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科学试题
1.(2025六上·香洲期末)小海科学小组自从学了如何观察微生物以后,他们对微小世界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以下是有关他们做的一些科学探究,请你根据以下信息,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1)小海科学小组想要找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放大镜来观察自己的指纹,你建议他选( )比较合适。
A. B. C. D.
(2)除了常见的放大镜能放大被观察物体的图像,生活中也有一些能放大被观察物体的图像的现象,下列物体中能起放大作用的是( )
A. B. C.
【答案】(1)A
(2)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中央凸度有关,中央凸度越大,其放大物体图像的倍数就越大。因此应该选择A凸透镜。B是凹透镜,C是平面镜,都没有放大功能。
(2)凸透镜是一种常见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起到放大的作用。只要具有凸透镜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装水的透明塑料袋。窗户玻璃是平面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都没有放大功能。
2.(2025六上·香洲期末)小海科学小组想要让被观察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于是他想要选择两把不一样的凸透镜,组合在一起制作出简易显微镜。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如下表,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
序号 A B C D
目镜 4× 10× 15× 20×
物镜 10× 5× 10× 4×
放大倍数 40 50
(1)请计算出C、D序号简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它们分别是 C 、D 。上述四种凸透镜的组合中,选择 能在视野范围内看到指纹的图像最大。(填写序号)。
(2)小海科学组在组合凸透镜时,以下操作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为了观察方便,我们可以用纸筒固定两个凸透镜
②调整好距离后,要及时测量这两把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③当图像放到最大且清晰时,注意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④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自行选择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3)小海科学小组制作的凸透镜组合装置,相当于实验室中光学显微镜中的( )部位
A.反光镜 B.载物台 C.筒身
(4)小海科学小组分别用肉眼、放大镜、简易显微镜都观察了蚜虫,更符合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是( )
A.
B.
C.
【答案】(1)150;80;C
(2)B
(3)C
(4)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1)根据显微镜原理,当使用目镜与物镜组合时,其放大倍数是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比如C:15×10=150,D:20×4=80。在组合的几个方案中,C的放大倍数最大,视野里看到的图像最大。
(2)正确的操作应该包括用纸筒固定两个凸透镜、调整好距离后及时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以及当图像放到最大且清晰时注意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选项①②③分别对应这些步骤,选项④则有问题,因为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不能随意选择,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测量。
(3)显微镜的筒身部分包括目镜和物镜,通过调节这两个部分的距离来实现图像的放大,放大镜主要承担筒身的功能。
(4)显微镜下的图像具有显著的放大效果,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蚜虫的细节,因此选择符合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
3.(2025六上·香洲期末)小海科学小组在课堂上还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水中微生物等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需要把( )放到显微镜上观察。
A.一小块洋葱 B.洋葱薄片 C.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下列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制作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⑥④⑤③ B.①②⑥⑤④③ C.①②④③⑥⑤
(3)小海科学小组从目镜往下看,发现洋葱细胞的颜色很浅,在显微镜下很难观察,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
A.标本没有染色 B.目镜没有擦干净 C.洋葱切得太厚了
(4)调整好后,小海科学小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是( )
A. B. C.
(5)为了能在水中观察到更多的微小生物,小海科学小组在小组合作的时候,最好( )。
A.把池塘水倒入有干草的杯子中,放在桌子上培养一星期后观察
B.把池塘水倒入有干草的杯子中,放在冰箱冷藏室一星期后观察
C.把池塘水直接倒入杯子中,放在桌子上培养一星期后观察
(6)观察微生物时,常在载玻片上放脱脂棉花纤维,目的是 ( )。
A.增加水的营养 B.使微生物运动减缓 C.增加观赏性
(7)小海科学小组观察到了这种微生物如右图 2所示,它的身体是由( )个细胞构成的。
A.1个 B.许多个 C.0个
【答案】(1)C
(2)B
(3)A
(4)C
(5)A
(6)B
(7)A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1)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我们需要一个透明且薄的样本。直接放一小块洋葱或洋葱薄片可能太厚,不便于观察。而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是经过处理的,更薄且透明,适合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2)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滴水→取表皮→放表皮→盖片→染色→吸水。按照这个顺序,正确的排序是①②⑥⑤④③。
(3) 如果洋葱细胞的颜色很浅,在显微镜下很难观察,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标本没有染色。染色可以使细胞结构更加清晰可见。目镜没有擦干净可能会影响视线,但不会使细胞颜色变浅;洋葱切得太厚了可能会导致细胞重叠,但不一定颜色浅。
(4)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细胞里有较大的液泡,洋葱表皮细胞中的小黑点是细胞核。图中小海科学小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是C。
(5)为了能在水中观察到更多的微小生物,最好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把池塘水倒入有干草的杯子中可以提供微生物所需的营养,放在桌子上培养一星期后,微生物数量可能会增加,便于观察。放在冰箱冷藏室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6)观察微生物时,在载玻片上放脱脂棉花纤维的目的是使微生物运动减缓。这样可以使微生物更容易被观察到,因为它们的运动速度会降低。
(7)草履虫生活在不流动的淡水中,外形像一只草鞋,身体的表面有许多能摆动的纤毛。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属于单细胞生物。
