恸哭,募兵勤王。福王立,用御史祁彪佳荐,召为左庶子,辞不就。
顺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诸郡惟赣州存。唐王手书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刘同升国子祭酒。同升自雩都至赣,与廷麟谋大举。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廷麟、同升乘虚复吉安、临江。
三年正月,廷麟赴赣,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廷麟闻王将由汀赴赣,将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无何,吉安复失,元吉退保赣州。八月,水师战败,援师悉溃。及汀州告变,赣围已半年,守陴者皆懈。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
7.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许   
辞   
悉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年二月,帝御经筵,问保举考选何者为得人。
②乃携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
9.结合选文中的具体事件,概括杨廷麟的性格特点。
【答案】7.允许;推辞;都、全。
8.①第二年二月,皇帝驾临经筵,问保举与考选哪一样更能取得理想的人才。
②于是(他们)和巡抚李永茂,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劝(绅士们)拿出钱粮充当兵饷。
9.两次提拔升官,一让一辞,可见他淡泊名利;皇帝垂询,杨廷麟直谏,令皇帝为之动容,可见他不计个人得失,敢说真话,忠于国家;反对和议,力主抗战,可见他的忠贞、不阿;都城失守,起兵勤王,清兵南下,坚守城池,兵败后投水身亡,可见他忠君爱国,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杨廷麟,字伯祥。他勤奋学习,酷爱古代文化,在翰林院中有很高的声望,与黄道周交好。崇祯十年冬天,皇太子即将出阁接受教育,杨廷麟被任命为讲官兼直经筵。杨廷麟上书推辞,请求让黄道周担任此职,皇帝没有答应。第二年二月,皇帝亲临经筵,询问保举和考选哪一种方式更能选拔到合适的人才。杨廷麟说:“保举应当严格要求举荐者,比如唐世济、王维章是温体仁、王应熊举荐的。如今这两位大臣都已败露,而举荐者却不被追究。这样连坐的法令首先在大臣中就不能施行,想要收到保举的成效,怎么可能呢?” 皇帝听后为之动容。
这年冬天,京城戒严。当时兵部尚书杨嗣昌主张议和,希望缓解外部的祸患,而杨廷麟却严厉地抨击他。杨嗣昌非常恼怒,就假意举荐杨廷麟懂得军事。皇帝于是改任杨廷麟为兵部职方主事,参与卢象升军队的谋划。
崇祯十六年秋天,杨廷麟又被任命为职方主事,还没来得及赴任,都城就失守了,杨廷麟痛哭流涕,招募士兵救援朝廷。福王即位后,采纳御史祁彪佳的举荐,征召杨廷麟担任左庶子,杨廷麟推辞没有就任。
顺治二年,南京被攻破,江西各郡只有赣州还在坚守。唐王亲笔写信,加封杨廷麟为吏部右侍郎,刘同升为国子祭酒。刘同升从雩都来到赣州,与杨廷麟谋划大举抗清。于是他们和巡抚李永茂在明伦堂召集绅士,劝说他们捐助军饷。九月,清军驻扎在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杨廷麟、刘同升乘虚收复了吉安、临江。
顺治三年正月,杨廷麟赶到赣州,招降了峒蛮张安等四营,号称龙武新军。杨廷麟听说唐王将从汀州前往赣州,打算去迎接唐王,而让万元吉代替自己守卫吉安。不久,吉安又失陷了,万元吉退守赣州。八月,明军水师战败,援军全部溃败。等到汀州传来变故,赣州已经被围困半年,守城的士兵都懈怠了。十月四日,清军登上城墙。杨廷麟督战,过了很久,体力不支,跑到西城,投水而死。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句意为:崇祯皇帝不允许。许:允许;句意为:他推辞了,没有到任。辞:推辞;句意:援兵全部溃退了。悉:都、全。
故答案为:允许;推辞;都、全。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①重点词:明年。第二年。何,哪一个。②重点词:乃,于是。偕,偕同。于,到。
故答案为: ①第二年二月,皇帝驾临经筵,问保举与考选哪一样更能取得理想的人才。②于是(他们)和巡抚李永茂,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劝(绅士们)拿出钱粮充当兵饷。
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延麟具疏让道周”“福王立,用御史祁彪佳荐,召为左庶子,辞不就”可知,两次提拔升官,一让一辞,可见他淡泊名利;根据“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仁、王应熊所荐。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可知,皇帝垂询,杨廷麟直谏,令皇帝为之动色,可见他不计个人得失,敢说真话,忠于国家;根据“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可知,他反对和议,力主抗战,可见他的忠贞、不阿;根据“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都城失守,起兵勤王,清兵南下,坚守城池,兵败后投水身亡,可见他忠君爱国,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故答案为: 两次提拔升官,一让一辞,可见他淡泊名利;皇帝垂询,杨廷麟直谏,令皇帝为之动容,可见他不计个人得失,敢说真话,忠于国家;反对和议,力主抗战,可见他的忠贞、不阿;都城失守,起兵勤王,清兵南下,坚守城池,兵败后投水身亡,可见他忠君爱国,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文学类阅读。
将来之花园(节选)
汗浸
①上课铃响罢,学生们吃惊地看着走进教室的先生:还是一身农民打扮,头上多了一顶列宁帽,像干部,但肩上扛着一大捆甘蔗!
②先生把甘蔗立在黑板旁,拍拍手上的土:“同学们,咱沙河南出的甘蔗,是中国最甜的甘蔗!这是我家地里的甘蔗,刚砍下来,新鲜。今天扛来一捆,下课后,班长负责分给大家。为啥呢?解放了,刘邓大军在咱们鲁山县成立豫西军分区了,老百姓日子会像甘蔗,节节高,节节甜。没有了压迫剥削,也没有了兵荒马乱。你们要成为新中国的主人了,长才干,有出息。我也参加革命工作了,当选人民代表了。最近要参加代表大会,政府让我在会上做报告,讲讲种红薯。”
③学生们轰的一声都笑了。有调皮女生指了指窗外树上拴着的那一头老牛。它正在反刍先生早晨所喂的一把红薯干,对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无动于衷。那头牛是先生从牛肉馆外救来的。他心疼这头眼泪汪汪的牛,就掏钱从牛肉馆屠夫尖刀下买过来,养着它。
④“笑啥哩?我是你们先生嘛,不论啥事情,都要先懂一懂。能教书,也能种红薯、养牛——哎,这是有很多门道的。我家红薯就种得好,牛养得不错,政府让我讲讲种红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还是有眼光的。”先生摸摸那一把花白山羊胡子,嘴巴咧开笑了,像喜悦的山羊。
⑤“下午放学,咱们排练秧歌舞,我刚学会,领你们跳,准备去县城汇演。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讲北宋诗人梅尧臣的《鲁山山行》,写的就是我们的家乡。我先读一遍:‘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美不美啊?”
⑥“美!”学生们朗声回答。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的山河,在积蓄生机。沙河哗哗啦啦流淌。稍远处,好峰蜿蜒,随意浓淡,似乎想把南边的南阳、西边的洛阳、东边的开封,都连绵拥抱在一起。
⑦这是1948年秋的一天,鲁山中学。留山羊胡子的先生,就是20世纪20年代声震中国、30年代淡出文坛的诗人徐玉诺。
(选自《黄河文学》2021年第2/3期合刊)
10.说说第③段和第④段画线句中“笑”的内涵。
11.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2.结合内容,说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3.作品最后才交代“先生”的姓名和声望,好在哪里?
