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A卷
1.在比例尺里,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如果5m=4n(n≠0),那么m:n= : ;如果 m: 0.5=8: 0.2,那么m= 。
3.在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一个外项是0.6,另一个外项是 。
4.根据下面的乘法算式,分别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
8×0.5=0.2×20 或 。
5.在一张比例尺是 20:1的图纸上,量得某个零件的长度是 8cm,这个零件的实际长是 cm。
6.博物馆展出了一个高为19.6cm的秦代兵马俑模型,它的高度与实际高度的比是1:10,这个兵马俑模型的实际高度是 m。
7.如图,将左边的三角按 : 缩小,可以得到右边的三角形。缩小后的三角形与原来的三角形面积的比是 : 。
8.某校文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2:5,其中男生有6人。如果文艺队增加到49人,按原来男、女生人数的比,那么女生应增加 人。
9.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0 20 40千米,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这幅地图上量得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 5.5 厘米,这两地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10.图上距离:实际距离=4厘米:2800 厘米 =所以比例尺是比值。 ( )
11.如果 10:A=40:B,那么B是A 的 4倍。 ( )
12.如果ab=cd(a,b,c,d均不为0),那么a:b=c:d一定不成立。 ( )
13.(2019六下·南海期中)把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
14.一种精密零件长 2.6 毫米,画在图纸上长 26 厘米。这张精密零件图纸的比例尺就是1:10。 ( )
15.已知×4.5=×2.5下面哪个比例不成立 ( )
A.:=4.5:2.5 B.:=2.5:4.5
C.4.5:=2.5: D.2.5:=.4.5:
16.在比例尺是 1:1000 的地图上,一个三角形地的底是3.5cm,高 2cm,这块地实际面积是( )m 。
A.700 B.7000 C.350 D.35000
17.如果把3:4 这个比的后项加上16,要使它的比值不变,前项应加上( )。
A.12 B.16 C.20
18.新家园要新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这个游泳池长 50m,宽 40m,选用比例尺( )画出的平面图最大。
A.1:1000 B.1:500 C.1:100
19.根据图中的数据可以组成不同的比例,错误的是第( )组。
A.1.5:2=3:4 B.1.5:3=2:4
C.5:2.5=3:1.5 D.2.5:4=5:2
20.解方程
4:0.3=x:
21.在下面的方格纸中分别画出把圆按2:1的比放大后的图形和把三角形按1:2 的比缩小后的图形。
22.小文家周边的环境如下图所示。
(1)公园距书店的图上距离是 cm,已知实际距离是 400m,此图的比例尺是 。
(2)学校到公园的图上距离是 cm,实际距离是 m,如果小文每分钟走125m,他从学校到公园需 分钟。
(3)小文从家出来后经书店到医院,实际走了多少米
23.元元调制了一杯巧克力奶,巧克力与奶的比是2:9,其中巧克力用了 60g,调制这杯巧克力奶用奶多少克
24.小刚在教学楼前测得自己的身高与影子的长度比为5:4,这时教学楼的影子长12米,教学楼的高度是多少米
25.在比例尺是1:1000 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相距4厘米。如果画在比例尺是1:8000的地图上,应该画多长
26.一个直角三角形ABC的两条直线边分别长2.5cm和6cm,把它按2:1的比放大后得到三角形DEF。三角形ABC与三角形 DEF 的周长之比是多少?面积之比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知识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析】【解答】解:在比例尺里,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故答案为: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分析】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作答即可。
2.【答案】4;5;20
【知识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析】【解答】解:如果5m=4n(n≠0),那么m:n=4:5;如果m: 0.5=8: 0.2,那么m=0.5×8÷0.2=20。
故答案为:4;5;20。
【分析】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据此作答即可。
3.【答案】
【知识点】倒数的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析】【解答】解:1÷0.6=,所以另一个外项是。
故答案为:。
【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外项之积等于比例的内项之积;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4.【答案】8:20=0.2:0.5;8:0.2=20:0.5
【知识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析】【解答】解:这两个不同的比例是:8:20=0.2:0.5或8:0.2=20:0.5。
故答案为:8:20=0.2:0.5;8:0.2=20:0.5。
【分析】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据此作答即可。