4.(2025六上·香洲期末)公元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90-168年)创立了地心宇宙体系,提出地球静止在宇宙中心,日、月、星辰沿圆形轨道围绕地球作昼夜旋转。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托勒密地心说被世人奉为经典;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7-1543)出版了他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提出了太阳中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由此引发了后人对天体运动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小明为了验证两种假说对昼夜交替的影响,设计实验进行了探究,具体操作如下:
(1)用手电筒模拟 ;地球仪模拟 ,这个实验是 实验。
(2)验证地心说时,要保证地球 (动/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验证日心说时,要保证太阳 (动/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3)小明发现“日心说”和“地心说”都 (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然而科学家推测,假如太阳绕地球转一圈约为1047小时,地球绕太阳一圈要1年,而昼夜交替只需要 天,因此,小明推断太阳应该不动,地球需要 (自转/公转)才能合理解释。
【答案】(1)太阳;地球;模拟
(2)不动;不动
(3)能;1;自转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1)在这里,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这是一个模拟实验,通过模拟不同假说下的昼夜交替现象来验证假说的合理性。
(2)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来的,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太阳每天环绕地球一周,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而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第一次提出“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所有天体绕太阳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因此要验证地心说时,需要保持地球不动,让太阳绕地球转。要验证日心说时,需要保持太阳不动,让地球绕着太阳转。
(3)小明的实验发现两种假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只需要1天,因此地球自转才能合理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5.(2025六上·香洲期末)为了进一步验证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小明对实验器材做了如下的改进:第一步,在地球表面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地区,分别贴上反光贴;第二步,用一根铁丝穿过地球仪的南北两极,当作地轴。
(1)请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之所以选择“北京”和“乌鲁木齐”,是因为它们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具有代表性
B.贴上反光贴能够使昼夜现象更明显
C.地轴是真实存在的
(2)经过实验可以发现,要让北京先迎来黎明,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该要(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无法判读
(3)根据实验现象,小明绘制了简图,如图所示,属于白昼的是( )
A.A和B B.B和C C.A和C
【答案】(1)C
(2)A
(3)C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1)A、之所以选择“北京”和“乌鲁木齐”,是因为它们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具有代表性,A正确;
B、贴上反光贴能够使昼夜现象更明显,B正确;
C、地轴是虚拟的,并不是是真实存在的,C错误;
故答案为:C。
(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越是靠东边的城市,越先迎来黎明。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因此要让北京先迎来黎明,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该要自西向东。
(3)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因此属于白昼的是A和C。
6.(2025六上·香洲期末)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这些现象都在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
(1)观察图中箭头的方向,可以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无法判读
(2)当地球公转位置在 C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南北半球的季节分别是 ( )
A.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
B.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
C.南北半球都是春季
(3)昼夜对动物和人也有影响,下列属于受昼夜影响的是( )。
A.蝙蝠夜晚活动
B.下雨蚯蚓从泥土出来
C.春天播种
(4)以下属于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是 ( )
①鸟类在冬天换上厚厚的羽毛 ②杨树秋天落叶 ③鱼类每年洄游寻找产卵场所
④秋天松鼠储备粮食 ⑤昙花在夜晚开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答案】(1)A
(2)B
(3)A
(4)B
【知识点】四季成因;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1)我们的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地球除了不停地围绕地轴自转,还在围着太阳进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当地球公转位置在 C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此时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
(3)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光照影响动物的活动,动物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觅食、繁殖等活动。蝙蝠夜晚活动属于受昼夜影响。
(4)随着季节的变化,动物有迁徙、冬眠、换毛、存储粮食等行为,植物有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落叶等行为,这些都是适应环境变化的表现。因此属于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是①②③④。⑤昙花在夜晚开放是受昼夜影响。
7.(2025六上·香洲期末)小珠和小科两家人周末两天一起外出游玩。他们第一站去了香山湖公园爬山。他们发现有两条上山路线,一条比较陡峭,另一条是弯弯绕绕的香山云道。他们想知道沿这两条山路到达山顶,哪条路会更省力。请你结合六年级所学的内容,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从简单机械的角度分析,山路利用的是 的原理。
(2)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斜面(如下图所示),进行对比实验:实验完成后,他们获得如下数据:
直接提升 实验次数 斜面A 斜面B 斜面C
5N 第1次 4.6N 2.6N 3.2N
第2次 4.6N 2.5N 1.7N
第3次 4.6N 2.5N 1.7N
有一处数据明显异常,这个数据是 。遇到这种问题数据应该怎么处理: 。
(3)分析数据发现:沿不同斜面拉重物所需要的力都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直接提升重物所需要的力。初步得出结论:斜面有 的作用。 (选填“省力”“费力”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4)继续比较A、B、C这三种斜面,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斜面的坡度越小,提拉物体越 (填“省力”或“费力”) 。
(5)在爬同一座山时,从山脚到山顶,下面三种坡度路线中最省力的是( )