【答案】10.第③段“笑”,嘲笑,笑老师人代会上作报告讲种红薯;第④段“笑”,自信的笑,为自己讲种红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而自得。
11.实写,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积蓄生机;虚写,好峰蜿蜒,各地都连绵拥抱在一起;虚实结合,希望祖国各地紧密团结,表达了先生的美好愿望。
12.爱国,关心民生;关注学生,善施教化;不仅会教学,还会农业生产;注重发扬乡村文化建设。
13.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小说;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10.本题考查词语理解。根据②段“我也参加革命工作了,当选人民代表了。最近要参加代表大会,政府让我在会上做报告,讲讲种红薯”,结合③段“有调皮女生指了指窗外树上拴着的那一头老牛”可知,第③段画线句中“笑”,有嘲笑的意思,因为作为“人民代表”,竟然在会上“讲种红薯”的事;根据④段“我家红薯就种得好,牛养得不错,政府让我讲讲种红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还是有眼光的”,结合“像喜悦的山羊”,可知,第④段画线句中先生的“笑”,有自得的意味:自己不仅能教书,还能讲种红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
故答案为:第③段“笑”,嘲笑,笑老师人代会上作报告讲种红薯;第④段“笑”,自信的笑,为自己讲种红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而自得。
11.本题考查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根据⑥段“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的山河,在积蓄生机。沙河哗哗啦啦流淌。稍远处,好峰蜿蜒”可知,是写的是战火熄灭、河水流淌、好峰蜿蜒;根据⑥段“好峰蜿蜒,随意浓淡,似乎想把南边的南阳、西边的洛阳、东边的开封,都连绵拥抱在一起”,可知续写的是将来的美好生活一全国人民的紧密团结。根据⑥段画线句“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的山河,在积蓄生机。沙河哗哗啦啦流淌。稍远处,好峰蜿蜒,随意浓淡,似乎想把南边的南阳、西边的洛阳、东边的开封,都连绵拥抱在一起”可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结合“‘美!’学生们朗声回答”,可知,表达了徐玉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故答案为: 实写,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积蓄生机;虚写,好峰蜿蜒,各地都连绵拥抱在一起;虚实结合,希望祖国各地紧密团结,表达了先生的美好愿望。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根据②段“解放了,刘邓大军在咱们鲁山县成立豫西军分区了,老百姓日子会像甘蔗,节节高,节节甜。没有了压迫剥削,也没有了兵荒马乱。你们要成为新中国的主人了,长才干,有出息。我也参加革命工作了,当选人民代表了。最近要参加代表大会,政府让我在会上做报告,讲讲种红薯”可知,“先生”爱国,关心民生;根据⑤段“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讲北宋诗人梅尧臣的《鲁山山行》,写的就是我们的家乡”“先生”关注学生,善施教化;根据④段“能教书,也能种红薯、养牛一哎,这是有很多门道的。我家红薯就种得好,牛养得不错,”可知,“先生”不仅会教学,还会农业生产;根据⑤段“咱们排练秧歌舞,我刚学会,领你们跳,准备去县城汇演”可知,“先生”注重发扬乡村文化建设。
故答案为: 爱国,关心民生;关注学生,善施教化;不仅会教学,还会农业生产;注重发扬乡村文化建设。
13.本题考查文章写法分析。根据①段“一身农民打扮,头上多了一顶列宁帽,像干部,但肩上扛着一大捆甘蔗”等可知,描绘了人物形象,觉得此人有点不伦不类,造成了悬念,强烈想知道此人的真面目,有引人入胜的作用;根据②至⑥段讲述人物故事,使人物爱国关心民生、关注学生善施教化等性格逐渐显露,人物形象丰满,此时再揭示人姓名,水到渠成,使人觉得,理应如此。
故答案为: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名士风度
①古话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名士风流”或“名士风度”,在中国典籍中常常见到,今天的人们也不陌生。只是在今天,“风流”二字的含意多了一点言外之意,言“风度”,才使大家感觉是完全的褒义。其实,风度、风骨、风格、风尚、风韵、风姿、风流等一批以风领起的词语都出现于魏晋时期,强调的是人的内蕴体现于外表的观感,犹如微风拂面,看不见却感觉得到。因此,“风”与“流”在此意思相同,而人物的内涵旨在理想追求,因此用“度、骨、格”这样略显硬朗的字来形容也更准确一些。名士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代表着中国士人文化的一种精神品格,以至于风流、风度之外,还有名士情怀,名士格调等表达。
②名士,顾名思义,就是在社会上有名望的士。何谓士?
③首先,士不是贵族,其次,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士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追溯其源,士是西周国家官职(天子、公、卿、大夫、士)的最低一级,士即武士。西周是奴隶主贵族的国家,爵位和官职都是世袭的,朝廷中的重要职位由贵族即有爵号者担任,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士不在其中。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天子失语,诸侯称霸,诸侯衰微,大夫擅权,大夫衰微,家臣执政。衰微的贵族不仅丧失了权力,也失去了田产和奴隶,沦落为平民,无以为生,就有人开始以过去专为贵族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来谋生,招收生徒,教授礼乐,中国从此有了私人办的学校。孔子就是当时最为著名的私学老师,门下弟子三千,可谓盛矣。这些学成的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一言得用,平步青云,一国不用,去之他国,朝秦暮楚,即为常事。这些人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故统称为士,是西周的世袭官职制度打破之后出现的以知识才能作为谋生资本的人,近乎后来所说的知识分子。这样原来最低的官吏——士就变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通过学习而成为具有知识的人,武士也就转变为文士,读书人。到了战国时期,士是官员的预备队,管子将其描述为“国有四民,士、农、工、商”,故所谓四民,既是四种职业,其排序也传达了四种职业的社会地位。
④儒家学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成为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和官方的意识形态。儒学以政治伦理为纲,标举“忠”与“孝”。读儒经可以入仕为官,有两种途径:一是博士弟子,即官方招收的大学生,学成后由朝廷授予官职;二是察举,即道德名声杰出者通过地方官员的推荐,朝廷授予官职。儒学从此大盛。政府的引导与禄利的刺激使两汉社会笼罩着浓郁的道德风气,儒学的忠孝观念可谓深入人心。但是,禄利刺激的影响最终却使东汉后期的社会风气转向了浮华虚伪,朝廷中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这就激起了坚守儒学伦理道德的士人的强烈不满,奋起批评朝政。他们主要是两部分人,一是朝廷中具有独立精神的官员,一是京城大学里的太学生。他们高举儒学道德旗帜,身正行端,怒斥贪官污吏,深得民众的拥戴,社会名望极高,人们称之为名士。名士言论的锋芒所向,民众齐指,使宦官浊吏如过街鼠人人喊打,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而受到威慑的宦官则利用皇帝来打击、镇压这些名士。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被镇压打击,民众由此而更加绝望,发起黄巾起义,逐步导致东汉王朝的灭亡。
⑤东汉名士运动的失败,使读书人开始怀疑儒学的思想价值,重新探讨儒学伦理道德的意义。士人反思的结果就是魏晋时期儒学的衰微和玄学的兴盛。玄学的主要内涵是老庄道家之学。所以魏晋名士一改东汉名士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而不惧牺牲的精神品格,专注于个人的内心,追求个性的自由,以逆反的心态来对待儒学的伦理规范——主张真实、真诚、真情。当时,那些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士人受到社会的推崇,这些人被称为名士,其个性风貌被称作名士风度(风流、风采、风韵等),而与东汉名士那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政治关怀和凛然气节形成鲜明的对照。
14.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现代人的心目中,“风流”带有一些贬义色彩,但在魏晋时期,“风流”实则完全是褒义。
B.战国时期的士排在“农、工、商”之中,在“四民”中的地位最低,后来由于选拔人才的需要,士成为官员的预备队,地位得到了提高。
C.东汉名士言论得到民众的一致拥护,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朝廷却镇压打击名士,民因此对朝廷更加绝望,发起黄巾起义,最终推翻了东汉王朝。
D.魏晋名士质疑儒学的思想价值,重新探讨儒学伦理道德的意义,转而倡导老庄道家之学,专注于个人的内心。
15.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引用古话“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说明“风流”(风度)是名士的特质。
B.第③段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对士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作了全面的解释。
C.第④段中加粗词语“主要”是对奋起批评朝政的两部分人的概说,用语准确。
D.按时间顺序,先总后分,说明“士”的兴起、发展,同时也阐明了“士”的思想内涵。
16.东汉名士与魏晋名士有着截然不同的主张,请从本文中分别找出并归纳其主张。
【答案】14.B
15.D
16.东汉名士标举“忠”与“孝”,有着以天下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政治关怀和凛然气节;魏晋名士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个性风貌。
【知识点】议论文文本;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定位文本概念在文中的位置,查看上下文,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4.ACD.正确;
B.有误,根据第③段“这些人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故统称为士,是西周的世袭官职制度打破之后出现的以知识才能作为谋生资本的人,近乎后来所说的知识分子。这样原来最低的官吏一士就变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通过学习而成为具有知识的人,武士也就转变为文士,读书人。到了战国时期,士是官员的预备队,管子将其描述为‘国有四民,士、农、工、商’,故所谓四民,既是四种职业,其排序也传达了四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可知,在战国以前士就已经成为官员的预备队;战国时期,士在“四民”中的地位最高,商在“四民”中的地位最低。
故答案为:B
15.ABC.正确;
D.有误,根据第③段“首先,士不是贵族,其次,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士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中的关键词“首先”“其次”可知,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行文;“按时间顺序”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④⑤段“儒家学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成为占居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和官方的意识形态。儒学以政治伦理为纲,标举‘忠’与‘孝’”“而与东汉名士那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政治关怀和凛然气节形成鲜明的对照”可知,东汉名士标举“忠”与“孝”,有着以天下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政治关怀和凛然气节;根据第⑤段“所以魏晋名士一改东汉名士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而不惧牺牲的精神品格,专注于个人的内心,追求个性的自由,以逆反的心态来对待儒学的伦理规范一主张真实、真诚、真情。当时,那些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士人受到社会的推崇,这些人被称为名士,其个性风貌被称作名士风度(风流、风采、风韵等)”可知,魏晋名士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个性风貌。
故答案为:东汉名士标举“忠”与“孝”,有着以天下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政治关怀和凛然气节;魏晋名士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个性风貌。
(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在冬奥会开幕式中到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运动员走过的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全部取材于中国各地的经典传统门窗图案。运动员走过的“中国门”,寓意中国人民敞开大门、欢迎全世界的朋友相聚冬奥。运动员脚下的“中国窗”,窗外是中国各地的大好河山、自然景观,表达“打开窗口看中国”的美好意向。入场式标兵的服装,采用了河北蔚县的民间剪纸图案,凸显中国人过年的喜庆吉祥。引导员佩戴的小礼帽,均采用来自河北民间的传统虎头图案。雪花引导牌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结”的图案。中国结是中国古老的手工编织工艺,一个结从头到尾用一根线编成,寓意团结吉祥。谈及设计理念时张艺谋说:“本届冬奥会开幕式不再着重展现声势浩大、人海战术的节目,而是通过多个创意亮点展现传统中式浪漫和美学。”他还说“我们的门窗纹样大概变化了三四十次,体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丰满感。”
