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地理微专题导学案5——顶托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地理微专题导学案5——顶托专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05 11:59:30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地理微专题5——水体顶托作用专题
一、水体顶托作用的概念及分类
1.水体顶托作用的定义
水体顶托作用是指一股水流注入另一水体时,由于受到阻挡作用,发生雍水的现象。
2.水体顶托作用的分类
(1)海水顶托
在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地区,由于河水水位与海水水位差异小,加上密度存在差异,河水汇入海水中,不会马上混合在一起,而是会出现海水在下,河水在上的现象,海水对河水产生顶托作用。比如恒河入海口、湄公河入海口。
(2)干支流顶托
在干支流交汇处,支流汇入干流时,由于受到干流的阻挡作用而产生的顶托作用。比如长江大部分支流汇入长江时,长江都有顶托作用。
(2)湖水顶托
在地势低平的河流入湖口,湖水会对河水产生顶托作用。同时也存在湖水流出,注入河流时,河流也会对湖水流出产生顶托作用。比如长江与鄙阳湖之间,汛期长江对鄙阳湖的水流流出就产生了明显的顶托作用。
(3)水库顶托
在水库库尾,也即水库蓄水的末尾段,也称回水区,当修建大坝拦截河流时,开始产生回水,回水对上游来水产生顶托作用。
(4)冰凌顶托
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流且有结冰期,冰凌阻塞河道,抬高水位,引起洪水泛滥。
二、顶托作用产生的原因
1.水位差异
当注入水体与被注入水体之间的水位差较小时,容易发生顶托现象。例如在河流入海口处,若河水水位与海水水位接近,河水汇入海水时就会因水位差异小而产生顶托。
2.地形地势
地势低平、地形平坦的地区,水体流动速度相对较慢,水流的惯性和摩擦阻力等因素相对影响更大,更容易产生顶托作用。比如在平原地区的河流入湖口或入海口处,常出现湖水或海水对河流水的顶托。
3.水流方向与汇入角度
支流汇入干流时,如果夹角较大(越接近垂直汇入),干流产生的顶托作用会越强。因为这种汇入角度会使支流的水流方向突然改变,受到干流更强的阻挡,从而形成明显的顶托。
4.水体密度差异
被注入水体的密度大于注入水体时,由于密度大的水体具有更大的重力和压力,会对注入水体产生更强的顶托作用。这种情况常见于河流注入海洋或者河水注入咸水湖时,如恒河入海口、湄公河入海口等,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从而对河水产生顶托。
5.障碍物阻挡
河流中存在巨石、礁石、沙洲等障碍物,会阻碍水流的正常流动,使水流在障碍物上游形成壅水现象,产生顶托作用。此外,在河流上修建大坝等水利工程,大坝拦截水流后形成的回水也会对上游来水产生顶托作用。
6.气候因素
在某些气候条件下,如冬季河流结冰期,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流且有结冰期时,冰凌会阻塞河道,抬高水位,引发类似顶托作用的现象,导致洪水泛滥。
三、水体顶托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地貌塑造
(1)形成三角洲
在河流入海口处,若河水水位与海水水位差异小,加上密度存在差异,河水汇入海水中时,因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淤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2)改变河道形态
支流汇入干流时,干流对支流产生的顶托作用会使支流水位抬升、流速变慢,导致支流携带的泥沙在交汇处沉积,长期作用下可能使河道形态发生改变,如河道变浅、变宽等。
2.水文特征变化
(1)水位变化
顶托作用使水流受阻,在局部地区形成雍水现象,导致水位抬高。如在洪水期,干支流的顶托作用会使河流水位大幅上升,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而在枯水期,也可能导致水位异常升高,影响周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
(2)流速变化
由于顶托作用的阻挡,水体流速减慢。这不仅会影响水体的更新速度,还会导致泥沙等物质更容易沉积,进一步加剧河道淤积等问题。
3.土壤与植被
(1)土壤肥力改变
一方面,顶托作用带来的泥沙淤积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矿物质和养分,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如果泥沙淤积过快、过多,可能会掩埋农田、湿地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正常功能。
(2)植被分布变化
在水体顶托作用强烈的地区,如河流入海口形成的三角洲、湖泊周边的滩涂等,由于水文条件和土壤条件的特殊性,会形成独特的湿地植被或水生植被群落。
4.生态环境影响
