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同步探究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同步探究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9.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4 14:3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历史解释:通过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含义;知道海协会、海基会,了解“九二共识”及其意义。 时空观念:通过分析文献、图片等资料,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的政策和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政党。 家国情怀:认识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祖国统一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
设问: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的表现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时间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意义
改革开放后 在邓小平“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了“ 、 ”的对台基本方针 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979年 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和马祖,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实行 (通邮、通商、通航) 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
1987年 台湾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 ,
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
1990年 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 ) 两岸授权这两个 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1991年 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 )
1992年 两会达成“ ”,即“海峡两岸均坚持 ”的共识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
1995年 江泽民提出 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2005年 国民党主席 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胡锦涛) 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促进了两岸关系的
2008年 两岸直接“ ”终于实现 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2015年 习)马(英九)会 是建国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小组互评)
思考:分析有利祖国统一的因素有哪些?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见课件)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考
①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 ②隋朝时隋炀帝派人到达流求(台湾)
③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 管辖澎湖和琉球 ④清朝初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⑤1684年,清朝政府设立台湾府; ⑥1898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⑦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日本战败台湾光复⑧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中失利退守台湾
2.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内政问题。★★★★必考
台湾问题的由来: ①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
②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最终导致两岸对峙。
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1.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演变
①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提出要(武力)解放台湾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③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④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2.大陆缓和两岸关系的举措:
1979年开始,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3.海峡两岸交往的表现(措施)以及影响?
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历史意义: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②“九二共识”和汪辜会谈★★★★必考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海基会和海协会性质:民间团体 作用: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即“九二共识”(的)
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第一次会谈
历史意义: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1.海峡两岸日益密切交往的原因: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
②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2.海峡两岸日益密切交往的史实表现:
①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②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③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中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
胡连会内容:国共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历史意义: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④2008,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三、新时代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方略 (新修订)
1.历史性会面:
2015年11月,总书记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习马会内容: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
历史意义: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最大现实威胁:“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人民解放军多次在台湾周边海域组织实战化演练,展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台独”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能力,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3.2022年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全面阐述了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指明了对台工作方向。白皮书强调,我们愿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我们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共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坚定反“独”促统。
拓展延伸:
1.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
①历史因素: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一部分 根本因素:海峡两岸同根同源
②思想指导:“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基本方针的正确指导。
③香港、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④物质基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加大。
⑤现实因素:两岸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⑥法律依据:《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2.海峡两岸统一的不利因素:①台独分裂势力的存在 ②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3.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
①本是同根,赤子情深 ②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人。
4.身为中学生我们能为祖国的统一做些什么?
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
②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奉献;
③积极维护我国政府对台的方针和立场,积极宣传我国对台方针、政策;
1.(绥化)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  )
A.五项原则 B.“九二共识”
C.八项主张 D.“三通”协议
2.(邵阳)2023年3月,中国台湾地区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并宣读祭文。其祭文写道:“两岸人民,同属中华,炎黄子孙,振兴民族,共创未来,薪传绵延。九二共识,和平基础。苍生为念,百姓谋福,共同发展,永继无疆”。这体现马英九等台湾同胞(  )