材料二:虎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刷屏了!当青衣高髻的舞蹈演员翩翩起舞、缓缓而行,那股内敛、悠长的古典韵味实在让人心神荡漾。节目一播完,《只此青绿》就跃上各大社交平台,被观众们热烈追捧。近些年出圈的传统文化演出有不少,这些让人身临其境的“穿越”总是让人十分激动。风华绝代的传统文化是个“无尽藏”,留下了取之不尽的艺术素材,如何把青灯古卷变为符合当代技术水准的流光溢彩,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课题。《只此青绿》上承秦汉,下追明清,千年淬成的画卷,走心的文化传承。纯粹的国风美,一场中式审美的盛宴、这才是中国文化。《只此青绿》的大获成功,是一种必然。对美的共鸣,不分国度,不分古今,不分年龄,不分时代,世上不缺乏美,只缺乏、现美的眼睛。
材料三:从流行西式服装,到“汉服热”的蓬勃兴起,这种向传统文化的回归趋势,表明当前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增强。汉服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服饰,已不单单只是出众的工艺品,而是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凝结与呈现。汉服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一股潮流,也不仅仅只是因为服饰本身的华美,而是其所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折服。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述材料介绍中国文化以多角度、多方式展现在人们生活中。
B.材料一介绍今年冬奥会中的中国元素时,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C.材料二分析了虎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刷屏的原因。
D.材料三说明近年来“汉服热”的兴起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18.阅读三则材料,简要概括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原因。
【答案】17.B
18.①传统文化寓意美好而丰满。②传统文化内敛而悠长的古典韵味、纯粹的国风美,易与观众产生共鸣。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凝结与呈现,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④当前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增强。(答三点即可)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7.ACD.正确;
B.有误,材料一介绍今年冬奥会中的中国元素时,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B
18.根据“寓意中国人民敞开大门、欢迎全世界的朋友相聚冬奥”“寓意团结吉祥”“我们的门窗纹样大概变化了三四十次,体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丰满感”可以概括出:传统文化寓意美好而丰满;根据“当青衣高髻的舞蹈演员翩翩起舞、缓缓而行,那股内敛、悠长的古典韵味实在让人心神荡漾”“风华绝代的传统文化是个‘无尽藏’,留下了取之不尽的艺术素材,如何把青灯古卷变为符合当代技术水准的流光溢彩,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课题”可以概括为:传统文化内敛而悠长的古典韵味、纯粹的国风美,易与观众产生共鸣;根据“汉服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一股潮流,也不仅仅只是因为服饰本身的华美,而是其所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折服”可以概括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凝结与呈现,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根据“这种向传统文化的回归趋势,表明当前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增强”可以概括为:当前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增强。
故答案为: ①传统文化寓意美好而丰满。②传统文化内敛而悠长的古典韵味、纯粹的国风美,易与观众产生共鸣。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凝结与呈现,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④当前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增强。(答三点即可)
(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名著阅读。
19.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围绕着“范进中举”这一故事情节展开,将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这一中心贯穿始终。
B.《简·爱》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主人公简·爱虽然贫穷、低微、矮小,但一直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C.“儒林”是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这一群体,历代正史皆相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此不同,刻画的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所不载的面相,故称为“外史”。
D.《简·爱》在叙事描写或人物对话中,经常涉及欧洲的历史、地理、文学等内容,常常引用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剧作等古代名著,偶尔使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这些都彰显了作者的人文素养,体现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20.众评《儒林外史》。请在①处填出可笑之人,在②处填出可敬之处。
同学甲:我笑范进,执意科举,生活落魄,遭人讨厌,老来中举,喜极疯癫。
同学乙:我笑①   ,平生奸猾,竟为多一根灯芯不能咽气,贪婪吝啬,令人鄙夷。
同学丙:我敬王冕,出身贫寒,②   。
同学丁:我敬杜少卿,慷慨大方,尊重妇女,反对礼法。
……
21.小南在读《儒林外史》时对书中的一些人名产生了兴趣并提出了一些疑问,请你从以下两个疑问中任选其中一个帮他解答。
①两个屡考不中的童生周进与范进为什么名字都叫“进”?
②王德、王仁两兄弟和卜诚、卜信两兄弟的名字与他们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答案】19.A
20.严监生;不慕名利、磊落洒脱
21.示例一:作者将两人都命名为“进”带有反讽意味,既反映了他们一生的追求,也讽刺了他们的进学之路。两人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科举不中而最后一朝入仕的学子,而他们的中举之路也惊人相似:一个是被人可怜捐监,一个是被人可怜录取。总之充满滑稽之处,甚至暗示了一种科举荒谬的轮回。示例二:王德、王仁与卜诚、卜信兄弟的名字则是取自谐音“亡德亡仁”与“不诚不信”,仁德诚信本是好字,用在他们的名字里恰好讽刺了他们不讲仁义道德的虚伪丑恶嘴脸。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19.A.有误,《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的。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20.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①根据“平生奸猾,竟为多一根灯芯不能咽气,贪婪吝啬,令人鄙夷”,可以判断出这人是严监生。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盘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咽气。②根据积累可知,王冕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便辍学给人放牛。在放牛之际,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靠这门手艺,王冕卖画赚钱补贴家用,孝敬母亲。王冕天性聪明,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但也性情孤傲,蔑视权贵,远离富贵功名。知县来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在此隐居终老。王冕之所以能放在第一回,是因为他不但有才,而且品性很好。王冕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他有卓越的才华,而且格调高卓,磊落洒脱。
故答案为:严监生;不慕名利、磊落洒脱
21.①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周进是一个只知皓首穷经,迷信书本典籍的“老一辈”书生。周进在中举之前生活困顿,因此受尽了白眼冷落,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周”即为“周正”、“方正”之意,正讽刺了八股取士貌似为“周正”,实则为腐朽的内涵。“进”为“进士”、“晋升”之意,其中也暗示了周进60岁终于得中进士并一路高升至国子监的命运。周进的名字也就暗示了周进凭借着八股取士一步步在官场升迁的经历。范进的“进”同样包含着文人对功名对科举的渴望,也暗示了范进在54岁高龄中举后的疯癫的情节一一因其过于执着过于痴迷于“进”,才有了54岁高龄仍执着于科举,才有了发榜后的喜出望外直至疯癫,才有了中举后乡亲邻居们的阿谀奉承。作者将两人都命名为“进”带有反讽意味,说明范进同周进在对于科举的狂热和痴迷的程度上是一样的,都把科举从而取得功名利禄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②本题考查探究能力。王德、王仁两位王秀才是严监生的大舅哥,惯会上纲上线,擅长将妹丈家的赵氏如夫人扶正事宜与纲常大纪紧密联系起来,为其奠定理论基础。当然前提是妹丈得肯花点血本一一百两银子多是不算很多,但要叫看钱奴严监生拿出来也就着实不易了一至于自家妹子,反正也是要死的人了,还管她怎的,何况她死了自家老婆还可以拿回点首饰做遗念。这兄弟俩思想一致,言行合拍,张罗“扶正大典”,一般的“义形于色”;落后严贡生来霸占家产,向前逢时遇节受过赵氏多少好处的两位舅老爷,又是一般的如泥塑木雕,“总不置一个可否”。书中假圣贤之名而行无耻之事者也多,这兄弟俩算得上一对反面典型,正经该叫“忘德”“忘仁”。另外,卜诚、卜信兄弟,也隐有“不诚不信”之意。仁德诚信本是好字,用在他们的名字里恰好讽刺了他们不讲仁义道德的虚伪丑恶嘴脸。
故答案为:示例一:作者将两人都命名为“进”带有反讽意味,既反映了他们一生的追求,也讽刺了他们的进学之路。两人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科举不中而最后一朝入仕的学子,而他们的中举之路也惊人相似:一个是被人可怜捐监,一个是被人可怜录取。总之充满滑稽之处,甚至暗示了一种科举荒谬的轮回。
示例二:王德、王仁与卜诚、卜信兄弟的名字则是取自谐音“亡德亡仁”与“不诚不信”,仁德诚信本是好字,用在他们的名字里恰好讽刺了他们不讲仁义道德的虚伪丑恶嘴脸。
22.(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是千百年来,犹如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经岁月淬炼,成就了今天的中国红和中国甜。
②唯有过年、过节才会挂红、穿红,打糕捣浆犒劳一下自己。
③红要红得正,鲜活亮堂;甜要甜得醇,笃实厚稠。
④在悠长的农业社会,老百姓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
⑤红和甜,在中国民间是喜庆吉祥的符号。
A.④②①③⑤ B.⑤③④②① C.④①③②⑤ D.⑤②④③①
【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句④和句⑤都具有概括性,但根据其它句子,可判断⑤为首句,概括“红和甜,在中国民间是喜庆吉祥的符号”,然后再来解说。而句③刚好衔接句①,句④与句②衔接,句①为总结性句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23.(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某班围绕“君子自强不息”开展演讲比赛,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记录,其中不得体、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感谢主持人的抛砖引玉,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君子应该自强不息”,自古以来成功的人,无不是自强不息的人。
B.乙:自强不息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因为“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C.丙:自强不息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如郑板桥所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就需要这样乐观坚强。
D.丁:演讲接近尾声,我愿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大家共勉!谢谢大家!