(1)水质恶化
顶托作用导致的水体流速减慢、泥沙淤积,会使水体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和降解,水质变差,可能出现水华等现象。同时,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
(2)生物栖息地改变
水体顶托作用引起的地貌、水文等环境要素的变化,会改变生物的栖息地和生存条件。例如,三角洲的形成为许多水生生物和鸟类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但也可能导致原有生物栖息地的缩小或丧失。
五、巩固练习
汾河位于黄土高原,是黄河中游重要支流。考察发现,汾河入黄口以砂砾石沉积为主,地下水赋存条件良好。主汛期时,汾河流域多暴雨,入黄口河段极易出现“水位雍高”现象(因水流受阻而产生的水位升高现象)。下图示意汾河入黄口段地形地势图。据此完成1~2题。
1.汾河入黄口湿地以砂砾石沉积为主,说明古汾河( )
A.植被覆盖度高 B.流域基岩裸露而破碎
C.黄河顶托显著 D.流域内气候干旱
2.推测主汛期时,汾河入黄口河段极易产生“水位雍高”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汾河河床高于黄河 B.入黄口黄河上游汇水多
C.汾河水下渗能力强 D.入黄口黄河河道狭窄
鄱阳湖入湖泥沙主要来自赣江等周边河流,出湖泥沙由湖口输入长江。2003年以来,随着入湖泥沙量显著减少和三峡水库蓄水运行,鄱阳湖泥沙和水量的吞吐平衡发生了变化。左图为“鄱阳湖水系图”,右图为“鄱阳湖湖口水文站出湖沙量的时间变化图”,完成3~4题。

3.1980~1990年,鄱阳湖7~9月出湖输沙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江水顶托 B.鄱阳湖水位高 C.赣江来沙少 D.长江来沙少
4.三峡工程运行后,推测鄱阳湖泥沙吞吐特征( )
A.湖口附近泥沙冲刷增强 B.湖岸滩淤积物粒径减小
C.湖口附近湖床高度升高 D.湖区总体出湖沙量减少
雅砻江干流与其支流安宁河交汇处是典型的“干清支浑”型汇水口(如下图所示),该汇水口处干支流河水相互顶托现象(即干支流水流相互阻滞)明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雅砻江在干支流交汇处的上游河段含沙量远低于安宁河,主要是因为雅砻江
A.汇水面积大,水量季节变化小 B.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
C.流经库区,泥沙大量沉积 D.河道宽阔,泥沙分散
6.该汇水口处干支流河水顶托现象异常严重,主要因为雅砻江和安宁河来水
A.流向夹角大 B.流速差异大 C.流量差异大 D.含沙量差异大
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周末去学校(约27°N,113°E)附近进行野外考察,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考察区城简图。考察小组成员发现,洣水河面上漂着大量水葫芦,对航运产生了很大影响。水葫芦又名凤眼蓝、繁殖能力强,往往随水浮流,喜欢生长在向阳、干静的水面以及潮湿肥沃的边坡。当北京时间12点28分时,考察小组航行走在堤坝ab,此时他们的身影与堤坝基本平行,并指向b处。据此完成7~8题。
7.影响图中水葫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强度 B.河水顶托作用 C.河面宽窄 D.营养物质含量
8.洣水在图示河段的流向为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南向北 C.自西北向东南 D.自北向南
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末次冰期长江中游江汉—洞庭盆地河湖水位大致经历了全新世早期(阶段Ⅰ)快速上升、全新世中期(阶段Ⅱ)下降、全新世晚期(阶段Ⅲ)再次上升的演变过程影响了区域聚落分布、农业生产和文化兴衰。研究发现海平面的升降会影响海水的顶托能力,从而影响河湖水位的升降。如图为江汉—洞庭地区全新世中后期地形变化图。
(1)简要说明海平面升降和泥沙淤积对河湖水位的影响。
(2)间隙末次冰期后气候变化导致阶段Ⅰ水位快速上升的原因。
(3)说明阶段Ⅱ至阶段Ⅲ由高低不平的切割平原逐渐演化为地势起伏和缓的湖积平原的过程。
(4)简述全新世中晚期(距今约5500年)水文环境演变对长江中下游文化变迁的影响。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由于黄河含沙量高,年输沙量大,黄河水在入海口附近受流速减慢和海水顶托作用,泥沙大量淤积,形成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湿地也伴随而生,同时也不断变化,大片的芦苇成为这里最高的自然植被类型,也吸引来了众多北方野生鸟类到这里的芦苇荡产卵孵化。现在这里已成为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湿地分布图。
(1)说明海水顶托在黄河三角洲湿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