A. B. C.
【答案】(1)斜面
(2)3.2N;重新进行实验
(3)小于;省力
(4)省力
(5)C
【知识点】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斜面
【解析】【分析】(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路利用的是斜面的原理。
(2)根据题干可知,这个异常数据是3.2N,与后边两次数据差异过大;这种情况就应该重新实验获取正确数据。
(3)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斜面能省力,沿不同斜面拉重物所需要的力都小于直接提升重物所需要的力。
(4)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5)斜面高度相同的时候,斜面越长越省力。C路线最长,因此最省力。
8.(2025六上·香洲期末)第二站,小珠和小科两家一起来到珠海市博物馆。在参观珠海博物馆前,小珠爸爸用手机扫描了珠海博物馆的公众号二维码进行了关注,提前预约了参观。到博物馆后,小珠选择了用“语言导览”的方式自助式参观博物馆,可以通过小程序选择聆听相应展厅中的展品介绍;小科选择了观看博物馆手册指引进行参观。
(1)小珠爸爸在扫描珠海市博物馆的公众号二维码时,使用的是( )技术。
A.文字识别 B.图像识别 C.语音识别
(2)借助“语言导览”参观和观看博物馆手册指引参观相比,不属于“语言导览”参观的优势的是( )
A.自主搜索 B.通篇快速浏览 C.实物配言语
(3)小科还在珠海市博物馆的一个展厅中体验了拓印。拓印和印刷都是复制文字和图像的一种技术。下列关于印刷术的发展历程,顺序正确的是 ( )。
A.雕版印刷→手工抄写→活字印刷
B.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手工抄写
C.手工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4)小科留意到博物馆内有完善的消防设施。如右图所示,是一种固定式的消防装置,称作消防栓。转动消防栓上部的阀门可起到省力的效果。下列物品中, ( )和这个阀门一样,运用了相同的机械原理。
A.扳手 B.老虎钳 C.羊角锤
(5)小珠和小科参观完博物馆后发表了一些看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因记录文字的需要,人类发明出了造纸术
B.随着计算机加入印刷术,印刷技术已经到达顶峰,后人无法超越
C.信息传播的需求,推动了更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答案】(1)B
(2)B
(3)C
(4)A
(5)B
【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轮轴
【解析】【分析】(1)二维码本质上是一种图像,扫描二维码的过程就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来识别和处理图像中的信息。
(2)借助“语言导览”参观和观看博物馆手册指引参观相比,不属于“语言导览”参观的优势的是通篇快速浏览。因为语言导览通常是针对某个展品或展区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博物馆手册则提供了整个博物馆的概览和各个展区的简要介绍,可以更快地浏览整个博物馆的信息。
(3)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通常通过手工抄写来复制文字和图像,效率较低。后来发明了雕版印刷,通过雕刻木板来印刷文字和图像,效率得到了提高。最后发明了活字印刷,通过拼凑字模来印刷文字,进一步提高了印刷效率和质量。所以印刷术的发展历程是手工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4)轮轴是一个较大的轮和一个较小的轴的组合,使得转动轮时可以更容易地转动轴。扳手和阀门都是一种运用轮轴原理的工具,通过转动扳手头部的轮来带动扳手手柄的轴转动,从而起到省力的效果。
(5)虽然计算机技术的加入使得印刷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印刷技术仍然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例如数字印刷、3D打印等新技术正在不断涌现,因此B是错误的。
9.(2025六上·香洲期末)第三站,小珠和小科一家来海天公园搭帐篷露营,在公园里玩了跷跷板。请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如右图所示,小科和妈妈玩跷跷板,此时处于水平平衡状态,小科如果想要把跷跷板压下去,应该让( )。
①妈妈离支点更近些 ②小科离支点更近些 ③妈妈离支点更远些 ④小科离支点远一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2)搭帐篷前,小珠想用剪刀剪掉外包装的塑料绳子,最好把它放在右图的( )位置裁剪起来会最省力。
A.A B.B C.C
(3)通过探究,小珠发现剪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杠杆,除此之外,下列关于剪刀的分析正确的是 ( )。
①一把剪刀,只有一根杠杆
②一把剪刀,由两根杠杆组成
③工作过程中,剪刀应用了杠杆和斜面两种机械原理
④工作过程中,剪刀只应用了杠杆这一种机械原理
⑤用普通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支点和用力点的位置固定,阻力点在移动
⑥用普通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的位置都是固定的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答案】(1)C
(2)B
(3)B
【知识点】杠杆;剪刀
【解析】【分析】(1)小科想要把跷跷板压下去,应让妈妈离支点更近些,或自己离支点更远些,这样更容易产生力矩让跷跷板倾向小科。
(2)剪刀作为杠杆,越靠近支点越省力,因此塑料绳子应放在B位置裁剪最省力。
(3)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剪刀是由两根杠杆组成的,同时剪纸过程支点固定、阻力点移动。因此②、③、⑤正确。
10.(2025六上·香洲期末)小珠和小科家人在开车进海天公园时,车辆出入要经过一个自动控制道闸,又称挡车器。它由减速箱、电机、传动机构、平衡装置、机箱、闸杆支架、栏杆等部分组成,是专门用于道路上限制机动车行驶的通道出入口管理设备,现广泛应用于小区出入口、收费停车场、高速公路收费站等,用于管理车辆的出入。
(1)小科仔细观察车辆出入自动控制道闸的简易电路图(如右图),发现车辆出入自动控制道闸有一个电磁铁,它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的,当车牌被自动系统识别后,开关 (填“闭合”或“断开”)后,电磁铁吸引铁锤,栏杆就会自动抬起。这个装置能将 转换成磁能。
(2)他们想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制作了甲、乙、丙三个装置进行实验(如下图),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说明:甲、乙、丙三个实验所用的电池、导线、铁芯都相同)
实验装置 导电线圈匝数 电池节数 吸引大头针数量 (单位:个)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甲 13 1 5 4 5
乙 7 2 8 8 9
丙 7 1 2 3 2
小科选择电磁铁甲和丙做对比实验,是为了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 之间的关系。这个实验需要保持不变的条件是 。