【答案】A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A.有误,抛砖引玉是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此处表达的意思是主持人用自己的话把甲的演讲引导出来,不合语境。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得体。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
24.(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边塞将士们思念家乡,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这种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在营帐里置酒设宴,用具有明显西域特色的乐器齐鸣,来增添苍凉悲壮豪气的诗句是:    ,   。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后主刘禅,治理国家一定要公正严明句子是:   ,   。
【答案】(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3)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 “浊酒一杯家万里”,通过 “一杯浊酒” 与 “万里家乡” 的鲜明对比,将将士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具象化,借酒消愁愁更愁,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燕然未勒归无计” 则运用典故,“燕然未勒” 意味着尚未立下战功,“归无计” 表明他们因未完成使命而无法返乡,精准地刻画出将士们内心的纠结与矛盾。
(2) “中军置酒饮归客” 直接点明在主帅营帐中摆下酒宴,为即将归京的武判官饯行这一场景 。“胡琴琵琶与羌笛” 紧接着列举出 “胡琴”“琵琶”“羌笛” 这些典型的西域乐器,它们的齐鸣不仅营造出宴会上热闹的氛围,更增添了浓郁的西域风情,渲染出一种苍凉悲壮又豪迈的意境。
(3)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明确且直接地指出,在治理国家时,不应偏袒徇私,要确保宫廷和朝廷的赏罚标准一致,避免出现不同的法令制度,这是公正严明治国的关键所在。
故答案为:(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3)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5.(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人十分讨厌老鼠,花费很多钱讨得一只好猫。用鱼肉喂养,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过着十分安逸的生活,也就不捕鼠了,有时甚至与老鼠一块嬉戏,老鼠因此更加肆虐。这人十分生气,把这只不中用的猫赶走了,从此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好猫。
假如你是这只猫,请联系材料内容给你的主人写一封书信。
要求:①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②不少于600字。
【答案】范文:
放手更重要
亲爱的主人:
您好,借这封书信我和您说说心里话。
昔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放手,长安君才有功于国,在逆境中成长。今七岁女孩,父亲放手,独自跑遍大江南北,在困境中学会独立,学会待人处事。詹天佑自小赴美留学,父亲含泪放手,在异国的他,刻苦努力,回国后坚韧的信念让他修成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正是有了放手的爱,才让他信念坚定的报效祖国。
放手不是放任,放手的爱,是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中成长,让他们的天性不被世故磨灭。放手的爱,是在我们迷路时的一声召唤;放手的爱,是在我们经历挫折而悲伤不已时的一次劝慰;放手的爱,是在我们即将踏上征途时的鼓励的话;放手的爱,是在我们迷茫时坚定的支持,没有爱,世界成坟墓。裴多菲的诗让我明白世界是充满阳光的,是生机勃勃的。爱,是父母离别时的叮咛;爱,是老师眼里的批评;爱,是同学间相互的关心;爱,是陌生人投来善意的目光——人问自有真情在,人人都在付出爱。
我们都需要爱,无论是爱别人,还是接受爱,但爱需要有限度。有一种鸟,用带有坚硬刺的木枝作巢,用羽毛、柳絮作铺,让巢柔软。当雏鸟长成后便将那些东西全部撤去,留下坚硬的树枝,还通雏鸟离开树枝。当雏鸟下坠之时,它们经历痛苦害怕便拼命挥舞翅膀,从此学会飞翔,爱不是把花儿捧在手心,而是让它经历风雨,接受阳光,爱不是一味的把孩子养在身边,而是让他们去历练,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如风筝般飞翔。爱不是错误之后猛烈的批评,而是耐心帮助孩子指出缺点,认真克服,不再重犯。
风筝自由自在,却总有一根绳子在牵挂,让它在天空中不寂寞,不孤单。不会在风雨之中飘荡。真正的爱便是如此,牵手也放手。只是当他在飞翔之时,不过分限制绳长,让爱进行到底。
有一种爱叫放手,放手,更重要。
祝:
健康平安!
您的小猫
2022.5.25
【知识点】应用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一则简短的寓言故事,关键词为 “猫”“主人”“老鼠”,中心话题围绕猫在安逸环境下失去捕鼠本能,主人因失望赶走猫并否定所有猫展开,通过这一故事映射出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以及认知的片面性。
【题干分析】材料意义:主人为解决鼠患高价养猫,给予猫优渥生活,却导致猫丧失捕鼠能力,与老鼠嬉戏,主人一怒之下赶走猫并否定所有猫。这揭示了过度安逸的环境易使人懈怠,而轻易对事物全盘否定是不明智的。写作思路:中心确定:以猫的身份给主人写信,中心是反思自身行为,理解主人愤怒,同时纠正主人对所有猫的偏见,增进彼此理解。写作角度:是什么:讲述自己在安逸生活中逐渐失去捕鼠本性,与老鼠嬉戏的行为表现。为什么:分析自己变得慵懒的原因,如安逸环境的消磨、缺乏目标与挑战等;理解主人赶自己走的愤怒情绪,以及主人对所有猫产生偏见的不合理性。怎么做:表达自己想要改变的决心,如重新学习捕鼠技能;劝说主人不要因自己的错误而否定所有猫,鼓励主人再给彼此一次机会。写作误区:详略不当:易过度描述自己的委屈,忽略对自身错误和主人偏见的深度剖析,应重点阐述反思与劝说内容,略写无关紧要的情绪宣泄。语气不当:作为猫给主人写信,要注意语气诚恳、谦逊,避免使用强硬或指责性语言,以免引起反感。作文开头:可先诚恳地表达歉意,如 “主人,我怀着愧疚的心情给您写这封信,为我之前的不当行为向您道歉”,快速进入主题。事例素材:可列举其他动物在不同环境下行为改变的例子,说明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也可讲述一些主人与猫和谐共处、猫尽职捕鼠的故事,纠正主人的偏见。作文结尾:再次表达自己的改变决心和对重新被接纳的期待,如 “主人,我相信我能重新成为您的好帮手,希望您能再给我一次机会”。
【立意提取】
1.给主人的一封忏悔与劝诫书,写作角度:着重忏悔自己的错误行为,同时劝诫主人不要因个别现象否定全体。
2.渴望改变,期待再给机会,写作角度:重点突出自己想要改变的强烈愿望,以及对主人给予重新接纳机会的期盼。
【点评】 这篇以猫的视角写就的书信,立意独特新颖,紧扣 “放手” 主题,开篇通过列举触龙说赵太后、七岁女孩独自闯荡、詹天佑留学等事例,引出论点,富有说服力。在论述过程中,对 “放手的爱” 内涵阐述清晰,将爱与放手的关系剖析得较为透彻 ,并以鸟育雏、风筝等为喻,生动形象地论证观点。但作为给主人的信,与材料中猫和主人的故事关联不紧密,内容上有些偏离任务要求,语言风格也未完全贴合猫的身份。
1 / 1江西丰城中学2023届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佩洛西作为美国政治人物,①地窜访中国台湾地区,这一行径是对中国主权的亵渎,中国人民对此行径表示强烈愤慨。面对国家统一的民族大义,中国人民有吓不倒、压不垮的志气,更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任何人、任何势力、任何国家在台湾问题上挑衅滋事,都将自食其果,受到中国政府的严厉制②(cái)
1.文中加粗字“亵”的读音正确的是(  )
A.xiè B.xiē C.zhí D.zhì
2.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
A.载 B.栽 C.裁 D.踩
3.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
A.自惭形秽 B.一意孤行 C.扭怩作态 D.断章取义
4.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民有压不垮、吓不倒的志气,更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
B.中国人民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更有吓不倒、压不垮的志气。
C.中国人民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能力,更有吓不倒、压不垮的志气。
D.中国人民有吓不倒、压不垮的志气,更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能力。
(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赣江竹枝词①
[清]杨万立②
八境台③前春水生,涌金门④外万舟横。
江楼矗矗斜阳里,十里轻风打缆声。
三月储潭⑤水似银,乱鸦飞处落帆频。
危滩十八⑥前头近,伐鼓摐⑦金赛水神。
[注释]①竹枝词:源于民歌,后有许多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之精华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②杨万立: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此诗原载于《赣州府志》。③八境台:坐落在赣州市北八境公园内,章江和贡江在这里汇合。④涌金门:章江与贡江交汇处不远,原为码头。⑤储潭:位于赣县,赣江流经储江,潭水清澈如镜。⑥十八滩:赣州至万安县间有一十八滩,每个滩礁石星罗棋布,许多滩水流湍急。⑦摐:chuāng,敲击;撞击。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写春天来了,八境台前水慢慢涨起来了,涌金门外有许多商船来来往往,非常热闹。
B.三、四句诗歌都是从视觉角度写夕阳西下,江楼矗立在水边的美丽景象。
C.第五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储潭水在春天清澈明亮,惹人喜爱。
D.最后一句中“伐鼓摐金”四个字仿佛让我们听到当时的人们在激流中奋勇前进的景象。
6.涌金门自宋以来一直是赣州最繁华的码头之一。赣州发往北边的货物可以从章江、贡江的任意码头出发。而从北边过来的客与物,在溯赣江而上行了数日,又经十八滩惊险之后,往往是选择在这第一码头涌金门上岸。所以,涌金门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交易旺盛。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诗歌是怎样体现涌金门的繁华的。
(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阅读下面文言文短文,完成下题。
杨廷麟,字伯祥。勤学嗜古,有声馆阁间,与黄道周善。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延麟具疏让道周,不许。明年二月,帝御经筵,问保举考选何者为得人。廷麟言:“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仁、王应熊所荐。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帝为动色。
其冬,京师戒严。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嗣昌大恚,诡荐廷麟知兵。帝改廷麟兵部职方主事,赞画象升军。
十六年秋,复授职方主事,未赴,都城失守,廷麟恸哭,募兵勤王。福王立,用御史祁彪佳荐,召为左庶子,辞不就。
顺治二年,南都破,江西诸郡惟赣州存。唐王手书加廷麟吏部右侍郎,刘同升国子祭酒。同升自雩都至赣,与廷麟谋大举。乃偕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九月,大兵屯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廷麟、同升乘虚复吉安、临江。
三年正月,廷麟赴赣,招峒蛮张安等四营降之,号龙武新军。廷麟闻王将由汀赴赣,将往迎王,而以元吉代守吉安。无何,吉安复失,元吉退保赣州。八月,水师战败,援师悉溃。及汀州告变,赣围已半年,守陴者皆懈。十月四日,大兵登城。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
7.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许   
辞   
悉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年二月,帝御经筵,问保举考选何者为得人。
②乃携巡抚李永茂集绅士于明伦堂,劝输兵饷。
9.结合选文中的具体事件,概括杨廷麟的性格特点。
(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文学类阅读。
将来之花园(节选)
汗浸
①上课铃响罢,学生们吃惊地看着走进教室的先生:还是一身农民打扮,头上多了一顶列宁帽,像干部,但肩上扛着一大捆甘蔗!
