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泉州市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地理
2025.1
注意事项:
①本试卷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非选择题4题,共40分。
②考试时间为75分钟。
③试题答案(含选择题、非选择题的答案)统一填写在答案卷指定的相应位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3月24日,“月掩金星”亮相天宇。“月掩金星”是月球恰好公转到金星和地球的中间,金星、月球、地球呈一条直线时发生的天象。图1示意部分天体及公转轨道;图2示意当日月相。完成下面小题。
1. 与地球相比,金星( )
A. 表面温度更高 B. 质量体积更大 C. 大气含氧更高 D. 公转轨道更长
2. 本次“月掩金星”发生时,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 当日约为农历( )
A. 初一 B. 初三 C. 初八 D. 廿三
蓝细菌是最早的光合造氧生物,对地球大气成分改变起巨大作用。蓝细菌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蓝细菌生长具有趋光特性,当沉积物增多时,需要移动到表层寻找光源进行代谢。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称为叠层石。蓝细菌生长的周期性使叠层石具有明暗相间的生长纹构造。图1示意澳大利亚西部沙克湾现存的叠层石;图2示意叠层石的生长纹构造。完成下面小题。
4. 元古宙时,蓝细菌大爆发。由此推测,此后地球( )
A. 海洋面积增大 B. 陆地逐渐抬升 C. 大气含氧升高 D. 温度逐渐升高
5. 澳大利亚西部沙克湾(25°S,113°E)的叠层石在蓝细菌繁盛时期,沉积物主要堆积发育方向可能是( )
A. 偏东 B. 偏西 C. 偏南 D. 偏北
6. 对叠层石生长纹构造的形成有影响的是( )
①冰期和间冰期交替②昼夜交替③潮汐涨落④海陆变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024年11月1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托举升空,并与中国空间站成功对接(空间站距地面约400km)。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完成下面小题。
7. 火箭发射经过大气层时所经历的气温变化可能是( )
A. 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B. 降低——升高——降低-—升高
C. 升高——不变——降低——升高 D. 降低——不变——升高——降低
8. ①层气温的垂直变化主要是由于随高度升高( )
A. 到达大气的太阳辐射减少 B. 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
C.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 D. 大气产生的大气辐射增强
9. 大气层中( )
A. 在高纬地区①层高度可达17km B. ②层因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升温
C. ③层空气密度大,有极光现象 D. 水汽和杂质主要在①层大气
紫菜养殖与潮汐规律密切相关,潮水落去,紫菜出露在空气中,进行光合作用:潮水涨起,紫菜浸入海水中,可以吸收养分;在养殖区,人们往往用竹竿插入水底,在竹竿顶部搭起网帘养殖紫菜。人们还常利用潮汐规律发电(利用潮汐的水位差进行发电)。图1示意2024年10月25日泉州市某村海岸的潮高变化曲线;图2示意该地海岸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10. 为方便紫菜采集和及时晾晒,以下时段最适合的是( )
A. 04:00-06:00 B. 8:00-10:00 C. 12:00-14:00 D. 16:00-18:00
11. 最适合大面积养殖紫菜的区域是( )
A. 潮上带 B. 海岸线附近 C. 潮间带 D. 水下岸坡
12. 仅考虑天文因素,最大程度利用潮汐发电,理论上一天可以发电次数为( )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下图示意2024年11月15日2时东亚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单位:百帕)。完成下面小题。
13. 此刻,丙地的风向为( )
A. 东南 B. 西北 C. 西南 D. 东北
14. 甲、乙、丙、丁四地中此刻风速最大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5. 甲、丁两地最大气压差值接近( )
A. 8.5百帕 B. 9.5百帕 C. 10.5百帕 D. 11.5百帕
下图示意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 )
A. ①为海水表层温度分布 B. ②为海水表层盐度分布
C. ③为海水表层盐度分布 D. ③为海水表层密度分布
17. ②曲线峰值出现在副热带海域的主要原因是( )
①蒸发量大②降水较少③入海径流多④海域封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8. 与表层海水密度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
A. 盐度 B. 深度 C. 径流 D. 温度
浙江某中学读书公园正值春意盎然季,却落叶铺满地,大量树木进入换叶季。读书公园树木每年都需定期施肥。为营造校园春季美景,在清扫卫生时实行“落叶不扫”。完成下面小题。
19. 春季树木大量换叶主要是为了( )
A. 减轻病害影响 B. 减弱蒸腾作用 C. 增强光合效率 D. 减少养分消耗
20. 学校读书公园林下土壤非常贫瘠,可能原因是( )
