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同步探究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同步探究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4 14:3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历史解释: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史实;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全方位外交的成就。 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学习,初步了解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外交方面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这一现实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成就,认识中国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感受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一: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设问1:分别指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时间、意义。
1.背景: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 集团长期占据席位。
2.时间: 年 月, 大会。
3.意义: 。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活动二: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设问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过程?
1.原因:①中国 的提高和 的变化;②改善 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2.过程:① 年7月, 秘密访问中国。
② 年, 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 》,
意义: 。
③ 年,中美 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 , 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设问2: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时间、意义?
1.中日建交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时间、标志: 年, 。
3.意义: 。
活动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方位外交
设问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原则、外交措施、成就、意义?
1.政策与原则: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 政策,坚持在 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举措:
(1)注重改善和发展与 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 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 、 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 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 国家的关系。
(2)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 。
(3)积极拓展 外交,加强与 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3.成就: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 、 、 的外交布局。
(1)中国已与世界上 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2)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4、意义: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小组互评)
合作探究: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答案见课件)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速查关键词】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全方位外交
知识点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A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B亚非国家的支持C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2、概况:1971年,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通过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关系改善:由敌对(1949—1972)到正常化(1972—)
①原因:A根本原因:中美双方国家利益的需要B主观原因: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C美国方面: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美苏对抗美国处于守势;美国对新中国孤立封锁政策失败D中国方面: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为国家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过程:A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近20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③影响:A对中国:改善了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B对美国:有利于改善美苏争霸中美国的不利地位C对世界:有利于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的稳定发展和进步;
④特点:友好发展是主流,但双方存在着摩擦和矛盾(原因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⑤问题:台湾问题(核心),人权问题,贸易摩擦问题;
⑥如何促进中美关系:A中美两国是世界大国,同时也是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和平与稳定B美国政府必须遵守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承诺的原则妥善处理台湾问题C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分歧,不断扩大共同利益,全方面发展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促进两国的共同发展。
2、中日建交
①原因:A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B根本原因: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利益
②概况: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接着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③存在问题:A历史问题B参拜了靖国神社问题C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
知识点三.全方位外交
1、背景: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高,国际地位提高;
2、表现:
(1)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3、成就:
①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②1999年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③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上海举行,其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④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于同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⑤2008年承办北京奥运会⑥2010年承办上海世界博览会⑦2016年杭州G20会议;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易错易混】
1971年,新中国是“重返”联合国,而不是重新“加入”联合国;中国重返联合国是中国和主持正义的其他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重大胜利,而不是中美关系改善的结果,更不是美国把中国“送进”联合国。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2年,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美正式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图片解读】
左图解读: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右图解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福州二模)196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而1971年他又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尼克松的两段讲话(  )
A.反映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标志着中美外交关系的正常化
C.说明美国承认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预示着中美关系将有实质性的突破
2.(孝南区一模)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时,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 1971年6月,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说明美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为了(  )
A.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席位
D.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3.(江城区一模)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二十国集团(G20)不仅引入了“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还引入了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中国治理观。由此可知,中国(  )
A.致力于应对全球危机
B.打破了西方的强权政治
C.倡导世界和平与发展
D.为全球治理贡献了力量
4.(丰顺县一模)“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这说明中国 (  )
A.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智慧能解决所有的国际关系问题
D.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5.(深圳模拟)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的熊猫外交主要发生在与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中。中国在1972年将熊猫赠送给美国,1973年赠送给法国,1974年赠送给英国,1975年赠送给墨西哥,1978年赠送给西班牙。这反映(  )
A.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变化
B.改革开放提升了中国国力
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与中国结盟成为世界潮流
6.(五寨县一模)照片凝刻了伟大的历史时刻,见证着历史的发展。下面两幅照片反映的史实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苏关系走向对立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7.(金乡县一模)20世纪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突破期和转型期,实现了由区域性强国向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的转变。能说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中国(  )
A.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8.(经济技术开发区校级二模)1972年开始,中国先后同比利时、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一批国家建交,中英和中荷外交关系从代办级升格为大使级。至1973年底,中国已基本上完成同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建交的过程。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推动
B.中日建交的推动
C.中美建交的推动
D.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
9.(增城区一模)有学者形容新中国70年代外交关系的三次突破为:艰难复常,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前嫌;相逢一笑,邻里往来。其中“跨洋握手,冰释前嫌”对应的外交事件是(  )
A.毛泽东访问苏联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尼克松访华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10.(桓台县一模)2022年,我国领导人先后出席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G20峰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政府承诺将继续支持联合国事务,承诺组建常备的维和警队。这说明我国(  )
A.是联合国维和主要力量
B.致力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C.践行着不结盟外交政策
D.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罗山县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以来,中国始终本着积极参与、求同存异、推动合作的精神,全面参与该组织各项活动。与此同时,亚太经合组织成为中国与亚太地区其他经济体开展互利合作、开展多边外交、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舞台。中国借此促进了自身发展,也为本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华网《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关系》
材料三
(1)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据什么外交政策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一时期的“中国声音”主要指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的哪一特征?简述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
(3)综上所述,以上外交局面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福州二模)196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而1971年他又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尼克松的两段讲话(  )
A.反映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标志着中美外交关系的正常化