②先生把甘蔗立在黑板旁,拍拍手上的土:“同学们,咱沙河南出的甘蔗,是中国最甜的甘蔗!这是我家地里的甘蔗,刚砍下来,新鲜。今天扛来一捆,下课后,班长负责分给大家。为啥呢?解放了,刘邓大军在咱们鲁山县成立豫西军分区了,老百姓日子会像甘蔗,节节高,节节甜。没有了压迫剥削,也没有了兵荒马乱。你们要成为新中国的主人了,长才干,有出息。我也参加革命工作了,当选人民代表了。最近要参加代表大会,政府让我在会上做报告,讲讲种红薯。”
③学生们轰的一声都笑了。有调皮女生指了指窗外树上拴着的那一头老牛。它正在反刍先生早晨所喂的一把红薯干,对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无动于衷。那头牛是先生从牛肉馆外救来的。他心疼这头眼泪汪汪的牛,就掏钱从牛肉馆屠夫尖刀下买过来,养着它。
④“笑啥哩?我是你们先生嘛,不论啥事情,都要先懂一懂。能教书,也能种红薯、养牛——哎,这是有很多门道的。我家红薯就种得好,牛养得不错,政府让我讲讲种红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还是有眼光的。”先生摸摸那一把花白山羊胡子,嘴巴咧开笑了,像喜悦的山羊。
⑤“下午放学,咱们排练秧歌舞,我刚学会,领你们跳,准备去县城汇演。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讲北宋诗人梅尧臣的《鲁山山行》,写的就是我们的家乡。我先读一遍:‘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美不美啊?”
⑥“美!”学生们朗声回答。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的山河,在积蓄生机。沙河哗哗啦啦流淌。稍远处,好峰蜿蜒,随意浓淡,似乎想把南边的南阳、西边的洛阳、东边的开封,都连绵拥抱在一起。
⑦这是1948年秋的一天,鲁山中学。留山羊胡子的先生,就是20世纪20年代声震中国、30年代淡出文坛的诗人徐玉诺。
(选自《黄河文学》2021年第2/3期合刊)
10.说说第③段和第④段画线句中“笑”的内涵。
11.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2.结合内容,说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3.作品最后才交代“先生”的姓名和声望,好在哪里?
(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名士风度
①古话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名士风流”或“名士风度”,在中国典籍中常常见到,今天的人们也不陌生。只是在今天,“风流”二字的含意多了一点言外之意,言“风度”,才使大家感觉是完全的褒义。其实,风度、风骨、风格、风尚、风韵、风姿、风流等一批以风领起的词语都出现于魏晋时期,强调的是人的内蕴体现于外表的观感,犹如微风拂面,看不见却感觉得到。因此,“风”与“流”在此意思相同,而人物的内涵旨在理想追求,因此用“度、骨、格”这样略显硬朗的字来形容也更准确一些。名士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代表着中国士人文化的一种精神品格,以至于风流、风度之外,还有名士情怀,名士格调等表达。
②名士,顾名思义,就是在社会上有名望的士。何谓士?
③首先,士不是贵族,其次,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士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追溯其源,士是西周国家官职(天子、公、卿、大夫、士)的最低一级,士即武士。西周是奴隶主贵族的国家,爵位和官职都是世袭的,朝廷中的重要职位由贵族即有爵号者担任,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士不在其中。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天子失语,诸侯称霸,诸侯衰微,大夫擅权,大夫衰微,家臣执政。衰微的贵族不仅丧失了权力,也失去了田产和奴隶,沦落为平民,无以为生,就有人开始以过去专为贵族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来谋生,招收生徒,教授礼乐,中国从此有了私人办的学校。孔子就是当时最为著名的私学老师,门下弟子三千,可谓盛矣。这些学成的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一言得用,平步青云,一国不用,去之他国,朝秦暮楚,即为常事。这些人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故统称为士,是西周的世袭官职制度打破之后出现的以知识才能作为谋生资本的人,近乎后来所说的知识分子。这样原来最低的官吏——士就变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通过学习而成为具有知识的人,武士也就转变为文士,读书人。到了战国时期,士是官员的预备队,管子将其描述为“国有四民,士、农、工、商”,故所谓四民,既是四种职业,其排序也传达了四种职业的社会地位。
④儒家学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成为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和官方的意识形态。儒学以政治伦理为纲,标举“忠”与“孝”。读儒经可以入仕为官,有两种途径:一是博士弟子,即官方招收的大学生,学成后由朝廷授予官职;二是察举,即道德名声杰出者通过地方官员的推荐,朝廷授予官职。儒学从此大盛。政府的引导与禄利的刺激使两汉社会笼罩着浓郁的道德风气,儒学的忠孝观念可谓深入人心。但是,禄利刺激的影响最终却使东汉后期的社会风气转向了浮华虚伪,朝廷中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这就激起了坚守儒学伦理道德的士人的强烈不满,奋起批评朝政。他们主要是两部分人,一是朝廷中具有独立精神的官员,一是京城大学里的太学生。他们高举儒学道德旗帜,身正行端,怒斥贪官污吏,深得民众的拥戴,社会名望极高,人们称之为名士。名士言论的锋芒所向,民众齐指,使宦官浊吏如过街鼠人人喊打,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而受到威慑的宦官则利用皇帝来打击、镇压这些名士。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被镇压打击,民众由此而更加绝望,发起黄巾起义,逐步导致东汉王朝的灭亡。
⑤东汉名士运动的失败,使读书人开始怀疑儒学的思想价值,重新探讨儒学伦理道德的意义。士人反思的结果就是魏晋时期儒学的衰微和玄学的兴盛。玄学的主要内涵是老庄道家之学。所以魏晋名士一改东汉名士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而不惧牺牲的精神品格,专注于个人的内心,追求个性的自由,以逆反的心态来对待儒学的伦理规范——主张真实、真诚、真情。当时,那些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士人受到社会的推崇,这些人被称为名士,其个性风貌被称作名士风度(风流、风采、风韵等),而与东汉名士那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政治关怀和凛然气节形成鲜明的对照。
14.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现代人的心目中,“风流”带有一些贬义色彩,但在魏晋时期,“风流”实则完全是褒义。
B.战国时期的士排在“农、工、商”之中,在“四民”中的地位最低,后来由于选拔人才的需要,士成为官员的预备队,地位得到了提高。
C.东汉名士言论得到民众的一致拥护,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朝廷却镇压打击名士,民因此对朝廷更加绝望,发起黄巾起义,最终推翻了东汉王朝。
D.魏晋名士质疑儒学的思想价值,重新探讨儒学伦理道德的意义,转而倡导老庄道家之学,专注于个人的内心。
15.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引用古话“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说明“风流”(风度)是名士的特质。
B.第③段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对士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作了全面的解释。
C.第④段中加粗词语“主要”是对奋起批评朝政的两部分人的概说,用语准确。
D.按时间顺序,先总后分,说明“士”的兴起、发展,同时也阐明了“士”的思想内涵。
16.东汉名士与魏晋名士有着截然不同的主张,请从本文中分别找出并归纳其主张。
(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在冬奥会开幕式中到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运动员走过的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全部取材于中国各地的经典传统门窗图案。运动员走过的“中国门”,寓意中国人民敞开大门、欢迎全世界的朋友相聚冬奥。运动员脚下的“中国窗”,窗外是中国各地的大好河山、自然景观,表达“打开窗口看中国”的美好意向。入场式标兵的服装,采用了河北蔚县的民间剪纸图案,凸显中国人过年的喜庆吉祥。引导员佩戴的小礼帽,均采用来自河北民间的传统虎头图案。雪花引导牌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结”的图案。中国结是中国古老的手工编织工艺,一个结从头到尾用一根线编成,寓意团结吉祥。谈及设计理念时张艺谋说:“本届冬奥会开幕式不再着重展现声势浩大、人海战术的节目,而是通过多个创意亮点展现传统中式浪漫和美学。”他还说“我们的门窗纹样大概变化了三四十次,体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丰满感。”
材料二:虎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刷屏了!当青衣高髻的舞蹈演员翩翩起舞、缓缓而行,那股内敛、悠长的古典韵味实在让人心神荡漾。节目一播完,《只此青绿》就跃上各大社交平台,被观众们热烈追捧。近些年出圈的传统文化演出有不少,这些让人身临其境的“穿越”总是让人十分激动。风华绝代的传统文化是个“无尽藏”,留下了取之不尽的艺术素材,如何把青灯古卷变为符合当代技术水准的流光溢彩,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课题。《只此青绿》上承秦汉,下追明清,千年淬成的画卷,走心的文化传承。纯粹的国风美,一场中式审美的盛宴、这才是中国文化。《只此青绿》的大获成功,是一种必然。对美的共鸣,不分国度,不分古今,不分年龄,不分时代,世上不缺乏美,只缺乏、现美的眼睛。
材料三:从流行西式服装,到“汉服热”的蓬勃兴起,这种向传统文化的回归趋势,表明当前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增强。汉服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服饰,已不单单只是出众的工艺品,而是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凝结与呈现。汉服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一股潮流,也不仅仅只是因为服饰本身的华美,而是其所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折服。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述材料介绍中国文化以多角度、多方式展现在人们生活中。
B.材料一介绍今年冬奥会中的中国元素时,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C.材料二分析了虎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刷屏的原因。
D.材料三说明近年来“汉服热”的兴起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18.阅读三则材料,简要概括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原因。
(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名著阅读。
19.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围绕着“范进中举”这一故事情节展开,将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这一中心贯穿始终。
B.《简·爱》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主人公简·爱虽然贫穷、低微、矮小,但一直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C.“儒林”是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这一群体,历代正史皆相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此不同,刻画的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所不载的面相,故称为“外史”。
D.《简·爱》在叙事描写或人物对话中,经常涉及欧洲的历史、地理、文学等内容,常常引用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剧作等古代名著,偶尔使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这些都彰显了作者的人文素养,体现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20.众评《儒林外史》。请在①处填出可笑之人,在②处填出可敬之处。
同学甲:我笑范进,执意科举,生活落魄,遭人讨厌,老来中举,喜极疯癫。
同学乙:我笑①   ,平生奸猾,竟为多一根灯芯不能咽气,贪婪吝啬,令人鄙夷。
同学丙:我敬王冕,出身贫寒,②   。
同学丁:我敬杜少卿,慷慨大方,尊重妇女,反对礼法。
……
21.小南在读《儒林外史》时对书中的一些人名产生了兴趣并提出了一些疑问,请你从以下两个疑问中任选其中一个帮他解答。
①两个屡考不中的童生周进与范进为什么名字都叫“进”?