A.电池节数B.导电线圈缠绕的匝数C.吸引大头针的数量
(3)要想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电池节数多少)的关系,需要选择( )组的电磁铁做对比实验。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4)小科还发现,当用小磁针靠近乙装置铁芯右端的钉尖时,小磁针的N极被吸引。则乙装置的钉尖是 极;此时若想改变该电磁铁的南北极,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改变电池的正负极连接B.增加多一节电池C.改变导线的缠绕方向
(5)分析实验数据,关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分析甲和丙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①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 有关, ,分析乙和丙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②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 有关, 。
(6)小科发现其中一道闸栏杆抬升的速度太慢了,结合上述的实验发现,下列建议合理的是( )。
A.增加线圈圈数
B.增加铁锤与电磁铁的距离
C.减小电流强度
【答案】(1)闭合;电能
(2)B;A
(3)C
(4)S;B
(5)线圈匝数;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电池数量;电池节数越多磁性越强
(6)A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1)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以由通电或断电来控制,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当电磁铁通电时,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从而吸引铁锤,实现栏杆的抬起,这一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磁能。
(2)在对比实验中,选择电磁铁甲和丙做对比实验,只改变线圈的匝数,保持电池节数不变,可以研究线圈圈数与电磁铁磁性的关系。
(3)要想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电池节数多少)的关系,只改变电池节数,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可以选择乙和丙组进行实验。
(4)当用小磁针靠近乙装置铁芯右端的钉尖时,小磁针的N极被吸引。异极相吸,则乙装置的钉尖是S极。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通过改变电池的正负极或导线的缠绕方向来改变,增加电池的数量不会改变磁极。
(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越少,磁力越弱;线圈匝数越多,磁力越强;线圈缠绕匝数相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有关,电池串联节数越少,电流越小,则磁力越弱;电池串联节数越多,电流越大,则磁力越强。
(6)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流大小有关,线圈圈数越多,电池数量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强。因此增加线圈圈数可以增强电磁铁的磁性,从而加快栏杆的抬升速度。
11.(2025六上·香洲期末)小珠和小科一起在草地上阅读《神奇校车·漫游电世界》,
文章节选:现在,我们一起去参观吧!卷毛老师召唤大家。天呐!这里转的让我们头晕眼花!一个叫作转子的圆柱形物体在快速地转动着,转子连接着转轴,转轴连接着电锯的锯齿,当转子转动时,电锯的锯齿也会跟着旋转,这样电锯就能锯开木头了。
(1)小科看完书后好奇地拆开自己的电动玩具车并且拆开了小电动机。观察了转子的结构后,小科认为转子相当于 ( )
A.磁铁 B.电磁铁 C.导线
(2)小科将转子安装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中,为了让转子转动,还需要有( )。
A.磁铁 B.铁块 C.导线
(3)为了让这个转子转动得更快,你认为以下方法可行的是( )
A.增加磁铁的数量 B.减少电池节数 C.减少线圈数量
(4)电动机转动的原理是用电产生 ,利用 的相互作用转动。
【答案】(1)B
(2)A
(3)A
(4)磁;磁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1)转子上面有三组线圈,也就是三个电磁铁,它们同时工作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2)为了让转子转动,需要有一种力量来驱动它。在电动机中,这种力量来自于磁铁。磁铁产生的磁场与转子中的电流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转动力矩,使转子转动。
(3)为了让转子转动得更快,可以增加磁铁的数量。增加磁铁数量可以增强电磁铁的磁力,使转子转动得更快。而减少电池节数或减少线圈数量都会降低电磁铁的磁力,使转子转动得更慢。
(4)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即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12.(2025六上·香洲期末)结束了愉快的周末游玩,小科回到自己的家中。小科洗完头后在家使用了吹风机吹起了头发。
(1)右图是吹风机铭牌上的信息,可知它的额定功率是 ( )。
A.220伏 B.50赫 C.1800瓦
(2)这个吹风机正常工作1小时,消耗电能是 ( )。(提示:1000瓦的用电器工作1小时消耗电能1度。)
A.0.18度 B.1.8度 C.18度
(3)在使用吹风机吹头发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能量转换是: 。
【答案】(1)C
(2)B
(3)电能→热能
【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可知,吹风机的额定功率是1800瓦。
(2)1000瓦的用电器工作1小时消耗电能1度,1800瓦的吹风机工作1小时消耗的电能是1.8度。
(3)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使用吹风机吹头发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能量转换是电能转化为热能。
1 / 1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科学试题
1.(2025六上·香洲期末)小海科学小组自从学了如何观察微生物以后,他们对微小世界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以下是有关他们做的一些科学探究,请你根据以下信息,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1)小海科学小组想要找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放大镜来观察自己的指纹,你建议他选( )比较合适。