(2)推测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鸟类迁徙“中转站”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
(3)分析未来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2025年高考地理微专题5——水体顶托作用专题
一、水体顶托作用的概念及分类
1.水体顶托作用的定义
水体顶托作用是指一股水流注入另一水体时,由于受到阻挡作用,发生雍水的现象。
2.水体顶托作用的分类
(1)海水顶托
在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地区,由于河水水位与海水水位差异小,加上密度存在差异,河水汇入海水中,不会马上混合在一起,而是会出现海水在下,河水在上的现象,海水对河水产生顶托作用。比如恒河入海口、湄公河入海口。
(2)干支流顶托
在干支流交汇处,支流汇入干流时,由于受到干流的阻挡作用而产生的顶托作用。比如长江大部分支流汇入长江时,长江都有顶托作用。
(2)湖水顶托
在地势低平的河流入湖口,湖水会对河水产生顶托作用。同时也存在湖水流出,注入河流时,河流也会对湖水流出产生顶托作用。比如长江与鄙阳湖之间,汛期长江对鄙阳湖的水流流出就产生了明显的顶托作用。
(3)水库顶托
在水库库尾,也即水库蓄水的末尾段,也称回水区,当修建大坝拦截河流时,开始产生回水,回水对上游来水产生顶托作用。
(4)冰凌顶托
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流且有结冰期,冰凌阻塞河道,抬高水位,引起洪水泛滥。
二、顶托作用产生的原因
1.水位差异
当注入水体与被注入水体之间的水位差较小时,容易发生顶托现象。例如在河流入海口处,若河水水位与海水水位接近,河水汇入海水时就会因水位差异小而产生顶托。
2.地形地势
地势低平、地形平坦的地区,水体流动速度相对较慢,水流的惯性和摩擦阻力等因素相对影响更大,更容易产生顶托作用。比如在平原地区的河流入湖口或入海口处,常出现湖水或海水对河流水的顶托。
3.水流方向与汇入角度
支流汇入干流时,如果夹角较大(越接近垂直汇入),干流产生的顶托作用会越强。因为这种汇入角度会使支流的水流方向突然改变,受到干流更强的阻挡,从而形成明显的顶托。
4.水体密度差异
被注入水体的密度大于注入水体时,由于密度大的水体具有更大的重力和压力,会对注入水体产生更强的顶托作用。这种情况常见于河流注入海洋或者河水注入咸水湖时,如恒河入海口、湄公河入海口等,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从而对河水产生顶托。
5.障碍物阻挡
河流中存在巨石、礁石、沙洲等障碍物,会阻碍水流的正常流动,使水流在障碍物上游形成壅水现象,产生顶托作用。此外,在河流上修建大坝等水利工程,大坝拦截水流后形成的回水也会对上游来水产生顶托作用。
6.气候因素
在某些气候条件下,如冬季河流结冰期,自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流且有结冰期时,冰凌会阻塞河道,抬高水位,引发类似顶托作用的现象,导致洪水泛滥。
三、水体顶托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地貌塑造
(1)形成三角洲
在河流入海口处,若河水水位与海水水位差异小,加上密度存在差异,河水汇入海水中时,因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淤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2)改变河道形态
支流汇入干流时,干流对支流产生的顶托作用会使支流水位抬升、流速变慢,导致支流携带的泥沙在交汇处沉积,长期作用下可能使河道形态发生改变,如河道变浅、变宽等。
2.水文特征变化
(1)水位变化
顶托作用使水流受阻,在局部地区形成雍水现象,导致水位抬高。如在洪水期,干支流的顶托作用会使河流水位大幅上升,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而在枯水期,也可能导致水位异常升高,影响周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
(2)流速变化
由于顶托作用的阻挡,水体流速减慢。这不仅会影响水体的更新速度,还会导致泥沙等物质更容易沉积,进一步加剧河道淤积等问题。
3.土壤与植被
(1)土壤肥力改变
一方面,顶托作用带来的泥沙淤积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矿物质和养分,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如果泥沙淤积过快、过多,可能会掩埋农田、湿地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正常功能。
(2)植被分布变化
在水体顶托作用强烈的地区,如河流入海口形成的三角洲、湖泊周边的滩涂等,由于水文条件和土壤条件的特殊性,会形成独特的湿地植被或水生植被群落。
4.生态环境影响
(1)水质恶化