②王德、王仁两兄弟和卜诚、卜信两兄弟的名字与他们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22.(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是千百年来,犹如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经岁月淬炼,成就了今天的中国红和中国甜。
②唯有过年、过节才会挂红、穿红,打糕捣浆犒劳一下自己。
③红要红得正,鲜活亮堂;甜要甜得醇,笃实厚稠。
④在悠长的农业社会,老百姓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
⑤红和甜,在中国民间是喜庆吉祥的符号。
A.④②①③⑤ B.⑤③④②① C.④①③②⑤ D.⑤②④③①
23.(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某班围绕“君子自强不息”开展演讲比赛,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记录,其中不得体、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感谢主持人的抛砖引玉,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君子应该自强不息”,自古以来成功的人,无不是自强不息的人。
B.乙:自强不息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因为“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C.丙:自强不息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如郑板桥所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就需要这样乐观坚强。
D.丁:演讲接近尾声,我愿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大家共勉!谢谢大家!
24.(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边塞将士们思念家乡,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这种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在营帐里置酒设宴,用具有明显西域特色的乐器齐鸣,来增添苍凉悲壮豪气的诗句是:    ,   。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后主刘禅,治理国家一定要公正严明句子是:   ,   。
25.(2024九下·丰城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人十分讨厌老鼠,花费很多钱讨得一只好猫。用鱼肉喂养,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过着十分安逸的生活,也就不捕鼠了,有时甚至与老鼠一块嬉戏,老鼠因此更加肆虐。这人十分生气,把这只不中用的猫赶走了,从此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好猫。
假如你是这只猫,请联系材料内容给你的主人写一封书信。
要求:①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②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C
3.B
4.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成分残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1.本题考查字音。“亵渎”的“亵”读作“xiè”。
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字形。“制(cái)”的“cái”写作“裁”。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词语使用。“自惭形秽”指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一意孤行”指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忸怩作态”形容不自然,不大方,含羞做作的样子。“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只根据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结合语境分析,此处是说佩洛西作为美国政治人物不听劝告,固执地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应选填“一意孤行”。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能力”。
故答案为:D
【答案】5.B
6.诗中第二句中“万舟横”写出了涌金门外泊船无数,“十里轻风打缆声”一句中的“十里”说明停船之水路长,“乱鸦飞处落帆频”中一个“频”字也说明船帆多,这些都表现了涌金门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交易旺盛。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5.ACD.正确。
B.有误,第三句“江楼矗矗斜阳里”是作者看到景象,是视角;第四句“十里轻风打缆声”是听到风吹缆绳的声音,是听觉。因此本项中“三、四句诗歌都是从视觉角度写”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诗句写法的分析。本诗描写了涌金门外商贾如云、货物交易繁忙的景象,主要是通过对货船的描写来体现的。涌金门自宋以来一直是赣州最繁华的码头之一。“涌金门外万舟横”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涌金门外停泊的货船之我,不计其数。“十里轻风打缆声”,“缆”是停船的缆绳,十里之远的水路,处处能听到风吹缆绳的声音,可见船之多。“乱鸦飞处落帆频”,船上的帆频频落下,可见船帆之多。因此,“万舟横”“十里缆声”“落帆频”都写出了涌金门外货船来往频繁的景象,可见通过货船运送的货物之多,从而体现了涌金门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交易旺盛的繁华场景。
故答案为:诗中第二句中“万舟横”写出了涌金门外泊船无数,“十里轻风打缆声”一句中的“十里”说明停船之水路长,“乱鸦飞处落帆频”中一个“频”字也说明船帆多,这些都表现了涌金门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交易旺盛。
【答案】7.允许;推辞;都、全。
8.①第二年二月,皇帝驾临经筵,问保举与考选哪一样更能取得理想的人才。
②于是(他们)和巡抚李永茂,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劝(绅士们)拿出钱粮充当兵饷。
9.两次提拔升官,一让一辞,可见他淡泊名利;皇帝垂询,杨廷麟直谏,令皇帝为之动容,可见他不计个人得失,敢说真话,忠于国家;反对和议,力主抗战,可见他的忠贞、不阿;都城失守,起兵勤王,清兵南下,坚守城池,兵败后投水身亡,可见他忠君爱国,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杨廷麟,字伯祥。他勤奋学习,酷爱古代文化,在翰林院中有很高的声望,与黄道周交好。崇祯十年冬天,皇太子即将出阁接受教育,杨廷麟被任命为讲官兼直经筵。杨廷麟上书推辞,请求让黄道周担任此职,皇帝没有答应。第二年二月,皇帝亲临经筵,询问保举和考选哪一种方式更能选拔到合适的人才。杨廷麟说:“保举应当严格要求举荐者,比如唐世济、王维章是温体仁、王应熊举荐的。如今这两位大臣都已败露,而举荐者却不被追究。这样连坐的法令首先在大臣中就不能施行,想要收到保举的成效,怎么可能呢?” 皇帝听后为之动容。
这年冬天,京城戒严。当时兵部尚书杨嗣昌主张议和,希望缓解外部的祸患,而杨廷麟却严厉地抨击他。杨嗣昌非常恼怒,就假意举荐杨廷麟懂得军事。皇帝于是改任杨廷麟为兵部职方主事,参与卢象升军队的谋划。
崇祯十六年秋天,杨廷麟又被任命为职方主事,还没来得及赴任,都城就失守了,杨廷麟痛哭流涕,招募士兵救援朝廷。福王即位后,采纳御史祁彪佳的举荐,征召杨廷麟担任左庶子,杨廷麟推辞没有就任。
顺治二年,南京被攻破,江西各郡只有赣州还在坚守。唐王亲笔写信,加封杨廷麟为吏部右侍郎,刘同升为国子祭酒。刘同升从雩都来到赣州,与杨廷麟谋划大举抗清。于是他们和巡抚李永茂在明伦堂召集绅士,劝说他们捐助军饷。九月,清军驻扎在泰和,副将徐必达战败,杨廷麟、刘同升乘虚收复了吉安、临江。
顺治三年正月,杨廷麟赶到赣州,招降了峒蛮张安等四营,号称龙武新军。杨廷麟听说唐王将从汀州前往赣州,打算去迎接唐王,而让万元吉代替自己守卫吉安。不久,吉安又失陷了,万元吉退守赣州。八月,明军水师战败,援军全部溃败。等到汀州传来变故,赣州已经被围困半年,守城的士兵都懈怠了。十月四日,清军登上城墙。杨廷麟督战,过了很久,体力不支,跑到西城,投水而死。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句意为:崇祯皇帝不允许。许:允许;句意为:他推辞了,没有到任。辞:推辞;句意:援兵全部溃退了。悉:都、全。
故答案为:允许;推辞;都、全。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①重点词:明年。第二年。何,哪一个。②重点词:乃,于是。偕,偕同。于,到。
故答案为: ①第二年二月,皇帝驾临经筵,问保举与考选哪一样更能取得理想的人才。②于是(他们)和巡抚李永茂,把当地绅士召集到明伦堂,劝(绅士们)拿出钱粮充当兵饷。
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十年冬,皇太子将出阁,充讲官兼直经筵。延麟具疏让道周”“福王立,用御史祁彪佳荐,召为左庶子,辞不就”可知,两次提拔升官,一让一辞,可见他淡泊名利;根据“保举当严举主,如唐世济、王维章乃温体仁、王应熊所荐。今二臣皆败,而举主不问。是连坐之法先不行于大臣,欲收保举效,得乎”可知,皇帝垂询,杨廷麟直谏,令皇帝为之动色,可见他不计个人得失,敢说真话,忠于国家;根据“时兵部尚书杨嗣昌意主和议,冀纾外患,而廷麟痛诋之”可知,他反对和议,力主抗战,可见他的忠贞、不阿;根据“廷麟督战,久之,力不支,走西城,投水死”都城失守,起兵勤王,清兵南下,坚守城池,兵败后投水身亡,可见他忠君爱国,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故答案为: 两次提拔升官,一让一辞,可见他淡泊名利;皇帝垂询,杨廷麟直谏,令皇帝为之动容,可见他不计个人得失,敢说真话,忠于国家;反对和议,力主抗战,可见他的忠贞、不阿;都城失守,起兵勤王,清兵南下,坚守城池,兵败后投水身亡,可见他忠君爱国,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答案】10.第③段“笑”,嘲笑,笑老师人代会上作报告讲种红薯;第④段“笑”,自信的笑,为自己讲种红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而自得。