A. B. C. D.
(2)除了常见的放大镜能放大被观察物体的图像,生活中也有一些能放大被观察物体的图像的现象,下列物体中能起放大作用的是( )
A. B. C.
2.(2025六上·香洲期末)小海科学小组想要让被观察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于是他想要选择两把不一样的凸透镜,组合在一起制作出简易显微镜。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如下表,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
序号 A B C D
目镜 4× 10× 15× 20×
物镜 10× 5× 10× 4×
放大倍数 40 50
(1)请计算出C、D序号简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它们分别是 C 、D 。上述四种凸透镜的组合中,选择 能在视野范围内看到指纹的图像最大。(填写序号)。
(2)小海科学组在组合凸透镜时,以下操作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为了观察方便,我们可以用纸筒固定两个凸透镜
②调整好距离后,要及时测量这两把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③当图像放到最大且清晰时,注意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④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自行选择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3)小海科学小组制作的凸透镜组合装置,相当于实验室中光学显微镜中的( )部位
A.反光镜 B.载物台 C.筒身
(4)小海科学小组分别用肉眼、放大镜、简易显微镜都观察了蚜虫,更符合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是( )
A.
B.
C.
3.(2025六上·香洲期末)小海科学小组在课堂上还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水中微生物等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需要把( )放到显微镜上观察。
A.一小块洋葱 B.洋葱薄片 C.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下列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制作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⑥④⑤③ B.①②⑥⑤④③ C.①②④③⑥⑤
(3)小海科学小组从目镜往下看,发现洋葱细胞的颜色很浅,在显微镜下很难观察,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
A.标本没有染色 B.目镜没有擦干净 C.洋葱切得太厚了
(4)调整好后,小海科学小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是( )
A. B. C.
(5)为了能在水中观察到更多的微小生物,小海科学小组在小组合作的时候,最好( )。
A.把池塘水倒入有干草的杯子中,放在桌子上培养一星期后观察
B.把池塘水倒入有干草的杯子中,放在冰箱冷藏室一星期后观察
C.把池塘水直接倒入杯子中,放在桌子上培养一星期后观察
(6)观察微生物时,常在载玻片上放脱脂棉花纤维,目的是 ( )。
A.增加水的营养 B.使微生物运动减缓 C.增加观赏性
(7)小海科学小组观察到了这种微生物如右图 2所示,它的身体是由( )个细胞构成的。
A.1个 B.许多个 C.0个
4.(2025六上·香洲期末)公元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90-168年)创立了地心宇宙体系,提出地球静止在宇宙中心,日、月、星辰沿圆形轨道围绕地球作昼夜旋转。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托勒密地心说被世人奉为经典;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7-1543)出版了他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提出了太阳中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由此引发了后人对天体运动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小明为了验证两种假说对昼夜交替的影响,设计实验进行了探究,具体操作如下:
(1)用手电筒模拟 ;地球仪模拟 ,这个实验是 实验。
(2)验证地心说时,要保证地球 (动/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验证日心说时,要保证太阳 (动/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3)小明发现“日心说”和“地心说”都 (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然而科学家推测,假如太阳绕地球转一圈约为1047小时,地球绕太阳一圈要1年,而昼夜交替只需要 天,因此,小明推断太阳应该不动,地球需要 (自转/公转)才能合理解释。
5.(2025六上·香洲期末)为了进一步验证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小明对实验器材做了如下的改进:第一步,在地球表面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地区,分别贴上反光贴;第二步,用一根铁丝穿过地球仪的南北两极,当作地轴。
(1)请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之所以选择“北京”和“乌鲁木齐”,是因为它们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具有代表性
B.贴上反光贴能够使昼夜现象更明显
C.地轴是真实存在的
(2)经过实验可以发现,要让北京先迎来黎明,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该要(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无法判读
(3)根据实验现象,小明绘制了简图,如图所示,属于白昼的是( )
A.A和B B.B和C C.A和C
6.(2025六上·香洲期末)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这些现象都在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
(1)观察图中箭头的方向,可以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无法判读
(2)当地球公转位置在 C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南北半球的季节分别是 ( )
A.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
B.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
C.南北半球都是春季
(3)昼夜对动物和人也有影响,下列属于受昼夜影响的是( )。
A.蝙蝠夜晚活动
B.下雨蚯蚓从泥土出来
C.春天播种
(4)以下属于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是 ( )
①鸟类在冬天换上厚厚的羽毛 ②杨树秋天落叶 ③鱼类每年洄游寻找产卵场所
④秋天松鼠储备粮食 ⑤昙花在夜晚开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7.(2025六上·香洲期末)小珠和小科两家人周末两天一起外出游玩。他们第一站去了香山湖公园爬山。他们发现有两条上山路线,一条比较陡峭,另一条是弯弯绕绕的香山云道。他们想知道沿这两条山路到达山顶,哪条路会更省力。请你结合六年级所学的内容,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从简单机械的角度分析,山路利用的是 的原理。
(2)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斜面(如下图所示),进行对比实验:实验完成后,他们获得如下数据:
直接提升 实验次数 斜面A 斜面B 斜面C
5N 第1次 4.6N 2.6N 3.2N
第2次 4.6N 2.5N 1.7N
第3次 4.6N 2.5N 1.7N
有一处数据明显异常,这个数据是 。遇到这种问题数据应该怎么处理: 。
(3)分析数据发现:沿不同斜面拉重物所需要的力都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直接提升重物所需要的力。初步得出结论:斜面有 的作用。 (选填“省力”“费力”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4)继续比较A、B、C这三种斜面,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斜面的坡度越小,提拉物体越 (填“省力”或“费力”) 。
(5)在爬同一座山时,从山脚到山顶,下面三种坡度路线中最省力的是( )
