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本词,同时感知词中意象,学习通过解读意象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2.赏析本词准确凝练的语言,掌握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熟读并背诵本词,同时感知词中意象,学习通过解读意象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2.赏析本词准确凝练的语言,掌握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单元导读预习情况导入
1.本单元学习的课文的体裁是?
2.本单元是初中的第二个活动·探究单元,我们需要开展哪几个活动?
3.朗诵诗歌的方法是什么?
师过渡:读一首好诗,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歌曲;读一首好诗,相当于欣赏一幅悦目的图画;读一首好诗,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交谈。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体悟诗歌的美之所在。
(2)故事导入第一课
我们今天学的第一首诗,严格意义来讲,是一首词。这首词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45年。
这一首词,一经发表,立即引来人们争相传阅,使得国民党当局惊恐万分,坐卧不安。一批御用文人以“唱和”为名,大肆攻击,对其进行文化“围剿”。据说,国民党甚至还发电全国征词,但无一可以与之匹敌,最终只得悻悻作罢。
这篇大作就是《沁园春·雪》。他的作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
这首词一经发表,顿时轰动了整个山城,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去探究,他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
二、朗读全词,整体感知
1.听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2.模仿名家范读,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并简单说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PPT呈现三个短语,让学生选择:
激昂雄壮,欢快奔放,激愤悲壮
预设:
因为词作上阙写雪景,写得壮美;下阙议论抒情,写得豪迈。那么上阕诗写了哪几幅壮美雪景呢?
三、赏析上阙,情读雪景
1.给词作中的几幅雪景图拟写小标题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解析:你是否注意到词作选取了冰雪、长城、大河、山原、晴日这些景物来描绘北国雪景,所以小标题可以是北国冰雪图、长城大河图、群山高原图、雪后晴日图。
2.这几幅画面是如何展现壮美这一特点的呢?
(1)老师以北国冰雪图为例做示范:
“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雪飘,写出了诗人视野开阔,远达万里;画面广袤无垠,气魄宏大。
“封”,写的是一种静态,显得凝然安静;“飘” 是动态,显得舞姿轻盈——一静一动,使得雪景在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生动。
(2)老师讲解赏析思路:
老师的示范,主要是从哪些角度分析的呢?老师品读了“千里”“万里”这样的修饰性词语,对“封”和“飘”动静结合的手法也进行了品读。最后在前面品析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了画面的整体特点。
也就是说,读懂诗词要品读词语和手法。
(3)请学生分析后面几幅画面是如何展现壮美这一特点的:
提示:①品读词语和运用的手法②必须在书上勾画批注,尽量多写一点。③分享时,先有感情的朗读选句,然后再品析。
预设:
①长城大河图:
“大河”专指黄河。“长城”和“黄河”,位于北国,最能反映北国风貌。不仅如此,它们还是整个中华大地的象征。“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而东,地域广阔,气概雄伟。
“葬莽”有无边无际,气势雄浑的意思;“惟”的意思是只,强调了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一片,景象十分壮阔;
“顿”字,则写出冻结之速,寒威之烈,全句让人不禁联想到昔日这条母亲河波涛滚滚的雄壮气势。
天地间浑然一色,冰天雪地,整幅画面奇伟雄浑。
②群山高原图
“银河”和“蜡像”,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把白雪覆盖的“山”比作“银蛇”在飞舞,把“原” 比作“蜡象”在奔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高原活泼奔放的特点。
“舞”字写出了群山蜿蜒绵长,起伏不断的特点,“驰”字是写高原上的丘陵巍峨壮阔,连绵不绝,才会让人产生蜡像奔驰的视觉感受。并且“舞”“驰”二字又是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冰雪覆盖的群山、高原的生气勃勃,灵动活跃。。而且联系上文,群山高原图是动景,长城大河图是静景,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绘北国雪景。
“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群山和高原与天相接的壮阔之景,表达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群山高原图充满活力和奋发的态势。
③雪后晴日图
“须”是“等到”的意思,可以看出这幅图是虚写,是作者由眼前之景而想象的景色。“分外”二字透露出作者对雪后美丽风光的赞美与热爱。雪后晴日图,把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使祖国山河之美在雄壮之外又平添几分妖娆可爱。
(4)过渡小结: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这几幅画面都写出了北国冰雪美景的雄浑壮美,壮景源于心中的豪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从壮美的雪景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3.“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从壮美的雪景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老师示范:
①读到“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我读出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由衷的热爱,读出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读出了誓死保卫中华大地、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
②朗读诗句:我们也一起读一读这四句诗吧,读出雄伟壮阔之感,读出拳拳爱国之心,朗读时同学们要注意节奏,和重音。
望,有登高远眺之意,停顿略长以显其远,莽莽二字,一字一顿,体现出无边无际之感,顿字可重读,读出寒冬威力之大。
③老师范读
④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比老师更有气势。学生读。
(2)学生品读:
预设:
读“欲与天公试比高”,我感受到作者按捺不住的豪情壮志,读出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要主动挑战,大展宏图的英雄气魄。
(3)过渡小结: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壮景之中,处处都是豪情,大家课后可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在这里就不再做过多地分析了。
4.答疑解惑,感知伟人胸襟
在赏析这几幅画面时你是不是会产生这样的困惑:诗人究竟是站在哪里?他怎么能够看到这么远、这么广阔的景象?
