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①知道中共八大;②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③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④了解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 史料实证: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民谣、图片,归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典型表现,并通过分析史料,知道这一时期出现的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 历史解释:归纳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建设成就,一分为二地评价这一-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与成就。 唯物史观:正确评价“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家国情怀: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是艰苦探索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活动一:中共八大
设问:预习课本P27页第1小节,思考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1.时间和地点:_______年,在北京召开。
2.内容: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 ,指出主要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中国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设问:预习课本P27-28第一子目2、3小节,思考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两大失误表现、原因、严重后果和教训?
1.两大失误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_________,忽视了___________________。
3.后果:1959—1961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训: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活动三:“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设问:预习课本P28-30第二子目,思考文化大革命的时间、严重危害、影响、教训?
1.原因: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时间:__________年-_________年
3.文革的严重危害:______与______受到践踏,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教训:①必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②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④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
活动三: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设问4:预习课本P30-31第三子目,概括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意义?
1.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设成就:
(1)钢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钢铁基地;
(2)石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油田建成,到1965年原油和石油自给。
(3)工业:新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无到有。
(4)交通方面:修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铁路。
(5)科技:我国首先完成了__________________。 。
(6)核工业:1964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__爆炸成功。
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1966-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建设成就:(1)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_______。
(2)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___________。
(3)1973年,首次培育成功_____________。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小组互评)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什么失误?从以上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答案见课件)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知识点一、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中共八大:1956年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两大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 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国民经济调整: 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知识点二、“文化大革命”(1966年夏-1976年10月)
背景:20世纪60 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 “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动乱表现: 1966年夏天全面发动起来。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成为实际指挥部。 冤案: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结束:1971 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 表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影响:“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知识点三、 建设成就
工业建设: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到 1965年,我国实现 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水利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英雄模范: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科技成就: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 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作用: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易错易混】
“农业合作社”与“人民公社”的区别
农业合作社是把农民土地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的标志;人民公社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实际上是追求平均主义,它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失误。
【拓展延伸】
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曲折过程的认识。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国情,实事求是。
(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必须反对个人崇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图片解读】
解读:时代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忘我劳动、奉献为民、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秋 镇雄县期末)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时代楷模,如“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等。他们所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C.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
D.改革创新、开拓进取
2.( 平顶山一模)下面是九(1)班同学为本期黑板报准备的内容。由此可知,本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 啥是丢人?好吃懒做,贪图享受,才是真正的丢人。 ——焦裕禄
A.反抗侵略的英雄 B.艰苦奋斗的楷模
C.改革开放的先锋 D.执政为民的公仆
3.(春 汤阴县期末)口号和名词是时代的见证,下列选项中的口号或名词应该出现在1958年的是( )
A.雄鸡一唱天下白
B.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的后方去
C.打土豪、分田地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4.( 河口区二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接力奋斗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不同时期涌现出了无数英雄模范。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
B.邓稼先——杂交水稻
C.雷锋——铁人
D.焦裕禄——党的好干部
5.( 北京一模)如图照片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一个村子里的村民一起吃大食堂的一个场景。墙上的标语为“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该照片可以印证的历史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春 德庆县期末)“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种宣传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7.(春 德庆县期末)“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被迫“停课闹革命”,高考招生工作也停顿下来,很多青年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这说明“文化大革命”期间( )
A.社会主义法制发展 B.教育事业受到冲击
C.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D.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8.(春 慈利县期末)如表是一本教科书的目录(部分),该教科书出版于( )
目录一、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 六、林彪副主席的讲话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大会上 七、韶山升起红太阳 八、走马列主义、毛泽东指引的道路
A.解放战争时期 B.过渡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文革时期
9.(春 慈利县期末)如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C.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D.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10.(春 德庆县期末)如图哪一项全面反映了B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
A.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秋 建水县校级月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 5年 24年 15年
——数据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1)材料一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答出两方面即可)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历史影响?