5.【答案】0.4
【知识点】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解析】【解答】解:8÷=0.4(cm),所以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0.4cm。
故答案为:0.4。
【分析】实际长度=图上长度÷比例尺,据此作答即可。
6.【答案】1.96
【知识点】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解析】【解答】解:19.6÷1×10=196(厘米)=1.96(米)
故答案为:1.96。
【分析】这个兵马俑的实际高度=模型的高度÷模型高度占的份数×实际高度占的份数,据此代入数值作答即可。
7.【答案】1;3;1;9
【知识点】图形的缩放;比的化简与求值
【解析】【解答】解:12:4=3:1,9:3=3:1;
12:32=1:9。
故答案为:1;3;1;9。
【分析】观察左边三角形的底变成右边三角形的底,所以底缩小3倍,左边三角形的高变成右边三角形的高,所以高缩小3倍,所以将左边的三角按1:3缩小,可以得到右边的三角形;
底和高都缩小了,所以缩小后的三角形与原来的三角形面积的比是12:32=1:9。
8.【答案】20
【知识点】比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6÷2×5=15(人)
49÷(2+5)×5
=49÷7×5
=35(人)
35-15=20(人)
故答案为:20。
【分析】原来女生的人数=原来男生人数÷原来男生人数占的份数×原来女生人数占的份数,现在女生的人数=现在文艺队的人数÷现在文艺队的人数占的份数和×现在女生占的份数,据此代入数值作答即可。
9.【答案】1:2000000;110
【知识点】比例尺的认识;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解析】【解答】解:20千米=2000000厘米,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2000000;
5.5÷=11000000(厘米)=110(千米)
故答案为:1:2000000;110。
【分析】先把单位进行换算,即1千米=1000000厘米;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10.【答案】错误
【知识点】比例尺的认识
【解析】【解答】解:比例尺是比,不是比值。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它是一个比。
11.【答案】正确
【知识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析】【解答】解:40A=10B,B=40A÷10=4A。所以B是A的4倍。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析】【解答】解:如果ab=cd(a,b,c,d均不为0),那么a:c=d:b一定成立,或者a:d=c:b一定成立,a:b=c:d一定不成立。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外项之积等于比例的内项之积。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比例尺的认识
【解析】【解答】解:把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形状不变,大小变化了。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把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得到的图形形状与原来的图形相同,大小是不同的。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比例尺的认识
【解析】【解答】解:26厘米=260毫米,260:2.6=100:1。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先把单位进行换算,即26厘米=260毫米,那么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5.【答案】A
【知识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析】【解答】解:A项:×2.5=×4。
B、C、D项:×4.5=×2.5。
故答案为:A。
【分析】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16.【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解析】【解答】解:3.5÷=3500(cm)=35(m)
2÷=2000(cm)=20(m)
35×20÷2=350(cm2)
故答案为:C。
【分析】三角形地实际的底=三角形地图上的底÷比例尺,三角形地实际的高=三角形地图上的高÷比例尺,然后进行单位换算,即1m=100cm,那么三角形地的面积=底×高÷2。
17.【答案】A
【知识点】比的基本性质
【解析】【解答】解:4+16=20,20÷4=5,3×5-3=12,所以前项应加上12。
故答案为:A。
【分析】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本题中,先求后项加上一个数后是原来后项的几倍,那么前项应加上的数=比的后项×几-原来的前项。
18.【答案】C
【知识点】比例尺的认识
【解析】【解答】解:用比例尺1:100画出的平面图最大。
故答案为:C。
【分析】用比例尺画平面图,比例尺越大,平面图就越大。
19.【答案】D
【知识点】比例的认识及组成比例的判断
【解析】【解答】解:第四个:2.5:4=5:2
2.5:4=2.5÷4=0.625,
5:2=5÷2=2.5,
0.625≠2.5,2.5:4与5:2不能组成比例。
故答案为:D。
【分析】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不可以组成比例。
20.【答案】
4:0.3=x:
解:0.3x=4×
0.3x÷0.3=÷0.3
x=
解:x=×
x÷=÷
x=
解:2.5x=2.4×15
2.5x÷2.5=36÷2.5
x=14.4
解:15x=×12