顶托作用导致的水体流速减慢、泥沙淤积,会使水体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和降解,水质变差,可能出现水华等现象。同时,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
(2)生物栖息地改变
水体顶托作用引起的地貌、水文等环境要素的变化,会改变生物的栖息地和生存条件。例如,三角洲的形成为许多水生生物和鸟类提供了新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但也可能导致原有生物栖息地的缩小或丧失。
五、巩固练习
汾河位于黄土高原,是黄河中游重要支流。考察发现,汾河入黄口以砂砾石沉积为主,地下水赋存条件良好。主汛期时,汾河流域多暴雨,入黄口河段极易出现“水位雍高”现象(因水流受阻而产生的水位升高现象)。下图示意汾河入黄口段地形地势图。据此完成1~2题。
1.汾河入黄口湿地以砂砾石沉积为主,说明古汾河( )
A.植被覆盖度高 B.流域基岩裸露而破碎
C.黄河顶托显著 D.流域内气候干旱
2.推测主汛期时,汾河入黄口河段极易产生“水位雍高”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汾河河床高于黄河 B.入黄口黄河上游汇水多
C.汾河水下渗能力强 D.入黄口黄河河道狭窄
鄱阳湖入湖泥沙主要来自赣江等周边河流,出湖泥沙由湖口输入长江。2003年以来,随着入湖泥沙量显著减少和三峡水库蓄水运行,鄱阳湖泥沙和水量的吞吐平衡发生了变化。左图为“鄱阳湖水系图”,右图为“鄱阳湖湖口水文站出湖沙量的时间变化图”,完成3~4题。

3.1980~1990年,鄱阳湖7~9月出湖输沙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江水顶托 B.鄱阳湖水位高 C.赣江来沙少 D.长江来沙少
4.三峡工程运行后,推测鄱阳湖泥沙吞吐特征( )
A.湖口附近泥沙冲刷增强 B.湖岸滩淤积物粒径减小
C.湖口附近湖床高度升高 D.湖区总体出湖沙量减少
雅砻江干流与其支流安宁河交汇处是典型的“干清支浑”型汇水口(如下图所示),该汇水口处干支流河水相互顶托现象(即干支流水流相互阻滞)明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雅砻江在干支流交汇处的上游河段含沙量远低于安宁河,主要是因为雅砻江
A.汇水面积大,水量季节变化小 B.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
C.流经库区,泥沙大量沉积 D.河道宽阔,泥沙分散
6.该汇水口处干支流河水顶托现象异常严重,主要因为雅砻江和安宁河来水
A.流向夹角大 B.流速差异大 C.流量差异大 D.含沙量差异大
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周末去学校(约27°N,113°E)附近进行野外考察,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考察区城简图。考察小组成员发现,洣水河面上漂着大量水葫芦,对航运产生了很大影响。水葫芦又名凤眼蓝、繁殖能力强,往往随水浮流,喜欢生长在向阳、干静的水面以及潮湿肥沃的边坡。当北京时间12点28分时,考察小组航行走在堤坝ab,此时他们的身影与堤坝基本平行,并指向b处。据此完成7~8题。
7.影响图中水葫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强度 B.河水顶托作用 C.河面宽窄 D.营养物质含量
8.洣水在图示河段的流向为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南向北 C.自西北向东南 D.自北向南
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末次冰期长江中游江汉—洞庭盆地河湖水位大致经历了全新世早期(阶段Ⅰ)快速上升、全新世中期(阶段Ⅱ)下降、全新世晚期(阶段Ⅲ)再次上升的演变过程影响了区域聚落分布、农业生产和文化兴衰。研究发现海平面的升降会影响海水的顶托能力,从而影响河湖水位的升降。如图为江汉—洞庭地区全新世中后期地形变化图。
(1)简要说明海平面升降和泥沙淤积对河湖水位的影响。
(2)间隙末次冰期后气候变化导致阶段Ⅰ水位快速上升的原因。
(3)说明阶段Ⅱ至阶段Ⅲ由高低不平的切割平原逐渐演化为地势起伏和缓的湖积平原的过程。
(4)简述全新世中晚期(距今约5500年)水文环境演变对长江中下游文化变迁的影响。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由于黄河含沙量高,年输沙量大,黄河水在入海口附近受流速减慢和海水顶托作用,泥沙大量淤积,形成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湿地也伴随而生,同时也不断变化,大片的芦苇成为这里最高的自然植被类型,也吸引来了众多北方野生鸟类到这里的芦苇荡产卵孵化。现在这里已成为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湿地分布图。
(1)说明海水顶托在黄河三角洲湿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
