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唱歌课型
【教学内容】
花城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今昔歌谣》第3课时《卢沟谣》
【教材分析】
《卢沟谣》是花城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今昔歌谣》第3课时唱歌课。
歌曲《卢沟谣》由李明圣作词,鄂矛作曲,创作灵感来源于词作者李明圣在卢沟桥头月光下看见一群孩子们在玩耍的场景,以及他对卢沟桥、永定河及附近历史的深厚情感。《卢沟谣》采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写成,全曲仅有八句歌词,用简单清新的语言呈现出卢沟桥百年的变迁。歌曲旋律悠扬、流畅,起伏较大,音域较宽,适合童声传唱。歌曲包括两个乐段,第一乐段包括四个乐句,采用起、承、转、合的方式,并加入二声部合唱形式。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结束句做了扩充。歌词描绘了卢沟桥的美景,回顾了卢沟桥事变等历史事件,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歌曲情感丰富,从最初的抒情、隐忍,到愤怒、激昂,最后坚定有力,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斗争精神和民族意志。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音乐基础逐步提升,对音乐有一定感知力和表现力。多数学生能准确把握节奏、旋律,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所增强。在演唱方面,能较好地把握歌曲情感,部分学生展现出较高的演唱水平。课堂上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但也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乐感强,对音乐的兴趣浓厚,能主动学习;有的学生在节奏把握、音准等方面存在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逐渐多元,对音乐风格的偏好也各有不同 。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卢沟谣》的歌词和旋律,感受其历史背景和民族情感。
(二)艺术表现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演唱这首歌曲。
(三)创意实践
能够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够与同伴合作进行简单的表演。同时,通过歌曲的学习和表演,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卢沟谣》,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卢沟谣》,并理解其历史背景。
(二)教学难点
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四拍长音等音乐元素,以及合唱部分的协调配
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教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卢沟桥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通过图片欣赏一下,说说卢沟桥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卢沟桥有很多桥洞和狮子头,关于卢沟桥有很多传说,今天我们学唱的这首歌曲,它的名字叫作《卢沟谣》(书写板书《卢沟谣》)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感受音乐
(一)初步聆听,感受情绪
教师:聆听音乐,感受作品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歌曲《卢沟谣》D大调,中速,优美的。歌曲情感丰富,从最初的抒情、隐忍,到愤怒、激昂,最后坚定有力,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斗争精神和民族意志。
由李明圣作词,鄂矛作曲,创作灵感来源于词作者李明圣在卢沟桥头月光下看见一群孩子们在玩耍的场景,以及他对卢沟桥、永定河及附近历史的深厚情感。歌词描绘了卢沟桥的美景,回顾了卢沟桥事变等历史事件,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下面带着节奏朗诵歌词
预设:朗诵
教师:再次聆听歌曲,判断歌曲由几部分组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卢沟谣》采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写成,全曲仅有八句歌词,用简单清新的语言呈现出卢沟桥百年的变迁。歌曲旋律悠扬、流畅,起伏较大,音域较宽,适合童声传唱。歌曲包括两个乐段,第一乐段包括四个乐句,采用起、承、转、合的方式,并加入二声部合唱形式。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结束句做了扩充。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提问,充分发挥学生对作品情绪、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初步认知和感受,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掌握学生学情,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开展音乐活动奠定基础。】
(二)感受音乐,分句教唱
教师:下面我们来听一下第一部分,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播放音频)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第一部分的旋律比较柔和、抒情、优美…,下面我们来学唱第一乐句
预设:演唱
教师:注意前倚音的演唱,请再次演唱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我们来学唱第二乐句
预设:演唱
教师:注意渐强符号的演唱,请再次演唱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同学们仔细聆听第三乐句,发现这一乐句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播放音乐)
预设:演唱形式
教师:是的,第三乐句变成了合唱部分,由两个声部组成,下面我们学习第一声部的简谱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我们学习第二声部的简谱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分两组,一组唱一声部,一组唱二声部进行合作
预设:合作
教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乐句
预设:演唱
教师:注意前倚音的演唱,请再次演唱
预设:演唱
教师:同学们唱的真美,1937年7月7日的一声枪响打破了,日本侵略
者在卢沟桥上打响了全面侵华的第一枪,从此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开始了。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这段音乐是悲愤地,让我们一起跟着范唱来轻声哼唱,对比一下
一、二部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前两个乐句和第一部分的前两个乐句是相同的,下面我们来学习
第二部分的第一乐句,跟琴演唱
预设:演唱
教师:注意前倚音的演唱,请再次演唱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我们来学唱第二部分的第二乐句(注意渐块)
预设:学唱
教师:下面同学们仔细聆听第三乐句,发现这一乐句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播放音乐)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第三乐句变成了合唱部分,由两个声部组成,下面我们学习第一声部的简谱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我们学习第二声部的简谱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分两组,一组唱一声部,一组唱二声部进行合作
预设:合作
教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乐句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我们学习结束句
预设:学唱
教师:注意速度、力度和同音高连音线的演唱,请再次演唱
预设:演唱
教师:下面我们跟琴整体演唱
预设: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教师:下面我们上台边演唱边利用声势动作和乐器为歌曲伴奏
预设:表现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同学们体会舞台的乐趣,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歌声、语言、动作充分融入到歌曲当中,让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教师:下面我们欣赏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预设:欣赏视频
教师:欣赏完视频你们有什么想法
预设: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借助歌曲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结语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歌曲《卖布谣》的学习,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还深刻理解了歌曲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欣赏和演唱,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也提高了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力,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和节奏。总之,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同学们收获颇丰,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七、课堂达标
1.歌曲《卢沟谣》的情绪是 。
2.歌曲中的“<” 是 。
答案:1.优美的
2.渐强
【板书设计】
《卢沟谣》
1=D 4/4 中速 优美的
二部分:A+B < 渐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