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14 18:0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贡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一地理
第I卷(选择题64分)
一、单选题(本题有3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选项,请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
A. 恒星、行星 B. 星云、恒星 C. 恒星、卫星 D. 星云、彗星
2. 地球上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地表平均温度15℃),其主要原因是
A. 地球拥有的卫星个数适中 B. 地球的质量适中
C. 地球的体积适中 D.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适中
3. 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对地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南、北两极出现极光现象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影响无线电长波通信④地球出现四季更替现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4. 太阳活动主要标志是( )
A. 太阳风和黑子 B. 日珥和太阳风 C. 黑子和耀斑 D. 黑子和日珥
5. 研究古地理环境的主要依据是( )
A. 文字记载 B. 考古资料 C. 标本与化石 D. 地层和化石
6. 地球的演化史也可以近似的说是生物的进化史,下列关于期间生物的匹配,错误的是( )
A. 古生代——鱼类和蕨类 B. 前寒武纪——蓝藻
C. 中生代——鸟类 D. 中生代——三叶虫
7. 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中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这个事件发在( )
A. 古生代末期 B. 古生代寒武纪 C. 中生代白垩纪 D. 新生代早期
8. 具有“防弹衣”、“遮阳伞”、“保温被”称号的圈层是( )
A. 岩石圈 B. 大气圈 C. 水圈 D. 生物圈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很多自然现象,以便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9.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云层的逆辐射作用强 B. 大气的吸收作用强
C. 大气的散射作用强 D. 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10. 霜冻常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
A.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B.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C. 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D. 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强
11.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空气流动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冲浪是以海浪为动力的极限运动。海浪的高度要在1米左右,最低不少于30厘米。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域月平均风速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冲浪时人们利用了( )
A. 潮汐的能量 B. 波浪的能量 C. 洋流的能量 D. 海啸的能量
13. 该海域海上冲浪最刺激的季节是北半球(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4. 水圈中主体和淡水的主体分别是( )
A. 海洋水和淡水湖泊水 B. 大气水和地下淡水 C. 海洋水和冰川水 D. 海洋水和陆地水
15. 在下列海水等温线图,正确表示北半球暖流的是( )
A. B. C. D.
16. 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 )
A. 地下径流 B. 地表径流 C. 大气降水 D. 植物蒸腾
17.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影响。下图示意某种植物,该植被生长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 炎热干旱 B. 阴冷湿润 C. 高温多雨 D. 温暖多雨
18. 下列哪一种植被能反映碱性土壤环境特征( )
A. 铁芒萁 B. 碱蓬 C. 苔藓 D. 茶树
19. 形成沙丘的主要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 B. 流水沉积 C. 风力堆积 D. 冰川侵蚀
20.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质的来源主要是( )
A. 成土母质 B. 土壤质地 C. 生物 D. 基岩
21. 下图为土壤剖面示意图。若图中字母O代表腐殖质层,则A代表( )
A. 淀积层 B. 淋溶层 C. 成土母质层 D. 基岩层
22. 下列土壤方位与其形成环境和特点对应错误的是( )
A 红色—高温多雨,氧化铁含量较高 B. 青色一一降水较少,水分含量较少
C. 白色一气候干旱,盐碱含量较高 D. 黑色一一冬季寒冷,有机物分解慢
2024年1月1日16时10分,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发生7.6级地震,并引发了高达5米的海啸。本次地震震源深度极浅。日本气象厅根据体感及周图状况将地震烈度分为0、1、2、3、4、5弱、5强、6弱、6强、7共10个级别。本次地震石川县能登地区观测到的最大地震烈度级别为“7”。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此次地震烈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震级大、震源浅 B. 熟睡时间,防范意识薄弱 C. 建筑物抗震性能差 D. 道路崎岖,救援不力
24. 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
①建立海啸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海啸应急逃生演练③围海造陆增高海岸堤防④将人们迁至内陆居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5. 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是( )
A.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 B.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交界处
C. 我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 D. 我国主要位于中纬度地区
中国水利部统计,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达169.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46.52%,土壤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水蚀面积为145.27万平方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26. 中国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因为我国( )
①地壳运动活跃②沙漠面积广大③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大④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7. 中国山洪灾害尤以暴雨型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为严重,其主要分布于( )
A. 西北内陆 B. 长江流域 C. 华北平原 D. 青藏高原
28.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水循环中( )
A. 植物蒸腾减弱 B. 下渗增强 C. 地表径流增强 D. 地下径流减弱
29. 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目前南极洲有人类长期定居 B. 东亚、东南亚都是人口稠密区
C. 大河中上游平原人口最稠密 D. 农业社会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