①落叶清扫及时,回归土壤少②林下阴凉环境不利落叶转化为腐殖质
③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淋溶强④土体易受到踩踏挤压,表层土壤紧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1. “落叶不扫”的主要意义是( )
①减少劳动投入②增加土壤肥力③营造校园景观④促进生态平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北京市皇城根遗址公园被评为城市公园中的精品公园,该公园的绿化设计有四个亮点①全部选用当地树种;②多树种混栽;③乔灌草结合,绿化具有垂直层次;④植被覆盖率高。完成下面小题。
22. 北京市皇城根遗址公园选用的树种属于( )
A. 季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针叶林
23. 皇城根遗址公园绿化呈现垂直层次,这样设计可充分利用( )
A. 土壤 B. 热量 C. 水分 D. 光照
24. 公园绿化采用当地树种,是因为当地树种( )
A 适应环境能力更强 B. 与人文景观更协调 C. 美化环境效果更好 D. 树种采购价格更低
开都河流经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十八弯”的美称,下图示意开都河的落日倒影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25. 根据图中河道形态特征,可推测该区域( )
A. 地势平缓 B. 河床冲刷严重 C. 水能丰富 D. 水运条件较好
26. 随着“九曲十八弯”发展,该地容易形成的地貌是( )
A. 风蚀柱 B. 三角洲 C. 沙丘链 D. 牛轭湖
27. 巴音布鲁克草原成为天鹅等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地,关键在于( )
①浅滩多②水域面积大③水温低④水质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我国科研人员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利用无人机研究生态修复,拍摄了生态修复后的地貌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28. 下列四幅照片,属于此次拍摄的是( )
A. B.
C. D.
29. 该地貌所在地区通常( )
A. 土壤深厚 B. 耕地分散 C. 地表水丰富 D. 地质灾害少
30. 无人机研究生态修复过程中,可以( )
A. 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模拟土地效益 B.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实时观察石漠化
C.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D.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获取土地利用状况
二.非选择题(共4题,40分)
3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湖陆风是沿湖地区的一种地方性大气现象。鄱阳湖西临避暑胜地庐山,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地处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西北风,温和少雨。受降水影响,鄱阳湖面积季节变化大,湖陆风强弱也有明显季节变化。下图示意鄱阳湖和庐山的位置。
(1)把下图中庐山市白天湖陆间热力环流循环方向补充完整,并画出近地面等压面。
(2)据材料指出庐山市湖风最强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3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泉州因水得名,依水而建,得水而兴,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蓄水,能排水,有弹性,会呼吸是泉州海绵城市的规划构想。泉州某县城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将城区水泥路面改造成“会呼吸”地面,使路面在大雨时不再积水难行。图1为改造后的“会呼吸”地面实景图。
(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暴雨时水泥路面易积水的原因。
相同降水强度下,“会呼吸”地面和未改造地面的地表径流会有差异。图2示意模拟某次降水过程中“会呼吸”地面和未改造地面的地表径流随时间变化曲线。下表示意某县城两小区实测的某次降水过程中24小时的径流数据。
表:泉州某县城两小区24小时实测
地面类型 数据类型 小区1 小区2
未改造地面 (无海绵设施) 雨水外排量/m2 191 300
峰值流量/(L/S) 38.8 62
“会呼吸”地面 (有海绵设施) 雨水外排量/m2 163 259
外排量削减比例/% 14.66 1367
峰值流量/(L/S) 34.5 55.37
峰值流量削减比例/% 11.08 10.69
(2)据表推测图2符合“会呼吸”地面的地表径流随时间变化曲线,并说明判断理由。
(3)“海绵城市”理念是否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建设大规模推广,请提出你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3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区,流出国境后称为湄公河,最后注入南海,流域河流地貌类型多样。某校中学学习小组根据我国专家在澜沧江流域野外考察活动的相关资料,进行项目式学习。图1示意澜沧江流域。
项目1:探究河流地貌