15x÷15=÷15
x=
【知识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解析】【分析】解比例时,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即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然后解方程即可。
21.【答案】解:
【知识点】图形的缩放
【解析】【分析】把一个圆按2:1放大,就是把半径扩大2倍,然后画圆即可;
把三角形按1:2缩小,就是把这个图形的每条边都缩小2倍。
22.【答案】(1)2;1:20000
(2)4;800;6.4
(3)解:(1.5+3)÷
=4.5×20000
=90000(厘米)
90000厘米=900米
答:实际走了900米。
【知识点】比例尺的认识;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解析】【解答】解:(1)400m=40000cm
2:40000=1:20000
(2)4÷=80000(cm)=800(m)
800÷125=6.4(分钟)
故答案为:(1)2:1:20000;(2)4;800;6.4。
【分析】(1)先把单位进行单位换算,即1m=100cm,所以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小文从学校到公园需要的时间=实际距离÷小文每分钟走的距离;
(3)小文家实际走的距离=小文从家出来后经书店到医院的图上距离÷比例尺,然后进行单位换算,即1米=100厘米。
23.【答案】解:60÷2×9
=30×9
=270(千克)
答: 调制这杯巧克力奶用奶270克。
【知识点】比的应用
【解析】【分析】 调制这杯巧克力奶用奶的克数= 调制这杯巧克力奶用巧克力的克数÷巧克力占的份数×奶占的分数,据此代入数值作答即可。
24.【答案】解:设教学楼的高度是x米
x:12=5:4
4x=12×5
4x=60
x=60÷4
x=15
答:教学楼的高度是15米。
【知识点】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解析】【分析】身高与影子的长度比为5:4,教学楼的高度:教学楼的影长=5:4,设教学楼的高度是x米,列出比列解答即可。
25.【答案】解:4÷=4000(cm)
4000×=0.5(cm)
答:应该画0.5cm。
【知识点】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解析】【分析】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第一幅图的比例尺,所以第二幅图的图上距离=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第二幅图的比例尺,据此代入数值作答即可。
26.【答案】解:周长比=1:2
面积比=12:22=1:4
【知识点】图形的缩放;三角形的面积
【解析】【分析】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对应边之比;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的平方之比。
1 / 1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A卷
1.在比例尺里,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答案】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知识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析】【解答】解:在比例尺里,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故答案为: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分析】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作答即可。
2.如果5m=4n(n≠0),那么m:n= : ;如果 m: 0.5=8: 0.2,那么m= 。
【答案】4;5;20
【知识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析】【解答】解:如果5m=4n(n≠0),那么m:n=4:5;如果m: 0.5=8: 0.2,那么m=0.5×8÷0.2=20。
故答案为:4;5;20。
【分析】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据此作答即可。
3.在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一个外项是0.6,另一个外项是 。
【答案】
【知识点】倒数的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析】【解答】解:1÷0.6=,所以另一个外项是。
故答案为:。
【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外项之积等于比例的内项之积;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4.根据下面的乘法算式,分别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
8×0.5=0.2×20 或 。
【答案】8:20=0.2:0.5;8:0.2=20:0.5
【知识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析】【解答】解:这两个不同的比例是:8:20=0.2:0.5或8:0.2=20:0.5。
故答案为:8:20=0.2:0.5;8:0.2=20:0.5。
【分析】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据此作答即可。
5.在一张比例尺是 20:1的图纸上,量得某个零件的长度是 8cm,这个零件的实际长是 cm。
【答案】0.4
【知识点】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解析】【解答】解:8÷=0.4(cm),所以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0.4cm。
