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4 15:1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诵、例”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关注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2.默读课文,能结合插图大致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感受少年孙中山不懂就问的优秀学习品质。
3.了解“略读课文”的特点,初步学习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2.教学难点: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孙中山的成就
1.导入:老师带你们走进书本,去认识一位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孙中山先生,去了解孙中山小时候上学的故事。
2.人物介绍
孙中山(1866—1925),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晚,领导发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文前提示: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2.学生自由读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做到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3.教师巡视指导。
4.学习生字、词语。
(1)课件出示词语,其中生字带拼音。
(2)去掉生字的拼音读一读。
背诵 照例 圈出 段落 练习 糊里糊涂 吓呆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3)游戏:用手势表示多音字的读音。出示词语,请同学们用手势来表示“背、圈”的声调。
背诵 背包 圈出 羊圈 圈猪
(4)做“摘苹果”游戏。苹果上面有生字,学生读对一个生字会掉下来一个苹果。苹果上的生字有:背、诵、例、圈、段、练、糊、涂、呆、戒、厉、挨、楚。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填空,引导学生填空。
(    )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    )。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     )。(    )不怕挨打,向先生(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     )。
7.小结:我们在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可以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叫作要素法。
三、体悟“新鲜”,表达想法
1.圈画分享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体悟表达交流想法。
(1)有新鲜感的词语。
私塾:古时候的学校。(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插图理解词语,关注“私塾”后面的“读书”二字并结合“先生念”和“学生背诵”体会私塾是读书的地方。)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结合插图体会戒尺的含义。)
照例:按照惯例,常理。(可以采用寻找近义词或拆字组词的方式理解词义。)
(2)有新鲜感的句子。
①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预设:读书咿咿呀呀像唱歌,和现在对学生的读书“不拖音、不唱读”完全不同,当时的文章内容多为韵文,文言文需要气断声连的读法;现在老师教学都会在朗读的基础上,讲解词语中的含义。
②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预设:现在鼓励学生提问,积极发问,以前只讲究熟读成诵,不讲解含义,即使提问都要“壮起胆子”。
③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预设: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提问,是天经地义的,但在以前,却是扰乱课堂,甚至离经叛道。
④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预设:向先生问问题竟然要挨打;孙中山冒着挨打的风险也要问问题。
四、结合词句,交流看法,理解道理
1.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1)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至九自然段,和同桌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2)学生交流看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展开交流。
预设1:学生从同学们的角度谈看法,如:孙中山站起来问先生的时候,同学们都被他的举动吓呆了,可见孙中山在学习上具有与众不同的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展开交流,抓住“摇头晃脑、鸦雀无声”,想象同学们突然间吓呆的表情,想象他们心里会怎么想。
预设2:学生从私塾先生的角度谈看法,如: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却打破习惯把书中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可见先生教书很认真,孙中山学得很认真。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展开交流,结合插图,想象先生厉声责问的表情,读出先生的严厉。
预设3:学生从孙中山的角度谈看法,如: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孙中山还要壮着胆子问先生,说明孙中山求知的决心很大。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展开交流,想象当时孙中山是怎么想的。
2.体会“不懂就要问”的道理。
(1)请学生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的体会。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在学习上“不懂就问”的事例。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像孙中山先生一样,敢于提问,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真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
六、作业设计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用上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
死板地背诵——糊里糊涂
勤学好问
勇敢地质疑——先生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