(1)专家在对澜沧江流域进行主要地貌野外考察时,拍摄了甲、乙两处河流地貌景观(图2),请任选一处,指出地貌名称及其地貌特点。
项目2:探究地貌对植被、气候的影响
(2)学习小组发现澜沧江流域内森林的树冠对林内温度影响大。结合大气受热过程,与林外相比,分析林内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
项目3:探究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3)学习小组对澜沧江流域滑坡形成的相关因素展开调查和讨论,并绘制成关联图,推测并填写数码代号表示的含义。
①____②____
3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泉州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暑期在德化戴云山区进行植被土壤观察。下表示意植被土壤观察记录单。图1示意观察土壤剖面;图2示意植被景观。
表:植被土壤观察记录单
2023年8月4日 天气晴 记录人员小明
观察点编号01 海拔752m,坡向194°,坡度29°。采样土壤深度20cm。
土壤 红壤,土壤呈酸性,土质黏重,相对贫瘠等特征。
植被 森林植被,树种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多革质叶片,叶片表面光滑,有光泽,叶脉明显。
(1)在野外现场可用简单方法直接观察土壤,请指出观察土壤项目名称及其方法。
观察土壤项目①:土壤颜色,观察方法:比色卡对比。
观察土壤项目②:____,观察方法:____
观察土壤项目③:____,观察方法:____
(2)从气候角度,简要说明观察点植被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3)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外围有大量耕地,请为当地农户改良土壤提出合理措施。
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泉州市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地理
2025.1
注意事项:
①本试卷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非选择题4题,共40分。
②考试时间为75分钟。
③试题答案(含选择题、非选择题的答案)统一填写在答案卷指定的相应位置。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题答案】
【答案】1. A 2. C 3. B
【4~6题答案】
【答案】4. C 5. D 6. B
【7~9题答案】
【答案】7. B 8. C 9. D
【10~12题答案】
【答案】10. B 11. C 12. D
【13~15题答案】
【答案】13. A 14. D 15. B
【16~18题答案】
【答案】16. B 17. A 18. D
【19~21题答案】
【答案】19. C 20. C 21. B
【22~24题答案】
【答案】22. C 23. D 24. A
【25~27题答案】
【答案】25. A 26. D 27. D
【28~30题答案】
【答案】28. A 29. B 30. C
二.非选择题(共4题,40分)
【31题答案】
【答案】(1) (2)夏季。夏季庐山市陆地升温快,湖泊升温慢;夏季降水多,鄱阳湖面积增大,湖水与陆地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更为明显。
【32题答案】
【答案】(1)水泥路面为不透水地面,下渗环节受阻;降水强度大,大量雨水无法渗入地下,只能在地表积聚,地表径流迅速增加,从而造成积水。
(2)“会呼吸”地面的地表径流随时间变化曲线是②。理由:“会呼吸”地面的雨水峰值流量减小,径流峰值出现的时间滞后。
(3)观点一:不适用。论证: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建设“海绵城市”需要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后期维护;“海绵城市”的蓄水设施在干旱环境下,水分蒸发量大,导致水资源浪费,且维护成本高。
观点二:适用。论证:西北地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城市内涝在部分时段仍会发生;“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大规模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3题答案】
【答案】(1)甲处:V形河谷。地貌特点: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乙处:冲积扇。地貌特点:平面上呈扇形;自扇顶到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堆积物由粗到细 。
(2)白天林内树冠可以阻挡太阳辐射,地面升温慢,气温相对较低。夜晚森林的树冠可以减少林内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大气温度不会降得很低。
(3) ①. 地形坡度(地势起伏状况) ②. 降水强度(降水量)
【34题答案】
【答案】(1) ①. 土壤质地 ②. 手指研磨土壤 ③. 土壤厚度 ④. 用米尺测量
(2)植被分布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故形成森林植被,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叶片光滑,适应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3)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掺沙子;种植绿肥;施用熟石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