(2)推测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鸟类迁徙“中转站”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
(3)分析未来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2025年高考地理微专题5——顶托专题
巩固练习答案及解析
1.B 2.D
【解析】1.由已学可知,汾河入黄口湿地沉积物为砂砾石,颗粒大,说明流水搬运能力强,由此可推测古汾河流域基岩裸露而破碎,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能将砂砾石搬运到入黄口堆积,B正确,D错误;植被覆盖度高,地表不易被侵蚀,搬运能力减弱,不易出现砂砾石沉积,A错误;黄河顶托显著,导致搬运能力减弱,可能沉积的是小颗粒物质,C错误。故选B。
2.读图可知,汾河入黄口处黄河河道狭窄,泄洪能力差,河水顶托作用显著,从而导致汾河入黄口河段水位差变小,水流不畅,产生“水位雍高”,D正确; 由已学可知,汾河河床高,河水下泄通畅,不易形成“水位雍高”,A错误;主汛期流域内多暴雨,黄河上游汇水量大,黄河水位高,但若入黄口黄河河道宽阔,泄洪通畅,也不易产生“水位雍高”,B错误;由材料“汾河入黄口以砂砾石沉积为主,地下水赋存条件良好”可知,汾河入黄口湿地下渗能力强,不易形成“水位雍高”C错误。故选D。
3.A 4.A
【解析】3.据材料可知,鄱阳湖对长江有调节作用,7~9月为长江流域的雨季,长江处于丰水期,水位高,长江水补给鄱阳湖,鄱阳湖出湖的水受长江的顶托作用,出湖水量减少,流速减慢,泥沙很难被湖水搬运到长江,A正确;长江水位高,B错误;赣江处于雨季,降水丰富,径流量较大,故赣江来沙多,C错误;长江来沙较多,D错误。故选A。
4.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运行,每年7~9月三峡蓄洪导致长江中下游水位下降,湖面与江面落差增大,流速快,搬运能力增强,出湖泥沙增加,故湖口附近泥沙冲刷增强,A正确,D错误;湖岸滩淤积物粒径增加,B错误;湖口附近湖床高度下降,C错误的。故选A。
5.C 6.A
【解析】5.本题考查河流含沙量差异的原因。从图中看,雅落江在干支流交汇处的上游河段位于二滩大坝下游,由于雅砻江流经库区,泥沙在库区大量沉积,导致该河段含沙量远低于安宁河,C正确。汇水面积越大,则含沙量通常越大,A错误。从比例尺看,图示区域范围不大,干支流植被覆盖率差别不大,B错误。河道宽阔不是影响河流含沙量大小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
6.本题考查河水顶托作用。从图看,安宁河从雅砻江左岸近似垂直汇入,与雅砻江来水流向夹角大,这是该汇水口处干支流河水顶托现象异常严重的主要原因,A正确。流速差异大和流量差异大不会造成该干支流汇水口处河水出现“相互顶托”现象,B、C错误含沙量差异与顶托现象关系极小,D错误。故选A。
7.B 8.A
【解析】7.图中水葫芦主要分布在洣水汇入湘江的入口处,河水顶托作用强,流速缓慢,导致水葫芦大量集聚。
8.根据北京时间12点28分时,可计算出当地地方时为正午12点,进而可得出堤坝b处指向正北。据此,可判断洣水在图示河段的流向为自东南向西北。
9.(1)海平面上升导致河湖水位升高,海平面下降导致河湖水位降低;泥沙淤积使区域易发洪水泛滥,促进河湖水位上升。
(2)末次冰期后,气温迅速回升,降水增加,来水量增加;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将寒冷气候条件下强烈的物理风化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带到平原河谷洼地中沉积,水位上升;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顶托作用增强,水位上升。
(3)阶段Ⅱ水位下降,在(溯源)侵蚀作用下,河流下切,前期形成的沉积物被切割;阶段Ⅲ水位上升,流速减慢,沉积作用增强,沉积物在地势低的区域堆积,形成起伏和缓的湖积平原。
(4)(全新世)中期河湖水位降低,平原地区适宜人类定居和农业生产,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全新世)晚期河湖水位升高,洪水泛滥频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活,导致文化衰落。
10.(1)海水顶托可导致入海河水流速变慢,利于泥沙沉积形成洼地;(3分)导致河水和海水在洼地交汇积水,利于湿地形成。(3分)(2)位于欧亚大陆南北方向的中间位置,地理位置优越;(2分)地处暖温带,气候温暖,适宜鸟类栖息繁殖;(2分)湿地面积广,水草丰富,为越冬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2分)生物种类繁多,为鸟类迁徙中转提供丰富的食物。(2分)(3)变化:湿地面积不断增大。(2分)原因:随着黄河携带泥沙向海洋方向不断沉积,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3分)三角洲地势低平,受海水顶托作用,新的洼地不断积水形成新的湿地。(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