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同步探究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同步探究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4 14:2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①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等史事;②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③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④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唯物史观: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 时空观念:结合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或改革。 家国情怀: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
活动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设问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目的、时间、地点、方式、作用?
1.目的:调动 ,促进 发展。
2.开始:时间: 年,地点: ;
方式: 。
3.发展:到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p39图)
4.作用:
(1) ;
(2) 。
活动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设问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中心环节、主要内容及作用?
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时间: 年
3.内容:
①所有制形式:把原来单一的 经济,发展为以 为主体的 经济;
②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实行 ,逐步扩大 ,实行 ;
③分配制度:实行以 为主、 并存的制度。
4.中心环节:
5.意义:克服了 的弊病,大大调动了 ,增强了 ,
城乡经济大发展。
活动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设问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何时哪次会议上提出的?又是如何推广完善的?其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1.提出: 年, (会议名称)
2.推广: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使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 相结合,建立 。
4.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
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小组互评)
结合材料,纵观整个改革过程,改革有哪些特点?改革的实质是什么?改革又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见课件)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开始: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3.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实施过程
①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内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必考
结果:1978年农业获得大丰收,这种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②普遍实行: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5.历史影响/意义:
①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②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③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①1950-1952年 土地改革 ②1953—1956年 农业合作化
③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
(1)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①所有制形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历史意义: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端,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建立的过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考
②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建立的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②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③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农业改革的启示:制定农业政策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注意维护农民利益。
4.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所有制方面的本质区别:土改是把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际上仍然是土地私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
5.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规企业改革的共同作用:二者都改变了以往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户和企业自负盈亏,劳动者多劳多得,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国有企业改革都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知识延伸】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土地改革进行了怎样的调整?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1)调整: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②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推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启示:①制定任何政策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定要符合本国国情。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③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如图是我国某市1978年与2008年就业结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国有企业占比 集体企业占比 非公有制企业占比
1978年 78% 18% 4%
2008年 9% 5% 86%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土地改革完成 D.经济体制改革
2.在我国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私营企业 B.外资企业 C.乡镇企业 D.国有企业
3.如图为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我国农村最先进行“承包”尝试的地点是(  )
A.河南安阳武官村 B.陕西西安半坡村
C.安徽凤阳小岗村 D.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4.1994年,重庆大江车辆总厂第一次资产重组,打乱厂际界限,根据生产要求各分厂统一调配设备和人员、自负盈亏,被“逼向”市场。各分厂由此各显其能,职工收入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大江厂的发展历程表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B.国有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
C.政企分开是改革的被迫举措
D.资产重组扰乱了市场的规律
5.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流行一句谚语“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其余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这是当时哪一制度或政策的写照(  )
A.国企改革 B.家庭承包责任制
C.乡镇企业 D.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6.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体现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我国已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谈到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时的状况,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材料突出反映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B.联产承包责任制势在必行
C.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所在
D.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8.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材料论述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背景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实施的过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影响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意义
9.著名的国营企业——北京天桥百货商场得到过很多荣誉称号,后来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商场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就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这说明国企改革应(  )
A.积极引进先进科技 B.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
C.大量吸引外国资金 D.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10.1985年,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具体做法是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可相应增长0.3%﹣0.7%。自1956年以来30年固定不变的工资制度开始出现变化,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增强员工积极性
B.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改变了企业所有制结构
D.使员工收入分配平均化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农业乃立国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据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对农村的影响。
材料二
(2)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使农民走上了什么道路?图2所示现象发生在哪一运动中?图3中1978﹣1982年凤阳县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乡村振兴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如图是我国某市1978年与2008年就业结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国有企业占比 集体企业占比 非公有制企业占比
1978年 78% 18% 4%
2008年 9% 5% 86%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土地改革完成 D.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的等相关知识推断出答案。
【解答】依据图表信息可知,我国某市就业结构由以国有企业为主转变为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依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D项正确。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1956年,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是1953年,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解放后土地改革完成的时间是1952年,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的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我国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私营企业 B.外资企业 C.乡镇企业 D.国有企业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答】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得知: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体现在对所有制、政企分开和分配制度三方面的改革。
故选:D。
【点评】要知道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方式和方向.