30. 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提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一腾冲线(又称瑷珲一腾冲线)的著名地理学者是( )
A. 李四光 B. 胡焕庸 C. 马寅初 D. 竺可桢
澜沧江一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读“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 图示信息显示( )
A 0~1000米人口数量随高程增加而增大 B. 高程2100米左右人口数量最多
C. 人口密度与人口数量变化成正相关 D. 流域内人口分布是南多北少
32. 与该流域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河口距离 B. 水能资源 C. 地形 D. 年降水量
第II卷(非选择题36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36分)
33. 电影《地心抢险记》中,为了拯救人类和地球,专家组成一支救援小组,共同前往地球中心实行艰巨而充满危险的拯救任务。
材料:地下结构异常复杂,探险之旅困难重重,地质学家乔什·凯斯博士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图层结构田”为例,详细讲解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其中A、B表示地震波,D、F表示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C、E、G、H表示地球内部圈层。
(1)地下结构异常复杂,探险之旅困难重重。救援小组需要特制飞船由外到内依次穿过图中的地壳、E____(名称)到达地核执行任务。地质学家乔什·凯斯博士向小组成员讲解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指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____
A.地震波速度变化B.温度变化C.压力变化D.密度变化
(2)听了博士的讲解,救援小组能准确区分出A、B两种地震波之间的差异,请写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从名称、速度、传播介质等角度比较)。
(3)在前往地心旅行过程中,救援小组在地下50-150km处需穿过一个异常高温区,这里的岩石被高温软化,呈熔融状态,此处被称为____层,该层被认为是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之一,频繁的地壳运动引发地震,全球地震带主要有____地震带、____地震带和大洋中脊地震带
34.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层为____(名称),该层大气热量直接来自____C层为____(名称)。
(2)B层大气____含量较高,能大量吸收对人类和动植物有伤害紫外线。
(3)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为保证飞机安全,应该迅速爬升到一万米以上的高空。其主要原因是____
(4)A-B-C大气密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变大/变小)。
35. 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分布区采样,获取了如下数据:
地区 降水时间分布 年降水量(毫米) 年平均气温(℃) 年溶蚀率(毫米/年)
广西中部 相对均匀 1500~2000 20~22 0.12~0.3
湖北三峡 中等 1000~1200 12~13 0.06
河北西北部 集中 400~600 68 0.02~0.3
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化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有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下面坐标图:
(1)根据材料,归纳总结年降水量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关系____。
(2)植被覆盖率高,减弱了____(水循环环节),增加____(水循环环节),从而促进了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植物根系排出____物质,加快了石灰岩溶蚀。
(3)我国北方地区有深厚的石灰岩分布,但没有形成桂林这样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原因是____。
(4)喀斯特地貌地区适宜发展____业,但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也有许多不利影响,农业生产易产生____等问题。
36. 下图为“冲积扇和三角洲地貌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冲积扇是河流流出____,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形成的扇形____地貌。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沉积颗粒物不断在____(变大/变小)。
(2)弯弯的河道称为曲流。一般情况下,曲流的凹岸____,凸岸堆积。当曲流发展道一定程度,河流会自动裁弯取直,废弃的弯道形成____。
(3)两种地貌类型中,岔流较多,多受波浪作用影响的是____。
(4)上述两种地貌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多为____(耕地/林地/草原)。
37. 读“云南省某地某自然灾害实景图、该地等高线地形图及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___。
(2)图示灾害为滑坡,结合材料分析该自然灾害的成因是:____
(3)为了便于监测滑坡自然灾害的受灾范围,可以采取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
(4)为了预防滑坡灾害的发生,人们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____。
福贡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一地理
第I卷(选择题64分)
一、单选题(本题有3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选项,请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D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B
【9~10题答案】
【答案】9. D 10. B
【11题答案】
【答案】C
【12~13题答案】
【答案】12. B 13. D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A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C
【20题答案】
【答案】A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B
【23~24题答案】
【答案】23. A 24. A
【25题答案】
【答案】B
【26~27题答案】
【答案】26. D 27. B
【28题答案】
【答案】B
【29题答案】
【答案】B
【30题答案】
【答案】B
【31~32题答案】
【答案】31. D 32. C
第II卷(非选择题36分)
二、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36分)
【33题答案】
【答案】(1) ①. 地幔 ②. A
(2)A为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B为纵波,传播速度快,通过固、液、气体均能传播。
(3) ①. 软流 ②. 地中海—喜马拉雅 ③. 环太平洋
【34题答案】
【答案】(1) ①. 对流层 ②. 地面辐射 ③. 高层大气
(2)臭氧 (3)对流层天气复杂多变,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固体杂质和水汽少,多晴朗天气,利于飞机飞行。
(4)变小
【35题答案】
【答案】(1)年降水量越大、时间分布越均匀,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越长,年溶蚀率越大。
(2) ①. 地表径流 ②. 下渗 ③. 酸性
(3)北方热量较差,降水较少;北方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少;北方石灰岩分布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
(4) ①. 旅游 ②. 石漠化
【36题答案】
【答案】(1) ①. 山口 ②. 堆积 ③. 变小
(2) ①. 侵蚀 ②. 牛轭湖 (3)三角洲
(4)耕地
【37题答案】
【答案】(1)地震 (2)地势起伏大,岩体破碎、不稳定;降水量较大,容易诱发滑坡;采石等人类活动破坏山体。
(3)遥感 (4)建设护坡工程;合理采伐、合理耕作;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