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第9课 对外开放 同步探究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第9课 对外开放 同步探究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4 14:2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对外开放(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①了解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②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③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历史解释:通过学习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理解经济特区的特别之处,认识办经济特区的好处;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时空观念:运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明确对外开放的格局,感受对外开放领域扩大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家国情怀:比较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祖国的情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活动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设问1:经济特区建立的时间、优惠条件和作用有哪些
1.建立: 年中国在 省的 、 、 和 省的 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年又增设 省的 为经济特区。
2.特点:实行特殊的 和 ,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 、
进行投资活动;在 、 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3.经济特区的典型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4.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 、 ,推动
,扩大 ,发展 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活动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设问2:经济特区设立后,我国对外开放步伐是怎样扩大的?
1. 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 、 、 等14个沿海城市。(其中江苏有 、 )
2. 年,中国又把 、 和 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1988年, 被划为经济特区;1990年, 也建立起来。
4.内地: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 、 等沿江城市, 等陆地边境城市和 、 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5.我国形成了“ - - - ”的 、 、 对
外开放格局。
活动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设问3:简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时间和意义。
1.条件: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
的迅速发展。
2.时间: 年
3.意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 ,
为 。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小组互评)
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答案见课件)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第9课 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2.开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必考
3.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典型: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设置经济特区的历史意义:
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扩大:
①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②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④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⑤1992年,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2.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必考
①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开放区到内地
②特点: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考
1.背景: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时间:2001年12月
3.影响: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拓展延伸】
1.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集中在哪两个省份 为什么率先在这两省设立经济特区
(1)广东、福建
(2)①靠近国际市场。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③交通便利。④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2.近代开放与现代开放的区别:
(1)前提不同:近代开放是在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的被迫开放;现代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
(2)目的不同:近代开放是适应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现代开放则是为了发展经济。
(3)后果不同:近代开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并日益贫困;现代开放则使国家逐渐走向富强。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等。
挑战: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等。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十堰模拟)深圳建立了经济特区后,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这表明我国(  )
A.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B.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C.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砀山县模拟)如表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贫困人口规模(亿人)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 7.739 171
2017 0.3046 25974
2020 0.0551 32189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
A.开展“大跃进”运动 B.建立经济特区
C.实行改革开放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斗门区二模)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领域颁布的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共2300余部,地方性法规达19万件之巨。这一做法(  )
A.促进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
B.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
D.适应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4.(中山市三模)如图是1980﹣1998年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GDP增长曲线图。1985年后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B.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大力推动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5.(延津县二模)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开放的地域经历了从沿海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最后到内地的发展历程。这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特征是(  )
A.主次分明 B.急于求成 C.循序渐进 D.东部优先
6.(龙湖区一模)上海虹桥机场引进香港国际机场管理理念,短期内实现了管理水平跃升;北京、深圳等多个城市的地铁建设和管理借鉴了香港地铁的先进经验;内地第一支救援飞行队是在香港飞行服务队手把手帮助下组建起来的。这些事实意在强调(  )
A.“一国两制”的可行性 B.两地优势的互补性
C.香港经验的借鉴性 D.经济特区的特殊性
7.(春 甘孜州期末)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个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C.内地——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8.(春 高碑店市期末)邓小平在1988年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这表明当时中国应(  )
A.提高粮食产量 B.扩大对外开放
C.缩小城乡差距 D.鼓励科技创新
9.(春 高碑店市期末)欧洲某网站刊登的《中国广东的经济特区》文章中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尝试走上对外开放道路。在广东,该路线的成功一目了然。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广东经济在过去40多年里实现了巨大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产值最大的省份。下列能够为其提供例证的是(  )
A.深圳的崛起 B.厦门的繁荣
C.浦东的兴盛 D.海南的发展
10.(春 阳信县期末)从全国发展脉络看,1949年之前,我国没有一个城市GDP超过百亿元;1986年之前,我国也没有一个城市GDP达到千亿元,但到了2021年,我国万亿GDP城市已达到24个。数量较多的万亿GDP城市的出现反映了(  )
A.建国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凸显优势
C.改革开放激发了活力与创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东莞市一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充满希望的富裕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断论。他总结了我国长期故步自封、闭关自守造成停滞落后的教训,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改革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家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
——摘编自《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较好,势必要先行一步……形式应多种多样,开发的步骤将有前有后,引进项目的重点要各有侧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1984年5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的特点。
材料三:大事件表
时间 事件
1980年 中央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4年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1990年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3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1994年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WTO
2013年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201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3)从材料三表格中任选两个相互关联的史实,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结合所选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十堰模拟)深圳建立了经济特区后,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和“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这表明我国(  )
A.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B.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C.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深圳建立了经济特区后,在几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体现了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B正确;1992年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21世纪初,我国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排除A;2012年党的十八大我国进入新时代,排除C;我国还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上,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砀山县模拟)如表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贫困人口规模(亿人)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 7.739 171
2017 0.3046 25974
2020 0.0551 32189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
A.开展“大跃进”运动 B.建立经济特区
C.实行改革开放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题意,1978年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结合所学知识,这说明实行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日益富裕,C项正确;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经济特区不是1978——2020年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全面,排除B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不是1978——2020年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斗门区二模)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领域颁布的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共2300余部,地方性法规达19万件之巨。这一做法(  )
A.促进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
B.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
D.适应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自2001年中国颁布了多部有关对外经济的法律法规,说明法律规定的制定适应了对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D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1984年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中山市三模)如图是1980﹣1998年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GDP增长曲线图。1985年后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B.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大力推动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这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故1985年后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1980年设立的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过程、全方位格局相关史实。
5.(延津县二模)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开放的地域经历了从沿海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最后到内地的发展历程。这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特征是(  )
A.主次分明 B.急于求成 C.循序渐进 D.东部优先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答】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特征是循序渐进。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题干繁琐没有价值,注意最后设问.