C.说明美国承认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预示着中美关系将有实质性的突破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正常,结合所学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背景分析作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国内经济处于“滞胀”状态;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于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积极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材料中,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第二段讲话正面肯定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意图是向中国示好,谋求改善中美关系,这预示着中美关系将有实质性的突破,D项正确;两极格局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时间不符,排除A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排除B项;尼克松的第一段话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正常,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孝南区一模)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时,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 1971年6月,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说明美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为了(  )
A.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席位
D.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建交,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美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并不是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排除。
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中美建交的背景,不是中美建交的目的,排除。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席位是在1971年10月25日,与题干无关,排除。
D.根据题干“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美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记忆中美建交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江城区一模)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二十国集团(G20)不仅引入了“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还引入了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中国治理观。由此可知,中国(  )
A.致力于应对全球危机
B.打破了西方的强权政治
C.倡导世界和平与发展
D.为全球治理贡献了力量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题干“二十国集团(G20)不仅引入了‘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还引入了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中国治理观。”可知,题干反映了中国的智慧,方案为二十国集团(G20)认可和引用,说明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了力量,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中国智慧,未涉及应对全球危机,排除A项;“打破了西方的强权政治”说法错误,中国智慧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力量,排除B项;题干强调中国的智慧,与“倡导世界和平与发展”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丰顺县一模)“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这说明中国 (  )
A.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智慧能解决所有的国际关系问题
D.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说明中国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涉及我国取得的成就,排除A;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不是强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B;智慧能解决所有的国际关系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中国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5.(深圳模拟)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的熊猫外交主要发生在与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中。中国在1972年将熊猫赠送给美国,1973年赠送给法国,1974年赠送给英国,1975年赠送给墨西哥,1978年赠送给西班牙。这反映(  )
A.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变化
B.改革开放提升了中国国力
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与中国结盟成为世界潮流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材料说明中国的熊猫外交突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范围,开始面向资本主义国家,这反映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再局限于意识形态,外交政策发生变化。故A正确;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以后,排除B;熊猫外交不能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排除C;中国向这些国家赠送熊猫,但这些国家并没有与中国结盟,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变化。
6.(五寨县一模)照片凝刻了伟大的历史时刻,见证着历史的发展。下面两幅照片反映的史实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苏关系走向对立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A.中苏关系走向对立不是中美和中日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故B项错误;
C.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所以图片反映史实出现的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提高,故C项正确;
D.“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这一方针促进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7.(金乡县一模)20世纪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突破期和转型期,实现了由区域性强国向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的转变。能说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中国(  )
A.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重点掌握中国现代外交成就的相关史实。
【解答】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或合法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重要作用,D是正确的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相关知识点。
8.(经济技术开发区校级二模)1972年开始,中国先后同比利时、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一批国家建交,中英和中荷外交关系从代办级升格为大使级。至1973年底,中国已基本上完成同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建交的过程。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推动
B.中日建交的推动
C.中美建交的推动
D.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故A正确;中日建交是在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推动下出现的,排除B;中美建交是197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关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推动。
9.(增城区一模)有学者形容新中国70年代外交关系的三次突破为:艰难复常,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前嫌;相逢一笑,邻里往来。其中“跨洋握手,冰释前嫌”对应的外交事件是(  )
A.毛泽东访问苏联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尼克松访华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尼克松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答】结合所学,可在,艰难复常,扬眉吐气,指的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跨洋握手,冰释前嫌,指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相逢一笑,邻里往来,指的是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尼克松访华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0.(桓台县一模)2022年,我国领导人先后出席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G20峰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政府承诺将继续支持联合国事务,承诺组建常备的维和警队。这说明我国(  )
A.是联合国维和主要力量
B.致力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C.践行着不结盟外交政策
D.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重点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调整和外交成就。
【解答】根据材料“我国领导人先后出席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G20峰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政府承诺将继续支持联合国事务,承诺组建常备的维和警队”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我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项正确;材料未提到其它维和力量,不能说明中国是联合国维和主要力量,排除A项;中国是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是要打造新型国家关系,排除B项;不结盟外交是在20世纪60年代期间,处于东方和西方两大对立的集团之间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所奉行的外交。其核心本质是不加入任何大国集团,不结盟、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正确把握新时期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罗山县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以来,中国始终本着积极参与、求同存异、推动合作的精神,全面参与该组织各项活动。与此同时,亚太经合组织成为中国与亚太地区其他经济体开展互利合作、开展多边外交、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舞台。中国借此促进了自身发展,也为本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华网《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关系》
材料三
(1)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据什么外交政策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一时期的“中国声音”主要指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外交的哪一特征?简述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
(3)综上所述,以上外交局面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答案】(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声音: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
(2)特征: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作用: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注重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伸张和维护发展中国家应有的权利;反对单边主义,促进世界多极化进程;履行国际社会成员和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应尽义务等。
(3)启示:国家间的外交服务国家利益;在维护本国的利益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它国家的利益等。
【分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中国外交。
【解答】(1)外交政策: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解答即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声音:根据材料一“1953年周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和“周总理在万隆会议期间的发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得出这一时期的“中国声音”主要指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
(2)特征:结合材料二涉及的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后的外交成就和材料三涉及的外交活动,可得出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在国际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用:根据材料二“与此同时,亚太经合组织成为中国与亚太地区其他经济体开展互利合作、开展多边外交、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舞台。中国借此促进了自身发展,也为本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注重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伸张和维护发展中国家应有的权利;反对单边主义,促进世界多极化进程;履行国际社会成员和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应尽义务等。
(3)启示:根据上述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给的启示是国家间的外交服务国家利益;在维护本国的利益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国家的利益等。
故答案为: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声音: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
(2)特征: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作用: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注重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伸张和维护发展中国家应有的权利;反对单边主义,促进世界多极化进程;履行国际社会成员和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应尽义务等。
(3)启示:国家间的外交服务国家利益;在维护本国的利益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它国家的利益等。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中国外交相关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