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这里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这里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据此回答1~3题。
1.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
A.三江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三江源地区 D.西双版纳
2.该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它的含义是( )
A.“世界屋脊” B.大江大河源地
C.中国“雨极” D.野生动物天堂
3.该地区江河的最初水源来自( )
A.地下水 B.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C.山地降水 D.海洋水汽
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回答4~5题。
4.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气候寒凉
B.冰川众多,湿地广大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5.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是( )
A.滥采砂金 B.过度放牧
C.乱砍滥伐 D.全面禁猎
6.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湿地的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④⑤⑥
7.下列珍稀动物中不属于三江源地区的是( )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回答8~9题。
8.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污染
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9.导致我国三江源地区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水分蒸发
B.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C.围湖造田,垦荒种粮
D.过度开发,发展旅游业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采石挖沙等问题,三江源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据此回答10~11题。
10.三江源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 )
①草原退化严重 ②湿地增多 ③湖泊萎缩
④水土流失加剧 ⑤生物多样性增加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11.下列属于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措施有( )
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 ③打击盗猎者 ④转变轮牧方式,采砂金增加收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三江源地区雪山连绵、沼泽密布、细草如毯,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读三江源地区山河分布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
12.图中序号与对应河流名称,正确的是( )
A.①黄河 B.②澜沧江
C.③怒江 D.④长江
13.三江源地区成为“野生动物天堂”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寒冷,缺少天敌
B.气候温和,森林茂密
C.高原湿地,人迹罕至
D.地形平坦,草原辽阔
14.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④⑤⑥
15.下列关于地处青藏地区的“三江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B.“三江源”地区已被联合国列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C.“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
D.“三江源”的源头均位于我国的青海省境内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据测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里。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科学家誉为“生态处女地”。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淘金、采药、偷猎野生动物等现象屡禁不止。据此回答16~17题。
16.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后果的正确叙述有( )
A.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的减少
B.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
C.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
D.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
17.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正确的叙述是( )
A.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恢复和扩大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适量迁移当地居民
C.青藏铁路不应在此穿过,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将落空
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此地不能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
18、被称为“江河之源”的省级行政区是( )
A.西藏自治区
B.青海省
C.四川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青海省是许多河流的发源地,近年来湿地减少、溪流消失的原因是( )
A.由于人口增多,在此大面积地开荒种田,用水量过多造成
B.我国在此调水过大造成
C.由于近年来的气候变暖,降水稀少,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
D.主要是深居内陆、降水稀少的原因
二、非选择题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主要在于为高原特有的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保护青藏高原原始地貌和世界“第三极”自然景观,同时也使三江源地区及其流域内各省区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三江源”指的是( )
A.长江、黄河、珠江的源区
B.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区
C.长江、珠江、闽江的源区
D.黄河、湟水、雅鲁藏布江的源区
(2)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在于( )
A.大量开发当地的资源,提高财政收入
B.可以增加牲畜的放养量,提高牧民的收入
C.改造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D.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珍稀濒危动物得到保护,使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3)三江源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相关资料表明:整个三江源地区90%的草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以上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是( )
A.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量可能减少
B.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水含沙量增大
C.三江源地区的冰川不断萎缩
D.生活在本地区的野生动物会灭绝
(4)你认为应如何改善本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铁路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等难题,将中国奇迹定格在雪域高原。
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青藏铁路从设计、施工建设到运营维护,始终秉持“环保先行”的理念。为保障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建立了33个野生动物专用通道;为保护湿地,建成了世界上首个人造湿地;为保护沿线景观,实现了地面和列车的“污染物零排放”;为改善沿线生态环境,通过恢复植被,打造出一条千里“绿色长廊”
(1)青藏铁路连接了_____省和_____自治区,位于我国____高原,被称为“天路”。
(2)三江源孕育了_____、_____、_______三条世界著名河流,是中国和东南亚人民的生命源泉。
(3)分析说明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建设者生活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说明青藏铁路建设中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
1-5CBBAD 6-10CAAAC 11-15AACCB 16-19BBBC
20、(1)B (2)D (3)B
(4)退耕还林、还草,防止过度放牧,全面禁猎,建立生态自然保护区等。
21、(1)青海 西藏 青藏 (2)长江 黄河 澜沧江
(3)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
(4)建立了野生动物专用通道、建设人造湿地、实现了地面和列车的“污染物零排放”等。