预设: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象。这些景象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群山高原,这些都远非目力之所能及。
站得高方能望得远,不仅是地理位置之高,更是精神之高,胸襟之伟。
望中所见既是眼前实景,也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诗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词的意境显得更加开阔,气魄更加宏大。
5.小结:
冰雪、长城、大河、山原、晴日,这些景物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是物象和情感的统一。这样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
意象的象是指物象,思想情感观念等都属于意。比如《沁园春·雪》壮景所寄的豪情,便是意。
古典诗词中有一些常见的意象,比如“杨柳”“长亭”与别离结下了不解之缘,“梅”“竹”寄托了君子的品德,“大雁”“明月”常表思乡之苦,而毛泽东主席,因为他领袖的身份,伟人的胸襟,视野更为开阔。他笔下的物象常常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意象气魄显得更为宏大。
如果只是这样一首写景的壮词,只是这样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豪情,也许还不会惹得国民党当局如此的恐慌,我们来看看下阕诗认写了些什么呢?
四、研析下阙,意读情怀
1.朗读下阙,补写对联
望雪景壮美如画,绘江山如此多娇。
, 。
预设:
惜英雄竞相折腰,看今朝谁主风流。
论帝王文治武功,赞今朝风流人物。
总之,下阙写的是评说英雄帝王和赞美今朝风流人物。
2.思考:下阙评说英雄帝王和赞美今朝风流人物,与上阙写壮美的雪景有什么关联呢?
预设:
“江山如此多娇”,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做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作者的抱负。所以,这两句是上片写景与下片议论之间的过渡句。
从这个过渡句可以看出,无数英雄竞折腰正是源于江山之多娇,也就是上阙的壮美雪景,所以写景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议论抒情是源上文之景而发,是在景物描写基础上的直抒胸臆。
3.探究:《沁园春·雪》的发表,为什么会让国民党当局惴惴不安呢?
方法提示:找词作中的议论、抒情句来进行分析。
(1)诗人是如何评论历代英雄的?从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词语进行分析。
预设:
①“惜”:诗人评论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历代最富有代表性的,功绩卓著的帝王。“惜”字定下了对这些帝王的评论基讽,饱含惋惜之情而又带有批判之意。
②“略输”“稍逊”“只识”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华不足。“俱往矣”他们都已成为过去。对这些帝王的评论,蕴含着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帝王英雄的自信。
(2)诗人又是如何评论今朝风流人物?从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词语进行分析。
“数风流人物还后今朝”。抒发了“今朝”的风流人物定然不负历史使命,主宰江山、缔造历史、开创伟业。表现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敢为天下先的伟大抱负。
(3)解密今朝:历来对“今朝”的“风流人物”到底指谁,看法不一,请结合词的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PPT呈现写作背景:《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他面对茫茫原野,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
明确:
今朝的风流人物内涵比较丰富,包括诗人自指,因为从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上看,此时已经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和坚不可摧的自信心。
今朝的内涵,还可能包括领导人民群众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词作表达了以自己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必将带领人民创造空前伟业的信心,
今朝还指人民群众无产阶级,词作讴歌了当代英雄无产阶级,深信他们才是大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为祖国为人民建立丰功伟绩的风流人物,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毛泽东同志自己对这首词的批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亦可佐证。
(4)总结让国民党惴惴不安的原因:
明确:尽管重庆谈判国共两党签订了和平协定,但国民党政要一向独裁,以统治者自居,而这首词中毛主席流露出的超越历代帝王,主宰江山、开创伟业的自信和抱负,让他们深感害怕。所以词作的发表,引起了如此的轩然大波。
4.听名家朗诵,感受雄奇壮阔的景象和自信豪迈的情怀吧。
同学们也请你放声朗读这首词,读出属于你自己的抱负和自信吧。
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品读词语和表现手法,发掘景物的文化内涵,来解读意象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通过分析议论抒情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毛泽东同志曾于1925年创作沁园春·长沙。在此作中,他扣天问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十年之后,惊天之问有了动地之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布置作业
1.请说出带有“雪”字或描写雪的诗句。2.今天的作业是用本课所学到的阅读诗歌的方法解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意象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