①有浓厚民族认同感
②主张两岸实行相同的社会制度
③认同一个中国原则
④倡导两岸和平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临沂)邓小平说,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即使武装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从中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台湾问题必须使用和平解决模式
B.武力统一后也可实行“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构想排斥使用武力
D.只有通过武力才能解决台湾问题
4.(揭西县一模)【时政热点 中共二十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此基础上,推进同台湾各党派、各界别、各阶层人士就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开展广泛深入协商,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材料中的“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求同存异”
C.“九二共识”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长顺县一模)自蔡英文上台后,巴拿马、多米尼加等8个国家或地区先后宣布与台湾“断交”,台湾所谓的“邦交国”仅剩14个;此外,因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世界卫生组织自2017年起连续六年拒绝台湾参加世卫大会。这些事实反映了(  )
A.国际社会支持两岸和平统一
B.“一个中国”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C.中国国际地位获得大幅提高
D.“一国两制”政策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6.(春 泸县期末)小军在整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将大事年表转化成了下面的年代尺。他整理的知识主题是(  )
A.“一国两制”政策出台背景
B.大陆对台湾政策的调整
C.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的交往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虞城县三模)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1992年11月,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A.民族团结 B.外交成就 C.军队建设 D.祖国统一
8.(桐柏县二模)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实现直接“三通”
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推动国共新合作
9.(常熟市一模)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自3月27日至4月7日来大陆祭祖、交流。他是自1949年以来,首位赴大陆的台湾地区卸任领导人。国台办新闻发言人表示,马先生此访充分反映了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是一家人,两岸同胞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共同心声,再次证明……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省略处的“定海神针”是指(  )
A.《告台湾同胞书》 B.“九二共识”
C.“一带一路”倡议 D.“和平统一”
10.(锡山区校级三模)如表是某同学进行历史学习时的课堂笔记,据该笔记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 1992年“九二共识”
A.统一大业的推进 B.经济改革的深化
C.对外开放的扩大 D.民主法治的完善
11.(李沧区二模)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讲道:“70年来,我们顺应两岸同胞共同愿望,推动打破两岸隔绝状态……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两岸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  )
A.民族区域自治 B.《反分裂国家法》
C.社会主义制度 D.一个中国的原则
12.(封开县二模)如表反映出党和政府在对台问题上(  )
20世纪50年代 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1979年元旦 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
1993年8月 发表了《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
2000年2月 发表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
2022年8月 发表了《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A.坚持使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B.顺应时代变化不断调整统一台湾政策
C.贯彻“九二共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D.坚决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3.(春 慈利县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都是李鸿章!
——《邓小平文选》
材料二
材料三 30年前两岸中国人选择以对话代替对抗、以沟通化解分歧、以协商促进合作,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九二共识”,其核心要义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这一过程和内容均有明确的文件和文字记录,任何人、任何势力都否定不了、歪曲不了。汪洋表示,“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
——汪洋在“九二共识”3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对收回香港问题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在时机成熟了”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分别是哪一天的报纸,并简述两张报纸报道的事件共同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海峡两岸“九二共识”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你认为海峡两岸实现统一分别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青少年应当如何维护国家统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九二共识”,掌握“九二共识”的内涵。
【解答】A.五项原则是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
B.“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依据材料“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可知,B正确。
C.八项主张是1995年由江泽民提出,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
D.“三通”协议,实现是在2008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九二共识”,注意掌握“九二共识”的核心。
2.【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台湾问题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
【解答】由材料“两岸人民,同属中华,炎黄子孙,振兴民族,共创未来,薪传绵延。九二共识,和平基础。苍生为念,百姓谋福,共同发展,永继无疆”可知,这体现马英九等台湾同胞有浓厚民族认同感、认同一个中国原则、倡导两岸和平发展,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主张两岸实行相同的社会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与史实不符,排除含有②的ABD三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台湾问题的由来及两岸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
3.【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祖国统一大业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对台的基本方针等知识。
【解答】由材料“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即使武装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可知邓小平并没有说一定要用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即使武力统一的方式解决了台湾问题,也可以实行“一国两制“,B项正确。ACD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九二共识”的内容。
【解答】A.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
B.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
C.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岸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因此九二共识的达成使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正确。
D.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将两岸关系的相关知识与中国外交相关史实合在一起考查,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5.【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自蔡英文上台后,巴拿马、多米尼加等8个国家或地区先后宣布与台湾‘断交’”。
【解答】A.题干强调的是“一个中国”原则得到广泛认可,题干中没有国家社会支持两岸和平统一相关信息,排除。
B.根据材料中的“自蔡英文上台后,巴拿马、多米尼加等8个国家或地区先后宣布与台湾‘断交’”和所学可知,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得到国家社会广泛认可,于是出现材料中的“断交”等情况,正确。
C.题干强调的是“一个中国”得到国家社会广泛认可,并没有直接体现国际地位提高,排除。
