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历史解释: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确立过程及意义的学习,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时空观念: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了解我国目前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情况。 史料实证:通过课本文字、图片等材料,直观感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家国情怀: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活动一:我国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设问1:我国有哪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1.列举我国五大省级民族自治区? 、 、 、 。
其中最早建立的是哪个自治区 成立于哪一年?
活动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设问2:我国实行的基本民族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实施的意义有哪些?
1.请写出我国实行的基本民族制度的名称:
2.这一制度实施的意义有哪些?
(1)体现了 和 的精神;
(2)对 和 具有重大意义;
(3)为 奠定了基础。
活动三: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努力
设问3:少数民族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1.少数民族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
2.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3.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进行西部大开发,2006年,哪一条铁路全线通车? 请写出它的起止城市: 、
◆启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等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小组互评)
作为当代青少年,你应该为维护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
(答案见课件)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依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①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对统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③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2.地位(性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3.含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确立过程: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②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必考
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实施情况:
①行政划分: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②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地位:我国建立的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历史意义: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③现状:目前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五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
6.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受历史、地理等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党和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除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②促进经济发展
表现:采取优惠政策,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结果(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
③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表现: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结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一大批项目
结果: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重大项目: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历史意义: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拓展延伸】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有利于从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出发,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③能够在实现国家富强的同时促进民族繁荣。
④有利于激发各民族热爱祖国和本民族的感情。
2.当代中学生应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①要积极学习和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②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③增强民族团结意识;④关心少数民族同学等。
1.(安徽一模)2005年以来,国家编制实施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3个国家级规划。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共中央(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B.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C.只关注少数民族的发展
D.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平山县一模)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乌化小区民族团结大院内,长着一棵被当地居民唤作“同心树”的沙冬树。该树树干相互环绕交叉生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同生活在这里的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族等多个民族居民守望相助、相亲相依地生活在一起。这( )
①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②说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③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
④表明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权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开州区模拟)“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反映了我国实行的( )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一国两制”方针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铁西区开学)表中数据反映了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年份/年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52 465 11.4
1978 155.6 212.1
2014 11352.3 64369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C.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推行
5.(五华区校级模拟)正确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评价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以下内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B.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巩固国家统一
D.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6.(绥江县模拟)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又地处边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对于保持西部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边疆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以上体现中国在20世纪末实行的( )
A.一国两制 B.科教兴国
C.西部大开发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重庆一模)如图反映我国实行的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一国两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望花区模拟)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体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此,我国实行了( )
A.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方针
9.(柳州一模)我国不断搭建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如做大民族特色节庆、举办民族歌舞展演、举行民族体育赛事活动等,让民族文化资源逐渐与民众生活相交融。这表明我国注重( )
A.彰显各民族大团结 B.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C.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D.加快边疆经济发展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0.(春 沈丘县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认同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创造的历史与文化;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是由哪部法律文献确定的?
(2)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铸牢民族共同体,维护民族团结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点掌握民族团结的相关史实。
【解答】根据题干中“2005年以来,……3个国家级规划”并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发展、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D项正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政治政策,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未体现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只关注少数民族的发展,说法不正确,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乌化小区民族团结大院内,长着一棵被当地居民唤作‘同心树’的沙冬树。”可知,题干信息体现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项正确;“该树树干相互环绕交叉生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同生活在这里的维吾尔、汉、哈萨克、回等多个民族居民守望相助、相亲相依地生活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写照,③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①项错误;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义务,④项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属于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排除A。
B.“一国两制”方针,属于解决港澳台问题的制度创新,排除B。
C.材料未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内容,排除C。
D.据材料“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知,叙述的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知识。
【解答】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与材料反映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
B.根据题意可知材料反映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B项正确。
C.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与材料反映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香港、澳门推行,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知识。
5.【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评价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历史史实与历史评价的区别的相关史实。
【解答】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评价则是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选项AB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选项C是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评判,属于历史评价,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评价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一国两制是为了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排除A;
科教兴国是国家发展战略而不是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排除B;
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末,我国施行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对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对于保持西部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边疆安全具有重大意义,C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西部大开发战略。
7.【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
【解答】题干中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都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这些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图示反映我国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8.【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解答】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体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此,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民族问题无关,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9.【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根据材料“让民族文化资源逐渐与民众生活相交融”可知国家不断创造机会,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没有涉及民族团结,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文化以及传承,与经济的繁荣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没有涉及边疆地区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0.【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1)制度:据图片“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文献: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本题为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据材料“我们要认同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创造的历史与文化;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学生应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故答案为: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战略,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