6.(龙湖区一模)上海虹桥机场引进香港国际机场管理理念,短期内实现了管理水平跃升;北京、深圳等多个城市的地铁建设和管理借鉴了香港地铁的先进经验;内地第一支救援飞行队是在香港飞行服务队手把手帮助下组建起来的。这些事实意在强调(  )
A.“一国两制”的可行性 B.两地优势的互补性
C.香港经验的借鉴性 D.经济特区的特殊性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事实意在强调香港经验的借鉴性。题干材料与一国两制无关,排除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内地城市学习香港的先进经验,排除B;香港不是经济特区,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春 甘孜州期末)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个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C.内地——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一政策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进行的,在对外开放中,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故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8.(春 高碑店市期末)邓小平在1988年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这表明当时中国应(  )
A.提高粮食产量 B.扩大对外开放
C.缩小城乡差距 D.鼓励科技创新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外开放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可知,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应扩大对外开放,B项正确;材料在谈中国的封闭使中国经济技术落后于世界,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并未提到提高粮食产量,排除A项;材料在谈中国的封闭使中国经济技术落后于世界,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并未提到缩小城乡差距,排除C项:材料在谈中国的封闭使中国经济技术落后于世界,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鼓励科技创新说法片面,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对外开放相关史实。
9.(春 高碑店市期末)欧洲某网站刊登的《中国广东的经济特区》文章中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尝试走上对外开放道路。在广东,该路线的成功一目了然。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广东经济在过去40多年里实现了巨大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产值最大的省份。下列能够为其提供例证的是(  )
A.深圳的崛起 B.厦门的繁荣
C.浦东的兴盛 D.海南的发展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的对外开放,重点掌握经济特区的设置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在广东,该路线的成功一目了然。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广东经济在过去40多年里实现了巨大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产值最大的省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设置深圳 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其中深圳发展尤为显著,由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迅速发展为国际闻名的大都市,被认为是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A项正确;厦门属于福建省,排除B项;上海浦东开发区并非经济特区,排除C项;海南的发展与广东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经济特区的设置以及影响等知识。
10.(春 阳信县期末)从全国发展脉络看,1949年之前,我国没有一个城市GDP超过百亿元;1986年之前,我国也没有一个城市GDP达到千亿元,但到了2021年,我国万亿GDP城市已达到24个。数量较多的万亿GDP城市的出现反映了(  )
A.建国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凸显优势
C.改革开放激发了活力与创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从全国发展脉络看,1949年之前,我国没有一个城市GDP超过百亿元:1986年之前,我国也没有一个城市GDP达到千亿元,但到了2021年,我国万亿GDP城市已达到24个”并结合所学可知,2021年,我国万亿GDP城市已达到24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活力与创新,经济迅速发展,C项正确;“1986年之前,我国也没有一个城市GDP达到千亿元”说明建国后我国城市化进程依然缓慢,排除A项;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是在20世纪5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是在1992年,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题干中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由于改革开放激发了活力与创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东莞市一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充满希望的富裕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断论。他总结了我国长期故步自封、闭关自守造成停滞落后的教训,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改革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家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
——摘编自《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较好,势必要先行一步……形式应多种多样,开发的步骤将有前有后,引进项目的重点要各有侧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1984年5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的特点。
材料三:大事件表
时间 事件
1980年 中央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4年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1990年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3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1994年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WTO
2013年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201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3)从材料三表格中任选两个相互关联的史实,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结合所选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原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尽快摆脱我国贫穷落后状态;吸收国外的经验、资金和技术,发展生产力。
(2)由沿海到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逐步深入,稳步推进;立足国情等。
(3)观点: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论述:1980年,中央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置,有利于吸收侨资、外资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202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
【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表格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原因、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的特点、对中国对外开放的认识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邓小平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断论。他总结了我国长期故步自封、闭关自守造成停滞落后的教训,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改革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家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原因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尽快摆脱我国贫穷落后状态;吸收国外的经验、资金和技术,发展生产力。
(2)根据材料二“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可知,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的特点是由沿海到内地;根据“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较好,势必要先行一步”可知,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的特点是逐步深入,稳步推进;立足国情等。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两个互相关联史实经济特区的设置和中国加入WTO,提炼观点为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论述时结合经济特区的设置以及意义、中国加入WTO的影响,做到史实准确,语言流畅即可。如1980年,中央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置,有利于吸收侨资、外资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202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
故答案为:
(1)原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尽快摆脱我国贫穷落后状态;吸收国外的经验、资金和技术,发展生产力。
(2)由沿海到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逐步深入,稳步推进;立足国情等。
(3)观点: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论述:1980年,中央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置,有利于吸收侨资、外资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202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原因、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的特点、对中国对外开放的认识等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