D.题干强调的是“一个中国”得到国家社会广泛认可,“一国两制”政策的相关信息未在题干中体现,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
6.【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的交往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港台知名人士傅朝枢时,首次公开提出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构想,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中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是台湾对大陆政策的调整,故说主题是大陆对台湾政策的调整,表述不完整,排除B项;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内容自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开始,到1995年“八项主张”,体现了改革开放后新时期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成就,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中的内容体现了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的交往,并未提及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的交往等知识。
7.【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该题考查实现祖国统一的内容;台湾回归祖国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关系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解答】根据表格中“九二共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等台港澳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其主题为祖国统一。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祖国统一的内容。
8.【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故A正确;2008年海峡两岸已经实现直接“三通”,故排除B;CD均是和平发展的表现,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结合“九二共识”的意义理解。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简称“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进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央人民政府提倡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与题干所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不符,排除A项;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一项开放包容的经济合作倡议,与题干所述和台湾关系无关,排除C项;“和平统、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统一的方针,D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祖国统一大业,考查了考生依据材料获取、解读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考生需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10.【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港澳回归,识记祖国统一大业、港澳回归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使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1992年“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分别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可知,材料“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1992年‘九二共识’”学习的主题是祖国统一的问题,A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祖国统一问题,与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和民主法治无关,排除BC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心能力,熟记记祖国统一大业、港澳回归相关知识相关知识。
11.【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可知,两岸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才能向前发展,D项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反分裂国家法》是在2005年颁布的,但不是两岸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础,排除B项;回归后台湾可以保留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
12.【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结合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演变过程,把握题干主旨分析作答。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党和政府在对台政策问题上的一个调整过程。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政府对台政策是指我国在处理同台湾地区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边界关系中,一贯坚持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以及在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他政策措施处理办法。根据材料可知,党和政府在对台政策问题上具有原则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B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是“争取”而不是“坚持”,排除A项;贯彻“九二共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决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这两项都是党和政府在对台问题上措施和态度,但没有全面反映出党和政府在对台问题上的政策变化,排除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大业,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3.【答案】(1)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收回香港。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构想等。
(2)图1报纸为1997年7月1日,图2报纸为1999年12月20日;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有利因素:两岸统一是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政策在港澳的成功实践;国际正义力量的支持;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发展趋势;中国的日益强大与优惠的对台政策等。不利因素:“台独”分子坚持“台独”立场;国际反华势力干扰等。
(4)不发表分裂祖国的言论;敢于同分裂祖国行为做斗争等。(任答对一点或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祖国统一大业等相关知识点,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要求组织答案。
【解答】(1)根据“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都是李鸿章!”可知,邓小平对收回香港问题的态度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收回香港。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现在时机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可知,这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同时,“一国两制”构想的得到认同。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图1报纸为1997年7月1日,图2报纸为1999年12月20日;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九二共识,其核心要义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可知,“九二共识”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有利因素是两岸统一是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政策在港澳的成功实践;国际正义力量的支持;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发展趋势;中国的日益强大与优惠的对台政策等。不利因素有“台独”分子坚持“台独”立场;国际反华势力干扰等。
(4)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不发表分裂祖国的言论;敢于同分裂祖国行为做斗争等。
故答案为:
(1)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收回香港。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构想等。
(2)图1报纸为1997年7月1日,图2报纸为1999年12月20日;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有利因素:两岸统一是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政策在港澳的成功实践;国际正义力量的支持;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发展趋势;中国的日益强大与优惠的对台政策等。不利因素:“台独”分子坚持“台独”立场;国际反华势力干扰等。
(4)不发表分裂祖国的言论;敢于同分裂祖国行为做斗争等。(任答对一点或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祖国统一大业等相关史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