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新中国的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一五”计划,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和历史地图,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分布及主要成就;了解1954年一届人大和宪法。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对理解一五计划的意义,分析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通过史料分析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家国情怀:感知党和政府在经济和民主建设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努力,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活动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设问1:说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目的、基本任务,结合P20页地图,谈谈一五计划取得了哪些成就?
1.背景:
(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我国地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2.时间: 年— 年
3.目的:为了 ,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基本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 ,建立 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 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5.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一桥、二铁(路)、三公(路)、四厂)
(1)工业:
① 等三大工程;② ;
③沈阳 和 。
交通:
①新建 等铁路30余条;
② 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③1957年, 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6.意义:我国开始 ,向 。
活动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设问2:说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大会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1.会议召开的时间: 年9月,在 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人大)
2.会议的内容:
(1)制定了《 》,(性质:是我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宪法规定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 制度。
(2)大会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会议召开的意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 制度。这一制度是我国的 制度,为 奠定了基础。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小组互评)
一五计划取得重大胜利原因?
(答案见课件)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知识点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
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目的: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从1953年至 1957年。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成就: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二条铁路: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三条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家工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作用: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知识点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时间: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文献: 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领导机构: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意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易错易混】
1、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是片面发展重工业。
4.1949—1956年是过渡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其革命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5.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图片解读】
解读:(1)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2)工业建设的主要行业集中在交通运输、机械制造、钢铁生产等重工业领域;(3)交通运输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华中地区;(4)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分布的不合理布局
解读:1956年在沈阳首飞成功,揭开了中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历史新篇章,为自行设计制造歼击机奠定了基础
解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行使宪法作用的历史使命完成,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良好开端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秋 邵阳期末)“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上,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这些数据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C.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D.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2.(昆明模拟)如图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票面,与其图案信息关联度较高的历史事件是( )
发行时间:1964年4月15日正面图案:武汉长江大桥 发行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A.土地革命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改革开放
3.(陕西模拟)识读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这组图片反映的成就取得主要是由于政府( )
A.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C.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4.(港北区一模)1953~1957年,中国工业增长率为18%,其中钢产量增长率为31.7%。这期间,中国工业及钢产量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改革开放的推进
5.(春 夏津县期末)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找到了以下资料,适合采用的有(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②第一批国产喷气式飞机
③武汉长江大桥
④大庆油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秋 和平区期末)《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七大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开国大典
7.( 天津)如图描绘了某宪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在田间地头热议的画面。随后出台的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 )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宁德二模)如图所示的内容反映了( )
A.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完善
D.中共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
9.(春 营口期末)据1954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选出1226名代表,其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代表,147名妇女代表。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南海参加会议,共商国是。这次会议的召开说明我国的政治制度是( )
A.多党合作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普选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春 广饶县校级月考)如图中,老年妇女手拿选民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的喜悦来自于( )
A.农民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B.成功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C.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春 洛宁县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方法或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
——摘编自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二: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
——摘编自《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
材料三: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要重视科技力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选择的工业化道路。我国实施的与之相关的发展规划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伟大工程”体现的是我国哪一领域的成就?据材料二,归纳这一“伟大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
(3)结合材料三,从工业化的角度谈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正确;
B.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故B错误;
C.题干涉及的是投资比重分配,未体现出增长问题,故C错误;
D.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一五计划是1953年开始实行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一五计划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2.【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故B正确;题干反映的武汉长江大桥,和土地革命、三大改造无关,排除A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
3.【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都与题干图片无关,排除。
B.三大改造是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
C.根据题干图片“长春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中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鞍山大型轧钢厂、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可知,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一五计划”的成就。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试飞成功,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符合题意。
D.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排除。
故选:C。
【点评】记忆一五计划背景、目的、时间、主要成就、意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4.【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属识记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957年我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符合题意。
B.土地改革完成于1952年,排除。
C.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排除。
D.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实行,排除。
故选:A。
【点评】记忆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时间、成就及意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5.【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解答】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间实施的,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1953年奠基兴建,1956年建成并投产,是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②1956年,我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是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是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④大庆油田1959年9月发现,1960年4月打出第一口油井,不是一五计划建设成就。所以①②③属于一五计划建设成就。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6.【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结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理解。
【解答】据“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可知,这些“代表们”参加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D符合题意;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排除A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探索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起政治协商制度,不能概括题干材料中的所有内容,排除A。
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概括题干材料中的所有内容,排除B。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之后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会一步步得到完善,不能概括题干材料中的所有内容,排除C。
D.根据题干“1931年中共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可知,描述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探索,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探索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大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排除AB项;普选制意思是公民普遍参加国家代表机关选举,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大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依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普选,人民选举人大代表,体现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C项正确;1950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农民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排除A项;1953年农民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与老年妇女手中拿着的选民证无关,排除B项;1978年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老年妇女手中拿着的选民证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意义。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答案】(1)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或先重后轻)。发展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
(2)领域:交通运输领域。有利条件:国家的支持;苏联的援助;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
(3)途径: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需要考生掌握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付诸实施的发展规划、武汉长江大桥、新型工业化道路,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及所学知识,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或先重后轻)。我国实施的与之相关的发展规划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
(2)根据材料二出处“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可知,这一“伟大工程”是武汉长江大桥,这是交通运输领域的成就。根据材料“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概括得出,这一“伟大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是:国家的支持;苏联的援助;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
(3)本题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三“中国要重视科技力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世界共同发展。”及所学知识可得出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故答案为:
(1)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或先重后轻)。发展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一五计划)。
(2)领域:交通运输领域。有利条件:国家的支持;苏联的援助;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
(3)途径: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