A. B. C.
8.(2025六上·香洲期末)第二站,小珠和小科两家一起来到珠海市博物馆。在参观珠海博物馆前,小珠爸爸用手机扫描了珠海博物馆的公众号二维码进行了关注,提前预约了参观。到博物馆后,小珠选择了用“语言导览”的方式自助式参观博物馆,可以通过小程序选择聆听相应展厅中的展品介绍;小科选择了观看博物馆手册指引进行参观。
(1)小珠爸爸在扫描珠海市博物馆的公众号二维码时,使用的是( )技术。
A.文字识别 B.图像识别 C.语音识别
(2)借助“语言导览”参观和观看博物馆手册指引参观相比,不属于“语言导览”参观的优势的是( )
A.自主搜索 B.通篇快速浏览 C.实物配言语
(3)小科还在珠海市博物馆的一个展厅中体验了拓印。拓印和印刷都是复制文字和图像的一种技术。下列关于印刷术的发展历程,顺序正确的是 ( )。
A.雕版印刷→手工抄写→活字印刷
B.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手工抄写
C.手工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4)小科留意到博物馆内有完善的消防设施。如右图所示,是一种固定式的消防装置,称作消防栓。转动消防栓上部的阀门可起到省力的效果。下列物品中, ( )和这个阀门一样,运用了相同的机械原理。
A.扳手 B.老虎钳 C.羊角锤
(5)小珠和小科参观完博物馆后发表了一些看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因记录文字的需要,人类发明出了造纸术
B.随着计算机加入印刷术,印刷技术已经到达顶峰,后人无法超越
C.信息传播的需求,推动了更多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9.(2025六上·香洲期末)第三站,小珠和小科一家来海天公园搭帐篷露营,在公园里玩了跷跷板。请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如右图所示,小科和妈妈玩跷跷板,此时处于水平平衡状态,小科如果想要把跷跷板压下去,应该让( )。
①妈妈离支点更近些 ②小科离支点更近些 ③妈妈离支点更远些 ④小科离支点远一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2)搭帐篷前,小珠想用剪刀剪掉外包装的塑料绳子,最好把它放在右图的( )位置裁剪起来会最省力。
A.A B.B C.C
(3)通过探究,小珠发现剪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杠杆,除此之外,下列关于剪刀的分析正确的是 ( )。
①一把剪刀,只有一根杠杆
②一把剪刀,由两根杠杆组成
③工作过程中,剪刀应用了杠杆和斜面两种机械原理
④工作过程中,剪刀只应用了杠杆这一种机械原理
⑤用普通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支点和用力点的位置固定,阻力点在移动
⑥用普通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的位置都是固定的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10.(2025六上·香洲期末)小珠和小科家人在开车进海天公园时,车辆出入要经过一个自动控制道闸,又称挡车器。它由减速箱、电机、传动机构、平衡装置、机箱、闸杆支架、栏杆等部分组成,是专门用于道路上限制机动车行驶的通道出入口管理设备,现广泛应用于小区出入口、收费停车场、高速公路收费站等,用于管理车辆的出入。
(1)小科仔细观察车辆出入自动控制道闸的简易电路图(如右图),发现车辆出入自动控制道闸有一个电磁铁,它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的,当车牌被自动系统识别后,开关 (填“闭合”或“断开”)后,电磁铁吸引铁锤,栏杆就会自动抬起。这个装置能将 转换成磁能。
(2)他们想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制作了甲、乙、丙三个装置进行实验(如下图),并记录数据(如下表)。 (说明:甲、乙、丙三个实验所用的电池、导线、铁芯都相同)
实验装置 导电线圈匝数 电池节数 吸引大头针数量 (单位:个)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甲 13 1 5 4 5
乙 7 2 8 8 9
丙 7 1 2 3 2
小科选择电磁铁甲和丙做对比实验,是为了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 之间的关系。这个实验需要保持不变的条件是 。
A.电池节数B.导电线圈缠绕的匝数C.吸引大头针的数量
(3)要想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电池节数多少)的关系,需要选择( )组的电磁铁做对比实验。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4)小科还发现,当用小磁针靠近乙装置铁芯右端的钉尖时,小磁针的N极被吸引。则乙装置的钉尖是 极;此时若想改变该电磁铁的南北极,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改变电池的正负极连接B.增加多一节电池C.改变导线的缠绕方向
(5)分析实验数据,关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分析甲和丙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①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 有关, ,分析乙和丙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②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 有关, 。
(6)小科发现其中一道闸栏杆抬升的速度太慢了,结合上述的实验发现,下列建议合理的是( )。
A.增加线圈圈数
B.增加铁锤与电磁铁的距离
C.减小电流强度
11.(2025六上·香洲期末)小珠和小科一起在草地上阅读《神奇校车·漫游电世界》,
文章节选:现在,我们一起去参观吧!卷毛老师召唤大家。天呐!这里转的让我们头晕眼花!一个叫作转子的圆柱形物体在快速地转动着,转子连接着转轴,转轴连接着电锯的锯齿,当转子转动时,电锯的锯齿也会跟着旋转,这样电锯就能锯开木头了。
(1)小科看完书后好奇地拆开自己的电动玩具车并且拆开了小电动机。观察了转子的结构后,小科认为转子相当于 ( )
A.磁铁 B.电磁铁 C.导线
(2)小科将转子安装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中,为了让转子转动,还需要有( )。
A.磁铁 B.铁块 C.导线
(3)为了让这个转子转动得更快,你认为以下方法可行的是( )
A.增加磁铁的数量 B.减少电池节数 C.减少线圈数量
(4)电动机转动的原理是用电产生 ,利用 的相互作用转动。
12.(2025六上·香洲期末)结束了愉快的周末游玩,小科回到自己的家中。小科洗完头后在家使用了吹风机吹起了头发。
(1)右图是吹风机铭牌上的信息,可知它的额定功率是 ( )。
A.220伏 B.50赫 C.1800瓦
(2)这个吹风机正常工作1小时,消耗电能是 ( )。(提示:1000瓦的用电器工作1小时消耗电能1度。)
A.0.18度 B.1.8度 C.18度
(3)在使用吹风机吹头发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能量转换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A
(2)B
【知识点】放大镜