11.实写,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积蓄生机;虚写,好峰蜿蜒,各地都连绵拥抱在一起;虚实结合,希望祖国各地紧密团结,表达了先生的美好愿望。
12.爱国,关心民生;关注学生,善施教化;不仅会教学,还会农业生产;注重发扬乡村文化建设。
13.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小说;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10.本题考查词语理解。根据②段“我也参加革命工作了,当选人民代表了。最近要参加代表大会,政府让我在会上做报告,讲讲种红薯”,结合③段“有调皮女生指了指窗外树上拴着的那一头老牛”可知,第③段画线句中“笑”,有嘲笑的意思,因为作为“人民代表”,竟然在会上“讲种红薯”的事;根据④段“我家红薯就种得好,牛养得不错,政府让我讲讲种红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还是有眼光的”,结合“像喜悦的山羊”,可知,第④段画线句中先生的“笑”,有自得的意味:自己不仅能教书,还能讲种红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
故答案为:第③段“笑”,嘲笑,笑老师人代会上作报告讲种红薯;第④段“笑”,自信的笑,为自己讲种红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而自得。
11.本题考查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根据⑥段“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的山河,在积蓄生机。沙河哗哗啦啦流淌。稍远处,好峰蜿蜒”可知,是写的是战火熄灭、河水流淌、好峰蜿蜒;根据⑥段“好峰蜿蜒,随意浓淡,似乎想把南边的南阳、西边的洛阳、东边的开封,都连绵拥抱在一起”,可知续写的是将来的美好生活一全国人民的紧密团结。根据⑥段画线句“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的山河,在积蓄生机。沙河哗哗啦啦流淌。稍远处,好峰蜿蜒,随意浓淡,似乎想把南边的南阳、西边的洛阳、东边的开封,都连绵拥抱在一起”可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结合“‘美!’学生们朗声回答”,可知,表达了徐玉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故答案为: 实写,窗外,战火终于熄灭,积蓄生机;虚写,好峰蜿蜒,各地都连绵拥抱在一起;虚实结合,希望祖国各地紧密团结,表达了先生的美好愿望。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根据②段“解放了,刘邓大军在咱们鲁山县成立豫西军分区了,老百姓日子会像甘蔗,节节高,节节甜。没有了压迫剥削,也没有了兵荒马乱。你们要成为新中国的主人了,长才干,有出息。我也参加革命工作了,当选人民代表了。最近要参加代表大会,政府让我在会上做报告,讲讲种红薯”可知,“先生”爱国,关心民生;根据⑤段“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讲北宋诗人梅尧臣的《鲁山山行》,写的就是我们的家乡”“先生”关注学生,善施教化;根据④段“能教书,也能种红薯、养牛一哎,这是有很多门道的。我家红薯就种得好,牛养得不错,”可知,“先生”不仅会教学,还会农业生产;根据⑤段“咱们排练秧歌舞,我刚学会,领你们跳,准备去县城汇演”可知,“先生”注重发扬乡村文化建设。
故答案为: 爱国,关心民生;关注学生,善施教化;不仅会教学,还会农业生产;注重发扬乡村文化建设。
13.本题考查文章写法分析。根据①段“一身农民打扮,头上多了一顶列宁帽,像干部,但肩上扛着一大捆甘蔗”等可知,描绘了人物形象,觉得此人有点不伦不类,造成了悬念,强烈想知道此人的真面目,有引人入胜的作用;根据②至⑥段讲述人物故事,使人物爱国关心民生、关注学生善施教化等性格逐渐显露,人物形象丰满,此时再揭示人姓名,水到渠成,使人觉得,理应如此。
故答案为: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答案】14.B
15.D
16.东汉名士标举“忠”与“孝”,有着以天下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政治关怀和凛然气节;魏晋名士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个性风貌。
【知识点】议论文文本;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定位文本概念在文中的位置,查看上下文,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4.ACD.正确;
B.有误,根据第③段“这些人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故统称为士,是西周的世袭官职制度打破之后出现的以知识才能作为谋生资本的人,近乎后来所说的知识分子。这样原来最低的官吏一士就变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通过学习而成为具有知识的人,武士也就转变为文士,读书人。到了战国时期,士是官员的预备队,管子将其描述为‘国有四民,士、农、工、商’,故所谓四民,既是四种职业,其排序也传达了四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可知,在战国以前士就已经成为官员的预备队;战国时期,士在“四民”中的地位最高,商在“四民”中的地位最低。
故答案为:B
15.ABC.正确;
D.有误,根据第③段“首先,士不是贵族,其次,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士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中的关键词“首先”“其次”可知,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行文;“按时间顺序”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④⑤段“儒家学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成为占居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和官方的意识形态。儒学以政治伦理为纲,标举‘忠’与‘孝’”“而与东汉名士那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政治关怀和凛然气节形成鲜明的对照”可知,东汉名士标举“忠”与“孝”,有着以天下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政治关怀和凛然气节;根据第⑤段“所以魏晋名士一改东汉名士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而不惧牺牲的精神品格,专注于个人的内心,追求个性的自由,以逆反的心态来对待儒学的伦理规范一主张真实、真诚、真情。当时,那些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士人受到社会的推崇,这些人被称为名士,其个性风貌被称作名士风度(风流、风采、风韵等)”可知,魏晋名士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个性风貌。
故答案为:东汉名士标举“忠”与“孝”,有着以天下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政治关怀和凛然气节;魏晋名士崇尚自然、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个性风貌。
【答案】17.B
18.①传统文化寓意美好而丰满。②传统文化内敛而悠长的古典韵味、纯粹的国风美,易与观众产生共鸣。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凝结与呈现,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④当前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增强。(答三点即可)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7.ACD.正确;
B.有误,材料一介绍今年冬奥会中的中国元素时,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B
18.根据“寓意中国人民敞开大门、欢迎全世界的朋友相聚冬奥”“寓意团结吉祥”“我们的门窗纹样大概变化了三四十次,体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丰满感”可以概括出:传统文化寓意美好而丰满;根据“当青衣高髻的舞蹈演员翩翩起舞、缓缓而行,那股内敛、悠长的古典韵味实在让人心神荡漾”“风华绝代的传统文化是个‘无尽藏’,留下了取之不尽的艺术素材,如何把青灯古卷变为符合当代技术水准的流光溢彩,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课题”可以概括为:传统文化内敛而悠长的古典韵味、纯粹的国风美,易与观众产生共鸣;根据“汉服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一股潮流,也不仅仅只是因为服饰本身的华美,而是其所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折服”可以概括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凝结与呈现,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根据“这种向传统文化的回归趋势,表明当前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增强”可以概括为:当前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增强。
故答案为: ①传统文化寓意美好而丰满。②传统文化内敛而悠长的古典韵味、纯粹的国风美,易与观众产生共鸣。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凝结与呈现,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④当前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增强。(答三点即可)
【答案】19.A
20.严监生;不慕名利、磊落洒脱