故答案为:0.4。
【分析】实际长度=图上长度÷比例尺,据此作答即可。
6.博物馆展出了一个高为19.6cm的秦代兵马俑模型,它的高度与实际高度的比是1:10,这个兵马俑模型的实际高度是 m。
【答案】1.96
【知识点】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解析】【解答】解:19.6÷1×10=196(厘米)=1.96(米)
故答案为:1.96。
【分析】这个兵马俑的实际高度=模型的高度÷模型高度占的份数×实际高度占的份数,据此代入数值作答即可。
7.如图,将左边的三角按 : 缩小,可以得到右边的三角形。缩小后的三角形与原来的三角形面积的比是 : 。
【答案】1;3;1;9
【知识点】图形的缩放;比的化简与求值
【解析】【解答】解:12:4=3:1,9:3=3:1;
12:32=1:9。
故答案为:1;3;1;9。
【分析】观察左边三角形的底变成右边三角形的底,所以底缩小3倍,左边三角形的高变成右边三角形的高,所以高缩小3倍,所以将左边的三角按1:3缩小,可以得到右边的三角形;
底和高都缩小了,所以缩小后的三角形与原来的三角形面积的比是12:32=1:9。
8.某校文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2:5,其中男生有6人。如果文艺队增加到49人,按原来男、女生人数的比,那么女生应增加 人。
【答案】20
【知识点】比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6÷2×5=15(人)
49÷(2+5)×5
=49÷7×5
=35(人)
35-15=20(人)
故答案为:20。
【分析】原来女生的人数=原来男生人数÷原来男生人数占的份数×原来女生人数占的份数,现在女生的人数=现在文艺队的人数÷现在文艺队的人数占的份数和×现在女生占的份数,据此代入数值作答即可。
9.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0 20 40千米,写成数值比例尺是 ,这幅地图上量得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 5.5 厘米,这两地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答案】1:2000000;110
【知识点】比例尺的认识;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解析】【解答】解:20千米=2000000厘米,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2000000;
5.5÷=11000000(厘米)=110(千米)
故答案为:1:2000000;110。
【分析】先把单位进行换算,即1千米=1000000厘米;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10.图上距离:实际距离=4厘米:2800 厘米 =所以比例尺是比值。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比例尺的认识
【解析】【解答】解:比例尺是比,不是比值。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它是一个比。
11.如果 10:A=40:B,那么B是A 的 4倍。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析】【解答】解:40A=10B,B=40A÷10=4A。所以B是A的4倍。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12.如果ab=cd(a,b,c,d均不为0),那么a:b=c:d一定不成立。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析】【解答】解:如果ab=cd(a,b,c,d均不为0),那么a:c=d:b一定成立,或者a:d=c:b一定成立,a:b=c:d一定不成立。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外项之积等于比例的内项之积。
13.(2019六下·南海期中)把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比例尺的认识
【解析】【解答】解:把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形状不变,大小变化了。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把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得到的图形形状与原来的图形相同,大小是不同的。
14.一种精密零件长 2.6 毫米,画在图纸上长 26 厘米。这张精密零件图纸的比例尺就是1:10。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比例尺的认识
【解析】【解答】解:26厘米=260毫米,260:2.6=100:1。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先把单位进行换算,即26厘米=260毫米,那么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5.已知×4.5=×2.5下面哪个比例不成立 ( )
A.:=4.5:2.5 B.:=2.5:4.5
C.4.5:=2.5: D.2.5:=.4.5:
【答案】A
【知识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析】【解答】解:A项:×2.5=×4。
B、C、D项:×4.5=×2.5。
故答案为:A。
【分析】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16.在比例尺是 1:1000 的地图上,一个三角形地的底是3.5cm,高 2cm,这块地实际面积是( )m 。
A.700 B.7000 C.350 D.35000
【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解析】【解答】解:3.5÷=3500(cm)=35(m)