【解析】【分析】(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中央凸度有关,中央凸度越大,其放大物体图像的倍数就越大。因此应该选择A凸透镜。B是凹透镜,C是平面镜,都没有放大功能。
(2)凸透镜是一种常见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起到放大的作用。只要具有凸透镜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装水的透明塑料袋。窗户玻璃是平面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都没有放大功能。
2.【答案】(1)150;80;C
(2)B
(3)C
(4)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简易显微镜
【解析】【分析】(1)根据显微镜原理,当使用目镜与物镜组合时,其放大倍数是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比如C:15×10=150,D:20×4=80。在组合的几个方案中,C的放大倍数最大,视野里看到的图像最大。
(2)正确的操作应该包括用纸筒固定两个凸透镜、调整好距离后及时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以及当图像放到最大且清晰时注意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选项①②③分别对应这些步骤,选项④则有问题,因为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不能随意选择,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测量。
(3)显微镜的筒身部分包括目镜和物镜,通过调节这两个部分的距离来实现图像的放大,放大镜主要承担筒身的功能。
(4)显微镜下的图像具有显著的放大效果,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蚜虫的细节,因此选择符合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
3.【答案】(1)C
(2)B
(3)A
(4)C
(5)A
(6)B
(7)A
【知识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解析】【分析】(1)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我们需要一个透明且薄的样本。直接放一小块洋葱或洋葱薄片可能太厚,不便于观察。而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是经过处理的,更薄且透明,适合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2)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滴水→取表皮→放表皮→盖片→染色→吸水。按照这个顺序,正确的排序是①②⑥⑤④③。
(3) 如果洋葱细胞的颜色很浅,在显微镜下很难观察,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标本没有染色。染色可以使细胞结构更加清晰可见。目镜没有擦干净可能会影响视线,但不会使细胞颜色变浅;洋葱切得太厚了可能会导致细胞重叠,但不一定颜色浅。
(4)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细胞里有较大的液泡,洋葱表皮细胞中的小黑点是细胞核。图中小海科学小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是C。
(5)为了能在水中观察到更多的微小生物,最好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把池塘水倒入有干草的杯子中可以提供微生物所需的营养,放在桌子上培养一星期后,微生物数量可能会增加,便于观察。放在冰箱冷藏室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6)观察微生物时,在载玻片上放脱脂棉花纤维的目的是使微生物运动减缓。这样可以使微生物更容易被观察到,因为它们的运动速度会降低。
(7)草履虫生活在不流动的淡水中,外形像一只草鞋,身体的表面有许多能摆动的纤毛。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属于单细胞生物。
4.【答案】(1)太阳;地球;模拟
(2)不动;不动
(3)能;1;自转
【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解析】【分析】(1)在这里,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这是一个模拟实验,通过模拟不同假说下的昼夜交替现象来验证假说的合理性。
(2)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来的,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太阳每天环绕地球一周,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而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第一次提出“日心说”;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所有天体绕太阳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因此要验证地心说时,需要保持地球不动,让太阳绕地球转。要验证日心说时,需要保持太阳不动,让地球绕着太阳转。
(3)小明的实验发现两种假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只需要1天,因此地球自转才能合理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5.【答案】(1)C
(2)A
(3)C
【知识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1)A、之所以选择“北京”和“乌鲁木齐”,是因为它们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具有代表性,A正确;
B、贴上反光贴能够使昼夜现象更明显,B正确;
C、地轴是虚拟的,并不是是真实存在的,C错误;
故答案为:C。
(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越是靠东边的城市,越先迎来黎明。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因此要让北京先迎来黎明,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该要自西向东。
(3)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因此属于白昼的是A和C。
6.【答案】(1)A
(2)B
(3)A
(4)B
【知识点】四季成因;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1)我们的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地球除了不停地围绕地轴自转,还在围着太阳进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当地球公转位置在 C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此时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