21.示例一:作者将两人都命名为“进”带有反讽意味,既反映了他们一生的追求,也讽刺了他们的进学之路。两人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科举不中而最后一朝入仕的学子,而他们的中举之路也惊人相似:一个是被人可怜捐监,一个是被人可怜录取。总之充满滑稽之处,甚至暗示了一种科举荒谬的轮回。示例二:王德、王仁与卜诚、卜信兄弟的名字则是取自谐音“亡德亡仁”与“不诚不信”,仁德诚信本是好字,用在他们的名字里恰好讽刺了他们不讲仁义道德的虚伪丑恶嘴脸。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儒林外史》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19.A.有误,《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的。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20.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①根据“平生奸猾,竟为多一根灯芯不能咽气,贪婪吝啬,令人鄙夷”,可以判断出这人是严监生。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盘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咽气。②根据积累可知,王冕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便辍学给人放牛。在放牛之际,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靠这门手艺,王冕卖画赚钱补贴家用,孝敬母亲。王冕天性聪明,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但也性情孤傲,蔑视权贵,远离富贵功名。知县来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在此隐居终老。王冕之所以能放在第一回,是因为他不但有才,而且品性很好。王冕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他有卓越的才华,而且格调高卓,磊落洒脱。
故答案为:严监生;不慕名利、磊落洒脱
21.①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周进是一个只知皓首穷经,迷信书本典籍的“老一辈”书生。周进在中举之前生活困顿,因此受尽了白眼冷落,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周”即为“周正”、“方正”之意,正讽刺了八股取士貌似为“周正”,实则为腐朽的内涵。“进”为“进士”、“晋升”之意,其中也暗示了周进60岁终于得中进士并一路高升至国子监的命运。周进的名字也就暗示了周进凭借着八股取士一步步在官场升迁的经历。范进的“进”同样包含着文人对功名对科举的渴望,也暗示了范进在54岁高龄中举后的疯癫的情节一一因其过于执着过于痴迷于“进”,才有了54岁高龄仍执着于科举,才有了发榜后的喜出望外直至疯癫,才有了中举后乡亲邻居们的阿谀奉承。作者将两人都命名为“进”带有反讽意味,说明范进同周进在对于科举的狂热和痴迷的程度上是一样的,都把科举从而取得功名利禄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②本题考查探究能力。王德、王仁两位王秀才是严监生的大舅哥,惯会上纲上线,擅长将妹丈家的赵氏如夫人扶正事宜与纲常大纪紧密联系起来,为其奠定理论基础。当然前提是妹丈得肯花点血本一一百两银子多是不算很多,但要叫看钱奴严监生拿出来也就着实不易了一至于自家妹子,反正也是要死的人了,还管她怎的,何况她死了自家老婆还可以拿回点首饰做遗念。这兄弟俩思想一致,言行合拍,张罗“扶正大典”,一般的“义形于色”;落后严贡生来霸占家产,向前逢时遇节受过赵氏多少好处的两位舅老爷,又是一般的如泥塑木雕,“总不置一个可否”。书中假圣贤之名而行无耻之事者也多,这兄弟俩算得上一对反面典型,正经该叫“忘德”“忘仁”。另外,卜诚、卜信兄弟,也隐有“不诚不信”之意。仁德诚信本是好字,用在他们的名字里恰好讽刺了他们不讲仁义道德的虚伪丑恶嘴脸。
故答案为:示例一:作者将两人都命名为“进”带有反讽意味,既反映了他们一生的追求,也讽刺了他们的进学之路。两人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科举不中而最后一朝入仕的学子,而他们的中举之路也惊人相似:一个是被人可怜捐监,一个是被人可怜录取。总之充满滑稽之处,甚至暗示了一种科举荒谬的轮回。
示例二:王德、王仁与卜诚、卜信兄弟的名字则是取自谐音“亡德亡仁”与“不诚不信”,仁德诚信本是好字,用在他们的名字里恰好讽刺了他们不讲仁义道德的虚伪丑恶嘴脸。
22.【答案】B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句④和句⑤都具有概括性,但根据其它句子,可判断⑤为首句,概括“红和甜,在中国民间是喜庆吉祥的符号”,然后再来解说。而句③刚好衔接句①,句④与句②衔接,句①为总结性句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23.【答案】A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A.有误,抛砖引玉是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此处表达的意思是主持人用自己的话把甲的演讲引导出来,不合语境。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得体。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
24.【答案】(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3)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 “浊酒一杯家万里”,通过 “一杯浊酒” 与 “万里家乡” 的鲜明对比,将将士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具象化,借酒消愁愁更愁,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燕然未勒归无计” 则运用典故,“燕然未勒” 意味着尚未立下战功,“归无计” 表明他们因未完成使命而无法返乡,精准地刻画出将士们内心的纠结与矛盾。
(2) “中军置酒饮归客” 直接点明在主帅营帐中摆下酒宴,为即将归京的武判官饯行这一场景 。“胡琴琵琶与羌笛” 紧接着列举出 “胡琴”“琵琶”“羌笛” 这些典型的西域乐器,它们的齐鸣不仅营造出宴会上热闹的氛围,更增添了浓郁的西域风情,渲染出一种苍凉悲壮又豪迈的意境。
(3)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明确且直接地指出,在治理国家时,不应偏袒徇私,要确保宫廷和朝廷的赏罚标准一致,避免出现不同的法令制度,这是公正严明治国的关键所在。
故答案为:(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3)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5.【答案】范文:
放手更重要
亲爱的主人:
您好,借这封书信我和您说说心里话。
昔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放手,长安君才有功于国,在逆境中成长。今七岁女孩,父亲放手,独自跑遍大江南北,在困境中学会独立,学会待人处事。詹天佑自小赴美留学,父亲含泪放手,在异国的他,刻苦努力,回国后坚韧的信念让他修成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正是有了放手的爱,才让他信念坚定的报效祖国。
放手不是放任,放手的爱,是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中成长,让他们的天性不被世故磨灭。放手的爱,是在我们迷路时的一声召唤;放手的爱,是在我们经历挫折而悲伤不已时的一次劝慰;放手的爱,是在我们即将踏上征途时的鼓励的话;放手的爱,是在我们迷茫时坚定的支持,没有爱,世界成坟墓。裴多菲的诗让我明白世界是充满阳光的,是生机勃勃的。爱,是父母离别时的叮咛;爱,是老师眼里的批评;爱,是同学间相互的关心;爱,是陌生人投来善意的目光——人问自有真情在,人人都在付出爱。
我们都需要爱,无论是爱别人,还是接受爱,但爱需要有限度。有一种鸟,用带有坚硬刺的木枝作巢,用羽毛、柳絮作铺,让巢柔软。当雏鸟长成后便将那些东西全部撤去,留下坚硬的树枝,还通雏鸟离开树枝。当雏鸟下坠之时,它们经历痛苦害怕便拼命挥舞翅膀,从此学会飞翔,爱不是把花儿捧在手心,而是让它经历风雨,接受阳光,爱不是一味的把孩子养在身边,而是让他们去历练,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如风筝般飞翔。爱不是错误之后猛烈的批评,而是耐心帮助孩子指出缺点,认真克服,不再重犯。
风筝自由自在,却总有一根绳子在牵挂,让它在天空中不寂寞,不孤单。不会在风雨之中飘荡。真正的爱便是如此,牵手也放手。只是当他在飞翔之时,不过分限制绳长,让爱进行到底。
有一种爱叫放手,放手,更重要。
祝:
健康平安!
您的小猫
2022.5.25
【知识点】应用文
【解析】【分析】材料是一则简短的寓言故事,关键词为 “猫”“主人”“老鼠”,中心话题围绕猫在安逸环境下失去捕鼠本能,主人因失望赶走猫并否定所有猫展开,通过这一故事映射出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以及认知的片面性。
【题干分析】材料意义:主人为解决鼠患高价养猫,给予猫优渥生活,却导致猫丧失捕鼠能力,与老鼠嬉戏,主人一怒之下赶走猫并否定所有猫。这揭示了过度安逸的环境易使人懈怠,而轻易对事物全盘否定是不明智的。写作思路:中心确定:以猫的身份给主人写信,中心是反思自身行为,理解主人愤怒,同时纠正主人对所有猫的偏见,增进彼此理解。写作角度:是什么:讲述自己在安逸生活中逐渐失去捕鼠本性,与老鼠嬉戏的行为表现。为什么:分析自己变得慵懒的原因,如安逸环境的消磨、缺乏目标与挑战等;理解主人赶自己走的愤怒情绪,以及主人对所有猫产生偏见的不合理性。怎么做:表达自己想要改变的决心,如重新学习捕鼠技能;劝说主人不要因自己的错误而否定所有猫,鼓励主人再给彼此一次机会。写作误区:详略不当:易过度描述自己的委屈,忽略对自身错误和主人偏见的深度剖析,应重点阐述反思与劝说内容,略写无关紧要的情绪宣泄。语气不当:作为猫给主人写信,要注意语气诚恳、谦逊,避免使用强硬或指责性语言,以免引起反感。作文开头:可先诚恳地表达歉意,如 “主人,我怀着愧疚的心情给您写这封信,为我之前的不当行为向您道歉”,快速进入主题。事例素材:可列举其他动物在不同环境下行为改变的例子,说明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也可讲述一些主人与猫和谐共处、猫尽职捕鼠的故事,纠正主人的偏见。作文结尾:再次表达自己的改变决心和对重新被接纳的期待,如 “主人,我相信我能重新成为您的好帮手,希望您能再给我一次机会”。
【立意提取】
1.给主人的一封忏悔与劝诫书,写作角度:着重忏悔自己的错误行为,同时劝诫主人不要因个别现象否定全体。
2.渴望改变,期待再给机会,写作角度:重点突出自己想要改变的强烈愿望,以及对主人给予重新接纳机会的期盼。
【点评】 这篇以猫的视角写就的书信,立意独特新颖,紧扣 “放手” 主题,开篇通过列举触龙说赵太后、七岁女孩独自闯荡、詹天佑留学等事例,引出论点,富有说服力。在论述过程中,对 “放手的爱” 内涵阐述清晰,将爱与放手的关系剖析得较为透彻 ,并以鸟育雏、风筝等为喻,生动形象地论证观点。但作为给主人的信,与材料中猫和主人的故事关联不紧密,内容上有些偏离任务要求,语言风格也未完全贴合猫的身份。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