2÷=2000(cm)=20(m)
35×20÷2=350(cm2)
故答案为:C。
【分析】三角形地实际的底=三角形地图上的底÷比例尺,三角形地实际的高=三角形地图上的高÷比例尺,然后进行单位换算,即1m=100cm,那么三角形地的面积=底×高÷2。
17.如果把3:4 这个比的后项加上16,要使它的比值不变,前项应加上( )。
A.12 B.16 C.20
【答案】A
【知识点】比的基本性质
【解析】【解答】解:4+16=20,20÷4=5,3×5-3=12,所以前项应加上12。
故答案为:A。
【分析】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本题中,先求后项加上一个数后是原来后项的几倍,那么前项应加上的数=比的后项×几-原来的前项。
18.新家园要新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这个游泳池长 50m,宽 40m,选用比例尺( )画出的平面图最大。
A.1:1000 B.1:500 C.1:100
【答案】C
【知识点】比例尺的认识
【解析】【解答】解:用比例尺1:100画出的平面图最大。
故答案为:C。
【分析】用比例尺画平面图,比例尺越大,平面图就越大。
19.根据图中的数据可以组成不同的比例,错误的是第( )组。
A.1.5:2=3:4 B.1.5:3=2:4
C.5:2.5=3:1.5 D.2.5:4=5:2
【答案】D
【知识点】比例的认识及组成比例的判断
【解析】【解答】解:第四个:2.5:4=5:2
2.5:4=2.5÷4=0.625,
5:2=5÷2=2.5,
0.625≠2.5,2.5:4与5:2不能组成比例。
故答案为:D。
【分析】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不可以组成比例。
20.解方程
4:0.3=x:
【答案】
4:0.3=x:
解:0.3x=4×
0.3x÷0.3=÷0.3
x=
解:x=×
x÷=÷
x=
解:2.5x=2.4×15
2.5x÷2.5=36÷2.5
x=14.4
解:15x=×12
15x÷15=÷15
x=
【知识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解析】【分析】解比例时,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即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然后解方程即可。
21.在下面的方格纸中分别画出把圆按2:1的比放大后的图形和把三角形按1:2 的比缩小后的图形。
【答案】解:
【知识点】图形的缩放
【解析】【分析】把一个圆按2:1放大,就是把半径扩大2倍,然后画圆即可;
把三角形按1:2缩小,就是把这个图形的每条边都缩小2倍。
22.小文家周边的环境如下图所示。
(1)公园距书店的图上距离是 cm,已知实际距离是 400m,此图的比例尺是 。
(2)学校到公园的图上距离是 cm,实际距离是 m,如果小文每分钟走125m,他从学校到公园需 分钟。
(3)小文从家出来后经书店到医院,实际走了多少米
【答案】(1)2;1:20000
(2)4;800;6.4
(3)解:(1.5+3)÷
=4.5×20000
=90000(厘米)
90000厘米=900米
答:实际走了900米。
【知识点】比例尺的认识;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解析】【解答】解:(1)400m=40000cm
2:40000=1:20000
(2)4÷=80000(cm)=800(m)
800÷125=6.4(分钟)
故答案为:(1)2:1:20000;(2)4;800;6.4。
【分析】(1)先把单位进行单位换算,即1m=100cm,所以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小文从学校到公园需要的时间=实际距离÷小文每分钟走的距离;
(3)小文家实际走的距离=小文从家出来后经书店到医院的图上距离÷比例尺,然后进行单位换算,即1米=100厘米。
23.元元调制了一杯巧克力奶,巧克力与奶的比是2:9,其中巧克力用了 60g,调制这杯巧克力奶用奶多少克
【答案】解:60÷2×9
=30×9
=270(千克)
答: 调制这杯巧克力奶用奶270克。
【知识点】比的应用
【解析】【分析】 调制这杯巧克力奶用奶的克数= 调制这杯巧克力奶用巧克力的克数÷巧克力占的份数×奶占的分数,据此代入数值作答即可。
24.小刚在教学楼前测得自己的身高与影子的长度比为5:4,这时教学楼的影子长12米,教学楼的高度是多少米
【答案】解:设教学楼的高度是x米
x:12=5:4
4x=12×5
4x=60
x=60÷4
x=15
答:教学楼的高度是15米。
【知识点】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解析】【分析】身高与影子的长度比为5:4,教学楼的高度:教学楼的影长=5:4,设教学楼的高度是x米,列出比列解答即可。
25.在比例尺是1:1000 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相距4厘米。如果画在比例尺是1:8000的地图上,应该画多长
【答案】解:4÷=4000(cm)
4000×=0.5(cm)
答:应该画0.5cm。
【知识点】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解析】【分析】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第一幅图的比例尺,所以第二幅图的图上距离=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第二幅图的比例尺,据此代入数值作答即可。
26.一个直角三角形ABC的两条直线边分别长2.5cm和6cm,把它按2:1的比放大后得到三角形DEF。三角形ABC与三角形 DEF 的周长之比是多少?面积之比呢?
【答案】解:周长比=1:2
面积比=12:22=1:4
【知识点】图形的缩放;三角形的面积
【解析】【分析】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对应边之比;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边的平方之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