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内容】
教材:《列夫·托尔斯泰》
丛书:《狄更斯(节选)》
【学习目标】
1.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独特,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2.体会欲扬先抑、铺陈的技法和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刻画人物的妙处。
【建议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发布任务
同学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列夫·托尔斯泰。)这是一幅非常有名的油画,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大师”学习如何“画像”,只不过我们用的不是画笔,而是“语言文字”。这位绘画大师就是茨威格。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任务一:为列夫·托尔斯泰画幅“简笔画”
速读《列夫·托尔斯泰》1—2段,勾画出描绘托翁外貌的语句,以填表的形式为其“画”一幅肖像画。
一句话概括列夫·托尔斯泰的 毛发:浓密、弯曲
外貌特征: 皮肤:粗糙、缺少光泽、藏污纳垢
他的外貌是粗劣平庸丑陋的。 五官:眼睛小 鼻子宽,鼻孔朝天
耳朵大 嘴唇厚
2.粗劣的外表掩盖不住眼睛所透射出的犀利的光芒。阅读文章6-8段,找出描写托翁眼睛的词语或句子,概括其眼睛的特点。
任务二:解读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勾画文中作者评价列夫·托尔斯泰的语句,结合助读资料,说说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托尔斯泰。
助读资料:
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阶级,目睹沙俄的专制、贵族的腐朽,他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到晚年主张“平民化”:提倡节俭,从事体力劳动,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2)这双天才般的眼睛在严厉地盯着外在的世界,也在无情地监督着自己,托尔斯泰对自己灵魂的观察与审判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从19岁到离世前几天的60年的时间里,托尔斯泰没有一天不在用道德的鞭子抽打自己的灵魂。正如茨威格所说,那把“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冷静地解剖自己,他用天才般的眼睛洞察到了自身(人)躯壳下充满欲念的灵魂,又要努力将这尘世的灵魂净化成完美的神性,茨威格认为这是托尔斯泰内心的悲剧之一。茨威格在1927年写给高尔基的信里谈到写托尔斯泰传的情况:“论述托尔斯泰的书多不胜数,但大都平淡无奇。他内心的巨大悲剧至今尚未阐明,我个人想在这方面略尽微力。”
——马志英《一个俄罗斯“圣徒”的内在悲剧》
(1)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解读:作者描写了托尔斯泰相貌普通平常的一面,意在表明他属于俄罗斯普通大众,他和千百万俄国人民心心相连,体现了托翁的平民情怀。文字的背后是作者对他的赞美。
(2)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解读: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全方位的观察力和锐利、深刻的洞察力。作为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给予深刻的揭示。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解读: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对自我的审视也是相当冷酷而锐利的。他是自我灵魂的不断探寻者、解剖者。他执着地追求生命的真谛,审视社会的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还有宗教、革命他在这种探寻中发现自己灵魂中的丑恶,为之痛苦并深深地忏悔。
(4)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解读: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内心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放弃财产,因而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中。他的痛苦是高贵的,是令人敬仰的。
课堂小结:茨威格的精当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传主的精神世界。托尔斯泰丑陋平庸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洞察世事,敏感而又深刻、高贵的灵魂。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是民众心中的一座丰碑。
任务三:类文阅读,探寻茨威格的“绘画工具”
1.阅读《狄更斯(节选)》,圈画描写狄更斯眼睛的语句,把握其眼睛的特点。(在导读单上完成)
2.对比两篇文章,探究茨威格运用了哪些“绘画工具”(写作手法),把两位文学大家刻画得生动传神,请你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工具一:都运用了层层铺陈的描写手法
(1)描写列夫托尔斯泰,聚焦于人物面部“多毛”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接着细腻描写人物面部的各个部位,极尽铺陈,层层蓄势。
(2)描写狄更斯,开篇即点明“狄更斯的眼力具有举世无双的精确性,真是一种奇妙的、不出差错的仪器”。选文部分围绕狄更斯的眼力极力铺陈,层层铺垫中透过眼睛的描写展现他灵魂的伟大。
工具二: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1)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大量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有时刻意使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例如,作者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夸张的比喻,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2)描写狄更斯的眼睛“它还坚强得像保险柜,里边存放着不知他在什么时候——昨天或者多年以前——从外界收集到的东西”非常形象的表现了狄更斯目光的深邃、记忆力强。
工具三:欲扬先抑的写法