(3)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光照影响动物的活动,动物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觅食、繁殖等活动。蝙蝠夜晚活动属于受昼夜影响。
(4)随着季节的变化,动物有迁徙、冬眠、换毛、存储粮食等行为,植物有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落叶等行为,这些都是适应环境变化的表现。因此属于四季变化对生物影响的是①②③④。⑤昙花在夜晚开放是受昼夜影响。
7.【答案】(1)斜面
(2)3.2N;重新进行实验
(3)小于;省力
(4)省力
(5)C
【知识点】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斜面
【解析】【分析】(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路利用的是斜面的原理。
(2)根据题干可知,这个异常数据是3.2N,与后边两次数据差异过大;这种情况就应该重新实验获取正确数据。
(3)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斜面能省力,沿不同斜面拉重物所需要的力都小于直接提升重物所需要的力。
(4)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5)斜面高度相同的时候,斜面越长越省力。C路线最长,因此最省力。
8.【答案】(1)B
(2)B
(3)C
(4)A
(5)B
【知识点】信息的交流传播;轮轴
【解析】【分析】(1)二维码本质上是一种图像,扫描二维码的过程就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来识别和处理图像中的信息。
(2)借助“语言导览”参观和观看博物馆手册指引参观相比,不属于“语言导览”参观的优势的是通篇快速浏览。因为语言导览通常是针对某个展品或展区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博物馆手册则提供了整个博物馆的概览和各个展区的简要介绍,可以更快地浏览整个博物馆的信息。
(3)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通常通过手工抄写来复制文字和图像,效率较低。后来发明了雕版印刷,通过雕刻木板来印刷文字和图像,效率得到了提高。最后发明了活字印刷,通过拼凑字模来印刷文字,进一步提高了印刷效率和质量。所以印刷术的发展历程是手工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4)轮轴是一个较大的轮和一个较小的轴的组合,使得转动轮时可以更容易地转动轴。扳手和阀门都是一种运用轮轴原理的工具,通过转动扳手头部的轮来带动扳手手柄的轴转动,从而起到省力的效果。
(5)虽然计算机技术的加入使得印刷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印刷技术仍然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例如数字印刷、3D打印等新技术正在不断涌现,因此B是错误的。
9.【答案】(1)C
(2)B
(3)B
【知识点】杠杆;剪刀
【解析】【分析】(1)小科想要把跷跷板压下去,应让妈妈离支点更近些,或自己离支点更远些,这样更容易产生力矩让跷跷板倾向小科。
(2)剪刀作为杠杆,越靠近支点越省力,因此塑料绳子应放在B位置裁剪最省力。
(3)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剪刀是由两根杠杆组成的,同时剪纸过程支点固定、阻力点移动。因此②、③、⑤正确。
10.【答案】(1)闭合;电能
(2)B;A
(3)C
(4)S;B
(5)线圈匝数;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电池数量;电池节数越多磁性越强
(6)A
【知识点】电磁铁的磁性
【解析】【分析】(1)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以由通电或断电来控制,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当电磁铁通电时,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从而吸引铁锤,实现栏杆的抬起,这一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磁能。
(2)在对比实验中,选择电磁铁甲和丙做对比实验,只改变线圈的匝数,保持电池节数不变,可以研究线圈圈数与电磁铁磁性的关系。
(3)要想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电池节数多少)的关系,只改变电池节数,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可以选择乙和丙组进行实验。
(4)当用小磁针靠近乙装置铁芯右端的钉尖时,小磁针的N极被吸引。异极相吸,则乙装置的钉尖是S极。电磁铁的南北极可以通过改变电池的正负极或导线的缠绕方向来改变,增加电池的数量不会改变磁极。
(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越少,磁力越弱;线圈匝数越多,磁力越强;线圈缠绕匝数相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有关,电池串联节数越少,电流越小,则磁力越弱;电池串联节数越多,电流越大,则磁力越强。
(6)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流大小有关,线圈圈数越多,电池数量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强。因此增加线圈圈数可以增强电磁铁的磁性,从而加快栏杆的抬升速度。
11.【答案】(1)B
(2)A
(3)A
(4)磁;磁
【知识点】电动机
【解析】【分析】(1)转子上面有三组线圈,也就是三个电磁铁,它们同时工作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2)为了让转子转动,需要有一种力量来驱动它。在电动机中,这种力量来自于磁铁。磁铁产生的磁场与转子中的电流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转动力矩,使转子转动。
(3)为了让转子转动得更快,可以增加磁铁的数量。增加磁铁数量可以增强电磁铁的磁力,使转子转动得更快。而减少电池节数或减少线圈数量都会降低电磁铁的磁力,使转子转动得更慢。
(4)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即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12.【答案】(1)C
(2)B
(3)电能→热能
【知识点】家庭生活中使用的能量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可知,吹风机的额定功率是1800瓦。
(2)1000瓦的用电器工作1小时消耗电能1度,1800瓦的吹风机工作1小时消耗的电能是1.8度。
(3)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使用吹风机吹头发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能量转换是电能转化为热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