材料三:
(3)图片A、B、C分别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事件是什么?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秋 镇雄县期末)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时代楷模,如“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等。他们所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C.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
D.改革创新、开拓进取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和邓稼先。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解答】据题意要求从“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等人物的事迹中归纳时代特征。根据所学知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是我国创业的开始时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当时的时代特征,选项中B符合题意;“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与五四运动有关,排除A;“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与抗美援朝有关,排除C;“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是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和邓稼先的事迹及时代精神。
2.(平顶山一模)下面是九(1)班同学为本期黑板报准备的内容。由此可知,本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 啥是丢人?好吃懒做,贪图享受,才是真正的丢人。 ——焦裕禄
A.反抗侵略的英雄 B.艰苦奋斗的楷模
C.改革开放的先锋 D.执政为民的公仆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解答】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王进喜:大庆油田石油工人,被誉为“铁人”;焦裕禄:领导兰考人民治理灾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人民称颂他为“党的好干部”,他们都是艰苦奋斗的楷模,B是正确的选项;王进喜不是反抗侵略的英雄、改革开放的先锋、执政为民的公仆,焦裕禄不是反抗侵略的英雄、改革开放的先锋,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3.(春 汤阴县期末)口号和名词是时代的见证,下列选项中的口号或名词应该出现在1958年的是( )
A.雄鸡一唱天下白
B.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的后方去
C.打土豪、分田地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D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雄鸡一唱天下白”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史实,排除A项;从所学知识可知,“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的后方去”与抗日战争有关,排除B项;从所学知识可知,打土豪、分田地出现在土地革命时期,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4.(河口区二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接力奋斗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不同时期涌现出了无数英雄模范。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
B.邓稼先——杂交水稻
C.雷锋——铁人
D.焦裕禄——党的好干部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王进喜被称为“铁人”,排除。
B.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排除。
C.雷锋被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好战士”,排除。
D.本题考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焦裕禄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记忆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及贡献,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5.(北京一模)如图照片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一个村子里的村民一起吃大食堂的一个场景。墙上的标语为“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该照片可以印证的历史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史实,理解材料,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其典型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这种集体食堂表明了其规模大和公有化的程度高,这严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项正确;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重在考查识读图片的能力,理解“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掌握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即可作答。
6.(春 德庆县期末)“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种宣传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重点掌握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的表现。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浮夸风严重,“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就体现了这一点,B项正确;1953到1957年的一五计划,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排除C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致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为此,1961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春 德庆县期末)“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被迫“停课闹革命”,高考招生工作也停顿下来,很多青年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这说明“文化大革命”期间( )
A.社会主义法制发展 B.教育事业受到冲击
C.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D.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带来的灾难有使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停课、高考招生与教育有关,故题干说明“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文化事业受到影响,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中外科技比较,得不出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化大革命等相关史实。
8.(春 慈利县期末)如表是一本教科书的目录(部分),该教科书出版于( )
目录一、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 六、林彪副主席的讲话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大会上 七、韶山升起红太阳 八、走马列主义、毛泽东指引的道路
A.解放战争时期 B.过渡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文革时期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解答】根据“林彪副主席的讲话——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大会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大会召开的时间为:1969年。由此可以判断该教科书包含有1969年发生的大事,因此,可决断该教科书出版于文革时期(1966—1976年),D符合题意;解放战争时期是指1946—1949年,排除A;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排除B;一五计划时期是指1953—1957年,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9.(春 慈利县期末)如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C.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
D.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相关史实。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57﹣﹣1965年”。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1958年成为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破坏了我国的生产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给党和国家造成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为了克服困难局面,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完成,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故C符合题意;“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B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抓住题干关键词“1957﹣﹣1965年”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10.(春 德庆县期末)如图哪一项全面反映了B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
A.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数轴中B阶段是1956﹣1966年,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正确的经济探索有中共八大、八字方针调整,还有失误探索,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此,此阶段的特征是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D项正确;A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属于数轴中C阶段,排除A项;此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并不是持续发展,排除B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建国初期,数轴中A阶段,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秋 建水县校级月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 18% 4.1% 2.8%
增产400万吨钢所用时间 5年 24年 15年
——数据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1)材料一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答出两方面即可)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历史影响?
材料三:
(3)图片A、B、C分别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事件是什么?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建设者的辛勤劳动等。
(2)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图A:“文化大革命”;图B:“大跃进”运动;图C:人民公社化运动。
(4)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1)原因:根据材料一“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见表”数据可知,表格反映中国经济(工业)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建设者的辛勤劳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等因素,中国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2)变化:根据材料“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2%,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内容与三大改造有关。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失误: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A、B、C分别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文化大革命”、“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大跃进”运动浮夸风盛行;人民公社运动追求一大二公,兴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等。
(4)原则:开放题,可围绕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建设者的辛勤劳动等。
(2)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图A:“文化大革命”;图B:“大跃进”运动;图C:人民公社化运动。
(4)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