作者在描绘托尔斯泰的外貌时,如实甚至刻意地描绘托尔斯泰外貌粗鄙、丑陋、普通的一面。这体现了传记真实性的特点,是对托尔斯泰的真实刻画。同时,作者在行文中反复提示托尔斯泰其实就是俄国普通民众的一员,在“抑”的同时为“扬”做好了准备,为写其目光的犀利深邃蓄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总结:茨威格在传记中的极力铺陈,勾勒了传主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展现了其不凡的精神世界。推荐阅读《托尔斯泰》全文或《三作家》全书,走进伟大作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传记文学丰富多样的手法。让我们也成为像茨威格一样的“绘画大师”。
【课后实践】
1.完成《列夫·托尔斯泰》类文阅读导读单。
2.预习《孙权劝学》(共22张PPT)
《列夫·托尔斯泰》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组文阅读课
教材:《列夫·托尔斯泰》
丛书:《狄更斯(节选)》
学习内容
1.把握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独特,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2.体会欲扬先抑、铺陈的写作方法和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刻画人物的妙处。
学习目标
1.茨威格, (国籍)作家、评论家,《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他的传记
。
2.列夫·托尔斯泰, 国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 、《复活》等,他的作品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奥地利
《 托尔斯泰 》(《三作家》)
俄
《战争与和平》
了解作家作品
发布任务
这是一幅非常有名的油画,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大师”学习如何“画像”,只不过我们用的不是画笔,而是“语言文字”。这位绘画大师就是茨威格。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一句话概括:
毛发:
皮肤:
五官:
他的外貌是粗劣平庸丑陋的。
浓密、弯曲
粗糙、缺少光泽、藏污纳垢
眼睛小
鼻子宽,鼻孔朝天
耳朵大
嘴唇厚
1.速读《列夫·托尔斯泰》1—2段,勾画出描绘托翁外貌的语句,以填表的形式为其“画”一幅肖像画。
一、为列夫·托尔斯泰“画”一幅肖像
2.粗劣的外表掩盖不住眼睛所透射出的犀利的光芒。阅读文章6-8段,找出描写托翁眼睛的词语或句子,概括其眼睛的特点。
一、为列夫·托尔斯泰“画”一幅肖像
托翁的眼睛
黑豹似的目光、像一把钢刀、像枪弹穿透甲胄、像金刚刀切开玻璃
满含粲意、热泪涟涟、黯然失色、神秘莫测、冷酷锐利、意趣盎然、富有情感
有魔力、有磁性、像探照灯、像猎鹰朝耗子俯冲、把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锋利无情、直戳要害
特点:犀利、富有情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全方位的洞察力
二、解读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勾画文中作者评价列夫·托尔斯泰的语句,结合助读资料,说说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阶级,目睹沙俄的专制、贵族的腐朽,他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到晚年主张“平民化”:提倡节俭,从事体力劳动,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助读资料:
评价1: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作者描写了托尔斯泰相貌普通平常的一面,意在表明他属于俄罗斯普通大众,他和千百万俄国人民心心相连,体现了托翁的平民情怀。文字的背后是作者对他的赞美。
评价2: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全方位的观察力和锐利、深刻的洞察力。作为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给予深刻的揭示。
评价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对自我的审视也是相当冷酷而锐利的。他是自我灵魂的不断探寻者、解剖者。他执着地追求生命的真谛。
对统治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托尔斯泰是厌弃的,批判的,他反对专制、暴政,主张和谐与博爱。
他是同情的、关心的,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主张土地改革。
他是严苛的、无情的,他不断地自我剖析,自我审视,并为发现自己灵魂的丑恶而深深忏悔。
小结:茨威格的精当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传主的精神世界。
1.阅读《狄更斯(节选)》,圈画描写狄更斯眼睛的语句,把握其眼睛的特点。(在导读单上完成)
三、类文阅读,探寻茨威格的“绘画工具”(写作手法)
精确
底层人民
闪光
三、类文阅读,探寻茨威格的“绘画工具”(写作手法)
2.对比两篇文章,探究茨威格运用了哪些“绘画工具”(写作手法),把两位文学大家刻画得生动传神,请你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工具一:都运用了层层铺陈的描写手法
1.描写列夫托尔斯泰,聚焦于人物面部“多毛”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接着细腻描写人物面部的各个部位,极尽铺陈,层层蓄势。
2.描写狄更斯,开篇即点明“狄更斯的眼力具有举世无双的精确性,真是一种奇妙的、不出差错的仪器”。选文部分围绕狄更斯的眼力极力铺陈,层层铺垫中透过眼睛的描写展现他灵魂的伟大。
工具二: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1.作者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夸张的比喻,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2.描写狄更斯的眼睛“它还坚强得像保险柜,里边存放着不知他在什么时候——昨天或者多年以前——从外界收集到的东西”非常形象的表现了狄更斯目光的深邃、记忆力强。
logo
工具三:欲扬先抑的写法
作者在描绘托尔斯泰的外貌时,如实甚至刻意地描绘托尔斯泰外貌粗鄙、丑陋、普通的一面。这体现了传记真实性的特点,同时在“抑”的同时为“扬”做好了准备,为写其目光的犀利深邃蓄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小结:
茨威格在传记中的极力铺陈,勾勒了传主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展现了其不凡的精神世界。推荐阅读《托尔斯泰》全文或《三作家》全书,走进伟大作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传记文学丰富多样的手法。让我们努力成为像茨威格一样的“绘画大师”。
1.完成《列夫·托尔斯泰》类文阅读导读单。
2.预习《孙权劝学》。
【课后实践】
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
——列夫·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