3.如图为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我国农村最先进行“承包”尝试的地点是(  )
A.河南安阳武官村 B.陕西西安半坡村
C.安徽凤阳小岗村 D.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故C符合题意;我国农村最先进行“承包”尝试的地点是安徽凤阳小岗村,不是河南安阳武官村、陕西西安半坡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我国农村最先进行“承包”尝试的地点是安徽凤阳小岗村。
4.1994年,重庆大江车辆总厂第一次资产重组,打乱厂际界限,根据生产要求各分厂统一调配设备和人员、自负盈亏,被“逼向”市场。各分厂由此各显其能,职工收入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大江厂的发展历程表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B.国有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
C.政企分开是改革的被迫举措
D.资产重组扰乱了市场的规律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1994年,重庆大江车辆总厂第一次资产重组,打乱厂际界限,根据生产要求各分厂统一调配设备和人员、自负盈亏,被‘逼向’市场。各分厂由此各显其能,职工收入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可知,重庆大江车辆总厂的改革使职工收入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这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国有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排除B;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政企分开是改革的被迫举措,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资产重组扰乱了市场的规律,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5.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流行一句谚语“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其余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这是当时哪一制度或政策的写照(  )
A.国企改革 B.家庭承包责任制
C.乡镇企业 D.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20世纪70年代末”“大包干”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下实行的是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据题干“20世纪70年代末”“大包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是当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写照,B项正确;国企改革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排除A项;乡镇企业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下发展的乡村企业,排除C项;非公有制经济属于经济体制组成部分,当时主要还是公有制为主,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
6.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体现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我国已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
【解答】我国经过八年的努力,历史性的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丰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是在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故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要熟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排除干扰项。
7.谈到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厂长时的状况,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材料突出反映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B.联产承包责任制势在必行
C.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所在
D.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实行的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
【解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改革以后,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故“欢迎我的是53份请调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可知,题干信息说明了为了改变题干中的这种弊端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我国的国企改革的目的。
8.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材料论述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背景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实施的过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影响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意义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背景是之前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
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由小岗村作为试点到后期推广到全国,材料论述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实施的过程,B项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材料中未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影响和意义,排除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等知识。
9.著名的国营企业——北京天桥百货商场得到过很多荣誉称号,后来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商场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就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这说明国企改革应(  )
A.积极引进先进科技 B.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
C.大量吸引外国资金 D.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企改革应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依据“商场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就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可知,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前,著名百货商场的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的做法最终导致企业效益下滑,因此该商场需要通过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来提高其经济效益,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企业没有自主权,与引进先进科技无关,排除A项;“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在题干中未有提及,排除B项;“大量吸引外国资金”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国企改革应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相关史实。
10.1985年,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具体做法是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可相应增长0.3%﹣0.7%。自1956年以来30年固定不变的工资制度开始出现变化,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增强员工积极性
B.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改变了企业所有制结构
D.使员工收入分配平均化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生可根据材料“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可相应增长0.3%~0.7%。1956年以来30年固定的工资制度开始出现变化”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的时间是1985年,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打破了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有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是当时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改革措施之一,有利于增强员工积极性,因此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工资制度的变化,与对外贸易、企业所有制结构无关,BC错误;这一做法冲击了原有的以平均主义为主的分配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农业乃立国之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据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对农村的影响。
材料二
(2)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使农民走上了什么道路?图2所示现象发生在哪一运动中?图3中1978﹣1982年凤阳县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乡村振兴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答案】(1)条件: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影响: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2)道路: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或合作化道路)。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分析】本题以二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土地改革对农村的影响、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1982年凤阳县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为乡村振兴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在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可知,新中国成立,全国已经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是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2)根据材料二图1“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是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3年国家对 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材料二图2“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是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根据材料二图3“1978﹣1982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数据,粮食产量不断上升,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自负盈亏,扩大农民生产自治权,激发农民的劳动热情,极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大大提高。因此1978﹣1982年凤阳县粮食产量不断增多原因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促进农村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故答案为:
(1)条件: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影响: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2)道路: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或合作化道路)。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土地改革对农村的影响、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1982年凤阳县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为乡村振兴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等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